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名门 >

第215章

名门-第215章

小说: 名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我知道。”阿明虽然是大食人,但他对来自波斯地黑衣大食却没有什么好感,他的祖父曾是白衣大食伍麦叶王朝地宫廷官,说起来,他也是个亡国之人,但更重要的是,他是商人,商人最大的特点便是能抓住机遇。 
就在张焕要下逐客令地瞬间,他立刻道:“一般商人都是走陀盘岭,但从疏勒向北约两百五十里还有一个山口,叫托云山口(今天的图噜噶尔特山口),一直走便可直达碎叶和热海。” 
托云山口,张焕猛地一拍脑门,他应该知道的,当年高仙芝打怛罗斯之战,走的不就是托云山口吗?汉朝时便在那里设立了驿站,自己怎么忘了。 
他一把将阿明拉到沙盘前,指着北面的群山道:“你告诉我,山口在哪里?” 
阿明还是第一次见到沙盘,他啧啧称赞做的精致,他仔细地看了看沙盘,一指北面的一座山道:“就是这里,路很不好走,但骆驼和马匹可以穿过天山,直达碎叶。” 
“可以直达碎叶。”张焕怔怔地盯着此处,这是一个无比大胆的念头,突然地发现完全推翻了他原来的战略计划,继续西征是他大方向,原来的计划是在疏勒积累数年,再向西进攻,可那样一来。大食也完成了它对葱岭以西文化及宗教地同化,同时也会部署大军抵御唐军的西进。 
但如果出奇兵拿下碎叶,将极大鼓舞西域各国抵抗大食的决心,将大大延缓大食对葱岭以西的占领,同时,也能和北庭在西面连成一片,这将是一条完美的战略弧线。 
想到这,他眼一挑,对阿明笑道:“你可愿意做我地向导?事成之后。我绝不会亏待于你。” 
“草民愿为张尚书效力!”阿明躬身施一礼,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亲兵将阿明带下去准备。张焕又仔细看了看托云山口,从这里到碎叶,少说还有一千里的路程。可以出奇兵夺取碎叶,但必须要找一个胆大心细,而且敢于冒险之人来完成这个任务。 
他忽然像想到了什么,转头向一旁的关英望去,忍不住笑了,笑得像只老狐狸一样,关英地心紧张得砰砰!直跳,张焕走上前拍了拍他地肩膀。沉声道:“假如你能为我拿下碎叶,我将升你为中郎将!” 
中郎将,关英的眼睛里忽然迸出了一道火焰。喀什,早在汉朝时,它就依附于大汉,后来汉末中原动乱,疏勒便与中原王朝失去了联系,但几百年来,它依附中原之心便一直没有断过,从北魏、隋朝最后到大唐立国。正是疏勒王一次又一次地派遣使者进中原请求依附。才最终促使李世民下决心重建安西都护府。 
安史之乱后,吐蕃占领了河西及龟兹。阻断了安西唐军的归国之路,安西唐军的生存岌岌可危,又是疏勒国王裴冷冷接纳了他们,才使得安西唐军地残部能坚持至今。 
但此时的疏勒已成为大唐和大食争夺地焦点,随着吐蕃与回纥先后淡出安西的争夺,最后拿下疏勒,便是唐军近半年征西之战的收尾。 
目前疏勒国王裴冷冷已经东走于阗,近五万精锐地大食军陆陆续续从吐火罗抵达了疏勒,吐火罗总督阿罗斯更是亲自坐镇于此。 
阿罗斯曾任埃及总督,是黑衣大食的名将,在征讨白衣大食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当然也是双手粘满了鲜血,他今年五十岁,身材魁梧、目光敏锐,思路异常清晰。 
此刻,他正在疏勒王宫里接见从唐营赶来的一名大食商人,他带来了阿古什亲王殿下的一封亲笔信,阿古什在去会见吐蕃赞普的途中失踪,后来逃回来的随从告诉他,阿古什殿下被一支不明身份的军队抓走了,阿罗斯当然知道这支不明身份地军队就是唐军,事情严重,他立刻命三万军火速赶去与吐蕃军汇合,但刚出兵没多久,便传来了吐蕃兵败拔换城的消息,阿古什殿下虽然重要,但哈里发的东方战略更重要,阿罗斯在权衡再三后,便命军队退回了疏勒,就在他准备写信向哈里发汇报阿古什殿下出事时,阿古什地信却送到了他的面前。 
阿罗斯背着手在王宫里来回踱步,阿古什让他暂时退出疏勒,以换取自由,说得是很简单,好像还占了很大的便宜,但阿罗斯却和张焕一样,很清楚暂时退出疏勒的后果,一旦失去疏勒,五万大军怎么生存?还能在这里呆多久?唐军根本就无须与他应战,便能轻而易举将他赶回吐火罗,阿古什实在太幼稚了,什么都不懂。 
可是若不答应他的要求,他在哈里发面前告自己一状,自己就得步当年阿布穆斯林的后路,在怛罗斯大败唐军后,却因功高震主而被杀。 
阿罗斯十分为难,如果他败给唐军,哈里发一样也不会饶过他,他不得不感叹唐军主帅的手段高明,看透了阿古什无能的本性,只是摆个姿态便将自己逼得进退两难。 
最后,阿罗斯一咬牙,最多自己事后向哈里发请罪,疏勒肯定是不能退出,他立刻写了一封回信,向阿古什讲述了自己不能退出疏勒地理由,并指出即使他退出疏勒,唐军也一定不会放他,所以他不能受命,他将信交给大食商人道:“请转告亲王殿下,为了哈里发地大略,只能委屈他了。” 
第三百二十一章 安西战略(十一) 
穿越茫茫的戈壁和无数奇形怪状的山梁峡谷,这一天,一支五千人的唐军骑兵队终于抵达了托云山口,这里依然是一望无际的土黄色,看不见一丝绿色,让人疲惫而烦躁。×云∞轩↓阁× УuXuaΕ;СōМ 
这里海拔教高且道路艰难,一路之上人迹罕至,只偶尔可以看见倒毙骆驼的森森白骨,这次远征,唐军每人携带三匹马,携带大量的粮食及物资,足足走了四天,才从蔚头城抵达了托云山 
“将军请看那里!” 
阿明手指远处山脚下一片已被风化的残垣断壁道:“那里就是张尚书所说的驿站遗址。” 
这次远征碎叶的主将便是以胆大和敢于冒险而出名的关英,他擅袭吐蕃赞普藏身的大石城而被王思雨免了职,但张焕却看到了他有着常人难及的毅力和果断,越是遇到困难和挑战,就越能发挥他的敏锐和决断,也因此,张焕便不拘一格地将他从一个小小的校尉提拔成统帅一支军队的主将,让他独当一面,事实上,这就是西凉军的传统,以军功为先、以才能为先。 
关英注视着驿站遗址,他忽然问道:“驿站修在这里,是不是说附近有水源?” 
阿明敬佩地点了点头,“将军思路细腻,从这里向东五里,确实有一眼泉水,那里还有一片胡杨林。” 
“那好,就烦劳你带我的一队士兵去打水。”关英向后一挥手命令道:“大家就地休息两个时辰。” 
唐军将士纷纷下马,各自寻找阴凉之地休息,一支三百人的汲水士兵则跟着阿明向东而去。 
这一次关英却没有倒地睡着,身负五千人的安危和都督交给的重任,使他感到了强烈的责任,他又一次拿出阿明手绘的地图,仔细研究这次远征地路线。 
穿过托云山口再向北还是半干旱的戈壁滩。还有一片沙漠,那里数百里荒无人烟,是最考验人毅力的一段路,约有四天的路程,走过这片最艰难的地方,便抵达了真珠河,再向北就是茫茫的大草原了。约再走五天,便可抵达这次远征的目地地——碎叶,安西曾经的第五个军镇,旁边便是著名的热海(今天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 
望着地图上用炭笔画了个重重三角形的碎叶军镇,关英不由心潮起伏,几年前他还是在乡里偷鸡摸狗、调戏妇女的小地痞。被父兄赶出了家门,谁又能想到,几年后他便是率领五千军队地大将,将为国立下不世之功。 
你若能为我拿下碎叶。我就封你为中郎将,碎叶兵马使。 
想到都督对自己的激励,关英不由热血沸腾,他立刻站起来大声喊道:“弟兄们起来,该干活了!”北征的第一步就是要占领托云山口,先修一个简单的营地,驻兵八百人,张焕随即会派工事营来此修建一座城堡。 
次日一早,一支唐军骑兵穿过了托云山口。向茫茫无际地戈壁滩行去 
唐军大营,去疏勒的大食商人已经将阿罗斯的信和原话带回,他拒绝了阿古什要求撤兵的命令。此刻,阿古什的脸色异常难看,他万万没有想到阿罗斯竟然会违抗他的命令,信被他紧紧攥在手中,几乎捏成了碎片,如果不是在唐军大营内,他早已经暴跳如雷了 
一旁,张焕静静地望着这个年轻的大食贵族。和这个大食亲王近一个月的相处中。他已经透彻地了解了他的性格及其弱点。 
黑衣大食建国已经快五十年了,他们这一代是无法体会父辈们创业地艰难。他们是在深宫里长大的金丝鸟,受过良好的教育,在才学和气质上远远不是他们底层出身地父辈们所能比,但他们身上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骄傲自负,高贵而无法承受挫折,敏感且多愁善感,与其说他此次东来是和吐蕃谈判,不如他的真正目的是来东方写他的见闻录。 
阿罗斯的拒绝在张焕的预料之中,从达摩驮都地口中,他知道了这个吐火罗总督地一点情况,五十余岁,曾在西方征战多年,他放纵士兵抢掠城市,却又能一声令下命正疯狂的士兵们立即收手,仅从这一点便能看出这个大食统帅地控兵能力。 
打败大食,张焕并没有什么疑义,毕竟他的兵力占优,毕竟他拥有这个世上最犀利的武器,但如何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伤亡,甚至让关英能顺利在碎叶立足,这才是张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那么,眼前这个年轻气盛贵族能不能成为这次战局的关键人物呢? 
“亲王殿下,我们东方先贤还有一句有名的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想,这就是阿罗斯将军不肯撤军的真正原因。” 
精通汉语的阿明当向导去了,给他们做翻译的是另一个粗通汉语的大食商人,他显然不能正确理解孙子兵法的精髓,便简单地将字面意思翻译了过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变成了:大将只要不在巴格达,只要有军队在手中,他就不会理睬哈里发的命令。 
张焕原想是暗示阿古什,可无心插柳柳却成荫,翻译直白的意思一下刺痛了阿古什敏感的心,他脸色大变,腾地站起来,冷冷道:“张将军,我们大食的将军是绝对服从哈里发的命令,请你不要妄加猜测。” 
说完,他挺直了腰,骄傲地向帐外大步走去,翻译结结巴巴地将他意思表达出来,张焕望着他的背影,微微一笑,轻轻地摇了摇头。 
当天晚上,阿古什便在十几名随从的护卫下离开了唐营,返回疏勒。 
唐军继续西行,最后在距离疏勒约两百里的一个小镇驻扎下来,等待着战机的到来,张焕随即又派曹汉臣为巡游将军,率三千轻骑去探察大食军南归的道路。 
此时已经九月中旬的深秋时节,太阳黯淡了,自然界萎谢了,金黄的颜色正慢慢褪去,在寒冷的早晚霜冻之下,大地一片萧瑟,不时有一只黑鸟掠过头顶,刺耳地嘎嘎叫着,似乎在告诉人们,冬天就要到了。 
从春天出征,近二十万唐军在安西度过了将近半年的时间,随着年关将至,思乡之情开始在将士们心中萌生,九月二十日,宣仁七年的第一场初雪悄然覆盖了安西大地。 
这天早晨,四野白茫茫的一片,万里无云,积雪被脚踩得嘎吱响,枝头挂起了粉红的霜花,一队唐军骑兵从远方而来,护送着后勤辎重队抵达了唐军大营,行军司马郭士奇带来了数万石粮食,这是很正常的粮草运送,但这一次后勤运送,却又有和往常的不同之处。 
裴明远再一次从陇右而来,不仅带来了将士们的家信,以及大量的冬衣,他还带来了朝廷剧变的消息,一个月前,皇帝李邈已驾崩,追庙号为悯宗,崔小芙在裴俊的支持下立李勉之孙李延为新帝,改年号为永安,现在是永安元年。 
大帐之内,张焕脸色严峻,他背着手来回地踱步,这件事来得很突然,不过,他也明白这是崔小芙下的手,赶在安西战役结束前再立新君,以便她重新开始执政,新君才两岁,也就是说她还要垂帘听政十六年,张焕冷冷一笑,她打的如意算盘确实不错,赶在自己回去之前让生米做成熟饭,他不由哼了一声,又问道:“裴相国可有派人来陇右?” 
站在一旁的是他的几名心腹大将,而从中原赶来之人除了裴明远外,还有另外一人是从长安而来,他便是门下省左拾遗李须贺,也就是那个向往繁华大唐而不肯归国的日本留学生。 
他是以回日本探亲为名私自前来安西,他带来了元载的一封信和大量关于皇帝驾崩的内幕消息。 
见张焕发问,裴明远立刻躬身答道:“回禀都督,在皇上病重期间,裴相国曾派卢侍郎来陇右商议立新君一事,我们五人以事关重大为由,没有表态,同时已下令各地驻军戒备,以随时待命。” 
张焕点了点头,“你们做得很好!” 
他慢慢走帐门,望着帐外灰蒙蒙的天空,不由轻轻叹了一口气,“打完这一仗,就该是回去的时候了。” 
第三百二十二章 安西战略(十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yunаgE.С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永安元年九月下旬,一支孤独的唐军在数百里荒凉的戈壁和山地间穿行,关英睁开疲惫而通红的眼睛,艰难地望着前方连绵不断的山岭,他们已经迷路了,向导阿明在穿越托云山口最后一座山梁时,不幸失足跌下了悬崖而粉身碎骨。 
失去了向导并没有阻挡住唐军前进的决心,他们依靠一路上丝绸之路的遗迹和路边的白骨,毫不畏惧向北而行,但他们并不知道,从托云山口到碎叶不能直行,必须沿着边缘的戈壁滩弧线绕行,以避开山地的阻拦,而阿明生前画的草图却偏偏没有标出这一点,使唐军最终走上了歧途。 
他们已经整整走了六天,才走出三百余里,这里的地形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一望无际的戈壁,而是连绵起伏的山地,这里气候干旱,没有森林和河流,在山间的盆地里大多是长满了灌木丛的砾石地,山上是光秃秃的一片,没有大树和绿色。 
关英在压力和焦虑中病倒了,他的嘴唇燎起一串大泡,眼窝深陷、颧骨凸起,使得他原本就瘦小的脸庞几乎变成了一个骷髅头。 
其它的唐军将士也是一样疲惫,尽管行军异常艰难,尽管他们看不见前路,但在唐军们疲惫的眼睛里都没有一点惧意,也没有人埋怨。他们是要去收复大唐整整失去了近四十年的碎叶军镇,一种为国报效地精神在支持着他们的意志。 
大军下了山梁,来到一片平地上,关英停下战马,打手帘向远方眺望,远方依然是灰蒙蒙的群山和笼罩着山岭的雾气,天快就要黑了,一阵阵寒风刮起漫天的尘土向唐军袭来。 
关英叹了口气,“大家就地驻营吧!明日再走。” 
唐军们纷纷下马。大军便在两座山梁间的盆地里扎下几百座营帐,关英坐在一块大石上,用毯子将自己的身子紧紧裹住,现在最严峻的事情并不是迷路,而是他们快要断水了,已经三天没有看见一条河流,他已经拼命节俭,但还是只剩下半袋水,别的弟兄也可想而知了。 
“关将军不要着急,大不了我们就喝马血。总归是天无绝人之路。”一名叫严云地都尉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 
关英摇了摇头,他忧虑地说道:“我真正担心的不是这个,我担心是迟迟赶不到碎叶,误了都督的军机啊!” 
严云沉默了,他们已经行军六天了,按照原计划,他们应该接近碎叶城,但现在他们连去碎叶的路都还没有找到。 
“火光!”一名士兵忽然指着远方大叫起来,紧接着许多士兵也跟着高喊起来,“是火光。天啊!我们有希望了。” 
关英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