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

第28章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28章

小说: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我们要引导解冻的发展,以便它只去激发那些有助于巩固社会主义
的创造性力量。”所以,苏联长时期不承认“解冻文学”的提法。而爱伦堡
的原意是苏联已进入冰冻融解时期,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但这还不是真正的
春天,这是一种过渡性的精神气候——“解冻感”。

(倪蕊琴)


康·米·西蒙诺夫《生者与死音》三部曲(1954—1971)

作者简介康斯坦丁·米哈依洛维奇·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俄
罗斯作家。苏共党员。1952 年以来为历属苏共中央候补委员、监察委员。出
身军官家庭。1934 年开始发表作品。1938 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 年
任军事记者,主要从事军事题材创作。40 年代以多种体裁描绘了苏维埃人的
精神面貌,曾6 次获得斯大林奖金。如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俄
罗斯人》(1942)、《俄罗斯问题》(1046)等。中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14),诗集《友与敌》(1948),抒情诗《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在
战争期间广为流传,激发了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还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
《从黑海到波伦支海》(4 卷,1942—1945)和《异邦阴影》(1949)等。
1949 年10 月西蒙诺夫访问我国,次年出版写解放战争的作品《战斗的中国》
60—70 年代创作剧本《第四名)(1961)、中篇小说《南方的故事》(1961)、
《洛巴金札记》(1965)、《没有战争的二十天》(1972)和《你我不会再
柏逢。。》(1978)等。长篇小说《生者与死者》三部曲是西蒙诺夫的氏表
作,它以历史发展过程为线索,从1941 年战争突发,写到莫斯科保卫战、斯
大林格勒战役、白俄罗斯战役,苏军大反攻为止。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苏联卫
国战争撤退、相持、反攻这三个阶段的全过程。在战争题材文学中是“全景
性”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三部曲创作历时16 年,最后一部于1971 年问世,
1974 年获列宁奖金。西蒙诺夫不仅是一个多产作家,还是苏联文坛活跃人
物,历任《文学报》主编(1938,1950—1954)、《新世界》杂志主编(1946—1950,1954—1958),苏联作家协会副总书记(1946—1954)、书记(1954—1959,1967—1979)。西蒙诺夫一生的创作和文学活动是与苏联文学的发
展进程和基本特点紧密联系的。

内容概要三部曲为标题分别是:第一部《生者与死者》(1954—1959), 
第二部《军人不是天生的,(1963—1964),第三部《最后一个夏天》(1970—1971)。重点概述第一部的内容。1941 年夏希特勒背信弃义向苏联发动突
然袭击。斯大林判断失误,上层领导不知所措,苏联大片土地失守。主人公
辛佐夫是一个州报记者,战争象晴天霹雳,一下子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做为
一名随军记者来到驻扎在莫吉寥夫城的由旅长谢尔皮林指挥的176 师某团。
沿途他目睹苏军节节败退,人民遭殃的悲惨情景。同时也亲历谢尔皮林领导
下军民奋战从莫吉廖夫突围东下的场面。谢尔皮林战前在伏龙芝军事学院任
教,他对希特勒军事实力和战术观点提出科学分析,却被同事巴墓诺夫诬告
为长敌人志气,1937 年被捕,已监禁4 年。战争开始他等不及为自己平反就
上了前线。而这时身为集团司令部副处长的巴基诺夫反而当了逃兵,正好为
谢尔皮林碰上,把他降为列兵,巴基诺夫羞愧自杀,突围时谢尔皮林受了重
伤送庄莫斯科治疗。十月初上级命令所有突围人员都必须上缴武器,然后送
后方审查整编。遣送途中遇到一个小桥被炸,车队一分为二,分成了主者和
死者。未过桥的后半队100 多人由于武器被缴,无法自卫而后活让赶上来的
德国坦克兵射死,少数人跑进树林。辛佐夫就是其中的一个,经过几昼夜的
跋涉又被炮弹震昏,同行的士兵无法带走他,只得脱下他的军报、拿走证件
以免被敌人发现时受害。辛佐夫醒来后被俘,又侥幸逃脱,历尽千险万难,
终于在10 月中旬回到莫斯科家中。而妻子玛莎在第二天就要空投到敌后去收
集情报。失去证件的辛佐夫到处奔波都不彼承认,他到入党时的区委会去磨


了许久才彼编入志愿上前线的共产主义大队,参加莫斯科附近的战斗。辛佐
夫在一个砖厂坚守阵地,击毁多辆德国坦克,立功后提升为炮兵班长。激战
半个月,德军在离莫斯科25 公里的西北部被阻住。上级为辛佐夫的战功颁发
奖状,却不同意恢复他的党籍。辛佐夫匀愤地说:“什么更重要些,是人还
是纸片?”11 月7 日,斯大林照常主持了红场的阅兵式。谢尔皮林伤愈后领
到党证、勋章和新的将军级身份证并参加了观礼。他和副总长伊凡·阿历克
耶维奇谈到目前苏德军事力量悬殊的根源在于肃反扩大化,斯大林不信任有
文化知识的军官。1940 年秋步兵抽样调查225 名团长中没有一个是从伏龙芝
军事学院毕业的,只有25 人受过正规军校教育。其余200 名只在少尉短期训
练班或者团队的学校里受过锻炼,而德国团长一级的军官都是第一次世界大
战时的军官。谢尔皮林又与妻子讲到这一问题,她却认为1937 年的肃反和目
前还在发生的坏事都是因为斯大林不了解情况,受错误汇报的影响造成的。
12 月初谢尔皮林以31 步兵师长的职务参加了莫斯科附近的全面反攻。经过
短暂战斗,夺回了叶尔尼亚,这是谢尔皮林打了5 个月仗的第一个战果,辛
佐夫所在营在战斗中受到重大损失。第一部结束时人们还都深陷在“万恶的
生活”中,战争继续着,每天有大量死亡。第二部《军人不是天生的》写1942—1943 年苏联军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生活,谢尔皮林取代辛佐夫成为第一号人
物。小说围绕斯大林格勒战役展开三条交错的情节线索。一线以谢尔皮林为
中心,这也是主线,描叙了袭击高地,解救苏军战俘。北顿河方面军和斯大
林格勒方面军的会合、德国鲍留斯集团被切成两半等重大事件,也更充分刻
画了谢尔皮林的性格。他在指挥中时刻考虑如何减少牺栓,爱护士兵他,不
惜失去职务而违背必须在建军节之际发动准备不充分的进攻的命令,为了指
挥重大战斗,他没有及时探望病童的妻子,为在肃反中蒙冤的战友申诉,他
敢于冒险向斯大林上书。第二条线索通过辛佐夫在战斗中如何从一个文弱记
者成长为真正的军人,点明书名《军人不是天主的》的含义。辛佐夫在谢尔
皮林集团军中从排长升为营长,还亲自率领侦察兵潜入德军指挥部俘虏了一
名少将军官,立了功。第三条线索通过军医塔尼准的经历展开。她在莫吉廖
大部队突围后送往后方整编途中和辛佐夫一起在林中逃散,因病被安置庄一
个伐木工人家里。后在敌占区当了游击队员,受伤后先在莫斯科治疗,后回
塔什干家中休养。战时后方人民生活极为困难,妇女儿童都从事力不胜任的
劳动,父亲累死在车床前,母亲挣扎着工作。伤愈后来到谢尔皮林的部队,
被派往刚解放的一个苏军战俘营去接收伤病员。恰巧辛佐大有事来到医院,
他和塔尼雅相会。三个主人公在北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胜利会师
时会合了。第三部《最后一个夏天》写身为中将衔集团军司令的谢尔皮林在
1944 年夏组织白俄罗斯战役,收复战争一开始的撤退地莫吉廖夫和明斯克,
把德国法西斯赶出国土。这就是卫国战争的“最后一个夏天”,在这一部中
谢尔皮林和辛佐夫的个人命运上升为主线,谢尔皮林在妻子去世后与军医巴
基诺娃真诚相爱,在解放明斯克的日子里谢尔皮林在巡视前沿阵地时中炮弹
身亡。斯大林亲自下令以隆重的军队仪式把集团军司令员葬在莫斯科新处女
公墓,和他的发妻葬在一起,井授予新的上将军衔。而辛佐夫则升任伊林团
的参谋长,他和塔尼雅结合后又发现妻子并没有死,处于矛盾状态。接替谢
尔皮林的新司令员鲍依科在完成原计划后,开始了向东普鲁士进攻的准备。

作吕鉴赏《生者与死者》三部曲是军事题材创作中的“全景式”描写的
代表作。三部曲不同于50 年代的“战壕真实”派作品,后者以巴克基诺夫的


《一寸土》为代表,注意力集中在极小范围内,一股以一个连为中心,着重
描绘战壕中每分钟面临着生死考验的士兵的心理,揭示战争的残酷和苦难。
而“全景式”描写则是继承并发展了史诗性长篇的专统,以宏大的规漠,众
多的事件和人物,展示历史时代为全貌和事件的全过程为特征的。60 年代以
后出现的《热的雪》、《围困》(5 卷)、《战争》(3 卷)、《胜利》(3
卷)等都属这一流派。这些长篇巨著的结构松散、风格粗旷。描述中心是卷
入了大量人物的历史事件——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作品直接写历史(包括
历史人物)、社会和人民。人物数以百计,作品不突出某一个中心人物,历
史重担往往由数人或数十个人分担。叙述角度采用传统的第三人称,作者以
无所不知的万能叙述者姿态出现。时空处理也是传统的:客观时间幅度长,
按事件发展的自然顺序描述,具有编年史性质。叙述方式具有铺陈性、整体
性。采用严格的现实主义手法,按生活本来面貌再现生活。

三部曲也象其它描写卫国战争的长篇一样,必然涉及时斯大林的评价。
西蒙诺夫笔下的斯大林形象是个矛盾的统一体:作为一个人,他是多疑,狭
隘、不信任人、对人残酷的。下级在他面前,看到他的阴沉沉的眼伸往往会
禁不住地颤抖。而作为一个最高统帅,他是果断的、清醒的,在战争初期失
利以后,以极大毅力,坚定地指挥全苏军队,使局势转危为安,取得最后胜
利。三部曲前两部一发表就受到官方评论界的重视,准备拍成影片,扩大影
响。评论家迪姆希茨在《斗争中和战斗中》一文里指出:“要知道,苏联军
队抛头颅、洒鲜血,拯救了人类免于法西斯匪帮的奴役。拍摄一部真实的、
规模宏伟的电影是非常需要的。。。不仅如此、简直是必需的。它应当从银
幕上回答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宣传性影片《最长的一天》。这部影片把英美
军队在诺曼底登陆说成是欧洲人民免于希特勒主义奴役的救星。”“应该告
诉人类。。是谁真正拯救了欧洲和人类,是谁没有等到开辟第二战场,便主
动去打击希特勒本人和他的一帮将军所指挥的希特勒军队的主力,告诉他们
是谁在空前的单独战斗中摧毁了这支力量。关于这些两蒙诺夫的优秀小说都
会告诉读者的,而且可以设想,西蒙诺夫和导演斯托别尔不久也会用艺术中
最大众化的语言告诉读者的。”由此可见三部曲的文献意义扣政治宣传作用
之大了。

(倪蕊琴)


列·马·列昂诺夫俄罗斯森林(阴53》

作者简介列昂尼德·马克西莫维奇·列昂诺夫(1899—》苏联俄罗斯
作家,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诗人。因受其父影响,在中学期间就开
始写诗。中学毕业后,于1920 年加入红军,参加了南方反对白军的战斗并在
部队的报纸工作。1922 年复员,回到莫斯科,在《红色战士》等报纸当编辑,
晚上又在工厂当钳工。他在业余时间创作。两年后成为专业作家。他的第一
部成名作——长篇小说《獾》发表于1924 年。《獾》以二十年代初俄罗斯中
部的农民暴动为题材,反映了农民对城市和苏维埃政权的偏见,强调农民只
有在先进的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克服落后意识。1927 年又发表了描写新生
的资产阶级分子、揭露市侩习气的长篇小说《贼》。《索溪》(1930)是一
部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作品,作者热情歌颂了苏联人民的劳动,对于建
设社会主义的热忱,以及他们的崇高品质。30 年代还写有以知识分子在革命
过程中的思想变化为题材的《斯库塔列夫斯基,(1932)和体现对共产主义
热烈向往的《通向海洋之路》(1935)。《俄罗斯森林》(1953)是列昂诺
夫的代表作,也是苏联战后文学的里程碑。它以其真实性、对社会矛盾的揭
露和对生的哲理思考,为作家带来了广泛的声音,并于1957 年荣获首次列宁
文艺奖金。除了长篇小说,列昂诺夫还创作了中,短篇小说、剧本和政论作
品。其中不少是名篇佳作,如中篇小说《叶甫盖妮娅·伊万诺芙娜》(1963), 
剧本《侵略》(1942),《金马车》(1946)等。列昂诺夫的创作反映了苏
联社会发的重要阶段,在艺术上有新的开拓,对苏联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
贡献。他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

内容概要波丽娅·维赫罗娃中学毕业后,怀着一个少女特有的浪漫主
义激情,从延加河畔的洛什卡列夫市来到莫斯科,投考建筑学院。她父亲维
赫洛夫是莫斯科林学院教授,由于他长期与波丽娅母女分居,学术观点不断
遭到批判,引起了波丽娅的怀疑。她企图亲自了解父亲的为人。到莫斯科后,
波丽娅住在女友家里。当天她就去父亲住所。观察结果与她的想象大相径庭,
房间里并无豪华的陈设,照片上的维赫罗夫也没有教授的风度,却象是一个
有些知识分子气的工匠。波丽娅和姑母塔伊西卡谈了一回儿就离开了。维赫
罗夫回来后从他姐姐那里知道,女儿已经来过,并对他有怀疑,心里很是难
过。便认真回忆、检验自己的一生。这是少有的不眠之夜,幸好第二天是星
期天,但就在星期天中午,广播了德国进犯苏联的消息。维赫罗夫出身农家,
故乡克拉斯诺维舍尔依山傍水,森林环绕。农村生活和秀丽的景色培养了他
对大自然、尤其是对森林的热爱。童年时期他对商人滥伐森林就非常痛恨。
生活的艰辛使维赫罗夫和母亲一起离乡背井,投奔在彼得堡当茶役的叔父。
以后,母亲就在森林经营学教授图利亚科夫家里帮佣。一次,偶然的机会使
图利亚科夫对热爱森林的维赫罗夫发生了兴趣,安排他进了利西诺林业学校
当公费生。五年的学习结束后,他母亲和叔父都已不在人间了。这时,身无
分文的维赫罗夫,依靠了一位不肯吐露姓名的好心人的资助,于1908 年进了
彼得堡林学院。他与几位同学成了莫逆之交,其中核心人物是布尔什维克瓦
列里·克拉伊诺夫。1911 年瓦列里被捕,维赫罗夫受到株连,被判2 年放逐。
1911 年—1916 年夏,他经历了放逐、流浪、应征入伍、参加战争、负伤退役、
复学、完成最后的学业等事件,并利用一切可能,考察俄罗斯森林。林学院
毕业后,他获得了离他故乡不远的舒帕金纳林务官的职务。到任后,他恪尽


职守,同时开始著书立说。1920 年秋他完成了《俄罗斯森林的命运》一书。
该书以无可辩驳的数据和材料,描绘了俄罗斯森林遭受破坏、浪费的生动画
面。维赫罗夫呼吁保护森林,合理利用森林,年砍伐量不得超过年增殖量。
在个人生活方面,也出现了变化。维赫罗夫在自己的林管区内认识了地主萨
佩金家的养女叶莲娜,对她有很多帮助并爱上了她。1921 年夏维赫罗夫接到
去莫斯科林学院任教,担任图利亚科夫助手的调令,临行前向叶莲娜求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