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

第161章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61章

小说: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视“句子的音响”,他的诗行节奏,常用“松散的抑扬格”,有些韵式,经
过精心的设计,例如《雪夜林边暂驻》。他的语言,不尚夸张,不事雕琢,
力求从“今日听到的”民间活的口语,方言汲取淳朴、清新,富干生命力的
营养。他在语言上的主张会使人想起华滋华斯,他认为,“普通人的口语,
经常涌现出富有诗意的词汇,日常的谈话声调是诗歌声调的源泉。”《牧场》
可认为是最好的例证。弗洛斯特不仅善于抒情,也善于叙事。他的叙事诗多
采取独白或对话的形式,直接使用经过提炼的口语、方言,有节奏、无韵,
富于戏剧性,常常象是一出出的独幕剧。《雇工之死》是弗洛斯特叙事诗的
杰出代表作,曾被当作独幕剧搬上舞台演出而获得很大成功。这首诗描绘了
三个人物,被刻画得最充分的是那个没有出场的、劳碌一生、已经精疲力竭
以至终于死去的雇工。他贫穷而自尊,宁愿出卖劳动力以维持残生,也不卑
躬屈节去乞求身为银行董事的阔兄弟的怜悯,劳动时全力以赴,对别人十分
关心,诚实,然而愚昧。老了,象被挤干了的柠檬,走投无路,无家可归,
甚至可能死无葬所。由于心灵高尚而优美动人的,是那位女主人玛丽,温柔、
善良、对同类满怀柔情,代表了弗洛斯特所标榜的爱。而沃沦,作为雇主,
尽管按我们的划分阶级标准看,只是个雇佣少量季节工而并不富裕的上中
农,却仍然具有一个雇主的精神特征。当他想到那位雇工时首先想到的是对
自己有用无用。象《爱与问题》一样,弗洛斯特常用社会最小的细胞——家
庭象征全社会,在《雇工之死》这首近200 行的叙事诗里,他写的是美国农
业地区一件细小的生活插曲,却反映了整个国家的一些重大问题,贫困劳动


者的窘境,金钱支配下的人际关系,等等。弗洛斯特的诗,无论是抒情诗或
是叙事诗,都仿佛是一幅幅素净的水墨画:质朴无华,淡而有味。
(江枫)


杰姆斯·赖特赖特诗选

作者简介杰姆斯·赖特(1927—1980),1927 年12 月13 日出生在俄
亥俄州马丁斯费里或马丁渡口,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中西部小镇及其居民
后来成了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的背景和人物原型。他毕业于岗庸学院后,一
度在美国驻日本占领军陆军部队服役。复员后,又入华盛顿大学攻读并获得
了理科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尔后,作为富布赖特基金会资助的学者前往欧
洲,在维也纳大学从事研究。回国后,在多所高等院校讲授文学课。赖特最
初两本诗集,《绿色的墙》和《圣徒犹大》,分别出版于1957 和1959 年。
在谈到这些作品时,他说“我一向非常努力以艾德文·阿林顿·罗宾逊和罗
伯特·弗洛斯特为楷模写作”。同时,他还十分钦敬英国作家和诗人托马斯·哈
代,曾在他的墓前思索这位前辈“从大地学习”的“秘密”。他尊重他们的
严肃。他说,“要让诗说点对人类有重要性的东西,而不能只是炫耀词藻。”
他热爱自然,对自然的美有一种特殊的敏感,而且认为,自然美有陶冶性情
的力量;他关心人,特别是那些被社会摈弃的、受冷落、被歧视啊男人和女
人。他认为这类人的形象动人心弦、发人深思。出现在他笔下的,有越狱的
逃犯,有被邻人窥破隐私的同性恋女人。有失偶的孤寡。但是,到《树枝不
会折断》(1963)和《我们是否该在河边聚会》(1968)问世时,风格已经
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形式方面已和弗洛斯特所代表的那种封闭型传统诀别而
转向“开放、更接近口语的诗行,更多的随意转换,更常见的超现实主义手
法。而对“社会弃儿”的同情也发展成为干预意识和对政治问题的浓厚兴趣。
这种变化,应该归因于他对南美诗人聂鲁达、纪廉、巴列霍和奥地利诗人特
拉克尔的翻译和刻意学习。

赖特于1980 年逝世时、继为他赢得1972 年普利策奖的《诗歌合集》
(1971)之后,又出版了《两位公民》(1973)和《献给开花的梨树》(1977)。

内容概要宝石

在我身后的空中/有这个洞穴,/没有人会去触动:一个隐居处,一种/
环抱着一丛火焰之花的静寂。/当我迎风直立/我的骨骼转化成为深色祖母
绿。

在丧失尽我的儿子以后。

我面对月亮的摧残:《1960 年,圣诞》天黑以后/南达科他州边境附近,
/月亮出来狩猎,到处,/发射烈火,/沿着一种钻石廊道/行走。

在一棵树的背后/它栖息在一座白色城市/废墟上:/霜,霜。他们到哪里
去了,/那些往日的住户?都已匆匆离去/,连同阴郁的面孔。

我受不了/这个,又向前走,/活着,孤独,孤独,/经过烧焦的地下仓库,
经过隐蔽/的乞佩瓦人和挪威人的坟墓。这个寒冬的/月亮把宝石/残忍的火/
倾泻/在我手中。死的财富,死的手,月亮/暗淡下去/我在美丽的亚美利加的
白色废墟上迷路。

幸福

在通往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的公路近旁,/暮色在草地上轻盈跃动。/那
两匹印第安小马的眼睛阴暗/充满柔情。/他们从柳树林中高兴地走来,欢迎
我的朋友和我。/我们跨过铁丝网步入牧场,/他们整天在那里吃草,非常寂
寞。/由于我们来到,他们浑身颤动,掩不住内心的欣喜。/象易动感情的天
鹅,他们羞怯地低下了头。/他们相亲相爱。/没有一种寂寞能和他们的相比。


兴奋复归安谧,/他们开始在昏暗中咀嚼初春的嫩草。/我真想把那瘦小的一
匹搂在怀里,/因为是她向我走过来/用鼻子拱过我的左手。/她黑色相间,/
长鬃散披过额头。/轻风使我动念爱抚她长长的耳朵/那马耳象姑娘手腕的皮
肤一样细嫩柔和。我突然省悟/如果我能一步跨出躯体,我就会开放/成花。

一本坏书使我抑郁,我向休/闲的牧场走去,邀昆虫作伴/如释重负,我
让那本书跌落到一块石/头背后。/我登上一片略微隆起的草地。/我不想打扰
那里沟蚂蚁,/他们正走成单行沿着篱桩向上爬去,/搬运着小小的白花花瓣,
/投下我看得透的淡淡的阴影。/我闭上眼睛片刻,谛听。几只衰者的蚱蜢/
已经疲倦,此刻跳得吃力,/他们的大腿沉重。/我想要听他们,他们能奏出
明净的声/音。/这时,欢快悦耳,远处,一只不见形/影的蟋蟀开始了,/在
枫树林里。

向J·埃德加·胡佛作忏悔

藏身在一座废弃的石头教堂里/一名黑人士兵/一页页翻阅他无法看懂的
/美国陆空军条例。

我们的父,/昨夜我吞食了一片云/的翅膀。在城里,我曾偷偷溜去/和一
棵病树同做祈祷。

我辛辛苦苦累得要死,神父,/我通过了一块块巨大的石头,/我藏在星
星扣讽树下,/我却无法找到我自己的面孔。/在鼓风炉的群山之中/那些树也
不愿理睬我。神父,黑色飞蛾/伏身在大地的岩床上,在等待着。

而我对自己的祷告词也害怕。/神父,宽恕我吧。/我做时并不知道是在
做什么。

作品鉴赏杰姆斯·赖特在50 年代末期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就有不同
凡响的表现。他第一部诗集《绿色的墙》(1957)出版后,曾被w·H·奥登
译为那一年那鲁青年诗人丛书中最佳诗集。但是,努力以弗洛斯特为楷模的
早期作品,无法超过弗洛斯特的影响。晚期,借鉴聂鲁达、日列霍和特拉克
尔、从中吸取营养,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具有浓享新超现实主义色彩的风
格。《宝石》,是这种风格典型代表作。《在丧失尽我的儿子以后,我面对
月亮的摧残:1960 年,圣诞》,从标题到整首诗,都属于同一类型。传统的
诗歌语言经过改造,逻辑和语法也失去原来面貌。连续常被切断,暗示压倒
陈述。意象跳跃,意象叠加,现实意象与超现实意象的交错,被大量使用,
把诗歌作为表现和认识手段的作用场拓向意识的深层。象《宝石》这首诗,
似乎难解,然而每一行都可解,而且可作多解。例如:身后的空中,有这个
洞穴”,可解为死亡,而“迎风直立时骨骼化为祖母绿”,可解为生命留下
的不朽事物。但是,这种诗宜读,不宜解。作为整体的诗歌艺术生命和魅力
将在某一解中丧失殆尽,一首给人以丰富美感和启示的诗,将蜕变成为破译
过后的密码稿而其味如腊。诗的内容和诗的形式密不可分,离开了诗的形式,
诗的内容就不再是诗。《1960 年圣诞》,意象和结构都更复杂。但是,跳跃
的意象之间,流动的意识之间,仍有脉络可寻。标题本目,就是真与幻的结
合。整首诗,同样,由真入幻,真幻交织,又出幻归真。时间,是真实的:
1960 年圣诞天黑以后;地点,是具体的:南达科他州边境附近。但是当月亮
出场后,变化发生了。核心意象是月亮的意象,其他意象和联想都由此而生。
月亮,据希腊神话,其女神是狩猎女神,狩猎是杀生,在这首诗里,似乎就
被诗人借喻为死神,而白色,这皈洁的月色便成了死亡之色。以此为索引,
则这首诗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是用超现实主义手法结构成的一幅以清冷的月


色为基调的拼贴画,隐含着深沉的悲伤。但是到最后一节,读到“我在美丽
的亚美利加的白色废墟上/迷路。”境界顿时开阔,情绪也由单纯个人的丧子
之痛上升到忧国之思。至于“死的财富、死的手”,则是由于“死”dead,
有多种衍生义,死是没有生命,死是失去知觉,因而可以读作“没有价值的
财富、失去知觉的手”。《幸福》,并不费解,诗人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他的
一次经历,真实或虚构的经历,在跨过文明的铁丝网,进入与人世烦嚣隔绝
的“寂寞”自然环境,和自然或原始状态的生命——那两匹印第安小马产生
一种心灵沟通和默契时的喜悦,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一种寂寞能和他们的相
比”,可理解为绝顶的寂寞,但是更应该读作幸福的寂寞。最后一句,“我
突然省悟/如果我能一步跨出身躯,我就会开放/成花”,这是在喜悦情境中
对于喜说极致的向往。在早期一首诗里,他就曾假口于一个同性恋女子,在
想象到摆脱肉体和痛苦而获得自由和喜悦的独白中说过,“直到我的灵魂突
然开放,象蓝色/瓦斯的火之花在半空中舞踊:/摆脱这肉体铁的牢笼。”只
是在这里的表述更为简洁、精致。准确的把握,细腻的陈现,清新的语言,
亲切的形象,是他这类诗的魅力源泉,《向J·埃德加·胡佛作忏悔》,只
要知道胡佛其人是美国犯罪学家和联邦调查局局长,陆空军条例是军法,就
可以理解,该忏梅的不是这首诗里的黑人逃兵,而是连人们的灵魂也要控制
的联邦调查局长,或者,形成那种压力,使得人们对自己的祷告词也担惊受
饱的制度的缔造和维护者。在《哈定总统:题》中,他的笔锋就指向了这种
制度的最高代表。

赖特后期,不再热衷于在诗中塑造人物,而有了较大的个人开放性。作
为语言艺术家,在形式的探索方面,他有无休无尽锲而不舍的精神,他永远
在创新。而在面对某些超现实主义诗篇时,读者尽可以采取陶渊明读书的态
度,不必求其“甚解”,那类诗有一种诡谲美,美在解与不甚解之间。

(江枫)


约瑟夫·布罗斯基约瑟夫·布罗斯基诗选

作者简介约瑟夫·布罗斯基(1940—)美国作家。原霜苏联。1940
年5 月24 日出生于列宁格勒。双亲都是犹太人。父亲念过大学,担任过海军
指挥官,复员后找不到固定工作,在一家小报做摄影记者。母亲是托脱维亚
人,会德语,在建设部门当小职员。布罗斯基早在童稚时代就感受到他所属
民族的压力。他厌恶正规教育,15 岁即退学流浪,在工厂、锅炉房、医院太
平间打零工,并随勘探队出没边远荒漠找矿,遍尝艰辛,历尽炎凉,一面在
社会大课堂中成长,一面沉迷于自己所钟爱的文学海洋。他几乎读遍全部俄
国诗歌,又自学波兰语,英语,抱着词典啃外国当代作品,对弗罗斯特,艾
略特,叶芝,奥登,邓恩等大诗人深为敬佩,决心献身文学事业。布罗斯基
18 岁开始写诗,但国内无从发表,只能以“地下出版物”形式流传,而美国
一家出版公司却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版了他的俄文版诗集。他为诗而累,
为诗而苦,曾遭当局查讯,两度被拘入精神病院,1964 年又以“社会寄生虫”
罪名被判5 年强迫劳动。经艾·赫玛托娃等救援呼吁,18 个月后获释,1972
年被驱逐出境,先到维也纳后赴美国定居,1977 年入美籍,现在纽约大学任
教。布罗斯基在美国先后出版的诗集有俄文版《短诗与长诗》(1965),《一
个美丽纪元的结束》(1977)和《罗马哀歌》(1982),英文版《诗选》(1973), 
《言辞片断,(1977)以及英语散文集《小于一》(1986)。他出色地继承
了俄国古典主义传统,且融汇外国诗歌精华,成为“不断革新诗歌表现手法
的高手”。布罗斯基所经历的东西方生活背景,使他的创作“主题异乎寻常
的丰富,视界极其开阔”。他于1987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迄今为止获此殊
荣的最年轻的作家。不久前,苏联报刊陆续发表了他的诗作。流亡者又“回
到了”故乡。

内容概要本质

于是玛丽对基督说:/“你是我的儿子?——或上帝?/你被钉到了十字
架上,/哪里是我回家的路?/我是否能通过我的门/心中却依然困惑不解:/
你死了?——或活着/你是我的儿子?一或上帝?”/基督向她回答说:“/
无论是死是活,/女人,这都一样——/儿子或上帝,我都是你的。”

作品鉴赏人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今天大多数西方人都在思考的问
题。有的认为,当人闭上眼睛,撤手西去,最终都要归到善,归到真。还有
的认为,无论是死是活,是神是人,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是否领悟到
什么,你是否已经认识到你自己。《本质》这首诗取材于《圣经》,讲的是
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又得以复活的故事。当时,他的母亲玛丽亚曾
守护在耶稣订死的地方,直到地震发生,主的天使告诉她,耶稣已经复活,
玛丽亚欣喜若狂,亟想把这一喜讯告诉耶稣的门徒,可她找不到回家的路。
耶稣曾说过:凡实行我天父旨意的就是我的母亲、兄弟、姊妹。《圣经》里也
说:“你们要从窄门进去,因为那通向灭亡的门是宽的,路是好走的,朝着
这方向走的人很多。那通向生命的门是多么窄,路是多么难走,找到的人恨
少,”于是,玛丽亚问耶稣,到底是她的儿子还是上帝,她感到无所适从,
她一定要找到她走的路。她认为自己通向生命的门太窄,难以通过,更不知
道生命究竟是属于自己还是属于主。诗人在这里,借耶稣的话忠告人们,无
论是主,或是普通的人,无论活着或死去,都是一样,只要找到自己,找到
归路,顺依天命,你就无所谓是生是死,是神是人了。这就是永恒,这就是


本质。诗人选取这一则圣经故事,为的是更准确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布罗斯基不仅对宗教很感兴趣,而且也是一位深这的思想家。他有独到的见
解。此诗尽管写得十分严谨,却毫无说教之气,极熟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