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二战全景纪实 >

第67章

二战全景纪实-第67章

小说: 二战全景纪实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权于一身。1927年春,正当北伐军胜利北上之际,他与蒋介石遥相呼应,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扼杀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实现了“蒋汪合流”。
  1932年初,汪精卫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主持政务,应付对日外交。蒋介石则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主持军事,负责剿共。当时汪精卫十分期望领袖的斗篷会落到他的身上。不过与擅于权术的蒋介石相比,他相形见绌。他决心用和平的方式击败他的政治对手。
  汪精卫上台后,立刻面临着对日外交的棘手问题。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从中捞到政治资本,他一方面强调抗日,另一方面又说日本是个强邻,我们千万不可与之对抗,应该尽可能地忍耐、让步。
  1932年2月,正当蔡廷锴率19路军与日军激战处于劣势,急待增援之际,蒋介石却与汪精卫协商,准备对日妥协。5月5日,汪精卫亲自批准了上台后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淞沪停战协定》。1933年5月,汪精卫又指使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黄郛的代表熊斌与日方代表冈村宁次签订了卖国的《塘沽协定》。1935年5月,汪精卫和蒋介石又批准了《何梅协定》、《秦土协定》。
  短短的两年工夫,汪蒋合作政府就签订了一系列的卖国协定,出卖了华北、东北的主权。
  汪精卫的媚日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怒。蒋介石为了谋求与日本妥协,虽然也表示支持汪精卫的对日政策,但他更多的是想依靠英美两国。随着英美两国对日的态度强硬起来,蒋介石趁机将国民政府对日屈辱外交的责任全部推在汪精卫身上。同时,蒋介石派出人员散布谣言,说蒋介石是坚决主张抗日的,汪精卫是主张投降的,中国之所以弄到这个地步,全是汪精卫干的“好事”。
  面对蒋介石的进攻,汪精卫深深感到自己的政治地位已十分不利。就在汪精卫极力要求辞职之时,差一点命归黄泉。
  1935年11月1日,南京丁家桥,国民党正在召开四届六中全会。开幕式后,全体中央委员聚集在第一会议厅门前留影。汪精卫站在第一排的中间,蒋介石因事未到场。照相完毕,各位委员正谈笑风生簇拥着汪精卫向会议厅走去,忽然一个人从记者群中跳出,迅速举起左轮手枪向汪精卫连射三枪,枪枪命中。一枪射入汪的左臂,一枪中左颊,第三枪则击入背部。汪精卫当即中弹倒下。在场的警卫迅速还击,将刺客击伤捕获。刺客两天后死于医院。经后来调查,刺客名叫孙凤鸣,原是蔡廷锴手下的一名排长。因不满蒋汪政权的对外政策,以晨光通讯社采访员的身份潜入会场,本打算谋杀蒋介石,因老蒋未参加拍照,即以汪精卫作为了替代。
 


10。卖国者(2)10。卖国者(2) 
  

  汪精卫受伤后立即被送到南京中央医院,由德国医生诺尔亲自主刀,将其左颊的子弹取了出来。可是留在脊背里的子弹未能取出。后来,这位大汉奸正是死于这颗子弹。
  不走运的是,汪派重要人物之一、外交部次长唐有壬却在12月5日遇刺身亡。
  随后,国民党召开五届一中全会,党的委员会解除了汪精卫的行政院长职务,只任他为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这个没有实权的职务。
  汪精卫感到大权已失,又怕再度遭到刺杀,于是忿忿地带着枪伤从上海乘“爱斯妇仑”号轮船前往欧洲疗养。
  1936年12月,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爆发,国民党群龙无首,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只好要汪精卫回国主政。
  汪精卫接到电报,感慨万千。他认为,这是自己再次上台的大好时机。于是,他立即从意大利的热那亚启程回国。一路上,他踌躇满志,得意洋洋,以为可以东山再起了。可是汪精卫的得意不过是一场春梦。当汪精卫于1937年1月14日到达上海时,“西安事变”已和平解决,蒋介石已答应联共抗日。他非常懊恼。18日,他不顾宿疾未愈、旅途劳顿,匆匆赶到南京,在国民党中央政府的“纪念周”上,大声叫嚷:“现在有人提议要和共产党合作,我听到这个消息,感到无比愤怒!比上次在大门口打我三枪时,还要刺激得多。不反共是违反已定国策的,不反共是违反世界潮流的。”
  这时,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武力侵略。7月30日,日军占领平津,8月13日,又对上海发动大举进攻,并公开宣布,“三个月解决中国事变”。
  可是,战争的进程并不像日本大本营所预料的那样。三个月时间已到,日军仍停在华北的大同、保定一线。为了避免长期陷入中国作战,早日实现对华占领,10月1日,日本政府内阁四相会议决定,采取政治、军事双渠道并进,一面继续派兵,力图武力解决,一面施放“和平”烟幕弹,向国民党政府展开诱降活动。
  10月21日,日本外务大臣广田弘毅会见德国驻日大使狄克逊,表示:“日本随时都准备与中国直接谈判,如德国政府能出面调停,那是日本所欢迎的。”随后狄克逊请示柏林。第二天,德国外长麦根逊就电令驻华大使陶德曼把日本的意向转告蒋介石。
  11月1日,广田弘毅会见狄克逊,提交了日本政府的议和条件,其中包括:
  一、内蒙古在国际法下建立一个与外蒙古情形相似的自治政府。
  二、在华北建立一个新的行政机构。
  三、在上海建立一个比现在更大的军事区等等。
  广田声称,假如中国政府不接受这些条件,日本将继续作战,直至摧垮现政府。
  11月5日,陶德曼在南京会见了蒋介石,转交了广田提出的条件。蒋介石一本正经地说:“对日方的条件,可以讨论并且觅取友好的谅解。”
  由于蒋介石谢绝了陶德曼的调停,日本政府恼羞成怒。1938年1月11日,在天皇的出席下,日本政府召开了政府和大本营联席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事变处理根本方针》。其中规定:“如果中国方面不接受日本的条件请求媾和,日本今后就不把它作为谈判对手,将扶助建立中国新政权,与此政权签订调整两国邦交关系的协定……而谋求消灭中国现中央政府。”会议同时决定,1月20日是中国方面回答日本政府提出和平条件的最后期限。1月15日,由天皇主持,再次召开了政府和大本营联席会议。会议从早九点一直开到晚上八点,就如何尽快解决中国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会议精神经内阁会议通过。1月16日,日本近卫首相发表第二次对华声明。
  对于近卫声明,国民党迅速作出反应。18日,国民政府发表了《维护领土主权及行政完整声明》。表示“全力维持主权与行政之完整,任何恢复和平方法,如不以此原则为基础,决非中国所能忍受”。
  这一天,日本政府召回了驻华大使,中国也召回了驻日大使,随即两国断绝了外交关系。陶德曼调停宣告失败。
  汪精卫则与蒋介石不同,他不满蒋在国民党内独揽大权,因而想通过促成中日“和谈”,换取日本人的支持,以加强自己的政治地位,搞垮蒋介石。
  1938年2月,汪精卫在汉口设立了一个专门以搜集日本情报为名的机关——“日本问题研究会”,并任命高宗武为主任。
  高宗武,浙江温州人,生于1906年。从小留学日本,被人称为“日本通”。回国后,深受汪精卫赏识,被调入外交部工作,先后担任科长、代理司长。因1934年与日本人谈判有功,被任为亚洲司司长,负责与日谈判工作。
  高宗武名为日本问题研究会主任,实则在为汪精卫寻觅打通日本的路线。1938年3月27日上午,在香港一家豪华的避暑旅馆——浅水湾旅馆十号房间,高宗武奉汪的指示与日本半官方的同盟通讯社中南总分局局长松本重治举行秘密谈判。
  高宗武说:“当蒋总裁接到陶德曼送来的日方条件后,立即在南京召集高级将领进行了讨论,蒋总裁不过认为日本不可相信而已。如果贵国稍加忍耐,留给我们一点思考时间,那么,两国就是已经走到和平的大门口了。”
  松本重治说:“近卫首相在日军攻下南京后,因为处于当时风靡一时的‘攻击中国的声浪’之中,才不得不提出非常苛刻的条件,直至发表‘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声明,并上奏天皇。最后还是为‘扩大派’所排斥。”
 


10。卖国者(3)10。卖国者(3) 
  

  高宗武表示理解,并向松本重治介绍了中方以汪精卫为首的“和平派”的活动情况,希望中日两国间的“和平派”能够经常交流,促进“中日友好”。
  第二天,高宗武乘机飞回汉口,立即向汪精卫作了汇报,并让汪精卫看了日方参谋本部谋略课课长影佐祯昭给蒋介石的信件。汪精卫很受鼓舞,随即交给了蒋介石。蒋介石看后,哼了一声说:“叫高宗武再去香港,向日本人说,我们并不是反对和平,不过先反共然后和平,这是不可能。只要停战,我们自然会反共的。”
  三个星期后,高宗武再次去香港,向日方影佐祯昭传达了蒋介石的意向。可是因日本近卫内阁改组,日方正在重新研究对华政策,高宗武此行毫无结果。
  5月,日本内阁改组,由宇垣一诚继广田弘毅出任外务大臣。宇垣外相曾任三届内阁的陆军大臣,是军内“中庸派”的代表人物。此人较明智,对中国人民的民族情绪和反抗力量有一定的认识。
  上任后,宇垣外相宣称:“只要中国放弃抗日政策,承认日本在华的特殊地位,日本愿意考虑取消‘不以国民党为对手’的声明。”对此,蒋介石表示欢迎,并表示如果日本有意重开“和平”谈判大门,双方可以重新谈判。
  汪精卫为日方的新姿态而备受鼓舞,于是密令高宗武开始行动。
  高宗武经过事先与松本重治协商,在日本军方的严密安排下,于7月5日乘日方“皇后”号客轮神秘地抵达了日本。随后,在影佐祯昭的安排下,高宗武与日方陆相板垣征四郎、参谋次长多田骏、国会议员犬养键、参谋本部中国课课长今井武夫等人举行了会谈。
  在会谈中,高宗武说:“日本现在不承认蒋介石政权,为了造成日中和平,必须找蒋介石以外的人,这个人就是汪精卫。他是国民政府中的主和派,且蒋汪之间的意见分歧也越来越大。”
  板垣征四郎陆相表示同意这种看法,值得日本政府考虑。
  7月12日,日本内阁召开由首相、外相、陆相、海相、藏相参加的五相会议,专门讨论了高宗武的意见。会后作出决定,“起用汪精卫等‘中国第一流人物’,削弱中国现中央政府和中国民众的抗战意识,设法建立新政府以取代蒋介石政府。”
  高宗武得此情况,十分兴奋,立即回国报告汪精卫。由于害怕被蒋介石知道,高宗武未敢回武汉,而改道上海。在上海,他向汪精卫作了报告。汪精卫一看日方要他出马“主持和平”,大喜。同时又觉得单独对日言和,决瞒不过老蒋。于是便将日方的《报告》,原样交给了蒋介石。
  蒋介石看后,很恼火,骂道:“高宗武是个混蛋!是谁要他到日本去的?通知高宗武立即给我回汉口,他的活动经费立即停发!”
  这时汪精卫感到,劝蒋介石与日方和谈,已毫无希望,只有自己单独干下去。8月下旬,高宗武回到香港后,结核病复发,已不能胜任“和平工作”。随即,汪精卫任命梅思平替代。
  梅思平,历任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学校教授,是国民党“CC系”的重要干部之一。抗战爆发后,梅思平对抗战胜利失去了希望,曾鼓吹反共论调和民族失败主义。高宗武的职务由梅思平接替再好不过。
  梅思平上任后,为了报答汪的恩典,尤为卖命。从8月到12月,梅思平先后在香港与松本举行了五次会谈,着重就“日本撤军”、“和平运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对于梅思平的业绩,汪精卫大为赞赏,指令梅思平为汪的全权代表,同日方继续会谈。
  11月12日,梅思平绕道香港到达上海,与日本参谋本部中国课课长今井武夫举行了预备会议。梅思平在会上大谈卖国论调。11月15日,今井武夫匆匆回国,向陆军省和参谋本部汇报了预备会议的内容。日本大本营经过讨论,决定“大力推进日汪会谈”。
  在上海虹口区东体育会路虹口公司不远处,有一幢孤零零的灰色房子,又名“重光堂”,这里原是日本在中国的特务机关所在地。19日,日汪双方在这里举行了正式会谈。会谈后,梅思平与日方影佐祯昭、今井武夫以个人的名义签订了《日华协议记录》和《日华协议记录谅解事项》。双方协议规定:
  一、中日缔结防共协定,中国承认日军防共驻扎;
  二、中国承认满洲国;
  三、日本侨民有在中国居住、营业的自由;
  四、中日经济合作,特别是利用、开发华北资源,承认日本有优先权;
  五、协议以外的日军,于两国和平恢复后,开始撤退,两年内撤完。
  11月27日,梅思平将“密约”缝在西装马甲里面,从香港飞往重庆,向汪精卫汇报。汪精卫接到“密约”,立即召集手下干将周佛海、陶希圣、陈璧君、曾仲鸣等人讨论。他们一连开了七八次会。他们认为“密约”内容可以接受,但对是否离开重庆意见不一。急于要当“第一夫人”的陈璧君极力主张走。汪精卫是宁当儿皇帝,也不想继续寄蒋介石之篱下。走!与会的周佛海、陶希圣、曾仲鸣等人都表示赞同。
  12月1日,梅思平到达香港,对日方作了答复:
  一、承认上海重光堂会谈的协议;
  二、预定12月8日从重庆出发,经成都于10日到达昆明;
 


10。卖国者(4)10。卖国者(4) 
  

  三、中国方面希望近卫首相于12月12日发表声明;
  四、在近卫声明中,日方有明白表示不进行经济垄断和干涉内政之必要;
  五、汪去昆明、河内或香港中之任何一地表示下野。
  与此同时,日方通知梅思平,日本政府满足这些要求,并决定派外务省调查部长田尻爱义立即动身,前往香港,安排汪精卫离开重庆。
  对于日方的快速反应,高宗武十分感激,便力促汪精卫等人尽快逃离重庆,以便配合日方的行动。
  1938年12月18日下午1时,从重庆方向开来的飞机抵达昆明机场。当汪精卫走出机舱时,只见云南省主席龙云率领省府各厅、署、局官员,列队相迎。当晚,汪与龙云进行了交谈,并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龙云。龙云当即表示赞同和平解决中日问题,并保证送汪去河内。
  12月19日,汪精卫偕夫人陈璧君、周佛海、陶希圣及副官、随从等一行十余人,乘龙云代包的专机,从昆明飞抵越南河内。可是,当汪精卫等人一走,心有余悸的龙云将汪精卫等人离境的情况,告诉了老蒋。老蒋大为惊讶,急令国民政府对此事严加保密。
  12月20日,日本参谋本部得到了汪精卫一行到河内的确实消息后,立即上告首相。当晚,近卫首相在他的办公室里举行记者招待会,宣读了一个长约十分钟的声明,这就是所谓“近卫第三次对华声明”。他宣称:“日本政府在‘决定始终一贯地以武力扫荡抗日国民政府’同时,要‘和中国同感忧虑、具有卓识的人士合作’,‘共谋实现相互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
  近卫声明发表的第三天,蒋介石大为恐慌,立即通知英美两国,说汪精卫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