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

第102章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02章

小说: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字中要包蕴尽可能多的内涵,能引发读者尽可能多的想象和美感。《自由》
一诗在这方面虽然算不上最优秀的作品,但也有许多意象饱满、耐人寻味的
好诗句,如:“在我童年的回声上/我写你的名字”,“在灿烂太阳的池塘上
/有月光皎皎的湖水上/我写你的名字,等等。“新”和“奇”正是超现实主
义诗人追求的目标,艾吕雅虽然脱离了超现实主义运动,但是却继承了这份
遗产。《自由》一诗中,新奇的形象比比皆是:“云堆的泡沫”、“暴雨的
汗珠”,“颜色的钟铃”,“烦恼的墙壁”,“赤裸的孤寂”,等等。“梦
是愿望的达成”。诗人艾吕雅在愿望受到压抑的年代,在诗中构筑梦境,从
而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愿望,也是整个民族的愿望。自
由不应该是虚幻的,它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上,一切事物都烙上了“自由”的
字迹。愿自由不再成为幻梦,这,恐怕也是《自由》诗作者的希望所在。

(邓永忠)


让一保尔·萨待厌恶(1944)

作者简介让一保尔·萨特(Jeam…pauLSarire)是法国著名的存在主
义哲学家、小说家和戏剧家,也是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国际知名人物。1925 年
他出生于巴黎的一个海军军官家庭,2 岁丧父,母亲改嫁,3 岁起一只眼睛失
明,跟祖父母一起生活。19 岁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哲学,受胡塞尔、克尔
凯郭尔、海德格尔、黑格尔等人的影响很深,文学上受卡夫卡影响。1929 年,
他在大中学教师学衔会考中名列前茅,取得哲学教师的资格,并认讽了他后
来的终身伴侣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1936 年,他在第一部哲学著作《想
象》中提出了存在主义的观点,1938 年,他的哲学观点在长篇日记体小说《厌
恶》(又译《恶心》)中得以通俗的阐述,这部小说使萨特有了名声。1939
年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应征入伍,参加抵抗运动,同年,出版了短篇小说
集《墙》,反响限大。以后,他热衷于政治运动。1943 年,他的哲学代表著
作《存在与虚无》发表,同时写的剧本《青蝇》和次年写的《禁闭》两个剧
本都是阐述他的存在主义观点的。他提出“倾向性文学”的主张,并亲自实
践,如小说《自由之路》(1945—1949)描写二次大战期间游击队的活动,
剧本《可敬的妓女》(1946)反对种族主义。他写的剧本还有《肮脏的手》
《1948)、《魔鬼和上帝》(1951)、《涅克拉索夫》(1956)、《阿尔托
纳的隐藏者》(1959)等剧本。他还写有《什么是文学》等论文和有关福楼
拜的传记。1955 年他到过中国,1971 年起离开书斋走向街头,卖左翼书刊。
1964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拒绝接受。1980 年4 月15 日在巴黎逝世。

内容概要(这是一部日记自述体的长篇小说,故用第一人称概述)我
叫安东纳·洛根丁,住在布城,想把所发生的事情逐日记下来,以便看个清
楚。有些顽童在打水票,我学样,把石头投到海面上。忽然,我停了下来,
让石块落下,顽重在背后笑我。这是表面发生的事,在我内心并没留下痕迹。
我看见一件东西感到厌恶,我不知道看的是海还是那块石头。我摆好了一个
小雕像,但我觉得它讨厌而且呆笨,我感到深深的厌倦。我对我的经历、谈
话、穿衣等等都无法理解。一个体积庞大而乏味的观念,大使我感到恶心。
一天早上,我在路上很想捡起一张废纸,但没能做到,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有时,我捡了脏纸,安妮就会气得要命。记得前几天打水漂的感
觉,那是一种带甘味的恶心感觉。法国历史上的德·洛勒旁的事使我感兴趣,
又使我烦困。我对我的面孔息不了解,我反复地照镜子。在咖啡馆里,“厌
恶”一直跟着我,抓住我。它在我身边的一切事物上,我让人放了一张唱片,
它就消失了。我在街上老太婆身上看见了将来,她粗大的男子鞋子,那就是
时间,它慢慢地进入存在,人们等待它,它来了,人们又厌恶它。一位“自
学者”到我房间来,问了我许多有关旅行、奇迹等方面古怪的问题。他走后,
我孤单一人,只还有面前那个感觉陪着我。我拿着一本小说,并不是从中获
得乐趣,而是因为我必须做点什么。街上有的是人,不能代表什么的人。人
们在侮边看海鸥、看海岛、灯塔,于是我心里充满了一种有了奇遇的伟大感
情。已经结束的周日,给人们留下了余味,他们又转向周一,对我来说,既
没周一,也没有周日,只有一大堆乱七八槽的日子椎挤着前进。一切部没有
改变,一切又不象原先那样,我不能描绘出来。这跟“厌恶”一样,可是又
恰好相反。我发现了我自己,我在这里,冲破了黑夜的我,我很快乐和幸福。
第二天,我又感到厌恶。安妮来信说要到巴黎去,让我去旅馆看她。我们分


手六年了,我已把她全忘了。在一个旅馆里,有一个矮汉子也一定在等待他
的“厌恶”的东西。咖啡馆里,一对男女坐在我对面,女的老让男的干这干
那。老板没有下楼来,一个老太婆说他也许凑巧死了。侍者愤怒地骂她,我
便想象着走上楼看他死的情景。那位“自学者”来邀请我吃午饭,我宁愿死
也不愿意和他一起吃饭,我还记挂着那个老板,表面上还是答应了他。我想
到能见到安妮而感到幸福。我多次在布城博物馆看一些画像,画中的人物使
我产生这样的思想:他们对一切都享有权利,对生命、工作、财富、指挥权、
受人尊敬等等。奥里维叶·布列威纳的画像的眼睛里有一种判决,它动摇了
我的存在的权利。我感到我没有存在的权利,我是偶然出现的,我的存在,
是我在想着我的存在。我对存在的憎恨和厌恶,同样都是使我自己存在的方
式。我看到一张报纸的轰动新闻:小女孩露茜昂被人强奸后杀死,卑劣的汉
子逃走了。我感觉一切都是存在的。我与“自学者”共餐,他说他当过战俘,
又给我读了他记下的名言。边上有一对青年男女在亲热地交谈。我对“自学
者”说:“我在想着我们所有这些人都在这里又吃又喝来保存我们宝贵的生
命,而实际上我们并没有,丝毫也没有任何生存的理由。”他尽力设法理解
我的话,他认为这是悲观主义。他说:“我们不必对生命的意义找寻得那么
远。”他告诉我在德国被俘后的生活,说以前感到孤独,从那以后却感到了
快乐,他说他参加了法国社会党,是个社会主义者。他问我为什么写书,我
说是为了写书而写书。他说要爱全人类,我说:“一个人不能够仇恨人类更
甚于他热爱人类。”我不想和他搅在一起对人道主义发议论。我不再说话,
“自学者”靠近了我的捡。我想呕吐——突然间“厌恶”到来了。我坐了电
车,在公园里待了一会。傍晚时,我感到沉重,只不过我的目的达到了,我
懂得了,“厌恶”没有离开我。几天以前,我没有预感过所谓“存在”的意
义。“荒谬”这个词在我笔下产生了,它不是一个观念,而是没有生命的长
蛇。我找到了“存在”的关键,我的“厌恶”的关键、生命的关键,我能够
理解的一切,都可以归纳到这种根本的荒谬里去。我站起来,走了出去。树
木和月桂花的微笑,是想说些什么,它就是存在的真正秘密。周六,我到安
妮那儿去,她给我开了门,她不再象小姑浪,长胖了。见我进去,猛然大笑,
对我说除窗口前外什么地方都可以坐。沉默了一会儿后,她说:“你难道一
点都没有改变吗?你是一块界石,你毫不动摇地指出某地离某地的距离,这
就是我为什么这么需要你的原因。”我只想默默地望着她,在沉默中完成“安
妮在面前”的重要性。她说我的头发颜色与什么都不配,帽子也一样。她的
样子砷秘而满足。她说:“长时间地注视着某些东西对我也不是一件好事,
它们使我厌恶。”这情形和我的情形正巧合,我以为我们殊途同归了。她却
说:“我知道有人和我的想法相同,反而下高兴。”“你抱怨是因为你周围
的事物不象花那样安排妥当,我想行动。”她说她要到英国去。我内心不愿
地站起来,想搂抱她,被她拒绝了。我明白,我的过去已经死了,我孤独而
自由,但这种自由象死亡。“自学者”被人看作是同性恋者,给打出了鼻血,
我为他报了仇,但他不愿我陪他。我觉得“我”暗淡了,完了。我与以前的
相好老板娘告了别。在等火车离开布城市前,我听了以前常听的唱片,感到
心跳得更快。我会对自己说:就是从那天、那时开始了一切,我能够通过我
的过去来判定自己了。

作吕鉴赏这是一部很难读懂的哲理小说,因为它几乎是萨特存在主义哲
学的通俗读本,但萨特自己则说:“从纯粹文学的角度来说,《厌恶》是我


最好的文学作品。”不管怎么说,要读懂这部作品,我们还是有必要搞清萨
特存在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和原理。概括说来,萨特的哲学核心是三点:“存
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世界是荒谬的,也就是说,人生和现实是荒
诞而令人厌恶的,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人存在着就是为了自由选择、
自由创造,这样才能获得自己的本质。人在选择和创造自我本质的过程中,
享有充分的自由,但这种本质的获得和确定,只有在整个过程的最后终结时
才能完成。这些观点和原理,在作品中几乎全部得到了形象的显现。小说开
头引了一段话:叫也是一个没有集体重要性的小伙子,他仅仅是一个人而已。
“它奠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调。“仅仅是一个人”,那就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一种先干一切的存在,承认与否都一样;“而已”,吐露的是一种无可奈何、
不得已的叹息,甚而有点厌恶的感觉;“没有集体重要性”,不是含有自由
选择的意味吗?小说循着这一底蕴展开叙述、描写和议论的,它又通过厌恶
或称恶心这一心理和生理感受展开的。情注意作品最先那篇没日期的日记中
写的一件事:“我”学顽童在海边打水漂。这是很单纯的一个行动,但“我
看见了一件东西而且感到厌恶”,作品多次提到这一事情,想到它就感到厌
恶,但它又是客观存在(石头和海),奈何它不得。小说通过“我”看到的
各种各样的事情和物体,都表达了这一感受,摆雕像、与“自学者”接触、
街上和公园里的情景、博物消和各种店铺里的境况等等,都无例外,这可看
作是作者对那么个社会和现实的迷惆、不满、厌恶与批判。这说通过“我”
的感受与思考,反反复复表达的还是三层东西:一是客观存在无法理解,包
括自我和时空,二是客观存在是那么荒谬而又使人厌恶;三是自我不能支配
与主宰一切。这既理性化地道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又因渗入了主
观情绪、情感和心理、生理等内容,而显得形象,通俗、丰富、深刻。作品
中的另两个主要人物——“自学者”和安妮,则同“我”不一样,驱使他们
行动和从他们的性格心理表现出来的,表面看来是另一种观念和思想。“自
学者”更富人情味,他主动向“我”请教、邀请“我”吃饭、谈他的被俘时
的真切感受,甚至被人看成同性恋的行动(抚摸一小孩的嫩手)等,都与我
的冷漠与悲观形成较强烈的对比。他爱人生、爱人类、如饥似渴汲取知识,
虽然还带有某种盲目与泛化,但人物形象依然惹人喜爱。安妮有着自己的生
活方式和理想信念,地在厌恶现实、雷同、模式和冬烘方面,与“我”相似,
但她崇尚行动、向往自由与自主,又与“我”相龃龉。这两个人起了对比与
衬托作用,一方面使。“我”的悲观主义相形见绌,显得暗淡无色,另一方
面又从另一侧面补充了“我”的观念与思考。因为萨特的存在主义某种程度
上是等于人道主义的,它强调的选择与创造又都与人的行动有关。这样,“我”
的感受和思考就有了进一步和深一层的升华了(小说结尾就表现了这一点)。
作品虽充满了议论,但毕竟是循着自己形象和感性的逻辑轨迹演化的,它有
着情感、心理的细腻刻画和描绘,又不乏有极浓郁的象征意味。

(朱希祥)


让—保尔·萨特禁闭(1944)

作者简介(见“厌恶”条)。

内容概要地狱里一间第二帝国时代款式的客厅。放着三只样式、颜色
各异的躺椅。壁炉上有一尊青铜像,旁边摆着一把裁纸刀。约瑟夫·加尔散
由听差带着第一个走进这房间。他是政论文作家、文人,曾被十二颗子弹穿
进了皮肉,他的死是不体面的。他发现这是没有牙刷、镜子,没有窗户、床,
没有刑具、书,没有任何容易打碎的东西。灯始终亮着,不分昼夜,仅有的
一只电铃已不听使唤。第二个进来的是伊内斯·塞拉诺,她当过邮局职员,
是煤气中毒死的。最后出现的是艾丝黛尔·里戈尔,她是因肺炎而死的。言
谈举止中,三个人发现彼此没有共同的爱好,生前互不相识,也没有共同认
识的朋友,不知为什么把他们凑在一起。加尔散说是机缘,伊内斯断言这是
精心安排好的。艾丝黛尔则怀疑别人弄错了。伊内斯建议每个人说出自己干
过什么事,“为什么他们把您送到这儿来?”艾丝黛尔说她没什么好隐瞒的。
她从前是个孤儿,家境贫寒,还要抚养她弟弟。她和她父亲的一位老朋友结
了婚,和和睦睦地生活了六年。两年前,另一个人和她相爱,但她没和这人
私奔,后来便生了肺炎,加尔散说:他办了一家和平主义的报纸,战争爆发
后他袖手旁观,他们就把他枪毙了。他认为自己按照自己的原则处世没有错,
而且他还把他的妻子从堕落的泥坑里救了出来。伊内斯点破他们两个人是在
做戏,人们决不会无缘无故地把人打入地狱,实际上,我们都是地狱里的罪
人。她还说,每个人都是另外两个人的刽子手。加尔散表示他不会做刽子手,
要求大家都别说话,保持安静。艾丝黛尔想搽脂抹粉,需要一面镜子,伊内
斯殷勤他说她可以当艾丝黛尔的镜子,并要艾丝黛尔用“你”称呼她,而艾
丝黛尔说用“你”称呼女人不习惯,她希望自己能引起帕尔散的注意。而这
时加尔散正竭力想听清阳间报社里的人在谈论他什么,他请求她们两个闲
嘴,忘掉他人的存在,但伊内斯说这是不可能的。加尔故要艾丝黛尔说出波
罚下地狱的原因,艾丝黛尔说自己也弄不清楚,于是加尔散只得自己首先坦
白,他说他到地狱来是因为他折磨了妻子五年犯下了不可浇恕的罪。她的妻
子崇拜他,逆来顺受,从没怨言。他曾经把一个混血女人带回家过夜,而她
还给他们送早点。伊内斯接着坦白道,说自己是个该入地狱的女人。她以前
住在表兄家里,弗洛朗丝是她表兄的妻子。伊内斯对表兄这也不顺眼,那也
看不惯,渐渐地,这种看法影响弗洛朗丝,她也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的丈夫。
结果,弗洛朗丝投入了伊内斯的怀抱,她们在城市的另一角祖了个房间。她
表兄则在一次事故中被有轨电车压死。一天夜里,弗洛朗丝趁伊内斯不注意
时打开了煤气管,接着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