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传-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本书引述了大量的国际司法判例及国际条约,指证了钓鱼台是中国领土的法理依据。著名国际法学专家丘宏达在为该书作序时指出,近十年来,国际法在国家海域主张及其划界问题方面,有了许多重要的发展。许 多国家签订了不少双边海域划界条约,各国学者论着也纷纷出版。在我国〔按:指台湾地区〕学界,对国际法在这方面的快速发展,还没有详尽与有系统的研究著作出版,马英九这本书是第一本这样的著作。本书针对国际法上海域划界的理论与实践及如何适用到钓鱼台列屿上等问题,作了分析研究。
对着镜子练演讲马英九成为台湾新生代的政治明星,正是源于保钓运动。他从美国归来时,正是台湾保钓运动兴起之时。在美国,留学生中建立了数十个保钓组织,马英九的几个姐姐,当时都在美国留学,她们也都是保钓运动的积极参与者,马英九受她们的影响,在美国便参与了这项运动,并且受到不小的震撼。
回到台湾之后,他见这项运动也正在兴起,自然便成为其中的一员。当时,这项运动丝毫看不出有政治背景,似乎仅仅只是一些爱国学生在那里奔走呼喊。
刚开始时,马英九还只是这次运动普通的参与者和积极分子,他还不可能进入《大学》杂志的核心圈子,充其量也就是学生领袖中的中级层次,属于那种冲锋陷阵的一线指挥员。
但马英九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却异常突出,他充分发挥了自己演讲以及写作方面的才能,在许多次集会上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又组织学生前往美国以及日本大使馆抗议,将由他亲手所写的抗议书递交给两国使馆。马英九个子很高,外貌又英俊,他领头走在抗议队伍的前列,十分引人注目。游行队伍中,他是领呼口号者之一,他似乎创造性地发挥了原已拟定的口号,喊出“日本无理,美国荒谬”的口号,令那些参与游行的大学生,感到异常贴切和振奋。
因为这项运动是蒋经国在幕后暗中支持,所以,运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很容易受到蒋经国的关注。这次游行之后,保钓运动并没有结束,而是向纵深方向发展。从此以后,马英九一直都没有放弃保钓,即使是几年之后去美国留学时,他主持台湾留美学生刊物《波士顿通讯》,在上面发表了许多保钓文章。他从事博士研究时,也曾广泛研究过与保钓相关的课题。那时,他确实有一种雄心壮志,希望将来有朝一日,中国和日本就钓鱼岛主权进入国际法庭打官司的时候,由他来担任辩护律师。
正因为他的一贯表现以及在保钓运动中的突出成就,台湾大学国民党学生党部决定让他担任更为重要的学生领袖角色,提拔他担任了台大学生代联会秘书长。而马英九之所以能够担任秘书长一职而不是别的职务,却与他本人能说会唱,又能写一手好文章大有关联。那时正是保钓运动的高峰时期,每一所大学的学生领袖中,都需要强有力的笔杆子。这是个十分显赫的职位,从此,马英九真正步入了学生领袖的行列,也正式成为蒋经国青年后备军的预备人才。
有人因为保钓运动倒了霉,有人因此成了明星般的人物,马英九便是因为保钓成了人所共知的英雄。这之间的区别,真是微妙至极。这并不是说,当时的马英九,便已经有了足够的政治敏感,因此才能在这场微妙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显然不是,他毕竟是一名十几岁的年轻大学生,各方面都还不成熟,不可能具备那样的政治敏感性。可是,他不仅没有被清洗,反而因此增加了自己的政治资本,原因何在?这与他父亲长期从事国民党党工有关。
马鹤凌是一名老牌的党务工作者,他具备三大特点,其一,对国民党的统治手段,有着充分的了解;其二,对于蒋经国的想法做法,有着绝对的把握;其三,对国民党的理想信念,有着绝对的真诚。否则,他根本不可能在太子班底中长期呆下去。既然有了这样的基础,他不可能不知道是谁在发起和操纵这项运动,如果这项运动的后台是蒋经国,那他肯定能知道蒋经国发起这次保钓运动的真实目的。即使他不会明确向儿子说明这一切,也会在暗中支持或指导儿子,让他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话该说。尤其是后来这场运动开始出现转向,矛头开始指向国民党统治的时候,他绝对不可能坐视儿子往那个危险的阵营滑下去了。
要指导儿子的思想和行动,对于马鹤凌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毕竟,马英九只不过是大学二年级学生,虽然担任了代联会秘书长一职,那也只是一名学生干部,与真正的政治和社会精英,还存在很大的距离。何况,孩子总是好玩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总有些事情可以分散他的注意力,对于主义国是以及政治等等,也不可能有着非常“坚定”的立场,更不可能作为矢志不移的信念。还有就是,马英九从小就是十分听话的乖儿子,甚至到长大以后,担任了国民党和台湾当局的重要职务,马英九对父亲深思熟虑的主张仍旧是言听计从,少有违抗,何况在这涉及身家性命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呢?
如果说此前,马英九还是广泛涉猎各种知识的话,此时,他的目标已经十分明确,未来就是从政或者从事司法工作。但不论是从政或者从事律师工作,除了会写,还需要会说,甚至说比写更为重要。所以,从这时开始,他便有意训练自己的演讲能力。
在当时,不善言辞,沉默寡言,甚至木讷,还被社会上许多人视为“老实、忠诚、可靠”的代名词,被当作优点来看待。甚至丈母娘挑选女婿的时候,都会在同等条件下偏向这样的人。现在,我们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这一价值标准,但就今天的社会发展形势来讲,善于表达自己,的确已经成为一个人获取竞争优势的优点了。西方社会认为:舌头、金钱、电脑,是现代管理者“三大战略武器”。卡耐基说:一个说话得人心的人,别人对他的评价,往往超过他的真实才华。
此时,马英九的经历和他所学到的东西开始在他的头脑中起作用了。他发现,很多知识渊博的人,演讲的时候下面的人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甚至呼噜声一片,这就是不知道如何用精彩的方式,来表达精彩的内容。这使他感到了拥有一付好口才的重要性。事实也是这样,是人才者不一定有口才,有口才者必是人才,而且是不可多的人才。人才是宝,口才是金,拥有口才就是拥有实力。荀子在《大略篇》中说的一段话他记得最清楚:“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敬其宝,重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口才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是靠刻苦训练得来的。古今中外历史上一切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演讲家、雄辩家。他们无一不是靠刻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美国前总统林肯为了练口才,徒步 30 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论辩,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倾听,一边模仿。他听到那些云游八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他曾对着树、树桩、成行的玉米练习口才。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少年时曾患有口吃病,但他不被困难所吓倒。为了克服口吃,练就口才,他常常朗诵、慢读课文,为了准确发音,他对着镜子纠正嘴和舌根的部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不仅有超群的数学才华,而且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辩才”。他从小就注意培养自己的口才,学习普通话,他还背了唐诗四五百首,以此来锻炼自己的“口舌”。
这些名人和伟人无疑为马英九训练口才树立了榜样,他想要练就一副过硬的口才,就必须像他们那样,一丝不苟,刻苦训练。练口才不仅要刻苦,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科学的方法可以使人事半功倍,加速人口才的形成。当然,根据每个人的学识、环境、年龄等等的不同,练口才的方法也会有所差异,但只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加上持之以恒的刻苦训练,那么就会在通向“口才家”的大道上迅速成长起来。
马英九对演讲产生浓厚兴趣,既和保钓运动有关,也和对未来计划的定位有关,同时也与他目前在学生会所担任的职务有关。既然已经明确了要从政的目标,何况他这个学生会的领袖人物本来就有许多演讲的机会,自然得掌握好演讲的方法和技巧,要不然如何上台去感染和号召其他同学呢?
马英九爱上演讲,还与他幸运的遇上了著名的丘宏达教授有极大关联。保钓运动期间,学校研究生协会邀请客座教授丘宏达发表有关钓鱼岛主权的演讲。丘宏达教授是台大法律系毕业,是著名作家李敖的同班同学。丘宏达的这次演讲,虽然由研究生协会组织,但因为涉及钓鱼岛问题,正是马英九所感兴趣的,他又是学生领袖,所以跑去听这次演讲,结果,他被丘教授的演讲魅力迷住了,从此爱上了演讲。马英九曾经说:“不论是经师、人师,丘老师都做了一个最好的示范。”
其实,马英九和丘宏达教授并没有师生之谊,但是,多年来,他们之间,保持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只要有相关的法律问题,马英九都习惯向丘宏达教授请教。甚至是他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都延续了丘宏达教授有关钓鱼岛的那篇文章,写的是《怒海油争:东海海床划界及外人投资之法律问题》。此后,他回到台湾,在政治大学法律研究所教书时,又在这篇英文论文的基础上,于 1986 年1 月以中文写成《从新海洋法论钓鱼台列屿与东海划界问题》一书,由正中书局出版发行。由此可见丘宏达教授对马英九的影响,也可知马英九对于钓鱼岛的重视。
为了练好演讲,马英九除了参加所有的演讲活动,更主要是买了一些介绍演讲的书回来拜读,从那些书中介绍所知,演讲除了声音方面的技巧之外,还要注意形体语言,也就是说,当你站在演讲台上时,身体的站姿,手上的动作,眼睛的眨动,所有一切肢体动作,都可能影响演讲的质量。有时候他也模仿名人的演讲,不但模仿声音,连语调、语气、语速,肢体语言、目光语言等等都模仿,直到惟妙惟肖令人称奇。
马英九还背诵了大量的课文,有诗歌、有散文、有小说。有的是因为老师要求必须背诵,而不得不背,以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也有的是为了记忆下某个名诗、名句,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这种训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记忆能力,二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记忆是练口才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没有好的记忆力,要想培养出口才是不可能的。只有大脑中充分地积累了知识,才可能张口即出,滔滔不绝。如果大脑中是一片空白,那么再伶牙俐齿,也无济无事。记忆与口才一样,它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后天的锻炼对它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背”正是对这种能力的培养。“诵”是对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马英九常常找来一些自己喜欢的演讲辞或散文等,进行分析、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激发自己的感情。对所选的演讲辞、散文、诗歌等进行一些艺术处理,比如找出重音、划分停顿等,进一步领会作品的格调、节奏,准确把握作品,然后在背熟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大声朗诵,并随时注意发声的正确与否,做到口齿伶俐,语音准确,吐字清晰,而且要带有一定的感情。
有时候,为了正音他也会练习一些绕口令,比如:“对门有个白粉墙,白粉墙上画凤凰。先画一只黄凤凰,后画一只红凤凰。红凤凰看黄凤凰,黄凰看红凤凰。红凤凰,黄凤凰,两只都像活凤凰。”“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谁说四十是十四,就罚谁四十,谁说十四是四十,就罚谁十四。”“有一个喇嘛,手里提着一只蛤蟆;有一个哑巴,腰里别着个喇叭,手里提着蛤蟆的喇嘛,要拿蛤蟆换哑巴腰里别着喇叭,腰里别着喇叭的哑巴不肯拿喇嘛手里提着的蛤蟆;手里提着蛤蟆的喇嘛扔了腰里别着喇叭的哑巴一蛤蟆,腰里别着喇叭的哑巴也回敬了手里提着蛤蟆的喇嘛一喇叭。”“长扁担短扁担,长扁担比短扁担长,短扁担比长扁担短。长扁担比短扁担长半扁担,短扁担比长扁担短半扁担,长扁担加短扁担就是一条半扁担。”这些绕口令有些他现在都还能背出来。马英九说,经常读、背“绕口令”,在口才训练中既有趣,又有效,对纠正发音、锻炼舌肌十分有益,可以使人口齿清楚、发音准确、快速流畅、连成一气。
练就口才的一个要诀就是,放慢你说话的速度。因为话一说快,常常就不经大脑,脱口而出,容易失言。另一方面,话说得太快,对方根本来不及听清楚,这就失去了语言沟通的目的。因此,马英九在说话时,要求自己说得慢,但是说得完整,说得清楚。有些辅助工具是很有效果的。马英九会利用录音机,录下自己说话的声音,重复再听,好检视说话的速度。
马英九还在自己的卧室里安了一面大镜子。只要有时间,他就站在镜子前,自己既是演讲者,又是听众,同时还是评委,是指导老师。他在镜子面前练习演讲,看看自己的视觉接触效果,看看有没有让听众分心的不良举动,看看音量、音高、说话速度、停顿和嗓音变化方面的情况,找出演讲过程中的毛病,看看自己的演讲在听众面前是什么样子的。有些同学见了,便损他,说马英九,你虽然确实长得帅,但也不应该臭美到这种程度吧。照镜子倒也罢了,为什么一定要照这么大的镜子?男人喜欢照镜子的,我们见过,真没见你这样的。
马英九大叫冤枉。他照镜子,并不是希望保持外貌的阳光或者孤芳自赏,而是为了练演讲。
只要有时间,他就站在镜子前,自己既是演讲者,又是听众,同时还是评委,是指导老师。日后,马英九成了政治明星,成了大众情人,与当年他对着镜子苦练演讲,大概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直到现在,马英九还会特意对着镜子说话,不是要看自己长得帅不帅,而是要正视自己说话的神态。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自己说话时的样子,你可能脸会歪一边,或是脸颊肌肉会抽动。马英九表示,面对镜子说话,可以纠正一些不自觉的毛病和问题。马英九在政大教学生做英文辩论,常常使用这一招,效果很不错。
同窗眼中的马英九香港亚太台商联合总会总会长潘汉唐先生,是马英九大学以及硕士研究生时代的校友。他是在 1968 年夏天,到成功岭 8个星期,接受新兵集训时认识马英九的。谈起与马英九同学的那一段经历,潘汉唐先生说:“那时觉得他表现很好,在毕业礼授枪仪式上,被选为学生兵代表,向蒋经国敬礼。我们在 1968 年入台大,他读法律系,我读商学系。1974年服完兵役后到 NYU(纽约大学)留学,他到法律学院,我读 MBA(工商管理硕士),我毕业后到华尔街工作,他则到哈佛念博士。我们是老同学了,也认识马英九家人,到现在也有跟马英九联络。记得他在 1981 年回台,1982年做蒋经国英文翻译时,我们也到过总统府探望他。他的妈妈脾气温和,马英九这方面较像妈妈,他们的字体也相像呢。他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