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二战全景纪实 >

第114章

二战全景纪实-第114章

小说: 二战全景纪实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氏表示,中国应取得四大国之一的地位,平等参加四强机构,参与制定此类机构的一切决定。
  对此,蒋介石欣然同意。
  罗、蒋还谈到中国领土,两人一致同意,日本用武力从中国夺去的中国东北四省、台湾和澎湖列岛,战后必须归还中国。
  罗斯福还向蒋表示,希望他“在战争还在进行的时期与延安方面握手,组织一个联合政府”。
  蒋介石同意,但有一个条件,即美国保证苏联将允诺尊重满洲的边界。
  关于中国近邻朝鲜、印度支那和泰国等,罗斯福认为,美中应就朝鲜、印度支那和其他殖民地以及泰国的未来地位达成一项相互谅解。
  蒋表示同意,同时强调朝鲜必须独立,泰国则应恢复其独立地位。
  对此,罗斯福表示同意。
  罗、蒋还谈到战后对日本的处理问题。
  罗斯福提出,在战后对日本的军事占领中,中国应担任主要角色。
  蒋说,中国不具备这些条件,这项重大任务应在美国领导下执行,中国可作为辅助力量参加。
  在一夕长谈中,罗、蒋还讨论了其他问题。
  开罗会议最重要的一项成果,就是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发表了开罗宣言。
  这个宣言是由霍普金斯起草的,经罗、丘、蒋讨论并一致同意后,又被带到德黑兰去征求斯大林的意见。
  斯大林表示完全同意。
  于是开罗宣言于1943年12月1日在开罗正式公布: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一日)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我三大盟国表示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诸方面加诸残暴的敌人。
  此项压力已经在增长之中。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
  三国决不为自身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暴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我三大盟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
  我三大盟国抱定上述之各项目标并与其他对日作战之联合国家目标一致,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
  《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407页。
  开罗宣言明文规定我国东北四省、台湾和澎湖列岛是中国固有的领土,战后应该归还中国。
  以后,在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中,三大国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日本投降后,我国已收复上述固有的领土,所以开罗宣言是重要的国际法渊源,是我们收复国土的有力根据。
  在开罗会议期间,三国首脑们除了商讨一些严肃的军事、政治问题以外,也忙里偷闲,搞一些宴会和娱乐活动,进行会外协商和交往。
  在这些活动中,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备受瞩目。
  英、美记者更是舞弄生花之笔,刻意描绘她雍容华贵,落落大方,明眸皓齿,光彩照人。
  她那典雅合体的中式旗袍凸现出东方女性的韵味,她那地道流利的英语又流露出西方贵族的遗风。
  她说话柔和动听,时而也具有学者之风。
  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对蒋氏夫妇都有很深的印象。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夫人使我感到意外。
  她待人和善,或许有一点像女王似的。
  她虽然习惯自行其是,但却是一个勤勉而认真的译员,并不如我过去听说的那样轻浮,爱发脾气。
  我挺喜欢他们两人,尤其是蒋,愿意同他们多接近。”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52年出版的回忆录中写道:“我和蒋介石夫人进行了一次非常愉快的谈话。
  我发现她是一个非常出色而又富于魅力的人物……
  在罗斯福总统的别墅举行会谈时,有一次罗斯福总统让我们大家合影。
  虽然许多过去曾经崇拜蒋介石大元帅夫妇的人们,现在都把他们看成是邪恶的和腐败的反动人物,但我仍然愿意保存这张照片作为纪念。”
  11月25日,适逢感恩节。
  这是美国人一年中的第二个大节日,仅次于圣诞。
  所谓感恩就是感激北美洲印第安人的救命之恩。
  回想当年最早的移民从英国漂洋到达美洲,缺衣少食,饥寒交迫,乞讨无门。
  慈善的印第安人把他们自己生产的火鸡、玉米、南瓜、白薯等拿出来款待那些濒临死亡的拓荒者,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
 


10。会议桌上波诡云谲(8)10。会议桌上波诡云谲(8) 
  

  后来美国人富裕了,良心发现,遂把每年11月最后一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以纪念印第安人的救命之恩,并且感恩节必吃火鸡。
  在离开华盛顿之前,罗斯福的行程早已周密地安排好了。
  原计划要在开罗度过感恩节,所以在他乘坐的军舰里冷藏了许多火鸡。
  11月25日这一天,他邀请丘吉尔及其女儿萨拉、蒋介石夫妇到他的别墅去参加“一次家宴”。
  丘吉尔欣然赴宴。
  但蒋介石由于语言障碍和生活习惯不同,觉得在这种场合会感到非常尴尬,而且丘吉尔不肯让中国代表参加美英参谋长联合委员会,蒋也耿耿于怀,所以婉言谢绝了。
  宋美龄最喜欢这样热闹的场面,尤其是和美英首脑聚会,正是她大显才华和风采的好机会。
  但蒋不愿与会,她身不由己,只好陪着老头子度过一个寂寞的不眠之夜。
  在罗斯福的“家宴”上,除了丘吉尔父女和艾登这三位英国客人以外,其余都是他的亲属和私人亲信。
  其中有儿子和女婿以及霍普金斯父子,总共20多人,他们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主人风度喜人,宴会轻松愉快。
  当侍者按照隆重的仪式把两只大火鸡送进餐厅时,罗斯福高高地坐在椅子上,用非常熟练的技巧,亲手给大家切鸡肉。
  切好20多份火鸡肉需要很长的时间;那些先拿到鸡肉的人都已吃完了,总统还顾不上给自己切一份。
  丘吉尔看他把一盘盘堆得满满的鸡肉分给大家,担心他自己会一点儿也吃不到。
  但他计算得非常精确,到最后,当两副鸡骨架被撤去时,总统就开始吃他自己的那一份。
  丘吉尔后来回忆说:“霍普金斯看我着急的样子,便说:‘我们还有很多备用的火鸡哩!’席间,大家互致颂词,表达了热忱而亲切的友谊。
  在那两个小时里,我们把一切忧虑都抛在一边。
  我从未看见过罗斯福总统那么高兴。
  晚餐以后,大家便到我们曾经举行过好多次会议的那个大厅去跳舞。
  音乐是用留声机唱片播送的。
  萨拉是惟一在场的女人,她已被人抢先请走了。
  因此我和罗斯福的旧友、亲信和副官沃森‘老爹’跳舞。
  他的首长坐在沙发上看着我们,感到非常高兴。
  这个欢乐的夜晚,以及罗斯福总统切火鸡的景象,是我在开罗停留期间所有最愉快的经历中最突出的印象。”
  开罗会议于11月26日结束。
  27日,美、英代表团又风尘仆仆地飞往伊朗首都德黑兰,去同斯大林会商天下大事。
  蒋介石夫妇一行于27日晚离开开罗,取道印度,去兰姆加视察正在那里训练的中国驻印军,12月1日返回重庆。
  史迪威仍留在开罗,以便等待美英参谋长联合委员会就反攻缅甸问题做出最后决定,同时还要向罗斯福汇报关于中国的局势并听取有关美国对华政策的指示。
  罗斯福和丘吉尔两帮人马在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12月1日)之后又回到开罗。
  12月6日下午,罗斯福接见了史迪威及其政治顾问戴维斯,在座的有霍普金斯。
  下面是史迪威的记录:罗斯福:哎,乔,“乔”是史迪威的名字约瑟夫的昵称。
  你对这个坏消息(即英国推翻了反攻缅甸的作战方案——引者注)怎么想?
  史迪威:我还不知道它到底有多糟糕。
  罗斯福:我们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我像骡子般地坚持了4天,但没有用处。
  开会也没用。
  英国人就是不愿投入行动,我无法使他们同意我的看法。
  史迪威:我想知道这对我们对华政策有什么影响。
  罗斯福:好吧,如今我们同中国已是好多年的朋友了。
  我把这种感情的一大部分归功于传教士们。
  你知道,我与中国有历史渊源……
  (接着罗斯福就谈到他祖父在19世纪曾两次去中国做生意,发了大财,成为百万富翁等等。
  )史迪威:我认为,我们的政策是提高中国的地位。
  罗斯福:对,对。
  提高她的地位……
  戴维斯:不去重新打通交通线对中国人的影响……
  罗斯福:对。
  对。
  你以为蒋能维持多长时间?
  史迪威:局势很严重,日本人再来一次5月份的那种进攻就会把他推翻。
  罗斯福:好吧,那么我们就该找另外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继续干下去。
  史迪威:他们也许正在找我们。
  罗斯福:是的,他们会来找我们的。
  他们确实喜欢我们,这话只限于我们几人之间,他们不喜欢英国人。
  你看,我们同英国人在那里的目的不同。
  譬如说,香港。
  我倒是有个打算:让香港成为自由港,向所有国家的贸易开放——对全世界!但先让我们在那儿升起中国国旗,蒋紧接着就会做出一个友好的姿态,让它成为自由港。
  这就是处理这件事的办法……
  接着,他们又谈到有关中国的其他一些问题。
  不一会儿,罗斯福的助手通报:首相来了。
 


10。会议桌上波诡云谲(9)10。会议桌上波诡云谲(9) 
  

  丘吉尔的到来打断了他们的谈话。
  于是,罗斯福说:“那么,好吧,你们可要记住,你们都是大使!哈!哈!哈!是的,先生,你们都是我的大使。”
  以上摘自史迪威日记。
  但据美国史学家迈克尔·沙勒考证,罗斯福和史迪威在开罗还有另外一次、即最后一次私下会见,进一步证明美国总统已经改变态度,似乎不再愿意听蒋介石摆布了。
  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3页。
  史迪威回到中国后,到昆明的Y(即云南)军司令部去看望他的助手弗兰克·多恩准将,交待了一道绝密的口头命令。
  据他说,这是来自罗斯福的。
  命令要制定暗杀蒋介石的计划。
  据史迪威说,总统“已经对蒋介石和他屡发脾气的情况腻烦透顶了,而且他确实是这样说的。
  事实上,他以他那种惯常的高傲语气告诉我:‘你如果无法与蒋相处,又不能把他撤换,那就一劳永逸地把他干掉算了。
  你明白我指的是什么,选派一个对你言听计从的人去执行吧。
  ’”弗兰克·多恩:《和史迪威从缅甸出走》,第75—79页,转引自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第153页。
  史学家沙勒从多恩的书中看到如此惊人的记述当然非常重视。
  1973年5月21日,沙勒访问了多恩。
  根据多恩口述,沙勒记载:“他(多恩)认真负责地设计了一个破坏蒋的飞机的计划,当蒋飞越喜马拉雅山去视察驻在印度的中国军队时下手。
  在乘客被迫跳伞时,委员长和夫人所得到的将是失灵的降落伞。
  按照多恩的说法,总统一直没有最后授权史迪威去执行这项暗杀。”
  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第153—154页。
  最后,沙勒评论说:“假如史迪威和多恩都是说的实话,那么这个应急计划本身足以说明,白宫不再把中国和蒋介石看作休戚与共的。”
  同上书,第154页。
  我们认为,假如史迪威和多恩说的都是真话,那么,罗斯福的企图只是抛弃蒋介石,换一个对美国言听计从的中国人来领导中国政府,搞出一个完全亲美的中国。
  但罗斯福又没有最后授权史迪威去执行这项暗杀,说明这位总统虽然高瞻远瞩,宽宏大度,做出许多伟大的建树,但正如他的传记作者指出的,罗斯福也有他自己的缺陷,“他变幻无常,翻云覆雨,时常表现得像只狐狸”。
 


11。德黑兰三巨头会议(1)11。德黑兰三巨头会议(1) 
  

  1943年11月27日,星期六,早晨,在开罗机场的停机坪上,罗斯福的专机、黑色庞然大物“圣牛”号周围站着机械师和警卫人员,他们正在闲聊多雾的天气。
  一辆高级轿车悄然驶来。
  罗斯福总统及其一行——霍普金斯、哈里曼、李海、沃森、约翰·伯蒂格(总统的女婿)和另外6位要人登上飞机,乘客总共约70来人。
  由于大雾,飞行员等了半个小时以后才起飞。
  飞机缓慢地进入云霄,在灿烂的阳光下向东飞行。
  罗斯福总统也像他的国务卿赫尔一样,贪婪地俯瞰大地。
  飞机越过苏伊士运河,跨过黄褐色的西奈沙漠,在耶路撒冷上空低飞盘旋,以便总统一行能把三大宗教发祥地看个仔细。
  然后又飞越死海,鸟瞰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岸的绿色原野。
  在巴格达北面,飞机转向东北飞行,沿着阿巴丹——德黑兰公路,掠过许多蜿蜒曲折的山岭。
  罗斯福亲眼看到,许多装满租借物资的火车和汽车正源源不断地向俄国开去。
  “圣牛”号专机降落在德黑兰郊外的苏联红军的一个机场上。
  罗斯福一行受到热烈欢迎,然后趋车前往美国驻伊朗公使馆。
  他在那里只住了一夜。
  以丘吉尔为首的英国代表团同日到达。
  美国代表团到达德黑兰不久,斯大林马上就向罗斯福表示友好的姿态。
  苏、美、英三国在德黑兰都有使馆,苏联和英国使馆都设在市中心,近在咫尺,互为邻居,而美国公使馆离它们约有3里多路。
  因此,如果罗斯福下榻那里,他每天就得乘车经过拥挤繁华的街道到城里去开会,对于他这样一位显赫的要人来说,这是很不安全的。
  因此,斯大林通过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告诉总统:苏联的情报机关已经获悉,德国党卫军保安局要在德黑兰会议期间暗杀三巨头,尤其是罗斯福。
  苏联情报人员发现,德国党卫军突击队的头目之一奥托·斯科尔兹内正着手执行一项秘密计划,代号为“远扑”。
  此人神通广大,胆大妄为,行动诡秘,出没无常。
  就在两个多月以前(9月12日),斯科尔兹内曾带领党卫军的一个小分队,乘坐德国怪鸟式飞机,跑到罗马北面亚平宁山脉最高峰大萨索山上的一个小旅馆里,把囚禁在那里的意大利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营救出去,使这具政治僵尸又重新粉墨登场,建立起“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甘当德国傀儡。
  斯大林说,就是在这个斯科尔兹内的指挥下,6个德国特务已经到达德黑兰附近,他们就是“远扑”行动的先头部队。
  斯大林说,如果总统愿意在苏联大使馆内找一所单独的别墅住下来,不是更为明智吗?
  在总统卫士迈克·赖利和其他一些人的催促下,罗斯福接受了斯大林的邀请,于11月28日搬进了苏联大使馆的一幢别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