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战神刘封 作者:谢王堂燕(起点中文网2012-6-1vip作品完结) >

第95章

三国之战神刘封 作者:谢王堂燕(起点中文网2012-6-1vip作品完结)-第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我张辽堂堂血性男儿,岂能抛下袍泽独自逃生。

热血激荡之下,张辽悲壮叫道:“我与曼威同生共死,我们一起杀出条血路。”

李典麾下皆是步卒,就算是能撕开一道缺口,但一双灌了铅般沉重的腿,又如何能甩脱士气正盛的吴人追击。

张辽则不同,他的部下皆为骑兵,虽然死伤之下,只余不到百骑,但毕竟是骑兵,只要能脱出重围,就等于逃出了升天,吴人是万万追不上的。

这般利弊,张辽又如何不知,只是明知如此,他又怎忍心将李典弃之不顾。

李典苦笑一声,劝道:“事已至此,此乃天命。文远你若再犹豫不决,你我二人便要尽皆葬生于此地,到时士气必受大损,合肥何以能守。为了大局,我李典求你快走吧。’

话音方落,李典一声悲啸,勒马反向东面狂突而去,一副要由此突围之状,大批的吴人见状,立时便向东面封堵而去。

张辽明白李典这是要为他吸引吴人的注意力,事到如今,他心中虽有万般的悲愤,但想到李典所说“大局”二字,迟疑片刻,只得奋然率众反向西面杀去。

原本被围的步骑二军,协同作战,顽强的抵抗,现下突然之间自乱其阵,一分为二,本为兵法上的大忌。

但是,正是因为这一分兵,短时间内分散了吴人的注意力,反而使张辽那一百骑兵生生的从西面围兵薄弱处撕开了一道口子。

一百骑兵,如逃出升天的受伤羔羊,驱使着疲惫的战马,不顾一切的从缺口处冲去,待到凌统反应过来,挥军堵住缺口时,张辽和他的骑兵已逃出大半。

见得张辽一众走脱,凌统大怒,舞刀厉喝:“杀光贼军,一个不留!”

红马银刀,那一袭雄躯如车轮般撞人敌团,所过之处,肢离破碎,热血横飞,仿佛一台无坚不摧的绞肉机一样,将阻挡他的一切血肉之躯辗成碎粉。

李典正自带伤血战间,猛听身后惨声大作,回身之际,只见一员敌将威不可挡,自己的士卒若纸糊的一般,被他轻易撕破,狂舞的战刀挟着猎猎劲风,当头轰向自己的天灵盖。

李典不及多想,急是擎起鲜血淋漓的大刀,举过头顶奋然抵架。

铛~.一声烈响震动旷野,沉闷的轰击声灌入耳膜,只震得左右士卒神智为之一昏。

一击之下,李典只觉巨大的冲击力,如排山倒海一般从下压下,双臂肌肉紧绷到几乎要断裂,手中的大刀下沉,只差分毫,那刀锋便将削到自己的铁盔。

额头间,汗如雨下。

李典一咬牙提一口气,咆哮声中,双臂奋力一撑,堪堪自勺将对方的刀锋荡开。

凌统刀锋刚被荡开,借着反弹之力,大刀在空中转过一百八十度的旋涡,改劈为扫,扇形的刀气拦腰削向李典的腰间。

李典吃力的挡下一刀,未及喘一口气,急是侧身竖刀相抵。再度重击之下,李典只觉虎口剧震,手中的刀柄竞险些拿捏不住。

凌统一击方罢,下一式紧接而至,不给李典丝毫喘息的机会,刀锋化为重重的电光,将李典全身包裹其中,适得他只有招架之力。

若论武技,凌统与李典不相向上,平素若战,李典根本不惧对手。

但现在的情况是,凌统以逸待劳,体力充沛,斗志昂扬,而李典不仅仅是久战力疲,更是身被数创,鲜血横流。

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斗。

转眼之间,三十招已过,年轻气盛的凌统刀势愈沉,每一式用出都几有千斤之力,而李典却是手忙脚乱,败象毕露。

汗如雨下,鲜血直流,汗与血浸遍衣甲,紧紧贴着身体。

最初之时,稍一动作,牵动到伤口就剧痛无比,但渐渐的,仿佛麻木了一般,他感觉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在渐渐的失去知觉。

气喘如牛,耳膜中已听不到别的声音,全是自己沉重的喘息。

糊珠浸遮的眼眸中,视线越来越模糊,恍恍惚惚全是刀光剑影,而他,只是凭着武者的本能在继续着战斗。

神智迷离间,生平种种,如流动的画面一般,从眼前一一闪现。

光荣与梦想,辉煌激荡的难忘岁月,一切的一切,都如过眼云烟一般,聚而又散,如泡沫一般,一触即破。

今日,就是我的尽头了么?

蓦然,背上传来钻心般的痛疼,凌统的大刀,已深深的砍入了他的身体。他甚至在那一瞬间,听到了刀锋穿过血肉,与自己的骨头摩擦的声音。

“啊一一”

仿佛最后一缕生命被点燃一般,李典竟是全然感觉不到那重创之痛,如发狂的野兽一般,挥刀奋力的反扫而出。

原以为一刀之下,这顽强的敌将终于将丧失抵抗的能力,但凌统怎想到在这种情况下,对方仍能发起反击。

惊愕之下,欲待拔刀相抵,谁知大刀切入李典的身躯太深,用力之时竟然拔之不出。

眼见刀锋反扫而至,凌统不及多想,急是松手弃刀,身形后仰,在马背上来了一个铁板桥。那倾尽全力的一刀,从他的脸上贴面而过,猎猎的刀风,竟是生生的将他的脸刮出一道红印。

刀锋扫过之后,李典已无力气,那大刀脱手飞出,巨大的甩力将数名士卒一并斩碎。

惊险万分的躲过这垂死一击,凌统直身之际,腰间佩剑已铮然出鞘,寒光闪现处,一颗人头离颈而出,呼的飞上了半空。

近午之时,凌统和他的五千得胜之兵凯旋归营,那些浴血的将士们腰间别的,尽皆是血淋淋的人头。

一千多曹军,一个不剩,全被这帮虎狼之土杀了个干干净净。

凌统高头大马走在最前边,手中提着李典的人头,眉宇之间尽是傲然之色。左右吴军将士,无不为凌统侧目。

李典乃曹军一员宿将,此战凌统亲斩此人,足以威震天下。

作为三军的统帅,周瑜当然是亲自出马,迎按着这班凯旋之师归来,并当众宣布大赏三军。

整个吴营中,立时都沉浸在欢欣鼓舞之中,士气之盛,直冲云宵。

回往中军大帐后,凌统却收起了斩将的傲然,拱手愧然道:“统无能,让那张辽走脱,有负都督重托。”

周瑜摆手淡淡笑道:“张辽那厮精于骑兵,连我都督不住他,又何况是公绩你。此战你能全歼敌军,亲斩李典,已是大功一件,足以令曹贼为之胆寒。”

凌统这才敛容直身,又道:“原想可以引诱合肥守军出城,没想到那乐进也真沉得住气,眼睁睁的看着李典送命也不出手,莫非他识破了都督的调虎离山之计不成?”

“乐进虽是一员良将,但他绝无此谋略,我料想是曹操事先早有吩咐而已。”周瑜气态闲然,根本不把乐进放在眼里。

凌统面露几分忧色:“如今不能一举拿下合肥,虽然斩了李典,但曹操不久势必会率大军回援合肥,留给我们强攻合肥的时间只怕不多了。”

周瑜嘴角上扬,俊美的脸庞流露出一丝诡笑:“我早有一计,就是为此而准备,公绩,这回又要辛苦你一趟了。”

建平郡治所,巫县。

此地据三峡最后一个峡口巫峡,故因此而得名。

这巫峡绵延七十余里,峡谷幽深曲折,乃是长江横切巫山主脉而成。巫山十二峰分别坐落于巫峡南北两岸,上抵云宵,臂立万仞,下临不测,直抵江底,地形极为险峻。

巫县雄踞于两岸山道险要之处,虽是一地狭民贫的小县,但地理位置却极为重要。

几个月前,蒋琬奉诸葛亮之命,率三千军回援荆州,半道上听闻关羽已然陨命,便受命就地驻扎于建平一带,作为防范刘封军西进的第二道防线。

黄昏时分,蒋琬于城头照例巡视,正准备下城之时,忽然一骑入城,言是孟达所派来的信使,有十万火急之事求见。

蒋琬心中一惊,急是将那信使唤入县府。

“蒋从事,刘封突起数万大军猛攻宜都,我家孟将军兵少不敌,夷道城被攻破,孟将军只得率残军向建平方向撤来,特命小的前来通知一声,请蒋从事速速做好准备,刘封的大军很快就会尾随而至。”

听得信使此言,蒋琬心中为之一震,正自惊愕间,忽然间想起了一事,下意识的将手技在了胸口。

在胸口怀中,藏有一封锦囊计,乃是不久之前,诸葛亮派人密送于他。

诸葛亮有吩咐,倘若某日孟达兵败来投,便拆开此锦囊,其中自有应对之策。

(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三章弄巧成拙

“我知道了,你先下去休息吧。”

蒋琬先应承下来,将那信使打发到馆舍休息,并交待下面好好的款待。

待到信使一走,蒋琬便将孔明所留的锦囊拆开,内中果然有一道密信。

等到蒋琬将那密信细细看过之后,神色间佩许之色顿生,不禁感叹道:“孔明军师果然是料事如神,我难以启及,难以启及呀。”

次日一早,蒋琬便打发那信使上路,令他速去报知正在赶往巫县路上的孟达,就说自己已经做好抗击刘封军的准备,请孟达速率败军前来赶来会合,两人合兵一处,以增加强建平郡的守备力量。

此时的孟达,兵马已进入建平郡,正在去往巫县的官道上。

在收到信使的回复,确认蒋琬没有提防察觉之后,孟达心中甚喜,一面派人去向随后跟进的刘封送信,一面催促手下五千兵马加快行军。

建平郡沿长江,呈狭长的地形分布,这巫县位于建平郡的最西端,东端尚有信陵和秭归二郡。

孟达假作是败逃之军,骗开二县之城门,以迅雷之势夺据此二县,在留给随后的刘封大军进占之后,五千兵马一部分化妆威逃难的百姓,沿着沿江的山道,向着巫县日夜不停的赶来。

两天之后,孟达和他的“军民”混和队伍抵达了巫县境内。

孟达将一千兵马为先,其余化妆百姓的四千军兵紧随其后,一旦他能顺利骗人城门,则大军尽起,一举杀人县城。

“蒋琬,哼一一”

驻马远望,巫县灰蒙蒙的城头近在眼前,看不见旌旗招展,看不见兵甲森森,这般看去,巫县一片平静。

催马向前,一千兵马须臾间直抵城前。

“我们是宜都孟将军的兵马,快开门放我们人城。”军卒们隔着护城河,向城头守军喊话。

此刻,蒋琬已披甲执剑候于城头,听得军卒们的叫喊,便高声道:“孟将军人在何处?”

蒋琬为人谨慎,在不见自己的情况下,当然不会就此开门。

孟达便驱马上前,直抵河边,仰头叫道:

“公琰,是我,快打开城门吧。

蒋琬手搭凉蓬,细细的扫视半晌,认出城下那将果真是孟达。

他并没有下令开城,而是继续问道:“子度,夷道地势险要,城池坚固,你如何能让刘封攻破城池?”

孟达一脸无奈,叹道:“说来惭愧,那刘封攻城甚猛,是我一时疏忽,被他击破一处城墙,几万大军一涌而入,我难以抵抗,才使夷道失守。公琰,快开城门放我入城吧,刘封的大军就在后边穷追不舍。”

蒋琬嘴角微微上钩,冷笑道:“好吧,子度你且等片刻,我这就下令开城放你们入内。”

蒋琬说罢,便不见了人影。

孟达以为蒋琬已下得城去,准备亲自开城迎他人内,手便不经意的摸向了腰剑佩剑,打算见面的时候,突然发难,将蒋琬一举斩杀,兵不血刃的逼降众军,拿下巫县。

正自盘算之间,蓦然间,城头传来一声炮响。

急抬头时,猛见原本平平无奇的城头,陡然间无数军兵现身,一枝枝闪着寒光的箭矢,虎视眈眈的对准了城下之军。

忽生突变,孟达大吃一惊。

蒋琬这般所为,正是奉了诸葛亮的密计而行。

诸葛亮说得很清楚,夷道城乃扼守入蜀的关键所在,此城位于群山之间,暴露于敌方的攻击面不过数百丈之宽,敌人纵有十万之众,也难以在城前展开,三千兵据守此城,虽千军万马之敌也无法攻克。

孟达身怀将才,只要他肯一心坚守,夷道城固若金汤。

诸葛亮对孟达的将才绝对放心,但对其性格与为人却不放心,如果不是刘备对孟达极为器重,令其任宜都太守,诸葛亮本就想将他调离此要地。

只是如今荆州已失,益州未下,刘备集团内部人心动摇,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若将孟达调离宜都,则极有可能使其心生猜忌,就此生叛。

所以,种种顾忌之下,诸葛亮才没有劝刘备换人回守宜都,但诸葛亮为防不测,又命蒋琬驻军于巫县,一方面作为第二道防线,一方面也有监视孟达的意思。

诸葛亮在锦囊计中说得明白,只要孟达忠心守城,以其之能,宜都必然稳如泰山,如果宜都郡失守,那必然是孟达生叛,投降了刘封。介时孟达必会献计,妄想骗取建平,以为刘封做献降之礼。

正是因此,蒋琬才会有此部署。

“蒋公琰,你这是为何?”孟达明知计谋被识破,仍抱有一线希望,佯装无辜的厉声质问道。

城上的蒋琬再度现身,冲着孟达喝道:

“孟达狗贼,你背叛主公,意图骗我城池,你的奸计早已被孔明军师识破,还有何颜面在此逞狂。”

听得此言,孟达心惊胆战,蓦然间想明白了蒋琬屯军在此的意图,原来竟是那孔明对自己早就不放心,特意安排下这路兵来以做防范。

震惊之下,孟达不及多想,转身勒马便逃。主将一动,一千兵马亦心慌意乱,跟着便轰然而散。”放箭,射死这帮叛贼!”

蒋琬一声令下,城上箭如雨下。

此时一千孟达军大多挤在护城河边,在这样的近距离下,结阵抵挡箭袭尚且不易,更何况是撤退之下,一片混乱的局面。

背城而奔的士卒,后面的要害完全暴露在敌人弓箭手的视野中,一千多人便成了对方练习的靶子一般,在密如飞蝗的箭雨之下,如被大水冲溃的蚁群一般,一片接一片的栽倒于地。

孟达倒是逃得快,但在这等近距离之下,他又岂能幸免,只听耳畔箭风啸啸,刚奔出十余步,只觉肩头剧痛,一箭利箭已然穿骨而入。

孟达痛得是咬牙欲碎,但在这生死一线间,他也顾不得去管伤势,却将身子斜贴于马腹之侧,借着精良的骑术,不顾一切的远遁而去。

须臾之后,终于逃出了敌城箭雨的射程范围。

孟达艰难的爬上马背,低头回望,一条细细的血迹从城下一直延伸至脚下,全都是自己淌落的鲜血。

再看身后,一千多士卒,几乎有大半都死在了敌箭之下,侥幸残存的败卒,个个狼狈不堪,如过街的老鼠一般落荒而逃。

孟达目如刀锋,迸射着猎猎的怒焰,死盯着城头,咬牙切齿的骂道:“好你个蒋琬,这一箭之仇,我孟达将来必定讨还!”

信陵县。

就在孟达的兵马离开后一天,随后而至的刘封大军便接管了这座建平郡最东面的县城。

大军进驻之后,暂时便停止了西进。

由于荆襄一役,消耗钱粮不计其数,理论让刘封并不适合在这个时候发起西征。但是,天赐的良机,一旦错过,若让刘备拿下益州,到那个时候若想再西征,便是难如登天。

为了不错过这绝无仅有的机会,刘封只能在粮草不足,大战方歇不久的情况下,仓促的开始西征。

在这种情况下,西征军的粮草供给自然就威了问题,所以刘封不敢把补给线在短时间内拉得太长,进至信陵之后,只有等到江陵方面最新一批筹集的粮草送到,方才敢继续向西推进。

另一方面,刘封也是在等孟达攻克巫县的消息,同时就地向周围乡民征集粮草。

这日清晨,推算着孟达的兵马应该已经抵达巫县,如果一切顺利,用不了多久,孟达的捷报就回传来。

但是,直至午后,刘封没有等到孟达的捷报,却等来另一封急信。

“主公,士元先生有书信送到。”马谡将信亲自呈给了刘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