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风景名胜纵览-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1955 年起,在法布里西奥·莫里和保罗·格拉西奥西等专家主持下,意大利—利比亚联合科学考察团清点了百余个石洞,发现了数百幅雕刻画和数千幅绘画,以及许多石制和陶制物品。这些不同时期的绘画和文物以不同的风格向人们展示了由于气候的演变而使当地物种和居民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迁的情况。
“自然主义时期”(约公元前12000~前8000 年)留下了许多描绘大型草原哺乳动物的雕刻,如大象、犀牛和长颈鹿等;在“圆头时期”(公元前8000~前4000 年),可以看到湿润气候带所特有的动物群和一些魔幻——宗教场面,在这个时期,雕刻和绘画同时存在;在“放牧时期”(公元前4000~前1500 年),众多的牛群被画在洞穴的墙面上作为装饰,这个时期的雕刻和绘画数目最多因而也最重要;在“马时期”(公元前1500 年前后),半干燥的气候造成某些物种的灭绝并从画面上消失,驯马开始出现;最后是“骆驼时期”,即公元后头几个世纪,由于沙漠化日益严重,单峰驼是当时石窟画的主题。
1985 年,达德拉尔特·阿卡库斯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迦太基古城遗址
迦太基古城遗址位于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东北17 公里处,濒临地中海,扼守突尼斯海峡,据东西地中海要冲,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城遗址之一,占地300 多公顷。最早系公元前814 年由腓尼基人兴建,它比罗马城的建立还早61 年。
从公元前9 世纪末起的600 余年中,迦太基城曾是有名的奴隶制强国迦太基的都城,繁荣富庶,盛极一时,成为当时地中海地区政治、经济、商业和农业中心之一。公元前3 世纪,罗马与迦太基发生激烈争夺,从公元前264年开始,双方先后进行了3 次布匿战争,到公元前146 年以迦太基战败而告终。迦太基城遭罗马军烧毁,夷为废墟。现在所看到的迦太基古城遗址,是罗马人在公元前146~公元439 年占领时期重建的。该城曾发展为当时仅次于罗马的第二大城市。从残存的剧场、公共浴室和渡槽等遗迹可知当时工程之浩大,设计之精美。当时的主要建筑有长34 公里、高13 米、厚8 米的城墙以及宫殿、神庙、别墅、住房、公共浴室、竞技场、跑马场、剧场、墓地和港口等,现在均依稀可辨。
紧靠海边的安东尼公共浴池,为公元2 世纪罗马皇帝安东尼时期建造的,从残存遗迹中可以看出它巨大的规模,面积达3。5 公顷。从底层结构上可以清楚看到两边对称排列着更衣室、热水游泳池、按摩室、蒸汽浴室、逐渐升温的热水室、温水室、冷水室、健身操室等。由此可见,洗澡在古罗马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公共浴室已经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去处。即使不大的城市,也以有一个或几个公共浴室为荣。安东尼浴池的用水是从60公里以外的扎古旺通过渡槽引来的。长龙般的渡槽,形成气势宏伟的人工“天河”,至今还残存数段。可蓄水3 万立方米的贮水池,至今仍在使用。
古城中还有一座基督教堂遗址,是突尼斯境内最早的基督教堂。发掘出的腓尼基时代的遗物大多是坟墓、石棺、墓葬品等。其中有几具公元前400年的石棺,棺盖上有死者的雕像,大小和真人相差无几,从衣着看,显然受埃及文化的影响。陈列出土的墓葬品则有水壶、陪葬者石雕像和装饰品等。
宏伟壮丽的罗马剧场,坐落在一座公园的小山上。这是依山势而建的露天剧场,正面有两个门,左右也各有门可以上下。舞台伸延出去,对面是半圆形的观众席,全部由石头砌就,共有21 级,把整个舞台围住,在任何一个座位上,观众都可以清晰地听到舞台上的歌声和台词,看到舞台上演员的表演。古罗马剧场经过修复,保存得很完整。突尼斯政府每年都要在这里举办迦太基“国际联欢节”。
此外,迦太基城遗址还有宏伟的竞技场和古老的迦太基神庙等遗迹。为了保存古城残存下来的遗物,突尼斯政府在迦太基还新建了一座博物馆。馆内保存并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尤其是古罗马镶嵌画,更是举世闻名,人们从中可以了解古代突尼斯人对世界文化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197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迦太基古城遗址列入第一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单。
奥格巴清真寺
奥格巴清真寺位于突尼斯共和国的历史名城——凯鲁万城郊。
凯鲁万,地处突尼斯中部偏东,阿特拉斯山脉东南坡冲积平原上,东北距苏塞48 公里,北距首都突尼斯城155 公里。现在为突尼斯第四大城。它是阿拉伯人在公元670 年战胜拜占廷后建立的一座城池,是马格里布第一座完全阿拉伯化的城市。公元800~909 年,阿格拉比德王朝曾定都于此。凯鲁万的闻名于世,还在于它是伊斯兰教继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之后的4 大圣地之一。突尼斯人认为,到凯鲁万朝觐7 次即等于去麦加朝觐。全城有100多座清真寺,其中西迪。奥格巴清寺是最古老的一座,也是世界上第二大清真寺。它气势雄伟,别具一格,成为突尼斯和阿拉伯世界珍贵的古代文化与宗教遗产,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奥格巴清真寺建于公元670 年,寺体肃穆壮观,外表朴实无华。寺院东西长130 米,南北宽80 米,院墙高4 米,院内大理石铺的地面光滑整洁,东北南三面有拱形长廊环抱,长廊由300 根石柱顶立,其中有阿拉伯式、罗马式、拜占廷式,不一而足。寺院中最高的建筑物是西面正中的一座四方形3层梯式宣礼塔,塔高35 米。站在上面,可以鸟瞰凯鲁万城全景。最宏伟壮观的建筑是东面的礼拜厅,大厅正面有大小15 扇门,每扇门由400~800 块雕有各种图案的嵌板组成。厅内圆柱林立,共20 排300 根,与长廊的石柱等同。
顶上悬挂着威尼斯式吊灯,富丽堂皇。地面上铺有地毯和类似中国的灯草席,供星期五穆斯林前来跪地诵经。厅内深处的木制讲坛,是用288 块精雕细刻的印度名贵木料嵌板组成,有花鸟、谷物、葡萄、几何图形等各种图案,生动逼真。讲坛旁边的诵经壁龛,是用28 块浮雕和镂空雕的大理石组成,设计别致,镂刻精巧。壁龛顶部由伊拉克赠献的135 块绘有各种图案的陶瓷板覆盖,光怪陆离,给人以肃穆之感。礼拜厅内可容纳3000 人,厅外寺院和走廊可容纳5000 人,8000 名信徒可同时在这里祈祷、作礼拜。
具有1300 多年历史的“奥格巴清真寺”曾历经坎坷。相传在阿格拉比德王朝时期,齐亚达特。阿拉赫亲王为了使这座寺庙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以永垂青史,曾试图重建大清真寺并拆除诵经壁龛,从而扫除奥格巴的一切痕迹。
当时一位聪明的匠师向亲王建议用两堵墙将壁龛关锁,这样,过去建筑的精华便无影无踪。亲王接受了这个建议。但是忠于奥格巴的工匠们妙手精工,在原来壁龛的外面另建了一个由28 块浮雕、透空雕大理石组成的壁龛,掩过亲王耳目,保住了原奥格巴的诵经壁龛。从而使这个伊斯兰世界珍贵的宗教遗产被完整无缺地保留至今,透过透空雕的缝隙,人们仍可欣赏奥格巴的原作。
巴尔杜国家博物馆
巴尔杜国家博物馆坐落在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西北郊巴尔杜广场上,是北非最重要的一座考古与文物博物馆。在整个非洲,它的规模仅次于埃及的开罗博物馆,它以自己所珍藏的极其丰富和瑰丽多彩的镶嵌画而闻名世界。
这座博物馆建在历代皇宫所在地,由部分皇宫改造而成,是一座阿拉伯风格的巨大建筑物。1888 年正式建成开幕,当时的名字叫“阿拉维博物馆”。
1956 年突尼斯独立后,改为现名。
博物馆内有四十几个大厅和长廊,展品分史前期、腓尼基和迦太基时期、罗马时期、基督教时期、阿拉伯伊斯兰时期和希腊艺术品部分。其中罗马时期的镶嵌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这些镶嵌画的内容有田园生活、自然风光、渔猎、航海、体育竞技、戏剧歌舞、葬祭仪式以及神话和宗教故事等,色彩协调,技术精湛,虽有近2000 年历史,仍鲜艳如新。
在博物馆的第一大厅里展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幅镶嵌画——《海神尼普顿的胜利》。这幅13。40×10。25 米的镶嵌画铺满整个大厅的地面,它是1888年在苏斯城出土的。画面上,海神尼普顿居中,站在由4 匹海马拉的战车上,威风凛凛。他左手拿着三叉戟,右手挥戈向前。周围由56 幅椭圆形或六边形的绘有骑着各种海兽的仙女相陪衬。仙女仪态万千,神情各异,数十头海兽也活灵活现。
在博物馆二楼墙上,有一幅取材于希腊著名神话故事的镶嵌画,名叫《尤利西斯和西莲斯海妖》,十分引人注目。这幅画幅度为3。5×1。4 米,是公元3 世纪的作品,在杜卡古迹中出土。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希腊英雄尤利西斯(为特洛伊木马献策者)在特洛伊战争取胜后,英姿焕发,站立船头,和战友破浪前进的情景。
还有一幅高1。2 米、宽1。22 米的镶嵌画,它既不是镶在墙上,也不是镶在地面上,而是挂在特别的木架上,两束聚光灯照射着画面,十分醒目,是巴尔杜国家博物馆保存的另一件珍品。这是于1893 年在苏斯城出土的《维琪尔肖像》。画中,诗人维琪尔(公元前70~公元前19 年)安详地坐在椅子上,右手放在胸前,左手握着诗卷,聚精会神地聆听左侧站立的历史女神克丽亚诵诗,右侧站着悲剧女神美尔鲍曼娜。这幅镶嵌画用了十多种不同色彩的石块,特别用上了绿色玻璃,这在当时的镶嵌画中是少见的。画中的人物形象精致生动,在打开的诗卷上,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史诗中的“埃尼特”一句诗。它再现了罗马伟大诗人维琪尔的形象,更为重要的是,它证实了那首歌颂罗马帝国起源的史诗《埃尼特》确为维琪尔所著。这表明,镶嵌画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同时又是宝贵的考古资料。
在巴尔杜国家博物馆的后面,还连接着昔日的皇宫。宫殿面积不大,却是突尼斯古典建筑艺术的典范,雕梁画栋,辉煌典雅。宫内陈列着历代王室用品,还有历代战争中使用的兵器,反映了突尼斯人民抗击侵略者的历史。
宰图纳大清真寺
宰图纳大清真寺坐落在突尼斯共和国首都突尼斯市旧城麦地纳的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大清真寺。
该寺是由倭马亚王朝派驻北非总督哈桑。努尔曼于703 年开始兴建的。
732~734 年,又经当时总督阿卜杜勒。本。哈加卜翻建,并被正式命名为“宰图纳大清真寺”。“宰图纳”在阿拉伯语中是“橄榄”的意思。橄榄是盛产于中近东和地中海一带的油料作物,是突尼斯重要的土产,以它为寺名象征着该寺繁荣昌盛之意。804 年,阿格拉布王朝埃米尔阿布。易卜拉欣。阿赫迈德又扩建了该寺,使之与凯鲁万清真寺有许多类同之处。到公元840 年再次扩建后,宰图纳大清真寺已完全体现出北非地区伊斯兰建筑风格。
大寺总面积5000 平方米。内有诵经大厅和15 个中殿,能容纳2000 人同时作礼拜。诵经大厅以148 根大石柱支撑,这些石柱都是从迦太基神庙遗址上拆迁来的。寺内富丽堂皇,灯火辉煌。大寺的回廊通道镌刻彩绘,形式活泼热烈。方形宣礼塔高达44 米,稳重、华丽,别具特色。大寺周围遍布香料店铺,使得寺院芳香幽雅,古色古香。
13 世纪,哈夫斯王朝时代,宰图纳大清真寺已成为突尼斯全国政治、宗教和教育中心,也是北非传播伊斯兰教育的主要基地。当时这里学术研究极为兴盛,仅图书馆藏书就达36000 余册,其中手抄本达数千册。全国各地、马格里布地区以及西班牙的留学生都到此求学,学习与研究有关《古兰经》注学、圣训学、历史传记学、教法原理学、宗教哲学、逻辑学以及阿拉伯语法修辞学、文学和诗韵等多种学科,并培养了不少人才。著名的突尼斯历史学家、哲学家伊本。赫尔敦就于1332 年出生在距清真寺150 米处的房子里,即现今的杜尔拜特。贝伊街33 号,并毕业于宰图纳大清真寺。
现在,宰图纳大清真寺仍是突尼斯共和国举行盛大宗教仪式的地方。每年斋月26~27 日“命运之夜”,突尼斯总统、总理、议长及其他政府高级官员和宗教界的长老们,都要来此参加隆重的会礼仪式。同时,它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信徒和参观者来此参观、朝拜。
提姆加德古城遗址
提姆加德古城遗址是阿尔及利亚境内最著名的古罗马遗迹。它位于阿尔及利亚东北部的奥雷斯山区,海拔1072 米,四周群山环抱。
该城始建于公元1 世纪,最初只是古罗马奥古斯都第三军团沿着奥雷斯山区北部洼地建立的一系列哨所之一。后根据古罗马帝国特拉让皇帝的命令,在这里建城,叫做塔姆加迪,并迅速繁荣。5 世纪汪达尔人入侵之后,塔姆加迪曾遭奥雷斯山民破坏。6 世纪时,柏柏尔人起义,把罗马人赶走后改名提姆加德。后被废弃。1880 年,阿尔及利亚政府开始对提姆加德进行发掘,经百年之久才基本弄清了该城遗迹面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古城的布局按古罗马最严格的城市规划原则进行设计。城市全部用巨石建成,平坦的石面大广场,是古代人们聚会的场所,地上刻有几行罗马文字,意为“狩猎、沐浴、游玩、欢笑,这就是生活”。巨石铺成的大街小巷里,下水道系及车辙的痕迹还依稀可见。
提姆加德内还有图书馆、剧场、神庙、市场、商店、旅店、磨坊和高大的凯旋门等古罗马公共建筑中的一些独特的设施,虽然大部分只存基础和廊柱,但仍可窥见其规模之宏大。其中,教堂遗址的发现,说明公元3 世纪时基督教已传入提姆加德。遗址中还有许多公共浴室,城北和城南的大浴室是非洲浴室中较大的,至今可以看到有损坏的热水浴室、地板残迹、把热气通进蒸气室的沿墙陶管残片和一部分通到水池去的管子。
现在,在提姆加德古城遗址入口处建有博物馆,陈列着发掘出来的古罗马人的家庭用具、石棺、雕像及工艺品。用彩色碎石拼成的巨幅地板装饰图案尤为引人注目。城市南部,依丘陵斜坡而建的半圆形古剧场,气势雄伟,保存得十分完整,可容纳4000 人。阿尔及利亚独立后,每年夏季都要在这里举行国际艺术联欢节。
阿尔及利亚人民宫
阿尔及利亚人民宫位于首都阿尔及尔市中心,与巴尔杜宫相邻。
人民宫前身是已故总统布迈丁的办公地和住所,称总统府。1987 年7 月5 日,在庆祝国家独立25 周年之际,总统府正式易名为“人民宫”,对外开放,并被辟为国家重点游览场所。
人民宫内最早的建筑是建于1791 至1797 年间奥斯曼统治时期的夏宫。
当时土耳其地方长官帕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