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风景名胜纵览-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维多利亚瀑布所在的峡谷区是赞比西河上最大的天堑,由于赞比西河在赞比亚的利文斯敦附近突然改变由东向西的流向,折向南流,这样就使得原来缓缓而流的河水,突然从陡峭的谷壁上倾泻而下,形成急流飞瀑。维多利亚瀑布落差120 多米,宽度竟达1800 米,比加拿大和美国边境上的尼亚加拉瀑布还要宽,是世界上最宽的瀑布。维多利亚瀑布年平均流量为1400 秒公方,雨季时可达5000 秒公方。汛期河水猛增,急流从矗立的悬崖上奔腾而下,飞瀑的水帘,犹如雪浪翻滚;飞溅的水花,恰似云烟缭绕。在这些急流直下的谷底,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方圆几十里都能听到它震天动地的轰鸣。
维多利亚瀑布,赞比亚当地人称它为“莫西瓦图尼亚”,而津巴布韦则称“曼吉昂冬尼亚”,但意思均为“声若雷鸣的雨雾”。19 世纪中叶,英国传教士戴维。利文斯敦来到这里,发现了这个瀑布,于是以当时英国女王的名字,将它命名为维多利亚瀑布。
由于赞比西河中岩石岛的分隔,使得维多利亚瀑布的瀑面上部也被分隔为四股急流同时下跌,自西往东分别称为魔鬼瀑布、主瀑布、彩虹瀑布和东瀑布。这四股急流,犹如无数飞龙互相翻腾缠绕,在飞瀑的下部联成一片,浑然一体,恰似一幅银色巨幕,悬挂天际,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势!维多利亚瀑布是东非裂谷带的一部分,也是地层断裂移位的结果。在悬崖峭壁上覆盖着苍翠碧绿的热带雨林,蓊蓊郁郁,把瀑布四周的环境点缀得更加艳丽。
维多利亚瀑布是非洲的名胜之一,它吸引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每年5~8月,天气晴朗,气候宜人,是观赏瀑布景色的最佳季节。在瀑布所在的第一道峡谷和第二道峡谷之间,有一个南北走向的短窄峡谷,它把大断崖的南壁切隔为东西两段,形成一个大的出水口,瀑布的大量流水从这里夺口而出,水流湍急,犹如沸腾的开水,因而人们称它为“沸腾锅”;尤其在雨季到来时,瀑布激起浪花水雾,形成一道五光十色的长虹;每当皓月临空,水雾在月光的照射下,又形成了五彩缤纷的“月虹”,景色瑰丽,实为世界上罕见的一大奇观。为了便于游人观赏,1969 年在山崖之间修建了一座“刀刃桥”。
桥长约30 余米,宽2 米,远望就像锋利的刀刃。其间还有一处“雨林”的景观。游人至此,即使在晴天也仿佛置身雨雾之中。在深潭附近,一座铁路桥飞架天堑。长约200 米,赞比亚与津巴布韦的国界就在桥中央。在这座桥上可以观赏瀑布的全貌。
石头城
津巴布韦历史上叫“南罗得西亚”,这个殖民主义者名字已被废除。年轻的共和国现更名为“津巴布韦”,这在当地语言中是“石头城”的意思,来源于国境内南部非洲的著名古迹——“大津巴布韦遗址”。
津巴布韦石头城遗址位于津巴布韦维多利亚堡附近的一个山谷中,是一大片石头建筑群,占地720 公顷。由于年代久远,这座古城仅剩下一片残垣断壁,但当年石头城的风采雄姿仍然依稀可辨。该城布局协调,浑然一体,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全部建筑是用90 多万块长方体的花岗石砌成,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这些石块之间,没有用胶泥之类的任何粘结物,而砌缝严密,经历七八个世纪的风雨侵蚀,依然挺拔牢固。
石头城遗址的建筑群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建在一片开阔地带上的一座椭圆形围城,又称为“大围场”,是遗址的主体;另一部分是建在一座小石山上的“卫城”。
“大围场”四周是由花岗石砌成的围墙,墙高10 米,底部宽度为5 米,顶宽为2。5 米,长约240 米,面积为4600 平方米。围墙内还筑有一道内墙,呈半圆形,长约90 米。这些椭圆形建筑物都是当年部落酋长们的妻室和随从的居住用房。此外,还有一座著名的圆锥形实心塔,高达15 米,这是当年皇室用来祭祀用的石塔。
“卫城”建于一座石壁陡峭、地形险要的小石山上,一道道厚度不同的围墙,依山傍崖,蜿蜒而下。围墙上只开一个能容一人侧身而过的狭窄石门,大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势。从“卫城”上可以俯瞰“大围场”,从遗址的整个布局来看,“卫城”是作防御用的,是护卫“大围场”的屏障。
从遗址发掘出来的大量文物看,这里原是一座相当繁华的城市。后来可能由于生产衰落和遭受灾害,被迫迁移而废弃。遗址附近有古代梯田、水渠和水井,还有很大的铁矿坑和炼铁工具,以及铸钱泥范和金银首饰等文物。
在一个货栈仓库的遗址中,还发现了中国明代的瓷器。遗址中最珍贵的文物是“津巴布韦鸟”,用淡红色皂石雕刻,工艺精巧,造型雄健。其中的5 只石雕鸟在首都索尔兹伯里博物馆内展出。如今这种皂石鸟的形象画在国旗上,成了津巴布韦人民的骄傲和国家的象征。
西方考古学者中有些人,不相信被他们看作“黑暗大陆”的人民能创造出如此灿烂的古代文明,曾企图用“海外起源说”来加以解释。但是经过反复考查,证实了“石头城”确是古代津巴布韦人民的伟大创造,同埃及卢克索古城一样,闪烁着非洲人民智慧的光辉。
南非钻石与金矿博物馆
南非是钻石与黄金的王国。金伯利这个因为发现了钻石而建立的城市,一直是南非和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市场。金伯利已成为产钻石的岩石名称。狄比尔矿业公司在这里的矿区和工厂,也就成为游客的必到之地。
看钻石矿,要到金伯利钻石博物馆去看称之为“大洞”的废矿坑。这个大矿坑深达495 米,周围长1。6 公里。从这里挖出2250 万吨矿砂,其中得到的钻石总重量将近3 吨。这个依“大洞”而设的博物馆,其实是一处仍然保留了旧时模样的小镇。其中,除了陈设以前开矿用的巨型机械设备、当年的各式交通工具等外,还有教堂、银行、各种商店、酒吧、小火车站、当铺、一些当年的住家房子……还有几位金伯利的重要历史人物当年的住所和办公室等等。一切都保持着百多年前的面貌。漫步其间,就象回到19 世纪采矿热潮时的小镇上。
最吸引人的,是设在皇冠区第14 号坑道的“金矿博物馆”,观众可以真正下到矿坑中参观。入坑之前,必须要“着装”,包括头戴胶盔、身穿雨衣,腰系电池,头顶小灯,另外脚上还得换上黑色的橡胶靴子。乘着升降机直下深达220 米的第五层,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19 世纪末金矿的景象。这是一段已经废弃的坑道,一名黑人矿工表演在那缺少现代化工具时代,矿工以烛照明,只用槌子和凿子开矿的情形,偶尔还将水含在嘴里,喷洒在岩壁上,以利开凿,一天只能打一个孔来放火药。而用现代的小型钻孔机,每天可以打出45 个孔来。这种复活的历史现象,不禁让人对当年矿工的辛勤劳动的精神深为敬佩。
冶金的过程,人们只能在模型室里看到。以前这里是以产金为主,其他金属算是副产品,现在因为铀更加珍贵,所以以生产铀为主,黄金反成了副产品。模型室的一角,堆了一大堆矿石,旁边一个柜子,放了不到小指尖那么大的一点点金子。用意在说明,那么多矿石里,才能提炼出这么点金子。
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将熔金倒入模型中制造金条的经过。打开小型电炉,一阵热气迎面扑来,金红色液状的金子倒进模型中。炼成的金子还须经过冷凝和打磨手续。不过博物馆已经准备了另外一根已经完成秤量手续的金条,放在桌上,让观众观看、拍照。
好望角
非洲大陆西南端有一处极其险要的石质岬角,这就是驰名全球的好望角。它离开普敦市48 公里,地处南纬34°21′,东经18°30′。
1486 年,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选派迪亚士率领一支远航探险队,从里斯本出发,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驶进了古代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曾经航行过的海洋。当迪亚士航行到现今纳米比亚的沃尔维斯港附近时,遇到特大风暴,特别是驶到非洲大陆的尽头处,风浪更大,犹如排山倒海。巨浪把船队推到一个无名岬角之上,才免遭灭顶之灾。迪亚士将此地命名为“风暴角”。
当迪亚士返回向葡主报告航行经过及发现那个“风暴角”的情形时,国王不同意这个名称,于是便将“风暴角” 改名为“好望角”,以示绕过此角,带来了美好的希望。1497 年11 月,葡萄牙的另一位航海家达。伽马,沿着当年迪亚士的航线航行,并顺利地绕过好望角,终于在次年5 月到达印度西南海岸。迪亚士和达。伽马的先后发现,使非洲西南端的这个荒凉岬角很快繁荣起来,成为举世闻名的地方。
好望角的战略地位很重要,它位于大西洋与印度洋的相汇处。好望角恰似一道天然的防波堤伸入大洋中,它的东、西两面分别形成福尔斯湾和特布尔湾,巨大的开普敦港口就坐落在特布尔海湾,凡是绕道好望角的船只,都要在这里停泊。在苏伊士运河开凿之前,它是欧洲通往亚洲的海上必经之路。
1869 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欧亚之间的航线虽然缩短了,但一些大的油轮仍然要从这里绕道而行。
1967~1975 年中东战争期间,苏伊士运河关闭8 年之久,航道的重要性又复增加,成了东西方的“海上生命线”,船只来往异常繁忙。苏伊士运河重新开放后,它仍是世界上繁忙的海上航道之一,西欧所需的石油中的50%和美国所用石油中的25%都从这里绕道运送。附近的开普敦商港和西蒙斯敦军港均为天然深水良港。但时至今日,好望角依旧是世界上著名的危险海域之一,船只遇险失事,时有发生。
现在,南非设有好望角省(简称开普省),故好望角一词有时也用来指这个省的广大地区。此外,在西蒙斯敦和好望角岬之间,现辟有好望角自然保护区。
克里姆林宫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是建于12~17 世纪的宏伟建筑群。它曾是俄国历代沙皇的皇宫,是沙皇俄国的世俗权力和东正教神权的象征。克里姆林宫南临莫斯科河,西北依亚历山德罗夫斯花园,东临红场,呈不等边三角形,面积为27。5 万平方米,周长2 公里多。共有20 多座塔楼分布在三角形宫墙的三边。其中斯巴斯克塔等5 座最高大的塔楼顶上,装有大小不一的红宝石五角星,红光闪烁,昼夜可见。十月革命后,苏联和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以及苏联政府均设在这里。
从昔日的御花园——亚历山大花园里的“圣三一”门入宫,一条石头路将庭院一分为二,左侧是俄国总统府、国家杜马办公楼等3 座米黄色建筑。
这一侧不对游人开放。大部分建筑集中在右侧。第一座就是建于1959~1961年的克里姆林大会堂,这是一座大理石和玻璃结构的现代化建筑,其中以有6000 个座位的会议厅和2500 个座位的宴会厅最为宏伟。前苏联苏共22 大以后的历届代表大会都在这里举行。
大会堂旁的教堂广场,有5 座东正教堂,其中圣母升天大教堂最为巍峨壮观。它建于15 世纪后期,其山字形拱门和金色圆顶,带有明显的俄罗斯东北部建筑风格。在长达4 个世纪中,这里一直是沙皇举行加冕大典和隆重礼拜的地方。报孝教堂比圣母升天教堂稍晚建成,它造型美丽,凝重庄严,顶端有9 个金色圆顶。这里是皇族子孙洗礼与结婚之地。天使大教堂建于16世纪初叶,是彼得大帝以前莫斯科历代帝王的墓地,伊凡雷帝即葬于此。在这3 座教堂附近,有建于1505~1508 年的伊凡雷帝钟楼。这座钟楼高81 米,是克里姆林宫中最高的建筑物,共有5 层,冠以金顶,外貌呈八面棱体层叠状,每一棱面的拱形窗口置有自鸣钟。沿钟楼台阶拾级而上至楼顶,可观莫斯科全景。
在钟楼附近,陈列着莫斯科著名文物“钟王”和“炮王”。钟王高6。14米,直径6。6 米,1733~1735 年铸成,重达200 多吨。钟体环饰精致的浮雕,并刻有文字。钟王是世界上最大的钟,但铸成后敲第一下时就出现裂痕,成为世界上从未敲响过的钟。炮王重40 吨,炮口直径为890 毫米,炮弹重2吨。此炮为1586 年俄罗斯著名铸造家安烈。乔霍夫所铸。这门象征性的大炮也从未打响过。
在克里姆林宫西南部,是大克里姆林宫、武器博物馆和钻石库。大克里姆林宫是克里姆林宫中的主要建筑之一,为一座二层楼房,内部装饰华丽,有厅室200 间,其中以3 个用俄国勋章命名的大厅最为著名:格奥尔基耶夫大厅、弗拉基米尔大厅和叶卡捷琳娜大厅。武器博物馆里收藏有15~16 世纪俄罗斯的盾、剑、盔甲,缴获到的军旗和其它历史文物。钻石库内有许多珍宝:189。76 克拉的钻石、398。72 克拉的巨型红宝石、世界最大的橄榄石、世界最大的蓝宝石以及世界最大的自生金等。在克里姆林宫北角有古兵工厂,现在是兵器陈列馆。
多棱宫是克里姆林宫中最古老的宫殿之一,其外墙以多棱白石砌成,建于1487~1491 年。宫内的俄皇朝觐大厅,宏伟华丽。从墙壁到门窗,从屋角到穹窿圆顶,全是突兀的石棱。每一块金色的棱角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彼得大帝以前历代沙皇的宝座都设在这里。
克里姆林宫东墙上的斯巴斯克塔楼,是克里姆林宫的主塔,其塔门即克里姆林宫的正门。塔高67。3 米,连同塔顶红星在内,达71 米。1625 年塔上安装了巨大的自鸣钟,塔的四面均有黑色的巨大钟面,时针和数字是金黄色的。每隔15 分钟敲打一次,这就是远近可闻的克里姆林宫的钟声。塔顶上的红宝石五角星是最大的一颗,重1 吨多,五角星各角间的距离为3。7 米。五角星安装在轴承上,可左右旋转。这就是人们通常见到的“克里姆林宫的红星”。
红场
红场是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的著名广场,西南与克里姆林宫相毗连。它的前身是15 世纪末伊凡三世在城东开拓的“城外工商区”。1517 年,广场发生大火灾,广场曾被称为“火灾广场”。从17 世纪下半叶起改称“红场”。在俄语中,“红色的”含有“美丽”之意,“红场”的意思就是“美丽的广场”。红场的大规模扩建是在1812 年以后。那时,拿破仑的军队纵火焚烧了莫斯科,莫斯科人民重建家园时,拓宽了红场。到本世纪20 年代,红场又与邻近的瓦西列夫斯基广场合二为一,形成现在的规模。
红场南北长695 米,东西宽130 米,总面积9 万多平方米。广场用赭红色方石块铺成,油光瓦亮。广场两边呈斜坡状,整个红场似乎有点微微隆起。
在广场南面,向莫斯科河微倾的斜坡上,矗立着瓦西里。勃拉仁内大教堂。这座教堂是为了纪念俄国沙皇占领喀山公国和阿斯特拉罕,于1555~1561 年修建的。它被誉为古代俄罗斯建筑艺术的卓越代表。教堂是由大小9座教堂巧妙结合起来的,周围8 座略小的教堂团团围住中间稍大的教堂,构成了一组精美的建筑群体。9 座教堂均为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