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风景名胜纵览-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莫扎特是一位音乐神童,故居里保存着他6 岁时创作的乐谱。7 岁时他便以处女作《奏鸣曲》一鸣惊人,14 岁时他就被任命为宫廷乐师。但莫扎特是一位品格高洁的艺术家,他厌恶愚庸,酷爱自由,不肯在王公贵胄的殿堂里当奴仆式的乐师。1781 年,莫扎特向宫廷提出辞呈后,就被主教一脚踢出故乡。从此,他迁居维也纳,并完成了他成熟的器乐作品和歌剧作品。但他一直在贫困中挣扎,在维也纳不得不频换住处。1791 年1 月5 日,35 岁的莫扎特就在贫病交迫中逝世,死后连一块像样的墓地也买不起。但他给人类留下了大量不朽的音乐名作,如歌剧《魔笛》、《唐·璜》、《后宫的诱逃》以及《费加罗的婚礼》等。现在在故居里还保存着莫扎特的一缕金色遗发,供人们前来凭吊。
莫扎特生前最喜欢维也纳,最憎恶萨尔茨堡。莫扎特诞生后,萨尔茨堡没有一家歌剧院,没有一个音乐厅。但如今,萨尔茨堡已成为中欧的音乐之城,并且已成为莫扎特城。莫扎特故居不远处是莫扎特大街,莫扎特广场就在这里。广场中央高高矗立着这位伟大作曲家的全身铜像。他穿着18 世纪的紧身上衣,肩披斗篷,手持长笔,姿态潇洒。萨尔茨堡城内还有一个“莫扎特纪念馆”,里面有两个音乐厅、一个“莫扎特档案馆”、一个图书馆,还有一个名为“魔笛之家”的花园馆。这里常常举行音乐盛会。从1945 年起,每年从7 月开始,在萨尔茨堡都要举行为期5 周的国际性莫扎特音乐节。萨尔茨堡也因莫扎特而名扬天下!
万国宫
万国宫是瑞士日内瓦的著名建筑,位于日内瓦东北郊的日内瓦湖畔,与巍峨的阿尔卑斯山遥遥相望。周围绿树环抱,环境幽美。
万国宫又名国联大厦,是联合国的前身“国际联盟”的总部所在地,现为联合国驻日内瓦办事处,又称联合国欧洲总部。万国宫由4 座宏伟的建筑群组成,中央是大会厅,北侧是图书馆和新楼,南侧是理事会厅,连同花园、庭院,总占地面积为2。5 平方公里。万国宫始建于1929 年,1946 年联合国成立时,成为联合国驻欧洲总部,1973 年扩建了新楼。
中央的大会厅是一座雄伟端庄的旧式建筑,地板、墙壁全部以花岗石、大理石铺砌。圆形的大会厅共6 层,有1800 多个座位,会场的前面是代表席,配置有同步翻译设备,后面一部分是旁听席。大会厅四周还有许多中小型会议室。南侧的理事会厅属宫廷式建筑,装饰得雍容华贵、富丽堂皇。高大的门窗多以铜制,有的还镀了金。四周墙壁和天花板上有欧洲艺术大师所绘的油画作品。画的主题是:正义、力量、和平、法律和智慧。另有一幅浮雕壁画横贯整个天花板,画着宇宙中5 个巨人的5 只巨手紧紧握在一起,象征世界五大洲人民的团结与友谊。大会厅和理事会厅是举行各种重要会议的地方。
中央会议厅北侧的6 层大楼是联合国图书馆。由约翰。洛克菲勒资助的这座图书馆收藏有图书71。6 万多册、各国出版的期刊1 万种。楼内还设有国际联盟展览馆,展出国际联盟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实物。图书馆大楼与北面的新会议楼之间有作为休息厅的空中走廊相连,厅壁是一道长80 米、高14 米的玻璃墙,因此又名玻璃厅。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天坛”绒绣挂毯,十分引人注目。
新楼高29 米,地上地下共12 层,建筑面积38 万平方米。新楼的前楼是一个4 层楼高的会议厅大楼,楼内有10 个设有同声传译设备的会议厅,其中最大的一个会议厅名为“瑞士厅”,因为瑞士联邦政府曾为筹建这座大楼提供了赞助。新楼内还有700 多个办公室。法国艺术家创作的象征战争与和平的两幅壁画,悬挂在会议大厅前。
在万国宫所在地阿丽亚娜公园内,屹立着一个美国为纪念威尔逊总统而赠送的巨型镀金青铜浑天仪,还有前苏联赠送的引人注目的征服宇宙纪念碑,以及埃及艺术家为纪念国际儿童年所创作的雕塑等。
万国宫是联合国许多机构所在地,是召开重要国际会议的地方。万国宫有3900 名常驻国际官员,每年要举行近8000 个会议。万国宫门前虽有联合国警察站岗,但允许游人参观,因此,来自五大洲的游客终年不断。
日内瓦湖
日内瓦湖又名莱蒙湖,是西欧著名的风景区和疗养胜地。位于瑞士日内瓦近郊,长72 公里,宽8 公里。近580 平方公里的面积分属瑞士和法国,约各占一半。湖水由东向西流淌,湖面略似新月。日内瓦湖是阿尔卑斯山区最大的湖泊,湖水终年不冻,颜色湛蓝。在平静的湖面上,白天鹅和其他水禽在嬉戏,游艇和彩帆在游弋,一片和平宁静的景象。在日内瓦湖上,最引人注目的风景是日内瓦喷泉。
日内瓦喷泉位于日内瓦湖靠近罗讷河的出口处,隔着勃朗峰桥与卢棱岛相望。喷泉高达145 米,直冲云天,从日内瓦城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它。这是一个人工喷泉,始建于1886 年,当时喷射高度只有30 米。1891 年,经日内瓦著名水力工程师屠列提尼改建,喷射高度达到85 米。1947 年,瑞士政府又决定再次改建,增加喷射高度。现在的喷泉动力是安装在湖中的两个16吨重的大水泵,每分钟喷水3 万升,喷水时速为200 公里,空中停留水量近7 吨。喷嘴直径为16 厘米,设计精巧,使喷泉具有较大喷力,笔直向上。喷泉的照明设备也很复杂,自下而上的聚光灯在天气不好时也可以照亮整个喷泉。
日内瓦喷泉每年3 月中旬至10 月底喷射,5 月中旬以前和9 月中旬以后是每天下午开始喷射,旅游旺季期间则从早晨8 点到夜间11 点全天喷射。无风时,喷泉象一根巨大的银柱矗立在湖面和天际之间。有风时,因风向和风力不同,喷泉形成不同方向、大小不一的扇面。在阳光的照耀下,散落下来的水花如同亮晶晶的星星,有时又如同一道彩虹。当风力过大时,喷向空中的泉水会顺着风向飘逝,好象一缕薄薄的轻烟,水花落到距喷泉很远很远的湖面上。夜幕降临后,喷泉在白色聚光灯的照射下,犹如一位素裹的少女屹立在湖中,纷扬的水珠把湖面上倒映的万家灯火搅动得闪烁不已。
日内瓦喷泉是日内瓦人的骄傲,是日内瓦城繁荣发展的象征。已成为世界名景之一的日内瓦喷泉,吸引着无数各国游客。
在日内瓦湖周围,还有激流公园、玫瑰公园、珍珠公园、英国花园、植物园以及别具一格的“大花钟”等值得游览观光。“大花钟”坐落在距勃朗峰桥桥头不远的花园草坪上,钟的机械结构设在地下,地面上的钟面由鲜嫩的芳草覆盖,时间指数则由艳丽的花簇组成。钟面图案随着季节变化而变换色彩,不论风吹雨打,花钟都在准确地运行。大花钟不仅是一种景观,而且具有报时功能,成为“钟表之乡”特有的奇观美景。
奥林匹克博物馆
坐落在瑞士洛桑的奥林匹克公园内的奥林匹克博物馆,毗邻国际奥委会总部。同国际奥委会总部一样,博物馆由国际奥委会委员、墨西哥建筑设计师佩德罗。拉米雷斯。巴斯克斯和瑞士建筑设计师皮埃尔。卡昂共同设计,共同主持施工。1993 年6 月23 日,奥林匹克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为博物馆剪了彩。
奥林匹克运动中曾有许多梦想,其中之一就是建立一座奥林匹克博物馆。这个梦想源于顾拜旦,终于在萨马兰奇在任期间实现了。国际奥委会曾经有过一个奥林匹克临时博物馆,1982 年在洛桑乌希公园的一幢房子里设立。但由于面积小,大量展品无法陈列,只好定期更换展品,轮流展出。为了建立一座永久性的博物馆,国际奥委会在乌希的莱芒湖畔重新购置了面积达1。1 万平方米的地皮,用它来建一座奥林匹克公园,其中包括奥林匹克博物馆、图书馆和研究中心。
萨马兰奇亲自出面筹集建筑资金,他将世界一些著名大公司列入集资对象名单。作为鼓励措施,新馆建成后,这些公司的名称将用金字刻在一座花岗岩“赞助者纪念墙”上。可口可乐公司、阿迪达斯运动服公司和菲利浦电器公司是最积极的赞助者。最后的集资数额超过了起初设想的2000 万美元的一倍。同时,国际奥委会也提供了2000 多万美元。
奥林匹克博物馆正式建成后,不仅展览面积扩大了,而且展览内容也得到极大充实。其中记录奥林匹克运动史的7000 多个小时的录像带和电影资料、20 万张图片和1。5 万册图书,堪称世界之最,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博物馆内还陈列着19 世纪以来与奥运会有关的珍贵纪念品,有绘画、雕刻艺术品、世界各地铸造的体育运动图案钱币、各国发行的体育邮票、1936 年以来历届夏季、冬季奥运会用过的火炬、有代表性的奥运会金牌、刘易斯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取200 米金牌时穿过的跑鞋等等。
在博物馆二楼半环形通面组合电视屏幕上,放映着历届奥运会的宏大场面,参观者可以尽情欣赏体育名将的风采。在夏季奥运会厅和冬季奥运会厅前设置着几十台小型电脑,参观者可以从资料库中查找所有有关奥运会的图像资料和数字。
奥林匹克博物馆开馆之日,正值申办2000 年奥运会期间,因此在博物馆内专门辟出了2000 年奥运会申办城市厅。北京、柏林、巴西利亚、伊斯坦布尔、曼彻斯特、悉尼等6 个申办城市各据一台,争展特色,这里成为开馆日最热闹的地方。在一楼大厅,6 个申办城市还展出了各自国家的艺术珍品,吸引了众多观众。
北极村
北极村是芬兰新建的旅游景点、圣诞老人的新居。它位于芬兰北部拉毕省省会罗瓦尼埃米市。
北极村景点的设置,是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夫人启示下完成的。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罗斯福夫人访问芬兰的罗瓦尼埃米市。该市在战火中已被夷为平地,几乎没有任何景点可供参观,这使芬兰政府很为难,最后只好在横穿该市近郊的北极圈,即北纬66°33′07″、东经25°50′51″这一点上,修建了一个面积约10 平方米的小木屋,供罗斯福夫人驻足领略极地景物。这小木屋就是北极村的雏形。
这小小的木屋给了人们极大的启示,芬兰人觉得这奇妙可观的地理位置,对外国人有极大的吸引力,便开始筹建北极村。60 年代,设立了标有极圈位置的地图标志板,出售极地旅游纪念品的商店和专门受理圣诞老人邮件的邮政标志先后鳞次栉比地出现,“北极村”初见规模。
如今,在北极村小镇镇口树上有一块用4 国文字书写的北极圈纪念碑,作为外国游客跨越北极圈活动的证明,因此游客纷纷同它拍照。而当年罗斯福夫人驻足的小木屋已成为咖啡馆。它像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小小注脚存在于“北极村”中。
北极村的自然风光魅力十分奇妙。夏季光临此地,可以观赏到难以忘怀的午夜不落的太阳;冬季来到这里,能在昼夜不见太阳的晴空中,看到世界上罕见的北极光。而这里的“圣诞老人故乡工程”更为北极风情锦上添花,让游览者流连忘返。
当地土著的萨米人特意将旅馆的外形修建的十分粗陋,大多用似乎未经修饰的圆木筑成。度假村内则特意留下一种无叶无皮的枯树,装点粗犷的极地风光,公路上还有安祥觅食的驯鹿。游客来到北极村,冬天能坐鹿拉的爬犁,夏季可到“淘金村”尽享沙里淘金的乐趣。
北极村“圣诞老人作坊”更是引人入胜。这是一座圣诞礼品商店。礼品的质量要求甚高,必须做工精湛,优质高档,而且是地地道道的芬兰货。在“圣诞老人作坊”的一角有圣诞老人办公室,圣诞老人在这里会见各国的大小国宾。处理来自各地的邮件和电话的是一群戴尖顶红帽的“仙童”,俗名“小精灵”。如果有人突然在生日、命名日或圣诞节接到圣诞老人从芬兰寄来的邮包,那一定是他的亲朋好友在游览北极村时曾向圣诞老人诉说过他的心愿。现在,这一有趣的活动正吸引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其中。
西贝柳斯纪念馆
廷·西贝柳斯是芬兰伟大的民族音乐家,也是用音乐语言描绘北欧风光最出色的一位大师。他从9 岁开始作曲,到92 岁去世,一生共谱写了37 部交响乐、200 多首提琴协奏曲、管弦乐曲、风琴曲、独唱曲、合唱曲、歌剧插曲、抒情曲;还谱写了许多民歌气息很浓、又颇富北欧特色的乐曲。人们称赞他的交响乐“具有贝多芬的逻辑、柴可夫斯基的风格”。他和贝多芬、柴可夫斯基、施特劳斯、舒曼等音乐大师并驾齐驱,闻名世界乐坛。
由于西贝柳斯一生中有52 年是在沙皇统治下度过的,因此在他的音乐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炽爱,对独立自由的向往和对异国统治者的愤恨。这些作品有力地唤起了芬兰各民族的觉醒,激发了爱国志士争取民族独立的斗志。西贝柳斯也因此被芬兰人民称为民族运动的号手。芬兰人民一直对这位爱国音乐家怀着深厚的感情。现在,他的旧居已辟为纪念馆,供观众瞻仰。
这是一座两层木结构楼房,坐落在离芬兰首都赫尔辛基38 公里的耶尔文帕镇的乡间。这座房屋建于1904 年。西贝柳斯的全家于当年9 月搬来此地居住。当他的夫人艾诺拉。西贝柳斯于1969 年去世后,这座房屋在1974 年以西贝柳斯的名字命名,改为纪念馆。这里共有4 公顷多土地,松树参天,桦树挺拔,正屋右边有一个萨乌那屋(即芬兰式蒸汽浴室)和一口井,正屋后有一小花园,环境幽雅。西贝柳斯在这里谱写了第三交响曲和一些其他名曲。
正屋底层5 间——书房、客厅、餐厅、厨房和他本人的单身卧室,现开放供游客参观。
客厅里放着一架黑色大钢琴,这是西贝柳斯50 寿辰时朋友们集体送给他的礼物。墙上挂着其他友人赠送的几幅小油画。餐厅里陈列着他的部分手稿复制品,书房的书架上则整齐地陈放着西贝柳斯夫妇收藏的3000 多册图书。
书房里的桌椅和他本人的座椅仍按他生前习惯,放在原来的位置。他的单人卧室里有一张办公桌和一张单人床,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于1957 年9 月20 日就在这张床上长眠不起。
出居室,向右20 多米,便是西贝柳斯的墓地。他的夫人同他合葬在一起,墓面是钢质四方形墓碑,上面刻着他们夫妇的姓名及生卒日期。
航海博物馆
航海博物馆位于芬兰奥兰岛的马里哈姆镇,是一座3 层的浅黄色船形建筑物。该博物馆自1946 年开始动工兴建,3 年后竣工,1954 年起开始对外开放。
由于整个博物馆是按照古代轮船式样布置的,因此当迈入博物馆的展厅时,就已经站在船桥的甲板上了。左边是船头,右边是船尾。在古代的舰船上,船桥是露天的,驾驶人员要经受风吹雨淋,没有今天轮船上舒适的舵手室和正规的海图室。
船桥上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悬挂在四周墙壁上的14 个船头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