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名门 >

第254章

名门-第254章

小说: 名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裴佑从郭子仪的眼睛里已经看到了希望,他立刻站起身向郭子仪深深施一礼道:“我今日所言,我想太尉应该明白,太尉是我大唐的定鼎之臣,威望崇高,只希望到了那一天,太尉能够挺身而出,为我大唐重新走向强盛尽一分力量。” 
为我大唐重新走向强盛。郭子仪低低念了几遍,他的眼睛里忽然流出了异样的光彩,一种久违的赤子之火在他胸中重新燃起,他也克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郑重地点了点头,“好!我答应你,到了那一天我定会挺身而出!” 
第三百七十四章 江淮风云(上) 
广陵郡也就是扬州,距长安一千七百余里,自两晋起江南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后,地处江淮腹地的扬州便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隋炀帝杨广为使江淮物资得以北上,遂开始建设大运河,到了唐时,漕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经过大唐百年的励精图治,政治清明与经济繁荣得到有机结合,最终成就了大唐繁盛一时的开元盛世。 
也就是从开元五年起,楚家开始慢慢走上了政治舞台,安史之乱后,世家崛起,楚家虎踞东南,以广陵郡为本宗,势力渗透到淮南及浙西数十个郡县,有带甲军数万,战船千艘,最终跻身为天下七大世家之四,从庆治五年楚行水入朝任太府寺卿开始,一晃二十余年过去了,山河依旧、世家已老,随着地方军阀割据越演越烈,随着张焕在陇右崛起,大唐世家朝政终于走向了末路,无论是崔家、裴家、韦家、张家、杨家还是王家,六大世家相继在内讧与战乱中离开舞台,唯有楚家偏安一隅而没有受到任何损伤,就如同夕阳落山前总要有最绚丽的一幕,楚家注定会成为最后一个谢幕的世家。 
广陵也是大唐的商业中心,城内万肆齐聚、商贾云集,这里地势平坦、航运便利,西有长江之利,千石大船可抵巴蜀、襄阳,东有大海之浩渺,北接新罗、日本,南至闽粤,甚至远渡重洋,大食、波斯皆有海船可通达于此,而广陵又是漕运的发源地,一百余年来。源源不断的江淮物资被庞大地船队输向中原、关中,再加上肃宗年间开始盐业专卖制,盐税逐渐成为大唐主要的财政收入,而广陵附近盛产海盐,这就更使得广陵在大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长一段时间。大唐的盐铁监(相当于现在的税务总局)便设在广陵。 
四月,正是绿肥红瘦、落英缤纷的暮春时节,在江都县城地一座私人码头上,一艘乌蓬小船正缓缓靠岸,船头坐着一名四十余岁左右的男子,他头戴纱帽、身着青袍,三缕长须飘然于胸。目光中透着精明,在他身后则站着两名强壮的大汉,皆是黑衣短襟,脸上没有丝毫表情。他们显然是这名中年男子的随从。 
小船靠了岸,船夫殷勤地跑上来搭了船板,“客官,这里就是宋锦记的码头,你的目的地到了。” 
中年人微微一笑,向后面地随从使了个眼色,一名随从放下了五贯钱,“这是你的船钱,讲好了五贯钱。一文不少。” 
“不少!不少!”船夫千恩万谢地将钱收了,他又意犹未尽道:“听客官口音是长安来的,可千万要当心一点,最近听说楚家在严查长安来人。” 
“多谢了!”中年人拱拱手,转身上了岸。河岸上是江都县城南的一条小街,也是商铺密集之地,这里大多经营各种锦缎,货物主要都是通过水路运输,所以这条小河就成了各家商铺地运输通道,小街是商铺的背面,路上行人稀少,只有一些伙计在搬运货物,宋锦记是这些商铺中规模属于中等的一家绸缎店。主要经营蜀锦。尽管规模中等,但每日也有千贯资金进出。若在小县城,它也算是数一数二的大店了,可惜它是在商业繁盛的扬州,日进出万贯的大店比比皆是,楚家的楚墨堂日出入资金就高达六万贯,涉及粮食、布匹、茶叶等大宗物资,还有李承宏的锦绣坊,专营高档绸缎、高档瓷器,日进出资金四万贯;李伸兄弟的吴越堂,做大食贸易,日进出资金三万五千贯,这一间间官商大店垄断了广陵地主要商业,广大中小商人只能在夹缝中求生。 
不过宋锦记还有另一个特殊身份,它是陇右内务司设在广陵的分支,主管整个淮南地区的情报收集,有成员一百余人。 
中年人上了街道,背着手不慌不忙地从后门走进了宋锦记,后院里,十几个伙计正在忙碌地整理货物,众人见他贸然闯进,立刻有一人上前来询问,“客官若是买货,请走前门,这里不接待外人。” 
“我既不买货也不卖货,我找你们掌柜。”中年人一口京城口音,顿时让所有伙计都警惕起来,这时,一名三十岁左右的伙计头上前将他们引到一间客房,见左右无人便低声问道:“请问客官贵姓?找我们掌柜有什么事?” 
中年人负手笑而不语,他身后一名随从取出一块银牌晃了晃,冷然道:“请告诉侯掌柜,我家主人姓杜。” 
那伙计见来人出示的竟是银牌,心里大吃一惊,要知道内务司下管辖数千人,令牌分为金银铜铁四种,金牌只有都督和内务司正才能持有,而银牌也只有寥寥十数人,其余各地地头子也只持有铜牌,而来人竟拿着银牌,不容置疑,这必然是一个长安来的高官,伙计头肃然起敬,立刻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道:“请杜先生稍后,我这就通报掌柜。” 
伙计匆匆去了,那中年人则背着手打量着墙上的字画,嘴角始终挂着一丝淡然的笑容,他姓杜,其实他就是张焕心腹幕僚杜梅,目前暂任内务司副司正,这次是奉张焕之令前来广陵执行特殊使命,目前从河北道南下的王思雨大军已经抵达彭郡,而部署在浙东一带的六万蔺九寒军也从宣城开始向当涂方向挺进,战争的阴云笼罩在淮南上空。 
片刻,一名高高瘦瘦大胡子男人快步走进,他一眼便认出了杜梅,立刻半跪行一军礼道:“卑职侯明,参见杜判官!” 
杜梅回头诧异地望着他道:“侯掌柜认识我?” 
“卑职原是都督亲卫,不止一次见过杜判官。” 
听说对方曾是张焕的亲卫,杜梅地脸色立刻变得温和起来。他摆了摆手笑道:“侯掌柜请坐!” 
“卑职不敢。”候明立刻命人将门关好了,又亲自给杜梅倒了一碗茶,这才垂手站立,准备随时回答上司地问题。 
杜梅端起茶碗喝了一口凉茶,沉吟一下便问道:“最近广陵的官场可有什么变化?” 
“没有,一切如旧。只是江都县县令前日请假回丹阳给父亲奔丧,现在由县丞代管政务。” 
“刺史还是赵严吗?”杜梅不紧不慢地又问道。 
“是!赵刺史在民众中威望很高,是个好官,从未听说他有任何劣迹。” 
杜梅点了点头,将茶碗轻轻搁在桌上道:“李司正交给你地任务可有进展了?” 
候明立刻取出厚厚一迭数据放在杜梅面前,“这是属下用三个月时间收集的淮南、浙东、浙西各地的千顷以上大田庄的数据,以及各大官商地详细情报。请杜判官过目。” 
杜梅接过略略翻了一下,立刻交给一个随从道:“用最快的速度给都督送去,不得有误!” 
“是!”随从接过资料贴身放好了,行了一礼正要离开。侯明却拦住了他急道:“这几天楚家在各个路口、要津盘查往来路人,这样出去太过危险,不如随我们的货船出去,今晚就走。” 
杜梅想了想便道:“好吧!这情报事关重大,不可大意,就今天晚上随货船出广陵。” 
此刻,广陵郡各地已是如临大敌,楚家的十万大军已经全面部署,南面则以三万水军封锁长江。防御蔺九寒的军队北上,而北方则部署了六万大军在盐城、淮阴及临淮一线,另外最精锐的一万楚家老兵则驻守广陵城防。 
天气虽然还不是很热,但江都城内的气氛已骤然紧张起来,随处可见一队队全副武装地巡逻士兵穿街走巷。盘查任何可疑的人和马车,相比之下,百余名广陵郡及江都县的衙役们就显得单薄得多,他们也会三三两两出现在街头,但他们的存在却毫无意义,整个江都城都已被军队所控制。 
中午时分,楚行水头戴紫金盔、身着细铠甲,在五百侍卫军地护卫下出现在江都最大的官方码头上,这里也是整个江淮的物资总集散地。一片巨大的仓库群一眼望不见边际。占地足有千顷,仓库里堆满了粮食、铜钱、食盐、绢、布匹等漕运物资。由两千楚家的淮南军把守。原本镇守这座仓库的士兵并不是楚家的军队,而是盐铁监的千名守卫,楚家、地方官府、盐铁监一直是广陵的三大势力,平时也互不干涉,各行其事,但现在却不同了,楚行水已经下令军队封锁了停泊在长江边地漕运船队,并接管漕运司的所有仓库,尤其这座江都城最大的仓库,漕运将成为楚家最后一步棋,是与朝廷,确切说是与张焕进行谈判的筹码。 
几个月前,楚家和陇右军还是最亲密的盟友,一起围剿崔庆功之乱,但只过了短短数月,楚家和张焕地矛盾便开始凸现,最早是在崔庆功灭亡后,张焕拒绝了楚行水要求将势力扩张到淮北的请求,而是命李双鱼的军队占据了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同时也封存了洛阳的全部钱粮财富,使得楚家在付出参与平叛的代价后,却没有得到丝毫补偿,怏怏返回淮南,随即楚行水又要求蔺九寒部离开浙西,但也同样失败了,蔺九寒部非但没有走,还接受了韩而地盘和兵力,将军队部署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尤其是余杭郡驻扎了一万精兵,这就仿佛是一把逼住楚家下腹的锋利匕首,令楚家寝食难安,而在随后的朝廷权力部署中又传来消息,裴家和崔家又将重新被重用,而他楚行水仅仅是转为户部尚书,实际上他们楚家没有拿到半点好处。 
在张焕用各种手段刻意打压下,楚家终于撕破了与张焕地同盟协议,坚决回绝了张焕关于楚家弃兵地要求,并不惜以武力对抗的方式来维护楚家地切身利益。 
楚行水就是以武力对抗武力的积极倡导者,在他看来,其它各大世家弃兵都毫无意义,家族的内讧都已将本钱耗光,最后的弃兵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损失,反而得到更大的利益。 
而楚家却不同,楚家从来就没有伤到任何元气,如果弃兵就意味着几十年的心血白白浪费,而张焕却没有给他们任何补偿,这让楚行水如何心甘。 
今天一早,楚行水得到张焕大军压境的消息,突来的消息一下子浇灭了楚行水的满腔愤恨,他原以为朝廷不敢破坏江淮的繁荣,在僵持一段时间后,张焕就会派重臣来广陵谈判,他们楚家退一步,可以裁一半甚至七成的兵力并全力支持他张焕上位,张焕自然也要退一步,要保证楚家的既得利益以及提升在新朝中的地位,这样双方皆大欢喜,达成一个双赢的局面。 
可是事情并没有像他想的那样发展,张焕的强硬令他始料不及,先是长子楚潍在长安被抓,紧接着大军南下,大有爆发战争的迹像,楚行水不得不冷静下来考虑这件事的后果了,如果战争最后打起来,他楚家是否抵挡得住张焕最精锐的安西军,是否能应对南北夹击,还有安西军手中最犀利的秘密武器:撼天雷!楚行水感觉自己有些骑虎难下了。 
楚行水来到仓库前,驻守仓库的守将上前来禀报道:“回禀大帅,江都仓库事态平静,没有任何异常。” 
楚行水默默地点了点头,他凝望那些堆积如小山般的粮库,最后终于叹了一口气道:“去告诉杨转运使,就说我允许他先漕运两百万石粮食和一百万贯钱北上,还有,务必请他在明天中午前出发!” 
面对张焕咄咄逼人的强势,楚行水无可奈何,只能先摆出几分和解的姿态了。 
第三百七十五章 江淮风云(中) 
一辆马车在江都县的大街上不疾不快地走着,大街两边店铺林立,各式各样巨大的招牌树立在空中,虽然没有什么大声吆喝,但一辆辆满载货物的马车却不时从小巷里驶出,各色人种出没了于店铺,矮小而恭谦的日本人,皮肤黝黑的天竺人,身着黑色长袍、宽大束裤脚的大食人、眼珠湛蓝、似尚未进化完成的大秦人,各具特色的店铺显示着这座江左名城的繁盛。 
杜梅挑开车帘一端,神情专注看着街上的热闹,马车从一座高五丈、宽两丈的大招牌前驶过,招牌上写着锦绣坊三个斗大的字,这就是李承宏开在广陵的总店了。 
杜梅久久地注视着这个招牌,半晌,他不屑地摇了摇头,刷地将车帘拉上了,马车转了一个弯,又走上另一条宽大的街道,约走了两里路,便到了广陵郡刺史衙门,现在已是傍晚,衙门已经关闭,两个回避的大牌矗立在门口。 
杜梅的马车没有在衙门前停留,而是绕了一个弯来到了刺史衙门的后宅,后宅是一扇深红色的门,门不大,一座小小的石制台阶通上后门,杜梅的随从跳下马车上前去叩门,片刻,门开了一条缝,一个年迈的老家人露出半张脸来,惊异地望着随从和马车,随从对老家人低声说了几句,递进去一张名帖,又回头指了指马车,老家人点点头,随即将门关上,进去禀报去了。 
过了片刻,门口又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门吱嘎!一声开了,刚才那白发苍苍的老家人热情地向马车拱拱手,“我家老爷请先生进去。” 
杜梅下了马车,微微欠身表示谢意,便快步走进了刺史府的后宅。=刺史府并不大,主要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十几间平房。主要给下人及一些普通客人居住,另一部分被花墙包围,一眼望去,墙头及墙洞里充满了浓郁的绿色,这里是主人的住处,老家人引着杜梅从一扇小门进了墙内,沿着一条石径快步地走着。院子里种满了各种树木。几处老旧的屋舍掩映在浓浓的绿色之中,虽然没有名贵花木点缀,也看不见精致地楼台花榭,但园子里的绿树花木都修剪得干净整洁,连地上石板路缝隙里的小草都经过修剪,显得幽静而清雅,一向注意细节地杜梅暗暗点头,看得出住在这里的主人是个认真而有修养的人。“ 
“赵刺史住在这里多久了?”杜梅漫不经心地问道。 
“快一年了,他以前在别处为官。去年五月才调到广陵做刺史。” 
老家人回头瞥了杜梅一眼,又笑着解释道:“以前的刺史都不住在这里,徒留一座空宅。他们在江都县里各有府第,只有我家老爷家境清贫、为官廉洁,年年都是上上评,从当年做江都县令起便是住在署衙中,从来就没有自己宅子,哎!这样的好官已经不多了。” 
“老人家跟随赵刺史多久了?”杜梅笑着问道。 
“你要问多久么?”老人仰头呵呵一笑,“他从小就是我看着长大的,你说会有多久?” 
“那老丈可认识张焕?” 
“张焕?”老人迟疑一下。他忽然记起了。不由恨恨道:“你是说张十八郎吧!我怎么会不认识他,他和我家老爷关系最好。当年我喜欢去钓鱼,而那小子则喜欢潜水,总是在水里把我的鱼钩弄直,要么就绕在水草上,那小子少不得被我臭骂。” 
杜梅听他左一个那小子、右一个那小子,便忍不住笑道:“老丈可知道张焕现在做什么?” 
“我好像听夫人说过,在陇右做什么官,怎么也不肯娶平平,做官又怎么样,平平那么好地女子他居然不肯娶,要是我年轻三十岁 
不等他说下去,杜梅便打断了他地话,“其实我现在称他为张焕已是不敬了,过不了多久我就得称他为陛下!” 
“陛下是什老人忽然一个趔趄,险些横摔出去,杜梅连忙一把扶住他,“老人家当心!” 
老人的腿都吓软了,他慢慢回头满眼哀求地望着杜梅,“这位大哥,我刚才可什么也没说。” 
杜梅微微一笑道:“只要你告诉我,你家老爷不肯娶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