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传-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员并不公平,陈水扁喊出的“百日破案”也没有意义,因为枪击案现场早因“延迟封锁五小时”被破坏,目前已经无法突破真相,只有尽速成立“枪击案真相调查委员会”和由“监察院”介入调查,才能真相大白。
马英九说,“枪击案的真相”要问枪击的“动机”何在?马英九表示目前民进党对“立法院”成立“真相调查委员会”的过程百般阻挠。国民党成立“真相调查小组”企图调阅相关文件时,也都被“国安”单位拒绝。
7 月 9日,台“监察院”发现台“总统府”侍卫长陈再福在“3 、19枪击案”发生前 15 分钟手机内有查不出联系对象的通话纪录。国民党方面的“真相调查小组”召集人马英九表示,这只是检警没有触及的“冰山一角”。马英九再次呼吁,由于台“监察院”没有调查权,只有“立法”成立“真相调查委员会”,才能还人民真相。马英九强调,调查结果不见得会对哪一方有利,“立法成立真相调查委员会”也不是为哪一方的利益,而是要让人民知道真相。
同时,他也表示,他是国民党的副主席,同时更是台北市“市长”。作为国民党副主席甚至只是一名普通国民党党员,他能够理解大家的愤怒,甚至支持抗争行动。但作为“市长”,他必须将事件牢牢地控制在法律的范围之内,他不能容忍任何超越法律的行为。
有一种分析认为,2004年,连宋之所以败选,除了陈水扁那两颗子弹瞬间改变了结果,还有一个非常潜在的原因,那就是马英九。在选举之前,无论是国民党还是亲民党内部,都曾有人无数次试探连战和宋楚瑜:如果你们当选,是否仅仅只任一届?
如果当选,他们自然不会只任一届。换个新人上来竞选,把握性要小得多,说不准又输给民进党了。所以,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肯定答复。于是,分析者认为,那些提这一问题的人,其实是在考虑一件事,他们希望马英九在 2008年站出来竞选,担心连宋这一届当选后,到了 2008 不肯给马英九让路,所以,有许多准备在 2008 年投给马英九的选票,不是投给了陈水扁,就是投了弃权票或者废票。
仅以台北市为例,2000年,连战和宋楚瑜分别竞选,两人总计得到 1264528票,可这次他们在台北只得到 897870 票,流失了 366658 票。这些流失的票中,大多便有一个“马英九情结”。如果从这种分析上说,因为“马英九情结”而导致连宋败选,似乎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究竟是真是假,谁都无法确定。
“大选”结束后,国民党党主席的竞选又将拉开帷幕。这次传出了令人振奋的消息,马英九将竞选国民党党主席。
最早透出马英九将参加党主席竞选消息是在 2004 年 8月。当时,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作为台湾马氏宗亲会理事长,率领 20 人的代表团参加马来西亚的第三届世界马氏宗亲恳亲大会。与会期间,他接受了《南洋商报》记者的采访。随后,该报发表了一篇专访文章,借马父之口说,马英九自从出生时起,父亲为他确立的人生目标便是将来当“总统”。同时,他又非常担心儿子面对许多来自党内外的阻力,“各方面对他都不友善,连宋不想放手。”
这席话出来,矛头直接指向了连战和宋楚瑜,一时间,舆论大哗,无论是台湾、香港还是大陆,各大媒体均转载了这篇文章。
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时,马英九正在美国旧金山为台北市招商,记者们自然不肯放过他,或者打电话,或者通过美国的华文媒体采访他。马英九没料到会闹出这么大一件事来,尤其是枪击案余波未尽,国民党内部许多人对马英九误会甚深,此时又冒出这么件新闻,尤其是文中指责连战宋楚瑜恋栈不肯放手的话,会令很多人反感。
得知此讯后,他立即透过自己在台北的新闻发言人,向社会公开了一份新闻发言稿,表示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将“市政”做好,别的暂时不会考虑。美国的媒体自然不肯放过当面采访他的机会,面对这一问题时,他仍然肯定地说,因为父亲不在台湾,而他又在美国,父子间还未能联系上,具体情况,他不十分清楚。至于他个人的态度,在新闻稿中已经言明,暂时没有这样的考虑。
至于选举方面,他表示最重要的是年底的“立法委员”选战,这关系到泛蓝阵营是否能继续扮演忠诚的反对力量,充分发挥制衡效果,否则台湾的民主将成为“跛脚民主”,这对台湾的前途比个人的进退问题更为重要。因此,他会在这方面有所侧重。
马英九的此次美国之行,主要是吸引美商来台北投资,他马不停蹄地走了很多地方,比如前往好莱坞的派拉蒙电影公司邀请他们访问台湾洽谈双方在电影、媒体等产业合作的可能性等。
8 月 10 日,也就是马英九在美国接受记者采访的同一天,马鹤凌从马来西亚返回台湾刚下飞机,就被早已经等候在此的记者围住了。采访的焦点,自然是他那次和记者的谈话,关键点,一是“希望儿子选‘总统’”以及“连宋不肯放手”。
马鹤凌在机场向记者表示,这完全是一场误会,除非他自己糊涂到“莫名其妙”、“狂妄无知”才会说出那种话。其实,他是说过与连宋放手有关的话题,但意思与报纸刊登的完全不同,他说:“连宋不能放手”,因为此时还在打选举官司,如果这场官司打赢了,连宋还必须参加重选,根本不存在愿不愿放手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放手的问题。可是,报纸出来的时候,却变成了“连宋不愿放手”,一字之差,意思全变了。由于这一失误,他当时便致电《南洋商报》,要求他们立即调出当时的采访录音核对,但对方说,录音已经毁了。当他准备登机返回台湾时,报社的总编辑带着那位记者,专程赶来向他道歉。
即使如此,事情仍然没有过去,媒体还在大肆炒作此事,民进党团也趁机打击马英九,大做文章。在此情况下,马鹤凌不得不再一次站出来,就此进行“澄清”。他表示,他去参加马来西亚的这次马氏宗亲会活动之前,和儿子有过一番谈话,马英九很清楚,这几年,各地媒体都十分关心他是否竞选“总统”一事,他和父亲说好,如果有人问起此事,一律不谈。
到了马来西亚,有一位《南洋商报》的记者采访他,这位记者也是政大毕业的,和他算是校友,而且,看上去很亲善,彼此谈得很轻松恳切。马鹤凌一时放松了警惕,便和他开诚布公地交谈起来,有些相对敏感一些的问题,他也作了回应。
这位记者自然不放过有关竞选“总统”一事,马鹤凌只是回答了四个字“乐观其成”,但从未说过所谓“从马英九出生那一刻起,就已定下要儿子当总统的终极目标”等内容。他强调“自己过去从来没有讲过,以后也不会讲。”他说,连蒋中正“总统”栽培经国先生、老布什栽培小布什,李光耀栽培李显龙都不敢说“一定要我的儿子当总统”,他又怎么会如此表示,除非他是“糊涂、狂妄、无知”的人。其次,所谓“从小便定下当总统的目标”与事实也相差太远。
事情发生后,家人希望他在国外多玩一段时日,以免回到台湾受媒体围攻,马老先生当即向家人表示:“你是对我没信心?”“你的父亲不会说这种话”,他说,他一生坦坦荡荡,无不可对人言,这次他没说错话,何必躲躲藏藏授人以柄?所以,他按照原定行程,准时返回台北,并且直接面对记者的采访。
马英九的发言人也立即就此表态,在马英九出生的年代,根本就没有所谓选“总统”的事。言下之意,当时是蒋介石掌权,“总统”一职,他抓得牢牢的,别人岂能问津?在那种形势下,其父又怎么可能以此督促教育儿子?由此可见,所谓“从马英九出生那一刻起,就已定下要儿子当总统的终极目标”等语,绝对不可能是马鹤凌所说。
此事涉及到连战和宋楚瑜,有关媒体,自然会要求他们表态,连战的表态十分有趣,他仅仅只是给了媒体四个字:“风平浪静”,既公开了国民党内部对此事的态度,同时也暗示,他本人以及国亲联盟高层,根本就不相信这一切是真的。
第八章:开启“马英九时代”
参选国民党党主席马英九本人第一次公开表示有意参选国民党主席,是在 2005年的情人节这一天。
经历了台北“市长”任上 6年多的摔打,马英九政治上确实成熟了很多。这年春节前,有记者多次向马英九求证参选国民党主席事宜,马英九并没有表示明确的态度,只是说将会在节后适当时候宣布。显然,此时的马英九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打算。
2 月 14 日,当记者再一次向他提出这一问题时,他公开表示:“为了国民党改革、未来,为了国亲合作,为了泛蓝的整合,我愿意一试。”虽然没有明确表示:“我肯定参选”,但“愿意一试”已经明确了马英九的态度。
在台湾政坛素以“温、良、恭、俭、让”着称的台北“市长”马英九,突然宣布径行参选国民党党主席。马英九的动作着实让国民党内部议论纷纷,不敢相信这是过去给人温文儒雅印象的马英九“应做之事”。同时怀疑马英九的“当仁不让”,是否得到连战支持,抑或是得到国民党员的支持,使他自信满满毫无顾忌?
马英九宣布参选引发议论,主要与马英九从政性格有关。马英九以 31 岁之龄参与机要,从事公职 25 年,一直是当局给他官做,自己从不强求,如果长官关爱眼神没有投向他,马英九也从不主动争取。具体事例如马英九辞官回校园,国民党为光复台北市击败陈水扁,不惜派员与马英九沟通、劝进,恳求马英九,结果遭到马英九的拒绝,直到马英九的长官出面说,“难道要全党同志跪求你,你才要下海参选吗?”
由于“跪求”效果,马英九勉为其难地接受参选。接着马英九还提出一个条件说,基于辞官回校园不参政的考虑,他要求国民党为他“诚信”原则解套,导致单纯的参选之举连忙二三个月才解决。若非台北“市长”一役马英九获胜选,马英九的政治生涯很有可能就此终结。
从这则真实事例不难发现,马英九对官位的汲求显然是被动的,不会主动争取。再者如马英九位居国民党副秘书长,内阁改组降格以求地出任研考会主委;再由研考会主委降调陆委会副主委,由正转副,与副秘书长层级相比更是连降三级,换了别人已经是干不下去,马英九居然能够忍受降调屈辱甘之如饴地接受长官派任,看得出马英九不是热衷权势之人。
也正因马英九的从政性格是接受、不拒绝,所以当马英九主动出击表态参选国民党党主席之位时,震撼了国民党。国民党内部臆测马英九参选意图有四:一、拥马英九派人士认为,马英九基于使命感有意藉参选改造国民党,以延续国民党命脉。何况国民党自失去执政优势沦为在野党之后,国民党有求于马英九,远超过马英九有求于国民党,在时异势转情势下,马英九为反哺国民党的栽培,径行宣布参选的用意除使命感外想不出其它理由。
二、拥连派人士认为,在连战未宣布未来动向时,马英九依据党章规定参选,表面上是每位党员的权利,实质上却是形同逼宫,要连战表态。诚然马英九宣布参选前曾与连有所沟通,但不表示连战同意或支持马英九参选,毕竟连战还要顾及在野党派整合情绪及国民党大佬的意见,连希望留下整合资产供下一任党主席运作。然而在马英九宣布参选后,打乱连战先前规划,此举令连对马英九的参选动作表示不解。
三、反马英九派人士认为,在连战去留问题未浮出台面之前,马英九提前宣布参选,无疑是在抢占制高点,兼以马英九透露与连战之间对于参选有过沟通,暗示连战不反对马英九的参选,无形中造成外界印象是连战为马英九背书,使其对手于猝不及防的状况下,无从查证连战、马英九之间的关系,以此逼令对手放弃与马英九竞逐。换句话说,马英九提前宣布参选的高招,必经高人指点,目的是逼退马英九的对手王金平。因为马英九清楚地知道,通过党员直选党主席,马英九比王占尽优势,此因国民党党员结构,外来与本土人口各居一半;而外来一向是动员投票率高于本土,在双方互比动员情势下,马英九既有连战的默许,又有动员优势,自然会击退对手,成为在野党派的共主。
四、元老派人士认为,正当连战在整合在野党派歧见之际,马英九的做法似乎不厚道。此因以连战的宽容胸襟可以有效整合在野党派以制衡民进党与陈水扁。再者连宋之间的既有协商,连战意由宋楚瑜出任副主席兼秘书长,待连战退休将党机器由宋楚瑜接掌。这是连战的现在进行式,孰料因马英九宣布参选及宋楚瑜要选择走自己的路,使连战的规划无形中遭到破局。故而元老派人士之所以发起挽留连战行动,乃是希望连战能为泛蓝整合留下历史定位。至于宋楚瑜、马英九之间关系,元老派人士则认为,二人瑜亮情结甚深、同构型过高,若马英九选上国民党党主席,泛蓝不要说合并,可能连合作都有问题,彼此交往绝不会如同连战时代那么密切;是以马英九未来要“光复”国民党执政优势,将有实质的困难。
有关 2005 年国民党主席选举,存在几个方面的悬念,一是连战是否续任的问题。如果连战有意续任,那么,国民党内的一些重量级人物,或许会乐见其成,尤其是对于泛蓝阵营的整合,将起到关键性作用。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宋楚瑜大概不会放弃亲民党主席一职,若是连战续任国民党主席,2008年连宋再一次搭档,便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如果换了别人,宋楚瑜是否甘于担当竞选副手?这个问题难以解决。因此,一旦连战宣布有意续任,国民党的选票投给连战的可能性,比其它人大得多。
不过,连战似乎已经有了退意,他曾有意无意地表示过,他将放弃连任。如此一来,国民党内,便有了两个最可能接任党主席职务的人,一个是马英九,一个是“立法院长”王金平。甚至早已经有说法,2005年国民党党魁之争,便是王马之争。
对于马英九宣布“愿意一试”,王金平的反应相对谨慎,他表示:“我的动向很清楚,就是全力支持连主席续任。”听到此语,记者立即问王金平,连战此前已经表态说将不再续任。王金平说:“我会请他仔细考虑一下,当前党的需要,他如果决定续任,我会支持他。”
但是,连战一再表示,自己不准备续任。在此情况下,3 月 17 日,王金平正式向外公开,自己将参选国民党主席,并且强调,他和马英九之间,只有王马合作,没有王马之争。
就在此时,连战推动了他这一生中最大的惊世之举:国共第三次握手。
连战的“和平之旅”
自从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以来,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极其微妙的时期,尤其是陈水扁上台之后,将“台独”牌当成他稳定其统治地位并且击败国民党的手段,一再挑衅底线,制造两岸紧张局势。而连战却一直在寻求突破困局的办法,在 2005 年到来之时,他终于下定决心,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迈出关键性一步。在这件事上,中国共产党表示了极大的诚意和高度的民族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