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传-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水扁出生于台南县官田乡的一个佃农家庭,家境清贫,出生后家人甚至担心无法养活这个孩子,所以一直到 1951 年 2月 18 日才正式申报户口。陈水扁自幼勤奋好学,全家举债供其读书,再加上他的成绩优异,获得农渔会奖学金而得以完成学业。1969年于台南一中毕业后考入台湾大学商学系,但后逐渐对法律产生兴趣,于一年之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台湾大学法律系。1973年,就读于大学三年级的陈水扁再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律师资格,之后荣获韩国庆南大学荣誉法学博士、俄罗斯经济学院经济学荣誉博士。
1975年,陈水扁与中学同学吴淑珍结婚。次年,专攻海商法的陈水扁成为华夏海商法事务所律师。并为曾为全球最大集装箱轮船公司,也曾在华人最大远洋运输公司的长荣海运担任常驻法律顾问。
1979年的美丽岛事件是陈水扁踏入政坛的契机,他成为美丽岛事件被告律师团的一员,负责为主犯之一的黄信介辩护,从此开始参与党外运动。1981年,陈水扁参选台北市市议员,并以最高票当选。1984年,陈水扁担任由台湾民主先驱郑南榕创刊、作家李敖出资的自由时代系列杂志社社长,杂志社的口号是“争取百分之百的言论自由”。
1985年,陈水扁辞去议员职务,回台南代表党外人士竞选台南县县长,但是落选。在谢票行程中,陈水扁夫人吴淑珍被铁牛车撞伤,导致下半身瘫痪。1986年,陈水扁因蓬莱岛杂志事件被国民党立法委员冯沪祥控告诽谤,入狱 8个月。同年,吴淑珍当选立法委员,陈水扁次年出狱后继续律师工作并担任吴淑珍的国会助理。 1987 年民进党成立后,加入民进党并当选为中常委。1989年,陈水扁当选增额立法委员,成为民进党党团干事长。1992年,陈水扁连任立委成功。
陈水扁在担任立法委员、参加立法院国防委员会期间,主持编撰了《国防组织法》草案,并揭露多起国防军购弊案,其中包括备受关注的拉法叶军购案。1993年 7月,陈水扁被美国《新闻周刊》( Newsweek )评选为台湾国会风云人物。
1994年,“台北市长”首次直选。陈水扁在党内首先击败对手谢长廷,获得民进党提名为台北市长候选人。由于当时国民党刚刚分裂,新组成的新党推举呼声较高的赵少康参选,但是国民党依然派出自己的候选人黄大洲,导致亲国民党系(即后来所谓的“泛蓝联盟”)选民选票分散,使得陈水扁能够当选“市长”。“市长”选举期间,许多有关国民党主席李登辉暗助陈水扁的传言也时有耳闻。
陈水扁“市长”任内的表现极差,许多人认为陈水扁只会做表面功夫。例如陈水扁经常自夸的如兴建捷运与诸多北市交通设施的“功劳”,实际上都是在黄大洲甚至更早的国民党籍“市长”便开始规划,而陈水扁只是刚好在任内坐收前人之成果,且其任内之“政绩”多属表面功夫,少有长远之计划。1998年,陈水扁寻求市长连任,但是遭到来自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的强劲挑战,最后以微弱的票数落选。许多人认为,陈水扁对这次的落选至今耿耿于怀。
陈水扁其人,行政上没什么能力,抓经济更是一塌糊涂。不过,他有自己的特点,因为他是当律师出身,很善于钻字眼,抓重点和弱点,煽动民心,他知道什么最能引起民众的兴趣,哪些问题是选民最感兴趣的话题,又懂得将这些话题无限扩大的方法。他不在乎方法,只注重效果,凡是能够达到效果的方法,绝对可以不择手段,至于事情过去,人们知道真相时感到后悔或者认为上当,那他是不在乎的,只要效果达到了,他就认为是大功告成。正因为这种特点,在选战中,陈水扁显得异常出众,而攻击点,又选得非常准确,往往让他的对手疲于应付。
国民党选出来的人如果在这方面不能压住他,肯定没法打。此外,选出来的这个人,形象上还必须年轻、清廉、有良好的政绩,而且要有必胜的把握。将这所有一切综合起来考虑,国民党内部,并非完全找不出人,但相对有把握一举获胜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宋楚瑜,一个是马英九。
宋楚瑜是学政治出身,对付陈水扁这种诉棍型的人,可能会有点弱势。但他伶牙俐齿,反应敏捷,斗志旺盛,而且极具煽动力,真的斗起来,大概也不会输给陈水扁。至于形象方面,他在“台湾省长”任上,政声非常之高,有目共睹。他当选“台湾省长”的票数,连李登辉都大吃一惊,可见他取得了多少民心。
其次便是马英九了。马英九和陈水扁一样,也是学法律出身,而且学历上比陈水扁高出一大截,口才比陈水扁也好很多,给人的感觉是,虽然年轻,却极其持重,办事很有章法,总是胸有成竹。至于形象方面,他在“法务部长”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民众是一片叫好之声。个人又洁身自好,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陈水扁即使想攻击,也找不到什么攻击点。
其实马英九任蒋经国秘书时,论敬不如钱复,蒋对钱的建议虽非言听计从,但会认真考虑;论亲不如宋楚瑜,宋可直赴七海官邸,蒋视宋如家人。相对于马英九扮演角色,则是单纯的“技术官僚”,非有必要马英九很少提供决策建言。蒋经国与马英九之间的另类接触,引人好奇。尤其在 1984 年 6月蒋突然指定马英九出任国民党副秘书长负责推动“政党外交”,引发政坛地震。因为在国民党“排班论辈”资历中,马英九以 35 岁之龄跃居大位超越钱复、宋楚瑜等人,的确是极不寻常的人事调整,直到多年后,身为当事人的马英九仍不知蒋经国用意何在。
马英九与蒋经国关系,随着蒋去世,画下不甚完美的休止符。接着李登辉登场,李、马英九关系则量变转为质变。此因马英九从未投靠李登辉阵营,也未参与反李斗争;兼以马英九“不沾锅”的从政性格,李登辉自始至终均无收编马英九念头,使双方关系互动变得异常微妙。如马英九由国民党副秘书长转任研考会主委过程中,起因于前研考会主委魏镛,因故得罪李登辉;而李登辉为插手国民党业务,将马英九转调研考会主委;由此可以看出李、马英九关系的亲疏远近。
李、马英九关系不仅于此,在政府当局成立陆委会,原先规划首任陆委会人选是马英九,然而李登辉却指派黄昆辉出任陆委会主委,马英九则调任常务副主委兼发言人。而后李登辉为筹划“宪改”指定施启扬、马英九等人负责规划,当施、马英九提出“委任直选制”时,李登辉完全推翻前议,改以“公民直选”“总统”,使马英九从政人格遭到质疑。
从两岸政策到“宪改”,马英九负责规划业务均与李登辉思维有所抵触,而人矛盾加剧,此时若非马英九昔日长官李焕、郝柏村、连战等人力挺,按国民党官场文化,马英九绝对干不下去。果然在马英九接任“法务部长”,因查贿问题造成地方型政治人物纷纷向李登辉反映“再查下去恐有动摇政权之虞”,使李登辉不再容忍马英九。而马英九辞官归故里已是时间迟早问题。果然马英九因治安败坏、黑金横行问题发表“不知为何而战”的声明,辞卸政府公职返回政大教书。
在当时的国民党中生代中,政声最好的,原本是连战、宋楚瑜和马英九。这三个人中,连战当过“外交部长”、“台湾省长”、“行政院长”,当时又是“副总统”,在担任了如此之多的职务之后,人们对他的行政能力,实际已经开始失望——当然,这种失望,与李登辉搞乱“行政院”大有关系,马英九一度辞去“法务部长”一职到政治大学做教授,就是对李登辉的抗议。而宋楚瑜却成了一匹黑马,在“台湾省长”任上所取得的成功众所瞩目。马英九在“法务部长”任上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两个人的存在,对李登辉形成了威胁,他自然要想方设法,将这两个人整下去。
他整宋楚瑜是一道“冻省”命令,便从此断送了宋楚瑜在台湾政坛再进一步的可能。宋楚瑜知道即将“冻省”的消息后,反应非常激烈,他迅速向李登辉递交了一封辞职信。可是,李登辉拒绝批准他辞职,他便以“请辞待命”的方式完成余下的两年任期。
既然宋楚瑜不可能再当下一任“省长”,由他来竞选台北“市长”拼陈水扁,自然就是最佳人选。然而,宋楚瑜有自己的打算,他想直接参选下一届“总统”,所以,不肯接受这个任务。
在宋楚瑜不肯受命的情况下,国民党内部,便只有一个选择,即让马英九站出来。其实马英九从政性格承袭于老国民党文化,他不喜欢拉帮结派,好处是不沾锅不犯错,坏处是没人愿意跟他打天下;以此从政性格与马英九的秉性,似有几分相似。如马英九在仕途上始终与财色划清界线。他处理财色问题非常小心,几乎不收“大礼”,与记者朋友相聚只要有女性在场,马不会单身独处。非但是马的个性如此,马英九夫人周美青亦然,朋友聚会她从不参加话题对答,除倾听朋友高论外,还会拿出书本阅读直到散会。以马氏夫妇性格与其父马鹤凌好交朋友、爱说话的个性相比,显然是他以父为戒,谨言慎行,于此马英九纵然名满天下,相交无几人乃是他从政性格的反射。
1996年,马英九被迫离开“法务部”,只在“内阁”中出任位高权虚的“政务委员”。当时,台湾各大报刊都在显着位置刊登了马英九挥泪离职的照片,不少国民党员甚至民进党人都替他鸣不平。民进党“立委”叶菊兰(后任“交通部长”)公开在“立法院”向马英九表示:“从政多年来,我从未公开赞美一个国民党员,但今天是例外,我要公开赞美你!”
面对政局的混乱,马英九深感失望。1997年 5月,他发表了酝酿已久的“不知为何而战”的辞职声明,宣布辞去一切公职返回政大教书。
第六章:台北市长任内拒绝竟选台北市长1997年 5月,马英九辞去公职后,回到台湾政治大学,继续当他的教授。现在他轻松多了,可以静下心来读书研究学问了,这么多年来忙于工作,几乎让他没有时间去认真看书做学问。他为自己列出了一个长长的读书计划。从政那么多年,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现在突然静下来,他还不大习惯,只有把自己全副精力埋进书本里,他才能让自己静下来。不久,他就完全沉浸在学问里,开始正儿八经的做起了他的职业教授。当了一年教授,过了一段清闲日子,又早已把李登辉看透,没了从政的兴趣了,所以拒绝竞选台北市“市长”。
台北市是台湾最大的“直辖市”,执政的国民党自然不能再次眼睁睁的看着它落进民进党的陈水扁手中,否则国民党将无法向全体党员交代。于是,国民党方面,动员了很多力量做马英九的工作,包括许多元老级的人物上门劝说,可是,马英九始终是那句话:不干。从他内心来说,李登辉把他的心伤透了,他已经没有了从政的兴趣,宁愿做一个无职无权的普通老百姓,清清闲闲的做他的大学教授。国民党方面没了办法,只好请出马英九的父亲出面做儿子的工作。
党内登记日期越来越近,马鹤凌一次又一次做工作,而马英九却丝毫不为所动。他对马英九说:“这是国民党的特殊时期,如果这一仗败了,那么,未来国民党在台湾的势力,就会越来越弱,搞台独的民进党就会越来越强。为了台湾,你有责任挑起这个担子。”但马英九仍然拒绝。现在的马英九,已经不是小时候父亲眼中的乖乖宝了,并不是父亲的什么话都能听得进去的,现在,历尽狂风暴雨的涮洗,他的翅膀已经硬了,有了自己的主意了。
马鹤凌见自己劝说无效,便发动国民党内万人连署。到了登记截止日的前一天,他又打电话约儿子谈判。并告诉儿子,党内有许多人要见他。面对一班国民党元老级人物的恳求,又有父亲出面,马英九不好不给面子,便同意第二天在敦化南路协商。这一天是登记截止日,如果马英九拖过这一天,便不再有登记权,那么,国民党只好考虑提名其它人了。
马鹤凌同一大批老同事赶到敦化南路,可是左等右等,不见马英九到来。经过询问,才知道马英九临时出了点状况,在晶华酒店主持一个会议。马鹤凌带着一帮人,呼啦啦赶到了晶华酒店,这才找到马英九。原来,当天有一个法学会议,马英九是台湾法学学科的带头人,自然要参加这样的会议。会议主持人是会长是丘宏达教授,这次会议,本来是由丘宏达主持,他只是去听一听就可以了。正因为如此,他才准备出席一下,然后借故离开会场去见父亲。没料到,丘宏达当天身体状况不佳,无法主持会议。主持的任务便落到了马英九头上。他如果离开,这个会便开不了。
马鹤凌等人赶到晶华酒店,再次打电话给马英九。马英九只好临时离开会场来见父亲。这一帮老人见了马英九,先是声泪俱下地劝进,一个个言辞恳切。可马英九认为,自己既然已经一次又一次拒绝了,就不可能再答应,他向来说话算数,言出必行,这是他做人的基本原则,因此,他不能做出尔反尔的事。所以,无论怎样劝说,马英九就是不答应竞选台北市长。
那些国民党的老党工见劝说无效,便采取了更进一步的行动——有位老人说着说着,情绪一激动,竟然对他说:“英九,我在这里求你了。”话音刚落,双膝一屈,竟然跪了下去。马英九一下子慌了。这些人全都是自己的父执辈,父亲还在自己的面前,他怎么能接受这样的跪请?他立即伸手要扶起这位老人,不料这个没扶起,又齐刷刷跪了一片,一个个老泪纵横。
老人们纷纷表示,如果马英九不答应,他们今天就跪在这里,直到他答应为止。马英九的眼泪一下子夺眶而出,为了这些老人,他不得不答应下来。
马鹤凌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表格——上面所有内容,均由他代儿子填好了,相片也贴上了,惟一缺的,便是马英九本人的签字。马英九看了父亲一眼,从他手里接过签字笔,满含着热泪,在登记表上仔细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签完字,马英九把纸笔递回父亲手中,说:“爸爸,我尽孝了!”父亲反驳说:“你错了,这不是父亲来要求你,而是党国需要你,这是尽忠,是尽忠报国!”
得知国民党推出马英九和自己竞选“市长”的消息,陈水扁脑袋一麻,立即意识到,自己碰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敌手了,这次有一场恶仗要打,前途凶多吉少。
陈水扁是有名的辩护律师,伶牙俐齿,巧舌如簧,最大的特长,就是善于从鸡蛋里挑骨头,寻找到对手的弱点或者短处,然后以最为猛烈的炮火轰击,这些炮弹之中,真假都有,假中掺真,真中含假,因为其中有真的,于是,便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以为全都是真的。但是,现在遇到的对手是马英九,他感到棘手了,因为他知道马英九这人为政极为清廉,名声很好,恐怕找不到什么缺点。连蒋经国都说马英九是个“没有缺陷的年轻人”。他想来想去,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寻些捕风捉影的事,硬往马英九头上栽桩,否则他的炮弹就难以发射了。
于是陈水扁把自己的手下人召集到一起,面授机宜,吩咐他们去查找马英九的“问题”,不管是私生活问题,经济问题,还是家庭问题,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