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世界风景名胜纵览 >

第23章

世界风景名胜纵览-第23章

小说: 世界风景名胜纵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宽64 米,可容纳3500 人同时作礼拜。殿内4 座巨大的大理石圆柱支撑着高43 米,直径为22 米的中央大圆穹顶。大穹顶四面各有一直径为5。5 米的半圆穹顶,半穹顶外又有3 个更小的半穹顶进一步将力传递到大殿外墙的柱墩上,使它的结构体系合理。在环院回廊上方也覆盖着一连串的小穹顶,衬托出大穹顶统领三军的气势。大穹顶和大殿侧面都开有窗户,共有260 个,使殿内异常明亮。殿内地面铺满精美的紫红色的土耳其地毯,四壁镶有2 万多块蓝色瓷砖拼成的各种图案:有爬在绿色花枝上的荷兰石竹、风信子、蓝色和柿红色的玫瑰;有白花钵中下垂的郁金香和麦穗;还有缠绕在格架上的灰色柏树枝和蔓藤叶子以及一串串葡萄。除了花卉,还有各种美丽的几何图案,在“米海拉布”上方用金字铭刻着《古兰经》诗文。从穹顶和窗户射入的柔光,使这些用蓝色瓷砖拼成图案的大殿内充满柔和静谧的气氛,“蓝色清真寺”由此而得名。 
  6 座高耸入云的宣礼尖塔位于大寺的周围,均有纤细的圆锥形塔顶,还各有3 节伸出墙外的环腰小阳台,既可供唤拜员宣礼,也可让游人凭览全城美景。                                 
安那托利亚文明博物馆   
    安那托利亚文明博物馆又名赫梯博物馆,位于土耳其首府安卡拉古城堡西南侧。博物馆的建筑物原是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客栈和商场,建于1464 年,后被大火烧毁。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将其修复,并根据土耳其国父凯末尔的倡议,改建成赫梯博物馆。1968 年正式向公众开放。它的展品主要是赫梯时期的文物以及史前的石器和青铜器。 
  安那托利亚文明博物馆的展品按年代排列,共分为10 个不同时期,从旧石器时期开始到古罗马止。早在50 万年前,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从安塔利亚西北萨姻山脉边缘的卡拉因穴居出土了各种石器和壁画,有用石头或骨头制作的斧子、刮刀、箭头、针;还有一些尽管粗糙但并不难看的装饰品。 
  出土的穴居墙上刻画着动物图案和打猎的情景画。此外还展出从土耳其各地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以及青铜器时期的文物。有从博阿兹柯出土的战神塑像和从阿拉贾赫于克发掘的王室墓葬品。那时,人类已学会盖房和耕种,开始制做坛、罐。馆内陈列了当时生产的单彩陶器和用模子压制的印章等。安那托利亚也是人类最先制造陶器的地方之一。 
  博物馆的中央大厅陈列着珍贵的大型石雕,大部分来自土耳其东南部的卡文卡米斯城,至今也有2500 多年历史。这些石雕的图案和造型与古埃及的石雕十分相似。 
  东廊展柜的最后部分展出了从公元前700 年至18 世纪各个朝代的货币,有金的、银的、铜的,其中不少制作精致,图案复杂,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安那托利亚地区经济发达的程度。 
  博物馆的北廊展出的是赫梯时期的文物。赫梯是小亚细亚卡帕多细亚的古国,在今土耳其基齐尔——伊尔马克河流域。赫梯人属印欧人种,赫梯文化多受巴比伦、埃及影响。赫梯曾是西亚最强大的国家,古巴比伦为它所灭。 
  但在公元前13 世纪末,赫梯王国分裂,公元前8 世纪衰落,后被亚述帝国所灭,并入亚述版图。馆内展出的赫梯时期文物最为丰富,包括刻有赫梯楔形文字的石碑。一个引人注目的陶瓷罐,高约70 厘米左右,上下刻有4 层图案,画着家禽和人们欢庆丰收的情景,栩栩如生,它反映了当时发达的社会生活和较高的文化艺术水平。                                 
阿耳忒弥斯神庙   
    阿耳忒弥斯神庙位于土耳其以弗所,濒临爱琴海,是土耳其著名古代建筑遗迹,堪称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 
  神庙大约在公元前652 年初建,当时是木结构。第二次修建时,采用石料建筑。第三次重建于公元前570 年,共花了10 年时间。当时以弗所是个庞大富有之邦,聘请了著名的古希腊建筑师,造成了古代亚洲的第一个爱奥尼亚式石柱庙宇。公元前550 年,吕底亚国王克勒索斯再次进行修建,断断续续地进行了100 多年才告完成。第三、第四次修建奠定了神庙的规模,从此闻名遐迩。 
  阿耳忒弥斯神庙是一座长方形白色大理石建筑,长125 米,宽60 米,高25 米,占地面积6300 多平方米。庙宇的回廊有137 根圆柱,全用大理石雕成。每根圆柱高约20 米,底部直径为1。59 米。柱石千姿百态,整个建筑看上去俨然是一个廊柱之林,给人一种庄严、恬静、和谐的感觉。大理石圆柱的柱身下部均有形态各异的人物浮雕,造型优美,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柱顶盘由一个带有3 个盘座面的框缘组成,盘座面上装饰着一排花边似的齿饰,在框缘上面是刻有四轮战车的浮雕,细致精巧,精美异常。神庙于公元前356 年被焚毁。后在亚历山大王的帮助下,按原建筑式样重建,更加富丽堂皇。在漫长的岁月中,阿耳忒弥斯神庙屡遭洗劫,变得满目疮痍。然而人们从现在残存的建筑物地基和石柱遗迹中,依然可以想见它当年的雄姿。 
  神庙1869 年被发现,1982 年土耳其考古学者在遗址3 米深处发掘到上百件重要文物,其中有纯金妇女塑像,金、象牙制作的项链、耳环、手镯等饰物。陈列在以弗所博物馆内的阿耳忒弥斯神塑像,是一件价值无比的艺术瑰宝,神像比真人还高,面容慈祥,神情生动,形态逼真,雕刻艺术细腻传神,是世界上所发现的阿耳忒弥斯雕像中最古老、最完整的一个。 
  阿耳忒弥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狩猎女神和森林女神,也有人把她敬奉为月亮和光明神,和太阳神阿波罗是一双孪生兄妹。根据神话传说中的描绘,女神头戴城邦王冠,头部两侧有异兽头像,身着饰有丰衣足食的人物和各种圣物的衣服,手持神仗,背上背着神弓神矢,身旁还有赤牡鹿等动物作伴。                                 
卡巴杜西亚   
    卡巴杜西亚位于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东南约300 公里,是由远古时代5 座大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构成的火山岩高原,面积近4000 平方公里。这里有火山岩切削成的几百座金字塔般的尖岩,无数悬崖、深谷。山岩上和深谷中荒凉不毛,但在河谷两旁的悬崖上和地底下,却建有成百上千座古老的岩穴教堂和不计其数的洞穴式住房。这些蔚为壮观的迷宫是什么时候开始兴建?什么时候被废弃的?至今谁也说不清楚。加上各种建筑的造型奇妙和具有艺术特色,更使这一地区充满了童话色彩,人们称它为神秘的卡巴杜西亚。 
  在卡巴杜西亚至少还能找到1000 座小教堂。在戈雷梅山谷,实际上每一座小尖岩都被挖空,里面都含有一所教堂。踏着已遭岁月磨损的石梯,可以爬进一个又一个洞室。岩石被巧妙地挖凿成带有穹顶、圆柱和拱门的十字形状;洞壁、穹顶和圆柱上,到处装饰有美不胜收的壁画,把民间传说和东方宗教同圣经里的福音故事掺混在一起。在泽尔弗峡谷两边的悬崖上,也被凿成满是教堂的建筑,有礼拜堂、斋堂、厨房和卧室等,连祭坛、餐桌和家具都是石头制成的。在南部荒凉幽静的伊拉拉谷地,河流两岸的崖壁有150 米高,上面密布着小教堂、神龛和修道室,绵延10 公里。 
  1963 年,在卡巴杜西亚的德林库尤村地底下,首次发现了地下城镇。它有一个像一口井似的入口,向下共有8 层,借助梯子上下,里面建有无数的住宅、小教堂、厨房、水井和食品的贮藏室,还有52 个通风管道以及墓地和供逃跑用的地道,足可容纳上万个家庭居住。时隔2 年,同样规模的另一个地下迷宫在凯梅克里附近被发掘,有一条长10 公里的地道连接着这两个地下城镇。在以后的10 年中,一共发现了63 处地下城镇。 
  卡巴杜西亚已成为土耳其的旅游胜地,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不辞长途跋涉之劳,前来欣赏山谷中的绝妙建筑。这些代表拜占廷艺术精华的稀世奇迹,使游客们眼花缭乱,留下难忘的印象。                                 
特洛伊城遗址   
    特洛伊城遗址是土耳其古城,位于恰纳莱南部,北临达达尼尔海峡,坐落在平缓的城堡山脚下。这里山峦青翠,流水潺潺,柑桔树和橄榄树满山遍野,红瓦白墙的农舍点缀其间,是土耳其爱琴海地区典型的农村风光。 
  特洛伊是公元前16 世纪前后为古希腊人渡海所建,公元前13 世纪~前12 世纪时,颇为繁荣。特洛伊城遗址的发掘,始于19 世纪中期,延续到本世纪30 年代。考古学家在深达30 米的地层中发现了分属9 个时期、从公元前3000 年至公元400 年的特洛伊城遗迹,找到了公元400 年罗马帝国时期的雅典娜神庙以及议事厅、市场和剧场的废墟等等。这些建筑虽已倒塌败落,但从残存的墙垣、石柱来看,气势相当雄伟。这里有公元前2600 年~公元前2300 年的城堡,直径达120 多米,城中有王宫及其他建筑。在一座王家宝库中,发现了许多金银珠宝及青铜器,陶器以红色和棕色为主。此外还出土有石器、骨器、陶纺轮等。特洛伊城是一座被烧毁的城市的遗址,它的石垣厚达5 米,内有大量造型朴素,绘有几何图形的彩陶和其他生活用具。 
  公元前9 世纪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叙述的“特洛伊木马计”就发生在这里。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来到希腊斯巴达王麦尼劳斯宫作客,受到了麦尼劳斯的盛情款待,但是,帕里斯却拐走了麦尼劳斯的妻子。麦尼劳斯和他的兄弟决定讨伐特洛伊,由于特洛伊城池牢固,易守难攻,攻战10年未能如愿。最后英雄奥德赛献计,让迈锡尼士兵烧毁营帐,登上战船离开,造成撤退回国的假象,并故意在城下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马。特洛伊人把本马当作战胜品拖进城内,当晚正当特洛伊人酣歌畅饮欢庆胜利的时候,藏在木马中的迈锡尼士兵悄悄溜出,打开城门,放进早已埋伏在城外的希腊军队,结果一夜之间特洛伊化为废墟。荷马史诗叙述的这段事迹,成为西方国家文学艺术中传诵不绝的名篇。 
  距特洛伊城遗址不远,有一座博物馆,是土耳其目前唯一收藏特洛伊文物的博物馆。博物馆规模不大,陈列的文物寥寥无几,这是因为曾发掘出的大量珍贵文物,已被西方文物盗窃者窃走,其中包括普里阿莫斯国王的宝库和海伦的项链。尽管如此,特洛伊遗址仍然不失为迷人的去处。现在特洛伊已成为土耳其的游览胜地之一,它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   
    博斯普鲁斯海峡是土耳其的战略要地,游览胜地,欧、亚两洲的分界。 
  海峡全长30。4 公里,最宽处2。4 公里,最窄处只有708 米,最深处为80 米,最浅处27。5 米,北连黑海,南通马尔马拉海和地中海,是黑海沿岸国家出外海的第一道关口,两岸悬崖陡壁,形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兴建于1968 年,修筑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窄处,1973 年10 月正式通车。大桥全长1560 米,两座塔桥之间跨越海峡水面部分的桥长1074 米,桥宽33 米,高出海面64 米。桥的两头各有一呈“门”字形的桥塔,水中不设桥墩,整个桥身用两根粗大的钢索牵引,每根钢索由11300根5 毫米的钢丝拧成,支撑整个桥面。大桥正中有一道白线,白线以东是亚洲,以西是欧洲。桥面可以并排行驶6 辆汽车,如果桥上停满汽车,西岸桥塔就要向里倾斜86 厘米,东岸桥塔则倾斜90 厘米。一刮大风,大桥会左右摆动一两米。不过这都没有什么危险。这座大桥是欧亚第一大钢索吊桥,也是世界上第四大吊桥。每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海峡大桥和两岸灯火通明,水面熠熠泛着银光,倒映出岸上的古堡、清真寺、屋影和林影,五彩缤纷,充满神奇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1985 年12 月4 日,土耳其政府和日本、意大利三国共同承建了第二座海峡大桥。新建的大桥横跨在海峡欧洲部分的希沙吕斯蒂与亚洲部分的卡瓦久克之间,位于第一座大桥的北面约5 公里处。大桥总长1510 米,跨越海面部分为1090 米,比第一座大桥长17 米,是世界第六大吊桥。桥身高出海面64 米,任何远洋巨轮均可自由航行。桥面宽39。4 米,可平行通过8 辆汽车,比第一座大桥宽出两个车道。整座大桥没有一个桥墩,由两岸高达107 米的两座桥塔用两根粗达77 厘米的钢索牵引制成。每根钢索重9500 吨,由16128根粗5。38 毫米的钢丝拧成。从远处眺望,雄踞海面的大桥,犹如一条巨龙横卧,蔚为壮观。 
  海峡大桥东岸是亚洲,西岸是欧洲,伊斯坦布尔最初的老城区就建在西岸金角湾南部的岬角上,如今还保留着历代修整的城墙。市内蜿蜒曲折的古老街道上,殿阁林立,寺塔如云,而宽敞笔直的阿塔土耳其大道和独立大道两旁却高楼簇起,树木成荫,清晰地显示出这里荟集了东西方各种文明。                                 
帕福斯   
    帕福斯是塞浦路斯西南部著名旅游地,一直被奉祀为爱神圣地。传说爱和美的女神阿芙罗狄特(罗马神话称她为维纳斯)就诞生在附近海浪拍打岸边巨岩激起的泡沫之中。帕福斯分为旧帕福斯、新帕福斯和克提马3 部分。 
  克提马在内陆,为农、牧产品贸易中心。新帕福斯位于克提马以南2 公里的海滨,历史上曾是托勒密王朝(公元前294~前58 年)和罗马帝国(公元前58~公元395 年)统治塞岛时期的首府,后来逐渐衰落。此城坐落在山岗上,三面环海,城中街道整洁,建筑式样古雅别致。旧帕福斯位于离克提马以东约17 公里的帕福斯——利马索尔公路上,据说是金尼拉斯国王时所建,女神阿芙罗狄特的庙也是这时建立的,金尼拉斯王朝统治塞岛数世纪。 
  公元前12 世纪时,旧帕福斯遭地震,变成一片废墟,成为今天考古中心地区之一。今日的帕福斯是指克提马和新帕福斯。 
  帕福斯有许多名胜古迹,一座名叫酒神之家的罗马式别墅遗址,埋在地下达16 个世纪之久才被发现,别墅内陈列着许多罗马时期的内容生动的镶嵌画。国宝《丽达和天鹅》镶嵌画,是1962 年一农民在阿芙罗狄特女神庙附近发现的,这幅画约在2000 年前用小石块镶成,面积1。5 平方米,现存在库克利亚博物馆。在帕福斯东南的浅海中,有一群突兀高耸的巨岩,有的像石笋冲出海面,有的像巨蘑屹立在水中,最大的一块高约30 米。这群巨岩统称“罗米欧”,“罗米欧”在希腊文中即“岩石”之意。相传附近海滩就是“爱神” 
  诞生地,故又称“爱神岩”。北部的波利斯林海滩相传是爱神最中意、最常去游泳的地方,故被称为“爱神浴池”。在这两个岬角之间的小海湾内,水清沙白,岸上枝阔叶浓的长角豆树与银灰色的橄榄树交错成林,远处淡青色的特鲁多斯山脊像一幅巨大玉屏高耸,风景优美,山青水秀。                                 
大马士革博物馆   
    大马士革博物馆是叙利亚最大的博物馆,坐落在首都大马士革巴达拉河畔,是按照已坍毁的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哈里发马利克的行宫式样设计,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