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50-毛泽东 >

第8章

550-毛泽东-第8章

小说: 550-毛泽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    
    可是,敌人制造的经济压力,却使他们感到窒息。“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红军“每天除粮食外的五分钱伙食费都感到缺乏,营养不足,病的甚多,医院伤兵,其苦更甚”。紒紦矠    
    1928年底,毛得到了一件令他极为满意的财产。红军在长汀从一个正坐在滑杆上指挥部队的国民党将军手里,缴获了一匹暗褐色的战马。这匹马被分派给毛,成了以后几年里他最喜欢的坐骑。    
    


第2部 奋斗第8章 抗争(4)

    1928—1930    
    1928年11月,毛给中央委员会打了一个很长的、苦苦恳求的报告,题为《井冈山的斗争》。报告提到士兵和党的干部中,伤亡人数都在增加。毛特别抓住这一点,为他使用土匪新兵辩解。“游民成分太多,当然不好”。毛承认道,“但因天天在战斗,伤亡又大,游民分子却有战斗力,能找到游民补充已属不易。在此种情形下,只有加紧政治训练的一法。”    
    但是,根据地最需要的是更多的共产党员,毛希望从外界“派可充党代表的同志至少30人来”。“由于营养不足、受冻和其他原因,官兵病的很多”。“现在医院中共有八百多人”需要治疗,但没有足够的医生或药品。毛恳求中央委员会“送几个西医和一些碘片来”。    
    他解释道:“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    
    “士兵管理伙食,仍能从每日五分的油盐柴菜钱中节余一点作零用,名曰‘伙食尾子’,每人每日约得六七十文。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    
    可是,要把革命向根据地外扩展,却是困难重重的。“无论哪一县,封建的家族组织十分普遍,多是一姓一个村子,或一姓几个村子,非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村子内阶级分化不能完成,家族主义不能战胜”。    
    在赞美军队中普遍实行民主制的同时,毛承认大部分人的民主意识还是很薄弱的。“封建时代独裁专断的恶习惯深埋于群众乃至一般党员的头脑中,一时扫除不净,遇事贪图便利,不喜欢麻烦的民主制度”。    
    由于这样一些原因,革命的进程是缓慢的。“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之后,才慢慢地起来”。接下去从毛的笔下流露出的便是他一生中最具动摇和痛苦情绪的句子:“我们深深感觉寂寞,我们时刻盼望这种寂寞生活的终了。”①    
    实际上,在写这份报告的几天之后,援军就到了,但并不是中央委员会派来的。而是由前国民党湘军军官彭德怀将军率领的另一支军队到井冈山与毛会师,他的部队包括1928年夏的兵变部队和一些秋收暴动失败后的残部。加上毛朱的部队,井冈山部队的人数差不多达4,000人,是毛最初力量的10倍。    
    彭是一个有鲜明个性的人,被描绘成“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以及“是一个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的人。②当他还是个孩子时,仅仅是因为发脾气,说踢翻了他祖母的鸦片炉,以反抗祖母,实际上当时他已被父母判处溺死。只是由于他勇敢的舅舅站出来调解,才救了他的性命。此刻,他与朱德、林彪一起,成为忠于毛的红军将领中的栋梁之一。    
    1929年初,毛、朱从井冈山大举出动,当时他们的根据地受到国民党部队的围困,粮食短缺。他们向赣南闽西的粮食产地行进,相继占领了瑞金和汀州,寻找更适合养活他们军队的地方,扩大他们的根据地。    
    在那里,毛接到了中央委员会的一封信,此时,李立三成了中央的新的领导人,李曾在长沙响应过毛的求友广告,并协助过毛组织安源的煤矿工人。然而,此时李不是要求提供帮助,而是命令毛解散红军,到上海去,协助领导他所断言的即将爆发的无产阶级革命,他认为农村的革命高潮,有待于城市共产党力量重建以后才能到来。③    
    毛拒绝服从命令,并在回信中斥责了他。“畏惧农民势力发展,以及将超过工人的领导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④。所以,毛仍留在江西,巩固新开辟的以瑞金为中心的根据地,并进行温和的土地改革,只没收地主的土地,不动富农和中农。毛想要保护商人的利益,而不是把他们从中立推到另一边。    
    毛对党的权威进行了全面的抗争,他否定了李立三命令的三个内容——延缓土地改革,红军分散成小股独立的游击队,以及取消农村根据地——并与他对农村革命形势估计的意见相左。毛明确表示他是正确的,而许多脱离实际的领导者是错误的,并且相信大部分有亲身实践经验的人是赞同他的。    
    在以后的两年期间,为了巩固他的权力地位,毛重新整顿了红军。这时,包括招募的新兵和地方赤卫队,在他的麾下已有1万人左右。    
    1929年9月,毛患疟疾病倒了,在福建山区的小镇古田渐渐痊愈。在那里他写了一首评论蒋桂战争的词: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他还作了一首有关当地重阳节的词: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利用因病被迫躺倒的空闲,写了一本小册子,对同伴中的各种错误思想,进行了猛烈地抨击。有些错误思想很明显,例如个人主义,或单纯军事观点。有些则比较复杂,像极端民主化,毛指出其根源是“小资产阶级的自由散漫性”。    
    他告诫说,民主应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党的领导机关要有正确的指导路线,就必须“明了下级机关的情况和群众生活的情况,成为正确指导的客观基础”。决议不要太随便,一经形成,就必须坚决执行。“少数服从多数”,但是党内批评应该加强,必须认识到“党内批评是坚强党的组织、增加党的战斗力的武装器……不应当利用批评去做攻击个人的工具”。    
    另一个需要纠正的极端是绝对平均主义。“官长骑马,不认为是工作需要,而认为是不平等制度”。有些人要求分物品和背米一律平等:“司令部住了一间大点的房子也要骂起来。”绝对平均主义“和政治上的极端民主化一样,是手工业和小农经济的产物”。毛解释说:“就是在社会主义时期”,也“决无所谓绝对的平均”。⑤    
    


第2部 奋斗第8章 抗争(2)

    1930年元旦,红四军领导在古田举行会议,毛同意重新恢复政治部,牺牲了士兵苏维埃的权力。毛按会议精神对部队官兵进行了整顿,巩固了他的领导,因为类似苏维埃式的民主制度有可能给他的对手钻空子的机会。    
    他还建议加强党在军队中的作用,党支部由官兵混合组成。那些有“错误的政治倾向”的党员,那些只想“大吃大喝”、抽鸦片、赌博,或不惜犯罪去获取外币黄金发财、又不思悔改的党员,应被从党内清除出去。    
    至于军队本身,毛建议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委员应该“共同的平等的”参与决策。他制定了详细的、新的、严格的纪律条例,要求官兵在党的政治口号下进行工作。    
    总之,他这样对待他的同志是有点过分的。林彪支持他,但彭德怀有意见。在井冈山周围游击了两年之后,毛的战地指挥员们对以江西的贫瘠农村为支撑红军的根据地,已有了显而易见的不满。从而更倾向于李立三路线,在城市地区振兴革命,现在听来就要比毛的路线更具有吸引力。指挥员们试图立即就移驻到城市去。毛使用整编打乱指挥的方式,才调换了许多高级指挥员。    
    为庆贺新年,毛写了一首短词,呼吁在农村建立新的根据地。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林彪在古田支持了毛,但也许为进一步坚定他的信心,因而毛于1月5日给他写了一封信,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信中,毛谈了他的乐观主义的理由。“中国,”他写道:“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在一年内,江西、闽西、浙西创建独立政权的目的都达到了。只是规定一年为期,不免伴上一些“急躁性”,但是,毛的结论是“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快要”一词应如何解释呢?毛对他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的回答,听起来像是无聊地议论。    
    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人的方向,不应该也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⑥    
    尽管李立三嘲笑毛是“旧式的流寇思想”,但此时,红军毕竟是更加强大了。毛在他的部队首次占领江西吉安县城的前夜,写了一首词,赞美部队旺盛的士气,那年,他们占领吉安不下于9次。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3月底,给毛派来了一个新勤务员。小伙子十分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与毛会面的情形,当时他称他为“毛委员”。    
    “我……好奇地望着”他,年轻人后来回忆道,“他穿一身和我们一样的灰色军装,所不同的只是他的上衣口袋显得特别大。他的黑头发和苍白的面色形成鲜明对比。此外,他显得有些太瘦。”*    
    毛转过身来欢迎他的新助手,而他直到早晨时,还是红四军司令部的一名号兵。    
    “你姓什么?”他问。    
    “姓陈”,这位战士回答说。    
    “叫什么名字?”    
    “陈昌奉。”    
    “十几啦?”    
    “16岁。”    
    “为什么当红军呀?”    
    “红军好,打土豪”    
    这时毛指着一把椅子,示意年轻人坐下,很有兴趣地问他:“你们家乡有土豪吗?”    
    “有我就是被土豪逼出来的。”    
    陈详细地叙述了他的身世。    
    “很好”毛说:“以后在这里要好好地工作和学习。你能写自己的名字吗?”    
    陈站起来,难为情地捻着衣角小声地说:    
    “我没念过书,不会写字。”    
    “以后要学会写……”    
    后来,毛替他的勤务员写过一封家信,经邮局寄给他的父亲。    
    当时毛的全部行装有两床毯子,一条布被单,两套普通的灰军服,一件银灰色的毛衣,一件旧大衣,一把破雨伞,一个吃饭用的缸子和一个九层的灰色挂包,他用的地图、文件、书籍——其中有一部他少年就喜爱的《水浒传》,都装在这个挂包里。    
    每当行军作战,他背着挂包拿着雨伞,他的勤务员背其余的东西。到了宿营地,勤务员找两块木板对起来,铺上那仅有的两床毯子和小被单,用衣服打成枕头。这就是毛的床。    
    毛晚上睡觉很少,吃过晚饭便点上小马灯,打开挂包,拿出文件、地图、书籍和纸笔就开始工作,有时一直到天亮。    
    陈回忆道:“我那时年龄小,不能熬夜……在旁边坐着,不一会儿就睡着了,有时竟伏在主席的办公桌上打起鼾来……常常地半夜时分,主席轻轻地把我叫醒,说:‘搞点水来吧’我这才醒来,提着江西那种小木桶去打一桶凉水来。因为没有脸盆,他使用毛巾在桶里蘸着擦擦脸,有时擦擦澡,提提精神。往往擦过了脸他就饿了,我便把下午留下来的一缸子‘三层饭’——最底下一层是米饭,中间是一点菜,顶上面一层又是米饭——去热一热给他吃。有时这一缸子饭吃不了,他就叫我用纸盖起来,留着下顿再吃。”    
    “一次,陈把毛剩下的一点饭倒掉了,第二天毛便问:    
    ‘陈昌奉,昨天剩下来的饭呢?’    
    陈告诉他已经倒掉了,毛批评他说:    
    ‘群众的每一粒米来得都不容易,一次剩的不准倒掉,留着下一顿再吃’。”⑦    
    4月间,李立三发起了一次攻势,导致了共产党严重的失败。李批评毛的保守主义,命令他去上海出席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并命令红军展开猛烈地进攻,以赤化整个华中。毛后来称:“李立三既过高估计了那时候红军的军事力量,也过高估计了全国政局的革命因素。我认为革命已经接近胜利,很快就要在全国掌握政权。”⑧李认为蒋介石和军阀之间旷日持久、消耗实力的内战,造成中国政治局势的混乱,从而给共产党打开了夺取国家政权的大门,反过来,毛却不这样乐观:认为这两个敌人可能联合大举进攻苏区。    
    毛未理会让他去上海的命令。与此同时,在欧洲出版的共产国际杂志《国际新闻通讯》《Lnprecor》1930.3.20,10∶14上,登载了毛的讣闻。以后又出现过几次这样类似的过早通告。    
    


第2部 奋斗第8章 抗争(3)

    1930年5月,毛在百忙中写了一本教育性的小册子,题为《反对资本主义》,文章开篇道:    
    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没有的。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毛忠告做领导工作的人,“迈开你的双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⑨    
    李立三的攻势很快就消失了。彭德怀将军曾一度占领长沙,但立足未稳就被迫再次撤出——这导致了毛的家庭惨遭不幸。毛在这些事件中所付出的代价是无法想象的,而此时他却以喜悦的情绪为这些事件进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