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走向混沌 -丛维熙 >

第56章

走向混沌 -丛维熙-第56章

小说: 走向混沌 -丛维熙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亦凡书库 扫校

  金陵寻梦
  在80年代初,唐人先生曾写出多卷体的长篇小说《金陵春梦》。小说主要描写蒋家王 朝的兴衰过程,最后以南京的王朝日落——国民党的分崩离析而收笔。1979年我重返文坛 之后,心中始终难忘发生在金陵的另一个灰色的梦:它与蒋家王朝的覆灭无关,完全是在新 中国历史中发生的。
  “文革”时期的1970年冬日的一天,从劳改队遣返回南京的原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青年 剧作家杜高挎着菜篮儿上街去买菜,在街头看见了一张处决反革命的告示。不看不知道,一 看把他吓出一身冷汗:因为被处决的4个人都是与其在同一条劳改队大炕上睡过觉的知识分 子——他们的姓名是:孙本桥、姚祖彝、王同竹、陆鲁山。
  时至1979年,杜高平反后回到北京。在他任戏剧出版社社长期间,一度与我主持的作 家出版社为邻;加上我们又是同炕的难友关系,自然经常谈起昔日的一些往事。当他与我谈 起那个冬日上午的事情时,仍然不无惊异之色。他亲眼目睹处决这几个昔日同窗的囚车从他 面前隆隆驶过;其情其景,给我和他心里都留下一个十分凄惶的梦。当然,这个梦的破译, 不仅仅是我俩的心愿——而是被一代受难的知识分子所关注。
  据友人们回忆,孙本桥原是北京工业学院的学生,人极为聪明。曾与他一起在清河制呢 厂实习的教师张永贤告诉我:孙酷爱学习,在工厂实习时每月发16元工资,他花去6元多 钱购买了一套《约翰·克里斯朵夫》,在实习之余苦读。目前,在四川社科院任数学研究所 所长的杨路,得知孙的消息后说:孙是数学奇才,过去在一块经受劳改时,许多演算难题他 不需要笔纸,只需心中默算就能无误地答出结论。
  王同竹过去是马列编译局的俄语翻译,记得在劳改队中,曾经在国庆文艺演出会上,动 情地朗诵过祖国母亲的长诗。陆鲁山过去是北京农机学院的学生,是他们4人中身体最好的 一个,在政治空气比较宽松的时候,我和他曾在劳改队中同为一个篮球队的成员。在我的记 忆中,我和他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与我都是独生子,并且都是早年丧父——是孤寡母亲把 我们拉扯成人的。
  至于姚祖彝,进劳改队之前,在外贸部工作,英语很好,似乎是老燕京的学生。他的父 亲是个海外华商,因而从小到大,一直在教会学校里学习。
  我们能回忆起来的,也只有这些了。当然,我们从1963年分手(因劳改队的重新划 分),就再也没见面;但何以在7年之后,都成了必须杀头的死囚了呢?!我们曾经有过这 样的设想:如果他们能活到今天,在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中,都是有用之才。
  时光已然流逝了27个年头了,他们的灵与肉,早已经成为宇宙之间的烟尘。但这却给 我们走过风霜驿路的生者,心灵上留下一个难以破译的梦!值此《金陵晚报》向笔者约稿之 际,便有了向金陵寻梦之机缘。
  但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我们毕竟有7年光景的劳燕分飞,在此7年之中,知识分 子发生质的变化——变成了流氓、杀人、抢劫犯,虽然显得有点不可思议,但在那混乱动荡 的年代,人的变化如同数学中的无极变数,也不排除一万中蕴藏的万一。但是万一比一万来 说,毕竟是个微乎其微的小数——何以能得到一个精确无误的求证。
  既然寻觅的是求索之梦,望当年知情之士,能给我和我的一些昔日友人一个析梦的回 答。我和我们那一代知识分子,将对您深深地表示敬意!
     亦凡书库 扫校

  我的青少年时代
  一、关老爷的“青龙偃月刀”最终敌不过爷爷踏雪咏诗的熏陶,初始的文学梦如雪 一般悄无声息地融化在我幼小的心田。于是,工程师的儿子数学考零分图级,寡母长叹“你 不如你爸爸的小指甲盖儿… ”
  有一首充满诗意和联想空间的歌,它的歌名叫《大约在冬季》。我喜欢秋天,也喜欢冬 天,因为冬天银雪纷飞,如芦花翻白,雪国的沉寂与肃穆,令人感到空气之新鲜,田野山峦 之纯净,青年时代,我喜欢听列宁喜欢的那首俄罗斯民歌:
  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是谁在唱着忧郁的歌是那赶车的人
  歌声低沉、浑厚、悲凉、含蓄。仿佛在那雪原上留下的马车车辙,就是一个无尽遥远, 无尽深邃,无尽惆怅的故事。车辙有时笔直如弦,有时又弯曲如弓,我常常把那“弦”和 “埂”,看成是人生的直线和曲线;而给人世能留下这些鲜明印记的,是晶莹剔透的冬季的 雪。
  我很喜欢冬日的鹅毛大雪。儿时学的国语书本上许多文章,我都已淡忘无存,但是一首 描写冬季落雪的儿歌,事隔50个年头了,我仍记忆犹新:
  北风呼呼叫大雪纷纷飘地上银花儿积起三尺高一个老头儿弓身把雪扫扫净小路儿又去扫大道
  蓦然回首,这儿歌不仅亲切,而且发现了它的浪漫。试想,三尺厚的白雪,一个老头儿 用扫帚怎么能扫得动呢!然而,无人深究其儿歌之孟浪夸张,而是凭借文学去想象那雪国老 人的画面:雪原很美,那老人被白雪染成白眉白须,简直美若仙翁。
  我之所以能存留下这个鲜活的记忆,怕是跟我祖父不无关联。爷爷是个满清末年的中榜 秀才,唐诗宋词他无所不通,我是从氏家族中的长孙,自然被爷爷视若掌上明珠。他疼爱我 的方式之一,就是填鸭式地强迫我悬腕仿柳公权碑帖写毛笔字,其二就是让我背诵唐诗。河 北玉田地属北国,冬季多雪,越是下雪的日子,爷爷越要拉我出去“寻梅”。其实,县城城 关并无梅可寻;他借着酒兴带我到城南二里地左右、一个名叫暖泉河(即温泉)的地方去雪 游。雪团在天空白絮漫飞,地上暖泉翻着滚滚热浪,这时雪中白须白眉的爷爷,便见景生情 地摇头晃脑背诵起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一诗:
  千山乌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当时,年仅10岁左右的我,既无法知晓诗的内容,更破译不了爷爷乐趣之所在;但他 使我记住了那首儿歌,怕还是由爷爷在雪中吟诗,留下的记忆。因为人的记忆链环,是环环 相扣,由此及彼,那扫雪老人的儿歌,便清晰地留在我大脑皮层中了。
  祖父喜文,当然就非常重视文化。在我落生的代官屯三十多户小小山村中,我家中出了 两个名牌大学的学生:一个是我的父亲从荫檀,他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是学理工的;另一 个是我的叔叔丛荫芬,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两个姑姑都到北平求学,受过中等师范 学校教育。有失平衡的是,我母亲和婶婶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这是封建社会的畸形发展带 来的畸形婚姻。我的父亲和我母亲结合,首先是亲戚的撮合。据已86岁高龄的老母亲回 忆:当时我爸爸在天津读书放假归来,县城里的城隍庙正唱大戏(京剧),姥爷套上白骡子 车,说是去城里看戏,实际上是去戏台根下相亲。母亲在年轻时,是五姐妹中皮肤最为白皙 的,但又是五姐妹中惟一裹脚缠足的。我爸爸是个开明进步的学子,何以会看上我的母亲, 我无法探源,反正是他们结合后,于1933年农历3月13日生下了我。因为抗日战争于 1937年爆发之后,北洋大学随国民党西迁重庆。爸爸毕业后在机场做工程师,后来爸爸与 几名同学不满国民党消极抗日,出重庆朝天门想乘船去武汉转道投奔延安时被捕,在国民党 陆军监狱关押期间,肺病(当时称之为肺痨)复发而亡。因而我父母之间的婚姻,对我是一 个不解之谜。据家叔告诉我:爸爸在投考北洋大学时,在几千名考生中,中了“头名状 元”,是个十分聪慧的人。1947年家乡进行土地改革时,贫下中农曾从我落生的屋顶中找 出来我爸爸藏在顶棚上的禁书,其中一本就是用毛边纸印的列宁著作《国家与革命》。这些 能有助于我了解爸爸的秉赋与智慧,却无助于我得知父亲与母亲结合的原因——因家父亡故 重庆时我才4岁,我连父亲的模样都无从记忆。
  我22岁时,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并出席新中国第一届青年创作会议,成为一 个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的作家,似乎难以从父母身上找到艺术基因的遗传作用。因为我外祖父 是个清末“武举”,我记忆最清楚的是顶门用的那口几十斤重的“青龙偃月刀”,儿时见他 舞枪弄棒,弯弓射雁,虽觉得挺有趣的,但当他拧着我的一只耳朵,叫我早上起来陪他一块 去练功时,我还是没能从命。因而我姥爷说我会成为一个没出息的书虫,成不了什么大器— —他是很鄙视文秀才——我的祖父的。那劲头颇有点看京剧《将相和》中廉颇蔑视蔺相如, 但没有京剧收尾中的和好。
  因而从血统探源上寻觅,我有三个源头:一文二武三理工。使我始终不解的是,我自幼 没有理工科细胞,尽管我父亲是理工学科中的尖子,如果他不遭厄运,28岁过早夭折于南 国的话,定会成为鼎鼎盛名的发明家,但我身上却难找到他的影子;与之相反,我从在城关 上小学时算术就常常不及格,爷爷常以我父亲为例进行训导,但无效果。我躲在柴禾垛后边 和大缸的缸缝中,看的尽是些似懂非懂的小说,如《石头记》以及武侠小说中的《青城十九 传》、《蜀山剑侠传》、《鹰爪王》、《十二支金镖》、《雍正剑侠图》之类。1991年, 我小姑从台湾回故里探亲,还寻问过我一个她目睹的细节:有一次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到处 找不到我,最后我拿一本《三侠剑》从结满蛛网的粮缸缸缝中钻出来,为此我母亲用笤帚疙 瘩打过我的屁股。这细节我已无记忆,但是迷恋杂书,并到没人的地方去看,我倒是记得十 分清楚的。这被我姥爷的话言中了:我是个没有用的小书虫。
  当代医学中有一种隔代遗传学说,大概我天赋秉性的形成,可以归纳为我祖父的潜移默 化之影响。爷爷生性宽厚豁达,不拘小节,酒喝多了便发酒疯,东摇西晃地像打醉拳。我也 是个小马大哈,到北平来求学时,插班于西四北小学六年级(现名为“大红罗厂小学”)。 当时每节课之前,学生都要排队步入教堂,有一次我站在前排,后排男女同学忽然鹊声四 起,然后是掩面而笑。之后,我才知道我早上从玉皇阁夹道背着书包上学时,外裤中没穿内 裤,外裤不知何时被划破一个三角洞口,因而露了屁股,前排同学着不见,后排同学却能看 得一清二楚。本来我这个光葫芦头的农村娃子,走进北平学堂,已然被看成是小土包子,加 上那裤子后的洞洞,便引发了这场笑剧。我用手一摸,发现了自己的破绽所在,立刻面红耳 赤,这时,一名叫刘惠云的女同学,突然对嘲笑我的同班同学喊了一声:“严肃点,别嘲笑农村来的从维熙同学,你们油头粉面的,就自认为好看?呸— ”
  如果说我在北平小学上学,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的话,这是惟一的印象;如果说同班同 学谁使我难忘的话,就是这位刘惠云。她家住在大红罗厂,粉面蛾眉、前额开阔、肤色白 皙、家中富有,据说她父亲是国民党金融界中的一个要员。十分凑巧的是,后来我混迹北平 二中读初中,学校去颐和园游园时,正逢与刘惠云所在的女三中同日,我与她在颐和园后山 不期而遇。我佩戴着二中胸章,她佩戴着女三中的胸徽,由于有她对我裤子破了洞抱打不平 之举,使我和她都萌动了少男少女之情怀。她把她家的电话号码给我,我却胆怯地不敢去拨 动电话(当时北平二中传达室有一台老式摇棒电话机)。倒是她先给我来了一封短函,要我 去西单蟾宫电影院去看一部美国的《绝代佳人》电影,算作我和她的初约。
  是怯懦?有这个成分。是缺乏严密条理?这正是少年“维特”之缺陷。我在这场初次约 会中,竟然带了同班同学谭霈生同往(解放后的著名戏剧评论家,曾任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 学系主任),这个愕然之举,一下挫伤了这位公主的情致与自尊,导致了初约即是幕闭之结 局。但我一直记住了她在小学时仗义执言之举,一直寻觅她的消息,反馈回来的消息是:她 和她的全家,在北平解放前夕飞往台湾。因而,在1988年春节前夕,台湾《联合报》副刊 向我约稿时,我涂抹了《寄梦》一文,发表于该刊春节专号上。文中除问候我在台湾的小姑 平安,祝贺我的组合式长篇《鹿回头》在台湾出版面世之外,梦是寄给她的。文中我重忆北 平少年时代旧事,祝福她阖家幸福,并希望她不要变成白先勇小说中的平庸的主妇“尹雪 艳”,而是青春永驻。心灵永远年轻的“刘惠云”……
  梦!是个梦!当我步入生之冬季,在这多雪的冬天,重温我少年时期,它是一个凌乱而 混沌的梦。那不是初恋,是朦胧中青春的苏醒,是儿女情愫第一次撞击心扉。但是这一切都 由于我欠缺理性思维,而自我扼杀了。
  少年时代,我的智能智商是畸形的。让自己引为耻辱的“裤子洞洞”只是其中之一件。 第二个带有自戕色彩的事,是我考取了平民中学,当公榜贴出录取名单时,我竟然漏看了自 己的名字。为此,使在北平以当保姆谋生并供我上学的母亲十分伤心,连长叹我不如我爸 爸的小指甲盖。殊不知是我马大哈成习,所导致的后果;待我知道我被录取时,又因没能及 时报到,名额己被后门考生取代(这不仅使我刺伤了母亲的心,还失去了与王蒙同窗之机 缘,王蒙亦于当年考入平民中学)。没有办法,我在北平朝阳大学读书的老姨,找了在北平 市政府任职的亲戚,经过他疏通关系,我走进了北平二中的课堂。解放前的北平二中与解放 后的北京二中一样,都属于一流的重点中学,对于我这个厌恶数、理、化的学子来说,无疑 是个灾难。小代数中X+Y=Z的公式所嬗变出来的各种数学方程式,使我苦恼万分;并非是 我不想知晓其中的奥妙,但就是没长着那样的一颗脑袋,死活进入不了阿拉伯数字海洋,解 不开那些数字之谜。由于资质和秉赋之故,在期末小代数考试中,我在同级几十位同学中成 了绝无仅有的一个——我得了0分,吃了鸭蛋,成为该班不准升到初中二年级的留级生,创 造了我少年时代的耻辱之最。也许在上帝创造人类时,就赋予人的以下几种类型:理性思维 型,感性思维型,感性与理性交织型与痴呆型。我自认为我属于第二种类型:即感性思维丰 腴,理性思维枯萎的少年。在儿童时,我躲到缸缝里去看武侠小说,而又没有去少林或武当 成为武林高手的梦想,因为在我爷爷和我姥爷之间,我崇敬爷爷的满腹文采,而不崇敬我姥 爷能舞关云长式的青龙偃月大刀。到了北平之后,我接触到了笑天主编的一本《太平洋月 刊),我把它翻了又翻,读了又读,竟然有了写文章的梦幻。假如寻找我的处女作的话,应 当算是“裤子漏洞洞”——我在西四北小学上六年级时的那篇习作。当时,我的一双童眸, 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南逃之前的腐败与糜烂,一面是“朱门酒肉臭”,一面是“路有冻死 骨”,激于少年义气,我写了一篇题为《大红门里的笑声》的东西(非小说、亦非散文,算 是“四不像”的文章),寄往了《太平洋月刊》。可想而知,它如石沉大海,沓无回音。
  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