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名门 >

第210章

名门-第210章

小说: 名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低头向她樱红的唇上吻了上去,京娘身子一震,但很快便慢慢地软了,她搂住他的脖子回吻着他,张焕的手肆意地在她丰满而不失苗条的身上游走,良久,四唇分开,她的脸色异常娇艳,水汪汪的美目中欲羞还迎,她轻轻点了一下张焕的鼻子,低声道:“靠得太近你会被野花扎手,可离得太远你又看不见它的可人处,距离不远不近,反而最美,公子还记得吗?” 
张焕点点头,“我还记得,既然你不愿嫁我为妾,那以后你就做我的女人吧!” 
他一把将她抱起,轻轻吮着她的耳垂道:“就从今晚上开始。” 
龟兹王宫里,巨大的像牙床上,京娘婉转呻吟着,全身心地迎合着他暴风雨似的冲击,她尖声叫着,死命地掐他的后背,她多年来的饥渴在这一刻爆发了,她仿佛是一艘迷失在狂风暴雨中的小舟,任由狂暴的大海将她抛到浪尖,又坠入深渊,她已经完全迷醉了,她被张焕一次又一次地带入了仙境,这一刻,她宁可死在他的身下。 
暴风雨终于过去,海面上恢复了风平浪静,京娘趴在爱郎的身上,如瀑布般的黑发披散在他的胸前,她抚摸着他强健的胸膛和宽厚的臂膀,良久,她快乐地叹了口气,“这些年你都到哪里去了?” 
张焕爱不释手地抚摸她光洁的后背和丰隆柔软的玉臀,听了她的疑问,便在她耳边笑道:“这些年,我一直在你的身旁。” 
第三百一十四章 安西战略(四) 
次日一早,京娘便启程返回长安去了,张焕没有留她,但派了一队士兵护送她的安全,中午时分,王思雨忽然派人来请他,有紧急军情。YuΝХΑG、СOm 
张焕立刻赶往安西节度使府衙,一进门王思雨便禀报道:“都督,有斥候来报,吐蕃已有向西撤离的迹像。” 
“是什么时候的事?” 
“应该是在昨天晚上偷偷拔营启程,今天一早斥候便发现吐蕃军已拔寨西行,已经到了五十里外,并派游哨来拦截斥候。” 
张焕快步走到沙盘旁,仔细察看吐蕃军的撤军路线,他已经意识到,局势发生了变化,唐军在安西已聚集十万大军,而赤松德赞仅有五万军,军力对比上已经失衡,当然,吐蕃军也可能是佯撤,以吸引他们追击。 
张焕背着手慢慢地来回踱步,事实上吐蕃军已经不是他考虑的重点,他所考虑的是这次西征究竟要走多远,是一股作气继续西征,还是停下脚步巩固安西和北庭? 
从正常的战略角度上考虑,应该是巩固安西和北庭的控制,况且劳师远征,也需要进行大量的物资准备,但从京娘昨晚告诉他的见闻中也可以看出,大食明显加快了对葱岭以西的实际占有,包括文化、宗教、移民等等一系列手段,他担心数年以后,葱岭以西的大片土地上已经没有人再怀念大唐。大帐一片寂静,数十名将领谁也不敢打断张焕的沉思。过了片刻,张焕若有所悟,他抬头见众人都在望着他,等待他地决策。 
他一摆手道:“各位,对付吐蕃不要和他们计较一城一域的得失,要尽可能地歼灭他们的有生力量。绝不能让赤松德赞从容逃回吐蕃。” 
说到这。他又回头望着王思雨笑道:“这次就让我来做一次主帅如何?” 
王思雨惶恐地躬身道:“属下不敢,请都督尽管吩咐。” 
“好!”张焕大步坐上帅位,脸色一变,立刻森然令道:“王思雨听令!” 
“末将在!” 
“我命你为前军。率两万精骑日夜追赶吐蕃军,三天之内,给我截断他的退路。” 
“末将遵令!”王思雨一拱手,领令大步去了。 
张焕又安排了军粮及后勤之事,他瞥见辛朗一脸期盼之色,便微微笑道:“百龄留下,我另有安排。” 
部署完毕后,众将一一领令而去。这时,他才对辛朗招招手道:“来!坐下谈。” 
辛朗见都督表情严肃。心中不由有些忐忑,在张焕对面坐了下来,张焕沉吟一下便道:“安西不比河西,这里路途遥远,粮食运送损耗太大,所以至汉以来都是采取就地屯田的办法,而且为了让士兵们安心服役,我大唐又实行军户制。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移民。所以我也打算在安西实行军户制,前期暂时以西凉军戍守。以后将鼓励中原无地农民来安西戍边,鼓励他们从军,可给与他们家属以优厚地土地,且免于赋税,而且对士兵们我还准备实行固定假期制,比如一个月有三到五天假期,让他们有时间与家人团聚 
张焕娓娓而谈,辛朗也渐渐明白了都督地用意,他是想让自己长驻安西,果然,张焕话题一转,便笑着问他道:如果我命你为北庭都兵马使,统管北庭军政,你可能胜任?” 
辛朗立即站起来,躬身应道:“属下绝不辜负都督的期望!” 
张焕点了点头,对他的态度表示满意,他又继续道:“这次回纥内乱,我估计几年内它都无力西扩,而葛逻禄人和沙陀人元气大伤,这就是我们的机会,我希望你不要保守,更不要局限于从前北庭地地域,站稳脚跟后,立即向西向北扩张,以建立守捉城堡的方式实际控制土地,尤其要防止白服突厥人的崛起,必要时不妨给我下狠手屠戮,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属下明白!” 
张焕又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王思雨将镇守安西,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你们二人的拼比,你比他读的书多,也比他年长,我希望你不要输给他。” 
辛朗默默点了点头,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 
下午,张焕亲率六万主力大军,浩浩荡荡向西追击而去,放眼远眺,是湛蓝的天空和一望无际地草原,北方隐隐可以看见天山山脉皑皑的雪峰,融雪形成了一条条河流穿过草原,向南流入宽阔地赤河,正是这些河流的灌溉,使得龟兹以西直到拔换城的数百里广阔地带,成为了安西最富饶、最肥沃的土地。 
给张焕介绍沿途情况的是老将鲁阳,他在安西驻守了近四十年,这里的一草一亩、一山一河他无不烂熟于胸。 
“安西与北庭不同,图伦碛几乎占了绝大部分土地,只有在沙漠边缘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绿洲,这里一片绿洲几乎就是一个小国,他们势力分散,难以形成像葛逻禄人、突骑施人那样庞大的势力,所以他情愿依附于大唐,也欢迎大唐地驻军和军户,所以百余年来,大唐在安西地矛盾几乎都是和吐蕃的争夺,从没有和本地土人争夺什么控制权,所以将来都督治理安西,属下建议也采取我大唐一贯地策略,以四个军镇为核心,在各绿洲、各关隘分布守捉使,建立军户制度,与当地人的政权分开、各施其职,这样方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张焕不住的点头,应该说鲁阳的想法和他不谋而合,对于北庭他主张实施扩张和同化的战略,延续并扩大中原的州郡制度,并大量移民,以达到实际占领的目的;而对安西,他也主张扶持当地的亲唐王室,由他们世袭来管理地方政务,并将其嫡王子送往长安学习,这样,王思雨便可以将精力放在进军葱岭以西的军事准备上。 
“我会好好考虑鲁将军的建议。”张焕笑了笑又问道:“既然鲁将军在安西已近四十年,想必也应该很清楚安西各国情况,在你看来,安西各国中最为亲唐的是哪一国?” 
鲁阳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疏勒,太宗年间,正是疏勒国不顾突厥人的威胁,三次上书朝廷,请求归附,才使得太宗皇帝毅然决定出兵安西和北庭,最终建立了大唐在西域的统治,而臣等在与朝廷断绝联系后,被吐蕃所逼,几乎无容身之地,也是疏勒国王裴冷冷顶住了吐蕃的压力,将我等收容在疏勒,这次吐蕃军从吐火罗北上,又是裴冷冷安排马车、粮食,并亲自派兵护送我们去于阗。” 
“等等!”张焕忽然打断了他的话,他诧异地问道:“你是说疏勒国王还有自己的军队?” 
“当然有!”鲁阳见他一脸惊讶,他连忙解释道:“可能都督还不知道,从前这些西域小国都有自己的军队,数千人到上万人不等,平日维护地方秩序,若打仗时他们则为唐军附庸军,随军同行,否则安西节度使下仅两万余人,还要分驻各地守捉,怎么和吐蕃人打仗?” 
“原来如此!”张焕缓缓点头,这个细节却是他所不知道,如果疏勒本身有军队,又是亲唐,那么为什么不能将安西四镇的统治中心由龟兹移到疏勒,这样,将更有利于唐军向西发展。 
想到这,张焕便立即问道:“那疏勒国现在还有多少军队?还有,那里最大程度能容纳多少唐军驻扎?” 
“疏勒国目前仍有六千人的军队,从前最盛时唐军在那里驻扎了一万余人,但据属下估计,疏勒至少能驻扎三万人。”鲁阳仿佛已经明白了张焕的心思,他一抱拳便道:“都督,属下有一个想法,不知都督是否愿听?” 
“你尽管说!” 
“在天山以南的安西都护府境内,有龟兹为中心的北道防线和以于阗为中心的南道防线,他们同时又是丝路干道,而这两道防线的西端就总汇于疏勒,这就使疏勒在我大唐西陲的军事战略上,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实属举足轻重,属下担心大食人会乘我大唐与吐蕃交战之机,出兵占领疏勒,那时,赤松德赞未必不会和大食人勾结。” 
一句话猛然提醒了张焕,他想起了昨天达摩驮都所说的消息,大食人屯重兵在石汗那,如果他们是担心自己越过葱岭去打碎叶,那他们应该屯兵在北面的俱密才对,屯兵在石汗那,从南面越过了葱岭便是疏勒,难道他们真是想 
想到这,张焕后背的冷汗已经下来了,如果大食真的出兵疏勒,与吐蕃人合兵一处,那安西的局势极可能就会逆转。 
他立刻毫不犹豫地下令道:“传我的紧急命令,命王思雨部放弃对吐蕃军的拦截,全力向疏勒进军,一定要阻止大食人北上的可能。” 
第三百一十五章 安西战略(五) 
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当你想到一个可能,不希望事情向那个可能发展时,事情偏偏就会落在这个概率上,正如张焕的猜测,吐蕃军的突然撤退正是吐蕃与大食达成了瓜分安西的协议,就在昨日中午,张焕大军抵达龟兹的同一时刻,来自大食的使臣也抵达了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的临时行宫。∴云∵轩?阁≈ uNхue,С○ 
大食就像一个永远也吃不饱土地的饿汉,在天宝八年怛罗斯之战后,大食逐渐占领了大唐葱岭以西的广大领土,它的目光随即又投向了吐火罗的广阔的土地,在击败吐蕃人,占据了吐火罗后,大食人再次回首东顾,目光越过了葱岭,窥视着那片盛产丝绸和瓷器的东方土地。 
但是,大唐在怛罗斯之战中所表现出的强大的战力令大食人记忆深刻,它又像一条惧怕猎枪的恶狼,始终不敢越过葱岭——这座大唐的门坎。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两个月前,唐军在北庭狠狠痛击了大食的走狗葛逻禄人,几乎歼灭了它的全部有生力量,葛逻禄举国恐慌,遂向大食人求救,直到这时,大食人才决定试探性迈出第一步,为此,它需要一个跳板,疏勒就是它看中的第一块跳板,占领了疏勒,也就取得了东进的制高点。 
八月,大食吐火罗总督阿罗斯终于等到了巴格达的命令,哈里发迈赫迪亲自下令,夺取疏勒、阻止唐军西进,这也就意味着大食人的东扩开始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安西的局势也由此变得微妙起来。 
拔换城(今天的阿克苏),这是一座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中转城市,它也是西域三十六国姑墨国地都城,城中人口约三千余户。二万四千人。这一个多月来吐蕃大军一直便驻扎这座城中,尤其是吐蕃赞普也在此,更使得城中戒备森严,任何一个人地出入都要严加盘查。 
虽然吐蕃大军已经在十几天前东去,但城中依然和往常一样戒备森严,这是因为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病重而未能随大军前行。 
确切地说。赤松德赞并非是生病,他是在与大食人争夺吐火罗时,被带毒的流矢射中,尽管大食人事后送了解药,但毒性已经入内腑、无药可救,最后等待他的,是慢慢走向死亡。 
此刻,这位开创了吐蕃一代辉煌的赞普已经快走到生命的尽头,他躺在一张胡床上,身上盖着厚厚的褥子。凝视着窗外即将逝去地盛夏,安西的秋天到了。 
季节的变换可以周而复始,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赤松德赞并不害怕,在他看来,那是进入西方极乐世界的必经之路,他忧虑的是吐蕃,在他身后。吐蕃将走向何方? 
赤松德赞的母亲是大唐金城公主,在他血液里本也流淌着大唐的博大胸襟。但在青藏高原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博大胸襟也就演变成了征战四方的野心,赤松德赞地一生几乎就是一部对外扩张的历史,向东他攻占河湟、河西,进攻大唐的陇右;向南,他与南诏连手进攻剑南巴蜀,掠夺奴隶与财富;向西,他西征天竺、进占吐火罗;向北。他占领安西。虎视北庭,甚至出兵葱岭以西。 
数十年的南征北战。已经耗尽了吐蕃的力量,带甲数十万人辉煌不复存在,一直到他生命快走到尽头时,他才终于幡然醒悟,可此时他能给吐蕃留下什么? 
东方的奴隶、西方的土地、北方的荣耀都统统破灭了,连忠于吐蕃数十年的大小勃律也翻脸投向大食,现在,安西这最后一块吐蕃人征服地土地也在唐军咄咄逼人的气势中,逐渐消亡了。 
一定要给吐蕃留下一扇走向复兴地大门,也就是这个强烈的念头,使得赤松德赞毅然决定与大食人达成了瓜分安西的协定,北面就是以拔换城为界,东面归吐蕃,西面归大食,而南面以于阗镇为界,一样东面属于吐蕃,西面归属大食,这样,吐蕃将与大食连手对付唐军的西进,吐蕃还有四万余军队,而大食出兵五万,两家加起来便有十万大军,正好和唐军匹敌,就在达成协定的当天,赤松德赞立即命令进军龟兹的吐蕃军西撤,撤到拔换城一线,等待与大食军汇合。 
但时间已经过去两天了,不仅自己的大军还没有撤回来,而且应该依约前来的大食人也迟迟没有消息,赤松德赞有一种不详地预感,大食人极可能是想让他先消耗掉唐军地力量,就像他希望回纥人来消耗唐军的力量一样,事情颇为讽刺地走了一个大圆。 
这时,一阵急促地脚步声在外间屋响起,跑到门口时忽然又变得轻手轻脚,仿佛怕打扰他的休养,门吱嘎!一声开了,他的侍卫长快步走了进来,低声禀报道:“赞普,我刚刚接到消息,一支约三千人的唐军骑兵从拔换城以北飞驰而过,向西去了,属下担心赞普安全,建议换一个地方。” 
赤松德赞并没有将自己的安全问题放在心上,他眉头一皱,自言自语道:“三千人,这是要干什么?难道是他们嗅到了什么吗?”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他眼睛一挑,又立刻问道。 
“约一个时辰前。”侍卫长迟疑一下,又一次道:“属下实在担心赞普的安全,我们也只有三千人的护卫,一旦被唐军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 
此时,赤松德赞已经明白了张焕用意,想必他也意识到了大食人的威胁,派骑兵绕过自己的大军,前往疏勒拦截大食人北上,但三千人是远远不够,后面必然还有更多的骑兵大队。 
想到这,他便微微点头道:“好吧!我们先到大石城避一避。” 
大石城是一座小城,在拔焕城西北约一百余地,一个时辰后。三千吐蕃军便护卫着赤松德赞火速向西北方向而去。 
赤松德赞猜得没错。刚刚驰过拔换城的三千唐军,正是王思雨派往疏勒的先头部队,每人双马,昼夜向疏勒进军,率领这支先锋的主将是白马河阻击战中,负责包抄吐蕃军后路的都尉将军曹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