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北京人"头盖骨失踪记 >

第8章

"北京人"头盖骨失踪记-第8章

小说: "北京人"头盖骨失踪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41年1月23日,新任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在严峻而复杂的局势下,以“和平使者”的面目出现在美利坚国土上。当他走下飞机弦梯时,立即对簇拥而上的记者宣布:“不管日美两国之间存在什么问题,都能够以友好合作的态度予以解决,日美双方没有任何理由动用武力……” 
  野村吉三郎的出任,轰动了整个世界。日本报纸借此大肆渲染,称其为“旧时代的结束,新时代的到来,开创了日美关系再度谅解和友好的新纪元。”美国报纸也信以为真地纷纷以头版通栏标题刊登野村抵美宣布的消息,并盲目乐观地预言:“日美关系将揭开新的友好的一页。” 
  1941年3月8日,野村与美国国务卿赫尔开始了第一次正式会谈。此后,双方在卡尔顿饭店、威特曼公园饭店多次会谈。宾主言来语往,貌合神离,明争暗斗,各不相让。显然,日美关系已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但双方引而不发,各打自己的如意算盘。美国方面企图采取“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不惜以牺牲中国以及荷兰、印度的利益,同日本达成暂时的妥协,并诱使对方进攻苏联,以换取日本放弃进攻南洋美国属地菲律宾,暂时求得“太平洋上的平静”。而日本方面的战略方针是:利用欧洲局势,诱使德国先同美国交手,拖住英美主力,并利用美国迫使中国政府投降,在以中国为中心的远东建立巩固的“后方基地”,然后再集中主力南下,对英美势力范围大打出手。 
  正当日美谈判双方争论不休之时,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先于日本向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仅短短十几天,德军以“闪电式战术”突破苏联边界六百多公里,并有长驱直入之势。消息传出,举世震惊。日本军阀面对瞬间骤变的局势,摩拳擦掌,蠢蠢欲动。在统治集团内部,迅速爆发了一场“南进”还是“北进”的争论大战。最终的结果是,主张“南进”的实力派获胜。   
  第四章 山雨欲来(5)   
  日本决定孤注一掷,在英美的南洋势力范围内大开杀戒了。7月24日,日军在印度支那南部登陆,开始了掠夺战略资源的行动。日美谈判宣告暂停。 
  作为对日本人的回敬,7月2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冻结日本在美的一切资产。8月1日,再度宣布对日全面禁运石油。如果日本的石油得不到进口,在两年之内库存就会消耗殆尽,具有高强度杀伤力的武器如军舰、飞机等将变成一堆废铁。日本人见此情形,杀气骤增,海军军令部总长永野修身大将公开发表讲话,锋芒毕露地嚷道:“与其坐待石油日渐枯竭,倒不如先发制人。” 
  一个月之后的9月6日,日本东京御前会议讨论通过了由海军军令部草拟的一项重大决议——《帝国国策实施要领》,明确提出了“帝国为确保自存自卫,在不惜对美、英、荷一战的决心之下,大致以10月下旬为期完成战争准备。日美外交谈判,如果至10月上旬仍不能实现我方要求时,立即采取对美(英、荷)开战行动。” 
  10月下旬,以东条英机陆军大将上台组阁后的新军阀,聚集在一起进行了连续九天九夜的激烈争吵和疯狂策划之后,终于确定了对美战争的具体方案…… 
  太平洋上空满天风险。 
  箭在弦上…… 
  11月2日,美国亚洲舰队司令赫德上将,接到美国海军总部的命令:“驻屯北京、天津海军陆战队、驻沪海军陆战队第四联队、驻华长江舰队。作好撤离准备,共赴菲作军事集结。” 
  美国海军自1927年派陆战队屯驻中国的北京、天津、上海等租界后,尽管世界局势越来越动荡不安,直至刀兵相见。由于美国采取了中立和避而不战的战略方针,驻华美军虽处于战争旋涡,仍能毫无顾虑和不受任何威胁、伤害地平安度日。 
  现在,太平洋上空战云密布,大战一触即发,凶多吉少的日美局势使远在异国它乡的美军官兵越发惊恐不安。他们在为美国命运担忧的同时,更为自己的命运作着作各种不同的推测,密切关注着大洋那边关乎自己命运前程的点滴消息。 
  显然,驻华美军开赴菲律宾群岛所进行的军事集结,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将与7月24日在印度支那南部登陆的日军及其后续部队直接交锋。 
  血战在即,来不得半点犹豫了。驻华美军立即行动起来,作着迅速撤离的准备。 
  美国总统轮船公司,早在海军总部发布命令的前三天,就按照政府的指令,派出范盤轮总统号、麦迪逊总统号、哈立逊总统号三艘远洋巨轮,从旧金山海岸拔锚起程,分别开往中国的秦皇岛和上海,承载美军撤离任务。 
  11月5日,新组阁的日本首脑人物,在召开的御前会议上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和秘密策划,通过了关于太平洋局势的《帝国国策实施要领》。日本决定孤注一掷,不惜一切代价对美、英、荷三国开战。 
  《要领》称:“发动武装进攻时间定于十二月初,陆海军应迅速完成作战准备……对美谈判若在12月1日凌晨零时以前获得成功,即停止发动武装进攻。” 
  此时的日本方面,在战争狂人的操纵下,遵循了这样一条宗旨:“今后和美国的谈判是伪装外交,一旦日本完成作战准备,即行开战。” 
  就在日本法西斯军事集团制定《帝国国策实施要领》的当天,日本军令部和联合舰队相继发布了由天皇批准的准备作战命令: 
  大海令第一号 
  兹奉敕命令山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 
  一、帝国决定为自存自卫计,预期于十二月上旬对美、英、荷开战,并决定作好各项作战准备。 
  二、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应进行所需之作战准备。 
  三、有关具体事项,听候军令部总长指示。 
  军令部总长 永野修身 
  昭和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 
  联合舰队命令 
  联合舰队在对美、英、荷作战中之军事行动,应根据附件规定进行。   
  第四章 山雨欲来(6)   
  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 
  于佐伯湾长门号旗舰上 
  11月20日晨,美海军驻华第四联队司令霍华德上校下令,所属部队的行李、器械、枪支弹药全部装厢,运往浦东码头等待装船。 
  11月21日,美驻华使馆发出公告,督促美侨做好撤返准备,随第四联队一同乘船去菲律宾群岛。然后再取道回国。 
  同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向第一航空舰队司令长官南云忠一海军中将发出了绝密作战指令:“机动部队务于11月26日自单冠湾出发,竭力保持行动隐蔽,12月3日傍晚进入待机海域并加油完毕。” 
  11月22日,日本机动部队集结完毕。各舰队司令官分别向机动部队舰员传达了空袭珍珠港的作战计划。 
  11月24日,日本陆海军大批部队从上海搭乘由四、五十艘运兵船组成的船队,离沪南驶,故作赴东南亚军事集结状,以掩人耳目。 
  11月25日,华盛顿白宫召开最高军事会议,会议讨论的主要课题是:如何对付日本即将对东南亚发动的进攻?如果日本首先进攻马来西亚或泰国,美国应以什么方式进入战争? 
  11月26日晨6时30分,南云忠一海军舰队的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翔鹤号、瑞鹤号共计6艘航空母舰,盛载400余架飞机,携同比睿号、雾岛号2艘战列舰,利根号、筑摩号2艘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11艘驱逐舰、3艘潜艇和8艘油船共33艘舰只组成的庞大舰队,从日本领海拔锚起程,以壮观的环行航海队形,在波涛滚滚,浓雾密布的太平洋海面上,向远在三千海里以外的珍珠港冲去。 
  同日,美国陆军参谋总长马歇尔以及海军作战部部长斯塔克,向罗斯福总统提交了一份《关于远东形势的报告》,并着重提出了两个观点: 
  判断日本将南进,特别是将入侵泰国。 
  为对抗日本的上述活动,美国在加强菲律宾的防御力量之前,尽可能避免对日作战。 
  罗斯福总统指令向当地菲律宾和夏威夷等地的陆军部队发布“战争可能随时发生”的警戒命令。 
  11月27日,美驻沪海军第四联队首批撤退的第二队300名官兵,由寇蒂斯中校率领,分批乘公共汽车公司特派的专车直驶新关码头,尔后列队登上曼马勒号轮驳。按原订计划,当官兵登上轮驳后,要举行告别仪式,但此时整个天空大雨倾盆,仪式无法进行。寇蒂斯中校只好率队乘驳船驶往停泊在黄浦江岸的麦迪逊总统号轮船。 
  下午2时,麦迪逊总统号轮船解缆拔锚,离开黄浦江,直驶菲律宾。 
  11月28日,美驻沪海军联队第一队450名官兵,在联队司令霍华德上校率领下。乘哈里逊总统号轮离开黄浦江,直驶秦皇岛。范盤轮总统号因故延期来华,根据赫德上将的命令,哈里逊总统号需抵达秦皇岛运载驻屯平、津美海军陆战队官兵,然后驶往菲岛。 
  11月29日,美驻华扬子江舰队司令葛拉斯福少将,乘旗舰吕宋号,率扬子江舰队在夜幕中悄然驶往菲律宾群岛。 
  12月2日,中华社向世界播发消息:“驻屯北京之美海军撤退准备已行终了,一俟哈立逊总统号轮船到来,即赴秦皇岛。此事日前美大使馆已正式通告日本大使馆土田参事官。全员计百二十人,与天津美海军同自秦皇岛乘船赴菲。” 
  同日,美国驻华使馆、驻津和驻沪总领署分别发出通告: 
  此时重申历次发表之撤侨劝告。查日美会谈,无何进展,太平洋风云,日形险恶。鉴于此种情报,今再度通告在华驻京、津、沪美侨,速作撤退准备。在可能范围,应全体撤离。近来太平洋上之航运,因它处需用船只甚多,极感困难。即目下太平洋上之船只往来,能否维持,犹难保证。因此,本使馆力促美驻华侨民,尽速自行调度船只,及早撤退是幸。 
  通告发出,意味着大战真的到来了。北平、天津、上海及其它居住侨民的城市,迅速开始了比以往更大规模的喧哗与骚动。大街小巷,街头巷尾,到处流动着美英两国的军人家属、外交人员的家属以及经商和传教者的家属;城里城外,四面八方,尽是携妻带子、扛箱背包的滚滚人流。此时的华东、华北,寒风呼号,雨雪交加。凄风苦雨中,告别的人群川流不息,络绎不绝,哭声、骂声、哀叹声,此起彼伏,交织一片。英美之外驻华的荷兰人、比利时人、挪威人、丹麦人,也因德国法西斯的入侵,流落街头,无家可归。法国人则因为大多不愿归顺维希政府,也暂时寄人篱下,漂泊在外。俄国人则由于西伯利亚大铁道被德国掐断,同样有家难回。于是,无数的撤离者整日哭丧着脸在大街小巷四处游荡,探听信息,密切关注战争的态势和自己祖国的命运,同时也纷纷谴责法西斯的暴行……   
  第四章 山雨欲来(7)   
  世界各地,狼烟四起。中国东部,一片混乱。 
  在这股混乱与大骚动中,存放于北平协和医学院美国人手中的“北京人”化石,又将何去何从?   
  第五章 转移北京人(1)   
  “北京人”何去何从 
  随着国民党军队不断溃退,北平落入日伪之手,中国地质调查所与大多数机关、团体、学校,黯然撤出,迁往西南地区。淞沪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的一退再退,地质调查所又相继迁往长沙、昆明,直至退到重庆北碚才算立稳了脚跟。 
  设立在协和医学院的新生代研究室及其人员,没有随地质调查所搬迁,因为“协和”暂时还属美国人的势力范围,在此范围内的人、财、物是不受日本人干涉的。 
  但此时,已很少有人能够在战争乌云密布的氛围中安心搞研究了。尽管大多数科学界人士还在上班,但研究的课题却从科学中偏离开来,开始关注战争动态和发展趋势。几乎每一间办公室所谈论的话题,都是战争、战争、战争。几乎所有关心“北京人”研究计划的科学界人士,都开始担心起化石的安全。如果一旦日美战争爆发,“北京人”化石的命运将难以预料。 
  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保护“北京人”头盖骨这一人类至宝。时已离开中国地质调查所,晋升为国民党中央行政秘书长的翁文灏,对“北京人”的命运给予了热切关注。1941年1月10日,翁氏与地质调查所副所长尹赞勋共同致信北平协和医学院院长胡顿和新生代研究室新接班的主任、美国人魏敦瑞,明确指出:“鉴于美日关系日趋紧张,美国正与中国站在一条战线共同抗日,我们不得不考虑在北平新生代研究室的科学标本安全问题。” 按翁文灏的设想,“北京人”的安全问题和解决的办法有如下三条: 
  在北京找个秘密场所把北京人藏起来,从而避免用船外运时可能遇到的危险。 
  把北京人转移到国民党政府所在地重庆。 
  把化石全部运往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保存。 
  但是,“北京人”化石却迟迟未能转移。因为这三条看似可行的方案,均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如按第一条实施,即使“北京人”被秘密藏起来,终归在沦陷区内。一旦日美战争爆发,美国在华的一切人与物,将会任由日本人宰割,而狡诈的日本人会不惜一切探寻“北京人”的下落,并直至从某个秘密场所将其搜出。 
  第二种方案的可行之处就在于,若把“北京人”化石运往重庆,安全暂时有了保证。但是,在中国东部国土尽丧,烽烟四起的恶劣环境下,要辗转千里甚至万里予以转移,沿途的安全无法保证,很可能凶多吉少,最后落个鸡飞蛋打,使“北京人”落入日伪或土匪兵痞手中遭到毁坏。 
  相比之下,第三条方案更具可行性。只要将化石运往秦皇岛码头,在那里装上美国来华的邮船或货轮,就能平安抵达美国。但这个方案又明显地违背了1927年2月中美双方签订的协议。因为在此协议收中明确规定,周口店发现的一切化石标本均不得运出中国。 
  面对三条各有利弊又有缺陷的方案,与其相关的翁文灏、胡顿、魏敦瑞等中美双方人士一直举旗不定。时间一天天过去,“北京人”何去何从的问题越发显得突出和刻不容缓。 
  1941年4月,新生代研究室主任魏敦瑞要离开北平撤往美国,翁文灏得此消息,致电胡顿与魏敦瑞本人,请对方按他此前提出的第三条方案转移“北京人”,并由魏敦瑞携带出境。尽管这个决策违背了协议规定,但除此之外又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 
  翁文灏的设想遭到了胡顿的反对,他在给翁文灏的回信中写道:〃企图将这批化石转移出北京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将它们运出中国或日本占领区很易遭到被没收的危险。〃 
  极度精明的魏敦瑞对这一决定同样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说:“我以为,如果把这批化石作为我的行李运往国外是非常危险的。现在华北均为日本人控制之中,万一北京人被海关查出,就会遭到扣留。再说,这样有价值的东西在如此危险的时候运往前途更加不可知的美国,是否妥当也应慎重考虑。所以,我认为最保险、最合适的方法,还是把化石放在原处,也就是说要牢牢地把它锁在协和医学院新生代研究室的保险柜中。至少,在目前来说这种做法是较明智的。”   
  第五章 转移北京人(2)   
  1934年3月15日,“北京人”研究的第一位科学家步达生,在他的实验室里研究周口店出土遗物时不幸去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