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非常日记 >

第24章

非常日记-第24章

小说: 非常日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成犯罪嫌疑人的主要依据就是心理学方面的。所以,你们要互相合作,不要再有意见了。”    
    余伟和笑茵因为林风的事两天没见面了。她爸爸终于忍不住,给余伟打来电话:    
    “余伟,你回来了。”    
    “是叔叔啊,我回来已经三天了。”    
    “你是不是生我和笑茵的气?”    
    “没有。”    
    “笑茵回家一直哭着,已经有两天不吃东西了。我想,要不我过去给你道个歉,这事都是我弄出来的。”    
    余伟一听就急了:    
    “不,叔叔,你听我说,你们都没有错,你们都是好心。错在我,我不应该违背自己的诺言。”    
    “你还在生我们的气?”    
    “不,叔叔,这样吧,我现在就过去。”    
    余伟打车不一会儿就到了笑茵家,老作家一副沮丧的样子,他肯定被自己的女儿骂得难受。余伟倒有些不好意思,说:    
    “叔叔,您看,现在你们也别难过了。事情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坏。现在学校也力保林风,大家都认为林风没有作案,只是现在没有人能证明林风那晚是不是在宿舍里睡觉。只要能证明这一点,林风就没事了。”    
    老人终于放松了。他说:“这事我也有份,现在我不知道自己能出些什么力?”    
    余伟想了想,说:“您是一个作家,您可以从一个作家写小说的角度来证明林风只是为了要提示一个主题而虚构了一些事实,只不过这些事实是已经发生过的事而已。”    
    “这可以。事实也如此啊!”    
    “还有,就是他小说的最后部分的解释。我认为,小说有认识的功能,就有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功能。我认为,林风这样写,就是为了超越他自己,为了自救。您是怎么认识这些的?”    
    “说真的,我对他的结尾也有疑问。我并没有细细地揣摩过。这典型地受到了西方小说的影响。我怕他也走上自杀的道路,所以就找他来想跟他聊聊,没想到事实会成为这样一个局面。我后来想想,也很后悔。”    
    余伟把公安局取证的情况给他说了。他表示,他对林风事件有责任,决定和余伟一起上法庭作证。笑茵的母亲后来推说要去看一个人,把笑茵的父亲也拉走了。余伟知道她的用意。笑茵实际上就是等余伟来哄她。他们和解了。    
    学校给林风请了一位很有名的律师,而余伟成了林风主要的证人,因为只有余伟才能清楚地阐述林风的心理脉络。    
    林风关在看守所里已经五天了。公安局的人准备让中文系给林风的家里人通知,余伟坚决反对。余伟知道,林风是绝对不愿意他的父亲和弟弟知道此事的,那样无疑是逼着他走绝路。他们发现惟一能证明林风无罪的就是找到证人。据公安局的人说,林风也不能提供什么人能证明他当时的确在睡觉。林风平时不怎么跟人来往,周末时也只是一个人消遣,所以那天晚上几乎很难找到一个人来证明他的存在。    
    余伟想,必须得去找林风谈谈。学校武保处的人陪着他又去了趟看守所,等了很久才看到林风。他瘦了,眼窝深陷。他看见余伟时犹豫了一下,余伟先说话了:    
    “对不起,林风,我有一些问题想和你好好地聊聊。”    
    林风不做声。    
    余伟继续说:    
    “我知道你不愿意和我说话。我让你失望了,是吧!”    
    林风低垂着的眼皮动了动,似乎在看余伟,但只那么一下就不说话了。    
    “你能原谅我吗?”余伟问。    
    林风突然站了起来,转身走了。这是余伟没有料到的。依林风的性格,绝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来,可是他做了。    
    余伟失望而内疚地看着林风的背影,突然说:    
    “林风,我们写信好吗?”    
    是的,写信说最好。林风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是一个心理很敏感的人。这样的谈话显然是不主动的,也是不理智的。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看守所的所长,所长疑惑地看着他说,试试吧。    
    在第一封信里,余伟回忆了他们初次见面的情景,并说明了他对这个案件的看法。他把信交给看守所的人。他告诉所长,一旦林风把信交给他们,就马上通知他。但直到第二天下午,他没有收到林风的信。    
    他便开始写第二封信,在这封信里,他又一次深入地写了他对林风的感受。他在一开始看见林风的时候,并没有产生任何好感,相反,他觉得林风的心里一定很苦,自卑感很强,没有自信,而且也很孤独。他是一个自负且傲慢的人,所以他并没有想和林风交朋友,只是应付着。但他同时又是一位心理学教师,他的职业赋予他责任,所以是他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在驱使他和林风交往下去。他把自己的内心彻底地撕开给林风看,他不想再向林风隐瞒任何思想、情绪。在这封信里,他只字不提小说和案件的事,像一个朋友一样和林风谈着心。    
    


第五部分第九章(3)

    第二天下午,余伟收到了林风的信。他高兴地打开,一看,只有一句话:    
    如果我们当初就能像现在这样谈话,该有多好啊!    
    虽然林风只写了一句话,但余伟还是能听出林风的喜悦,能看到林风在看到他的信时的那种痛苦和快乐的神情。他看见林风读过以后激动的样子,然后写了很多很多,但最后又把它撕了。林风不想这么快就向他投降。于是,林风只写了这么一句话。    
    但就从这一句话开始,林风的心终于向余伟敞开了。    
    余伟赶紧又给林风写信,写了他和林风进一步交往的情景,重点谈了一下林风的诗。余伟在信中写道,他不应该一直以一个老师的身份和林风交往,而应该把林风当成一个朋友、一个知己。余伟写了他现在的后悔和自责。但余伟还是没有提小说和案件,他不想就此断了他们的交往。    
    林风在当天晚上就回信了。这封信还是很短:    
    余老师,谢谢您把我当成一个朋友,但我至今仍然把您看做我的导师。余老师,您不必非要绕过小说。我们谈谈小说吧。以前,我一直不愿意再谈起我的那本让我羞愧万分的小说,可是,我们不谈小说能谈什么呢?那本可耻的小说几乎是我的全部生活和思想。    
    只求您一件事,就是暂时不要谈案件本身。    
    余伟从这封信里看出,林风已经原谅了他,也能正视自己了。他发现林风竟然用了“导师”这一名词!但他还是很小心、很谨慎地给林风写信。他谈到了他们交往的进一步深入是通过那部小说。在小说里,他看到了一个理性与情欲冲突的林风,看到了一个对自己的恶无能为力的林风。他流露着同情,流露着理解,甚至有赞美。他谈到林风的后半部小说,认为和前半部不同的是,林风在后半部小说里加入了更多的个人的理性的东西,这些理性使这部作品有了质的不同。他写道:    
    “在你小说的下半部,我看到了另一个你。你的自信,甚至可以说你的狂傲都有点惹眼了。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你小说的结尾是最近才完成的。我想,你一直没找到结尾,因为你没有勇气对待你心里的矛盾,但最近你完成了自救。那个单美的疯本与你无关,但你让它成为你的小说的一部分,这样就把矛盾推向了高潮,而你又不去自首,只让主人公去自杀,这样处理的确很好。你在这部小说里完成了自救。我深信从此后你就是另一个你,不再是从前的你。你也从此完成了心理疾病的自疗。”    
    林风的回信很长,看得出来,是他淤积和压抑了好几天的情绪,终于难以自制地倾诉、排遣了:    
    余老师:    
    您好!    
    我看惯了您高傲、自信的神情,对您前两次看我时的那种愧疚的神情我很不自在,我也看得出来,您在给我写信时非常小心、谨慎。这是我不愿意的。我宁愿看到的还是那个狂傲不羁的您,那个激情迸涌的您,那个敢于向道德和理性挑战的您。我不愿意看到您现在的神情。事情到了这一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并不企求法律能给我一个合理的判决。直到现在,我实际上在意的是您,您对我的认识。这比法律对我的认识更为重要!    
    我知道,您难以理解我的这种感情。    
    是的,我曾经恨过您,恨您为什么不守信用。我从来没有信任过任何人,除了我的亲人外。即使对我父亲的信任,也比不上对您的信任。您说的对,我们是纯粹的精神的交往。这种交往高于一切。但您违背了我们的诺言!    
    即使这样,您在第一次看我后,我实际上已经原谅了您。只是我在感情上一时难以接受。我不善于表达,尤其在您跟前,我不知道能说什么。而您真的了解了我,用书信的方式和我谈话。这是我最愿意的。我知道,这是我自己的事,即使别人不知道,也已经是发生了的事。因为这一点,我原谅了您。我原谅您并不是您为我做了什么,而仅仅是因为这些都是事实。    
    您说的很对,我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凭空加了一个单美被吓疯和“我”自杀的情节。我过去的确一直不知道怎么给作品结尾,一年多来,我写了很多结尾,但都不满意。自从和您交往以来,我好像变了个人。我每天都要写很多很多感受。渐渐地,我过去的知识被回拢了,我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楚了。我明显地感到自己有了自信,有了追求真理的勇气。是的,“追求真理”,这个词在过去与我毫不相干,是您经常随口说着,却印在了我的心里。我很少能听到有老师说,我们都在追求真理。您与别人不一样,您来到国内的目的不是为了图名利,而是为了求道。对了,“求道”一词也是您经常说的。过去在书上经常看到的这些词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了虚假的名词,只有您说出来后才显得真实。追求真理——是啊,我在与您交往的短短两个月里,我忽然间成了一个崇高的人。我从心底里第一次喜欢上了自己。我之所以那样安排小说的结尾,一是为了告诫我自己,再走下去就是那样一条路,二是为了自救。我在小说里真正地死过了。在我写完那个结尾时,我感到自己获得了新生。    
    这一切的功劳要归于您,余老师!但我知道,您对我的重视远远不够。我相信您在看完我小说的后半部分会重新来看我的。我做到了这一点。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理解我的人只有您,真正帮助过我的人也只有您。我孤独地生活了很多年,一直感到世界是冰的,现在我感到了热。真的,我很少激动过,很少为我自己而自豪过,现在我有了这样的感受。这是我的幸福!这是我的幸运!    
    但是,余老师,我在看守所里呆着的这十天时间里,我对自己又有了新的认识。这要感谢我的过去。在过去,我没有朋友,也没有社交,我做的最多的事就是看书。并不是我喜欢读书,很多时候是孤独所致。现在,我读的那些书都一本本地浮现在我面前,重新给我解释着有关真理的一切。我想通了一件事,就是人永远都是孤独的,人永远都得靠自己。真理也只能靠自己而获得,朋友和知己是人生的奢求。您说对吗?    
    余老师,现在我有一个奢望,我想听听您的人生,我想知道在您的背后,有没有让您感到可耻的事,它们是不是也像我的那些事那样可耻。如果有的话,我很想知道您是怎么对待那些事情的。    
    谢谢您!虽然我们已经成了朋友,但在我的心里,您仍然是我精神上的导师。    
    您的学生:林风    
    


第五部分第九章(4)

    他是多么敏感啊!他竟然能看出余伟的小心,能看透余伟的心态。特别是他最后提的那个问题,深深地震撼了余伟。是啊,也是该向他坦白的时候了。余伟第一次感到了困难,感到了和他交往的危险性。谁没有做过让他自己感到可耻的事呢?回忆和解剖自己是血淋淋的。余伟从小也生活在农村,深刻地体验过林风在小说里描写的那些痛苦、自卑和被人斜视的感受,正因为深深地自卑过,才这样自负而傲慢。他一直是在掩饰自己的内心。在小的时候,他有过小偷小摸的行为,有过偷窥女孩子上厕所的可耻行为;有过在一个人的时候偷窥自己和进行手淫的行为;在大学时期,有过被女同学挑逗并苟且夜宿的行为;在国外求学的时期,有过找妓女的想法……啊,有过多少可耻可恶的过去啊!他不愿意回忆,因为他不愿意再面对它们,他也不愿意向人提起,不愿看到听者对他的歧视,不愿让这些事影响他的未来,更不愿意让这些可耻的过去影响到他的情爱生活。他能说吗?他不能说。但是,林风要他说。他怎么办呢?过去他一直伤害着他的自尊,一直看着他的伤口和鲜血,而把自己的伤口蒙起来。他不愿意让人知道他的过去。    
    他陷入了痛苦。他想,如果他要给林风写这些,林风的心理是平衡了,解救了,可是他却要陷入灾难了。他不愿意把它写成文字,不愿意把那些事让别的人知道,特别是笑茵。要是她知道了,她会多么痛苦啊!    
    可是,这是他真实的过去。没有这些过去,也不会成就今天的他。没有这些过去,他也不会毅然决然地为心理学而投入全部身心。没有这些过去,他就不会深刻地了解人性。没有这些过去,他也就不会建立坚实的生活信念。    
    “谁能告诉我,在这个时候,我该怎么办。我不能向他再隐瞒什么,但我又不愿意这样去告诉他。”余伟在这样矛盾着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懦夫,一个连自己也瞧不起的罪人。他觉得连林风也不如,没有林风那样自我解剖的勇气。不,他不能让林风瞧不起,更不能让他自己也瞧不起。    
    最后,他悲壮地决定,把这一切都告诉他,把自己都撕成碎片。他写了整整一夜,写得声泪俱下。但一夜时间,能写些什么呢?只不过是些事情的大概。在信的最后,他还是写了一句话:林风,当你看完这封信后,请你把它烧了,不要让任何其他人看。    
    他为这句话而感到羞愧。    
    他把信封得严严的,当他交给看守所的所长时,他又说:    
    “还是我亲手交给他吧。”    
    他看到了林风。林风的眼里有些兴奋,他也很高兴。可是,他们都觉得有些不自在。他们都愿意在书信中感受对方,已经不愿意在现实中面对了。言语成了多余的东西。他对林风说:    
    “你拿去慢慢看吧。我等你的回信。”    
    林风拿着信回去了。他也回去睡觉。    
    下午,看守所打来电话,说林风回信了,让他去取。他也刚好睡醒。林风在信中这样写道:    
    余老师:    
    昨晚我一夜没睡。说真的,我刚开始不相信您写的这些,我一直在怀疑您是不是为了救我而编的。我在黑夜中静静地躺着,远处的火车汽笛声在间断地鸣响,看守所里的犯人们这时都静静地睡去。我一直想着您信里的一句话:没有一个人的一生是没有错误的,没有错误的人生是不可信的。凭着这句话,我相信您。也凭着这句话,我重新仰望您。    
    您能把您黑暗的一面示于我,示于我这样一个不幸的人。我知道,您是要鼓励我    
    ,让我直面现实。能这样做的人是了不起的。卢梭这样做过,拯救了欧洲。而我呢?一切能拯救的灵魂是要有自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