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智慧书 >

第16章

智慧书-第16章

小说: 智慧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假使你在容貌举止之间都表现出你自认为自己卑微渺小,而处处显得你不信任自己,不尊重自己,你自然不应抱怨别人;别人也自然不会信任你、尊重你,也会低估你、轻视你。    
    假使我们能觉悟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觉悟到造物育我,必有伟大目的或意志寄于我生命中,而万一我不能将我的生命充分表现于至善的境地、至高的程度,这对于世界将会是一大损失;怀揣这种意识,就一定可以使我们产生出一种伟大的力量和勇气来!    
    


《智慧书》第四部分笑对人生

    陈菲译 笑对人生    
    当人们过于严肃地对待某事的时候,他们就好像戴上了障眼物,因而看不到他们周围事物的重要性。他们变得视野狭窄,这样就限制并歪曲了他们对现实的感知。教育太重要了,我们不能让那些戴上眼罩或坐井观天的人对其加以限制。    
    我认为成绩责任制致使很多教育工作者把教育搞得过于严肃、呆板。这样做,就把标准化考试分数看得比孩子都重,把课程计划看得比老师都重,我们仅仅看到孩子们很小的一部分——即容易测试的那一部分,而不是全面、整体地去看孩子。只有全面观察一个孩子,我们才能了解到他是否对学习感兴趣,是否跟得上其他孩子,他的自我感觉是否良好。    
    那么,怎样才能排除井蛙之见,了解孩子的全面情况呢?怎样才能不过分严肃的对待每一件事情呢?我的建议十分简单:老师们,笑吧!    
    心理学家长期以来就认为消极情绪能在人体内产生消极的化学反应。反过来也一样正确。我们知道,一个很幽默的人,恢复健康的能力就强。实际上笑能放松肌肉,减缓心脏跳动,并能降低血压。笑能促进身体内部发生变化,使内分泌系统活跃起来,这对减轻疾病大有好处。笑还能消除烦闷、紧张、疚歉、沮丧、头痛和背痛。    
    笑能使人轻松舒畅。每当你咯咯地笑或捧腹大笑时,大脑就会释放出体内自然的镇痛荷尔蒙,那些荷尔蒙会引起内分泌,这是一种能减轻疼痛的天然麻醉剂。也正是这些同样的荷尔蒙能使眼睛发亮,使大脑工作效率更高。    
    愉快与自尊紧密相连。笑任何时刻都能帮助你树立自信心,因为你知道,对于日常的种种受挫,你可以付之一笑,而不用悲伤哭泣。    
    在视野狭窄的压力下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十分紧张。笑就可以避免像焦耳·古德曼博士所说的那种“态度的硬化”。他还说,如果你呆板地面对压力,就很容易张皇失措。如果你精神上灵活一些,那么遇上生活带来的一些打击,就会善于应付得多。每个人的弓都需要定期放松一下,不然弓就会损坏而毫无用处。笑就能放松我们绷得太紧的弓。    
    因笑而减轻压力,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和创造,教师和学生就会感到自由,从而激励他们各种各样的思维和创造力。    
    


《智慧书》第四部分顺境与逆境

    陈菲译 顺境与逆境    
    我相信人有素质的差异。压力可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磨炼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提升人格,也可以贬抑人格,全看经受压力者的心态和素质如何。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捉到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散步、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随着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厮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他把它带到山崖上,一把把它扔了出去。    
    这只鹰像一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不一会儿,它居然飞了起来!这时,它终于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变成为一只真正的鹰。    
    一个人所受到的压力和他的能力是成正比的,一个人所承受的压力越大,他所释放出的能量也就越大。一位心理学家说,一个人所发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据说,即使最伟大的天才,其潜能的发挥也还不到10%。    
    穷困之境,对于任何人都是一种压力。不过,青年时代的穷苦,有这样一种可贵之处,就是它能把人的整个意志,转向发奋的道路,把人的整个灵魂,引向高尚的愿望。穷苦的人,会为了一块面包而努力。他没有金钱,剩下的便只是梦幻。他会欣赏上帝准备的免费演出:天空、群星、花木、孩子、和他一样受苦的人群,使他心花怒放的天地万物。他善于梦想,他会变得仁慈,变得体恤,会产生一种可喜的感情;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会在他胸中开花。随后,每个早晨到来的时候,他的脊梁里会赢得豪气,他的头脑也积累了善意,处于不可名状的喜悦与欢乐之中。他坚定,宁静,温良,严谨,知足,仁慈;他颂扬上帝给了他这些富人所没有的财富。他会咬紧牙关,逐步走向通往自由的劳动,更加接近使他变得高尚的思想。    
    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女人,为了报复一个曾深深伤害过她的男人,劫走了他年幼的孩子。她把孩子交给一个巫师,要求巫师在这个孩子身上,用最凶残的方法施行报复。不久,巫师通知这个女人说,他已经用了最残酷的方法,要她到指定地方看一看。女人不看则罢,一看大怒,那个“可恶”的孩子,居然被当地一位富翁收养了!她立即跑去责问巫师,巫师叫她不用急,等着瞧就是了。    
    后来,孩子在骄奢的环境中成长,没有养成强健的体魄,没有坚韧的意志,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家庭突然破产和贫困的沉重打击下,软弱无能的他每况愈下,生不如死。在徒然挣扎了一段时间后选择了自杀。    
    我们撇开这个故事的逻辑和道德伦理不说,单就巫师所使用的报复方法,就能获得极大的启示:过于优越的环境,反而能使人的肉体和意志均受到摧毁,从而无所作为。    
    


《智慧书》第四部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陈菲译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惦记着它。于是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更能显出生命的价值。如果认为岁月还相当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    
    我们对待生命如此怠倦,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瞎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就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利用这些天赋。人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    
    最近一位朋友来看我,他刚从林中散步回来。我问他看到些什么,他说没什么特别的东西。要不是我早习惯了这样的回答,我真会大吃一惊,我终于领会到了这样一个道理,明眼人往往熟视无睹。    
    我多么渴望看看这世上的一切,如果说我凭我的触觉能得到如此大的乐趣,那么能让我目睹一下该有多好。奇怪的是明眼人对这一切却如此淡漠!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的景物在他们看来是那么的平庸。也许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又一味追求。在明眼人的世界里,视力不过增添一点方便罢了,并没有赋予他们生活更多的意义。    
    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我要设一门必修课程——如何使用你的眼睛看世界。教授应该让他的学生们知道,看清他们面前存在的东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乐趣,从而唤醒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    
    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那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哪里?    
    


《智慧书》第四部分成功的代价

    陈菲译 成功的代价    
    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会选择利润率很高的风险投资,而不要相对较低的安全投资。结果造成金钱不断地丧失,人们为之担忧烦恼不已。就我来说,我希望从金钱中得到安逸快活的闲暇时光。但是典型的现代人,他们希望得到的则是更多的用来炫耀自己的金钱,以便胜过同自己地位一样的人们。现代社会的等级是不确定的,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而且尽管金钱本身很难使人声名显赫,但要达到声名显赫,没有金钱也不行。再者,一个人挣钱多少已成了公认的衡量智商水平的尺度。大款一定是聪明人,反之,穷光蛋就肯定不怎么聪明。没有人愿意被看成傻瓜,于是,当市场处于不景气局面时,人就会像年轻时代在考场上一样惶惶不安。    
    阿诺德·贝奈特笔下的克莱汉格,无论他变得多么富有,却总在担心自己会死在工场里。我毫不怀疑地相信,那些童年时饱受贫穷折磨的人,常常被一种担心自己的孩子遭受同样命运的恐惧所困扰,他们还常常产生这种想法,一定要积聚百万钱财来抵挡这一灾难。在创业者一代中,这种思想很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但对于从来不知一贫如洗为何物的人来说,却很可能没有什么影响。不管怎样,他们只是问题中一个较小的例外而已。    
    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过分地强调竞争的成功,以至于将它当成幸福的主要源泉。我不否认,成功意识更容易使人热爱生活。比方说,一个在青年时期一直默默无闻的画家,一旦他的才华得到公认,他多半会变得快乐幸福起来。我也不否认,在一定意义上,金钱能大大地有助于增进幸福。而一旦超出这种意义,事情就不一样了。总之,我坚信,成功只能是幸福的构成因素之一,如果不惜牺牲所有其他一切因素以得到它,那么这个代价实在是太昂贵了。    
    


《智慧书》第四部分正义至上

    陈菲译 正义至上    
    自由主义者与平均主义者之所以走向极端,是由某些错误造成的。要纠正这些错误,就必须认识到自由与平等都不是第一位的,认识到两者都是好事,但不是无限制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只有在正义的支配下,两者才能和谐地扩展到最大限度。    
    一个人是否应具有无限制的行动自由或干事业的自由?或者说,是否应在不伤害他人、不剥夺他人自由、不使他人因不平等而产生严重的被剥夺感的情况下,拥有他所能使用的最大限度的自由呢?总之,一个人应不应该拥有比他所能够公正行使的更多的自由?    
    对这些问题的否定回答,使人认为一个人只应拥有正义所允许的最大限度的自由,不应超过。    
    一个社会是否应该尽力达到一种人人都有,但程度上又有不同的条件平等?这个社会应否无限制地扩大这种条件平等,即使那样会造成对个人自由的严重剥夺?一个社会应不应该忽略,人不论在天赋上还是在才能上都是既平等又不平等的?    
    对这些问题的否定回答会使人感到,一个社会应在正义所要求的限度内达到最大的平等。这个限度不能超越,超越了就是不正当的。正如不能超越正义所允许的自由那样,超越了,就是不正当地行使被允许的自由。    
    正义与自由和平等的关系是不同的。    
    关于自由,如果自由的行使是正当的而不是不正当的,那么,正义对它所允许的个人自由就是有限量的。    
    当正义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起支配作用时,自由与平等就能在限定的范围内和谐地扩展到最大限度。自由主义者和平均主义者中那些错误的、极端主义的、无法解决的冲突就会消失,因为正义至上纠正了这些错误,解决了它们之间的矛盾。    
    


《智慧书》第四部分报复

    陈菲译 报复    
    报复是一种私人的执法。就如野生的蔓草,人的天性越是自然地趋向于它,法律和文明就越是应当斩除它。如果说罪行触犯了法律,那么,私下报复就是完全否定了法律。    
    其实,报复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同冒犯你的人扯平。然而如果有度量宽容别人的冒犯,就会使你高于冒犯者。这种大度容人是君王的气概。据说,所罗门曾说:“不报夙怨是人的光荣。”过去的事情毕竟过去了,是不能挽回的。智者总是着眼于现在和未来,念念不忘旧怨只能使人枉费心力。何况为作恶而作恶的人是没有的,作恶无非是为了利己罢了。既然如此,又何必为别人爱自身超过爱我们而发怒呢?即使有人作恶是因为他生性险恶,这种人也不过像荆棘而已。荆棘刺人是因为它的本性如此啊!    
    假如由于法律无法追究一件罪行而自行报复,那或许还可宽恕。但这也要注意,你的报复要不违法并能免除惩罚才好。否则你将使你的仇人占两次便宜:第一次是他冒犯你时,第二次是你因报复他而被惩处时。    
    有的人只采用光明正大的方式报复敌人,这是可佩的。因为报复的动机不仅是为了让对方受苦,更是为了让他悔罪。但有些卑怯恶劣的懦夫却专搞阴谋诡计来报复,他们以暗箭伤人,不让人弄清箭从何处来。    
    对那种忘恩负义的朋友的报复,似乎是最有理由的。佛罗伦萨大公说:“《圣经》曾经教导我宽恕仇敌,但却从来没有教导我宽恕背义的朋友。”但是约伯的格调就高一些,他说过:“难道我们只向上帝索取好的而不要坏的吗?”关于朋友,不也可以这样问吗?    
    一个念念不忘旧仇的人,他的伤口将永远难以愈合,尽管那本来是可以痊愈的。    
    


《智慧书》第四部分责任感

    董云译 责任感    
    爱包含了关心,最明显的表现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如果我们看到母亲对婴儿漠不关心,如果她忘记给婴儿喂奶、擦洗,如果她不给婴儿以身体上的温暖,那么她的爱绝不会使我们相信是忠实的。如果她关心孩子,那么她给我们的印象是她爱孩子。对飞禽走兽、花卉草木的爱又何尝不是这样?如果一个女人告诉我们她爱花,同时我们又发现她忘记给花浇水,那么我们不会相信她是“爱”花的。爱就是对我们所爱的对象的生命和成长主动的关心。哪里缺少主动的关心,哪里就没有爱。    
    在《圣经》关于约拿的神话故事中就生动地描述了这种爱的因素。上帝告诉约拿到尼尼微都城去告诫那里的居民,如果他们不修善补过,就会受到惩罚。约拿逃避他的使命,因为他害怕那里的人忏悔罪过,也害怕上帝赦免他们。约拿这个人有着很强烈的治安感,但是没有半点爱。因为逃避使命,他使自己处于鱼腹中,这象征着缺乏爱和同情心给他带来的孤独和囚禁的状态。上帝救了约拿,于是约拿到尼尼微去了。他按照上帝的意旨告诫那里的居民修善补过。这正是约拿所害怕的事情,可是它们恰恰发生了:尼尼微人忏悔自己的罪孽,修善补过,上帝赦免了他们,并决定不毁灭尼尼微这座城市。    
    约拿十分气愤,极度失望。他所希望的是对那里的居民公正地绳之以法,而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