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业实录 作者:南方农村报-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检中心(广州)基因检测室樊福好博士认为,猪瘟脾淋苗过分强调抗体水平,过高的抗体水平可能会存在危险。
虽然其作用机理尚未清楚,但实际生产中,部分猪场接种了猪瘟脾淋苗后出现问题有可能是疫苗的问题。阳春养猪行业协会何宏林老师表示,他们曾对接种猪瘟脾淋苗及普通的猪瘟细胞苗效果进行比较,最终检测到的抗体水平没有很大的区别,现实生产中两者的保护力也没有出现明显差别。因而阳春养猪协会并没有规定或建议养猪户使用猪瘟脾淋苗或者细胞苗,主要是根据养猪户自己的习惯使用。茂名养猪户劳成燕表示,仔猪接种猪瘟脾淋苗有很大的应激,所以他一般选择在加强免疫时才接种猪瘟脾淋苗。更有养猪户质疑猪瘟脾淋苗的实际效果,认为推广猪瘟脾淋苗后,各地猪瘟反而频发。北京乾元浩师延锋认为,组织苗与细胞苗相比,其应激肯定较大,但只要选择好的生产厂家,相信很少会出现免疫应激过大的问题。
业内专家表示,猪瘟脾淋苗与普通猪瘟细胞苗实际使用效果差别并不大,两者之间出现的争议大半是源于疫苗企业之间、疫苗经销商之间的商业竞争。实际上,一直以来,猪瘟细胞苗在临床应用上有不错的效果,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猪瘟疫苗的价格一再降低,最后跌到了3分钱一头份的尴尬地步,价格已经跌无可跌。疫苗企业只能在疫苗质量上动手脚,直接导致了由原来的2头份、3头份的使用量狂增至5头份、10头份,最大的使用量达到了20头份。专家表示,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既有商家不顾猪场利益,教唆养猪户加大使用量,亦有疫苗质量下降的原因。
市场竞争、产品质量等因素导致猪瘟细胞苗成为疫苗企业及疫苗经销商手中的鸡肋,在无法开发新产品的情况下,重拾猪瘟脾淋苗,新瓶装旧酒成为疫苗企业的法宝之一。
专家认为,如果猪瘟细胞苗改善质量,其竞争力将十分明显。阿建认同猪瘟细胞苗还有很大的市场,部分专业户还是选择价格较低的猪瘟细胞苗。据业内人士透露,已有疫苗企业计划将原来的猪瘟细胞苗浓缩为原来的10倍,使得质量提高。虽然价格亦相应提高到约0。4元/头份,但其竞争力更强,有望与猪瘟脾淋苗抢夺市场。
产能成推广瓶颈
即使养猪户认同猪瘟脾淋苗的使用效果,其推广或代替猪瘟细胞苗仍有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产能。
阿建认为,猪价高涨,疫病流行让养猪户容易接受高端产品,但猪瘟脾淋苗的产能却让他头痛不已,经常断货令他流失不少客户。据永顺的内部人士透露,中标后其生产压力大增。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只有少部分省份完成招标,相信全国各地招标完毕后,猪瘟脾淋苗的生产压力更大。猪瘟脾淋苗生长厂家之一的北京乾元浩师经理表示,当前猪瘟脾淋苗的供应紧张,除去政府采购原因外,生产工艺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猪瘟脾淋苗全称为猪瘟兔化弱毒成兔脾淋疫苗,是由猪瘟兔化弱毒C株接种于健康成年家兔,收获感染家兔的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制成乳剂,加适宜稳定剂,经冷冻真空干燥制成,因此,又称〃猪瘟兔化弱毒脾淋组织疫苗〃,每头份病毒含量不低于150个兔体感染量(RID)。也就是说,猪瘟脾淋苗的原料来自家兔的脾脏及肠系膜淋巴结,因而其产量受制于家兔产量,这也是其成本较高的原因之一。猪瘟脾淋苗并不是什么新产品、新科技,生产上不存在技术障碍,几乎所有厂家都能做。
据资料显示,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已经推广使用猪瘟脾淋苗。但由于组织苗(猪瘟脾淋苗属于组织苗)原料供应成问题,生产成本高,不太适合大批量大规模生产,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许多生长厂家做组织苗转为做细胞苗,解决了原料供应问题。
随着养猪业的发展,猪瘟脾淋苗的免疫原性好等优点逐渐体现,加上疫苗企业及经销商的大力推广,养猪户又开始转用猪瘟脾淋苗,但生产原料仍难以解决将是猪瘟脾淋苗的推广瓶颈。
更有专家担心,随着猪瘟脾淋苗的大力推广,政府采购等一系列行动,必然导致猪瘟脾淋苗的紧缺,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假疫苗、次疫苗。
(记者:劳锦华《养殖宝典》 2007年10月)
企业磨刀霍霍瞄准蓝耳疫苗份额
●农业部兽医局局长贾幼陵对媒体披露,〃国际上能够使用的普通蓝耳病疫苗只有一种,很贵,打一针要16…18块钱,但这个疫苗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没有作用〃。
●尽管在养猪生产中的效果曾遭到怀疑,但是在强制免疫和统一调拨的政策保护下,NVDC…JXA1型灭活疫苗迅速霸占蓝耳病疫苗市场,原有格局被彻底打破。
●在一个多月的过渡期内,19家具有临时生产批文的企业就要为采购招标和将来的正式生产批文储备产品和生产能力。而市场上其他几类蓝耳病疫苗产品要想进入政府采购名单,就必须拿出该产品对蓝耳病变异毒株有效免疫的证据,否则只能依靠市场流通抢占用户。
在疫情暴发与防控的战斗中,蓝耳病疫苗市场成为2007年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的焦点,疫苗生产企业成为最大的赢家。
2007年5月起,农业部先后指定19家疫苗生产企业紧急生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NVDC…JXA1型)。每家企业支付的200万元科研成果转让费,使得NVDC…JXA1型疫苗刚一出世,就拥有了3800万元的身价。
农业部的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11月,全国共统一调拨NVDC…JXA1型灭活疫苗10亿毫升,销售总值8亿元。
与之相比,没有进入国家统一调拨程序的其他蓝耳病疫苗产品,虽然只能通过市场的渠道寻找用户,但是各产品2007年的市场销量也都颇为可观。
据了解,2007年1…7月,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以下简称〃维科生物〃)的Ch…a1型灭活疫苗销售量超过2000万毫升;5…6月,山东齐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齐鲁〃)的SD1型蓝耳病灭活疫苗,两个月内的销量达到3000万毫升;6…11月,上海海利生物药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海利〃)的蓝耳病弱毒疫苗销量达到近800万头份;2007年,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勃林格〃)的进口蓝耳病弱毒疫苗销量将突破2006年的两倍。
疫情背后是一块巨大的市场蛋糕。虽然目前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NVDC…JXA1型疫苗的统一调拨也已经停止,但是蛋糕却仍在继续扩大。据业内人士分析,蓝耳病被列入国家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名单,接种蓝耳病疫苗将成为未来养猪生产中的常规免疫程序之一,中国生猪年出栏6亿头左右,每头接种一次,即有6亿头份的疫苗需求量,拥有与口蹄疫和猪瘟一样大的市场。
11月初,国家停止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的统一调拨,蓝耳病疫苗市场正经历着一次重新洗牌。在通往政府采购或市场销售的过渡期内,各生产企业正在为重新瓜分蓝耳病疫苗市场磨刀霍霍。
第一阶段:传统疫苗主导市场
最先在中国市场获得合法身份的蓝耳病疫苗,是国外进口的产品。2005年4月,作为全球第一个蓝耳病疫苗产品,勃林格蓝耳病弱毒疫苗拿到中国农业部〃2005外兽药证字10号〃的注册批文,成为当时国内市场上第一个具有正式批文的蓝耳病疫苗。
但中国对猪蓝耳病的研究却并不落后,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6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哈兽研〃)在国内率先分离鉴定出蓝耳病毒株(CH…1R株),它被称为中国蓝耳病的经典毒株。以此为毒株的灭活疫苗,同样在2005年获得农业部的正式批准文号,2007年之前是国内市场上唯一具有正式生产文号的蓝耳病灭活疫苗。
业内人士介绍,在〃高热病〃被确诊为蓝耳病变异毒株引起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之前,国内的蓝耳病疫苗市场相当混乱,灭活疫苗有正式生产文号的只有哈兽研一家,弱毒疫苗只有勃林格的进口疫苗拿到正式注册文号,大量的没有生产文号的弱毒疫苗充斥市场。国内有专家始终认为,〃高热病〃疫情的大面积暴发与胡乱使用没有批文的蓝耳病弱毒疫苗密切有关。
在蓝耳病的免疫效果上,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之间的争议长期存在。普遍的观点认为,灭活疫苗达到免疫效果的时间久,但免疫周期长;而弱毒疫苗达到免疫效果相对较快,但持续时间短;另外,灭活疫苗在安全性上优于弱毒疫苗,弱毒疫苗长期存在动物体内,存在毒力反强、散播病毒的危险。
在猪〃高热病〃大面积暴发之前,哈兽研的Ch…a1灭活疫苗和勃林格的弱毒疫苗占据了当时国内蓝耳病疫苗的主要市场份额。绝大多数养殖户对这两种产品在防控传统蓝耳病的效果上均表示认可。勃林格公司的一份统计显示,80%以上的用户在第一次使用该公司的弱毒疫苗后,会坚持重复使用。哈兽研的Ch…a1灭活疫苗更是凭借安全、有效、廉价的优势,深受养殖户青睐。
这一状态随着猪〃高热病〃疫情暴发,并被最终确诊为蓝耳病变异毒株引起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而改变。变异后的蓝耳病病毒成为罪魁祸首,针对传统蓝耳病病毒有效的Ch…a1灭活疫苗和勃林格弱毒疫苗,对变异毒株的免疫效果遭到质疑,并随着疫情的流行而愈演愈烈。
2006年11月,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了当时市场上所有的蓝耳病疫苗产品,包括有批文的和没有批文的,评价它们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的免疫效果。相关负责人披露,实验结果表明当时没有一个疫苗具有很好的保护率。
2007年6月初,农业部兽医局局长贾幼陵对媒体披露,〃国际上能够使用的普通蓝耳病疫苗只有一种,很贵,打一针要16…18块钱,但这个疫苗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没有作用〃。
防疫形势的日益严峻,促使针对蓝耳病变异毒株的疫苗研制和生产工作驶入快速干道。
第二阶段:新型疫苗统一调拨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确诊之后,最先抢占市场的疫苗生产企业是山东齐鲁。2007年4月,齐鲁生产的SD1型蓝耳病灭活疫苗开始上市。一个月多前,他们拿到了国内第一张,也是目前唯一一张SD1型蓝耳病灭活疫苗的临时批文。
山东齐鲁的SD1型蓝耳病灭活疫苗推出之时,可谓占据天时。当时,原来在市场上流通的各种蓝耳病疫苗的效果遭到普遍质疑,而中国动物疫病防控中心与中国兽药监察所研制的灭活疫苗(NVDC…JXA1型)尚未推出。SD1型灭活疫苗两个月内销量达到3000万毫升。
但随后不久,湖南、广东等地相继发生使用该疫苗后,猪群出现应激反应的情况。尽管应激反应与接种猪群的健康状况有关,但SD1型灭活疫苗的效果已经开始受到质疑。农业部有关专家在2007年6月广州召开的广东养猪产业博览会上透露,齐鲁的SD1型灭活疫苗针对的是山东毒株,这个毒株与哈兽研的CH…1R毒株一样,都属于经典毒株,不是变异毒株,因此该产品对变异毒株引起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保护效果并不明显。
2007年5月,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研制成功,并被农业部指定为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唯一有效产品,称其实验室保护率达到80%。尽管其在生产中的效果遭到一片怀疑,但是在强制免疫和统一调拨的政策保护下,NVDC…JXA1型灭活疫苗迅速霸占蓝耳病疫苗市场,原有格局被彻底打破。
6月中旬,首批NVDC…JXA1型灭活疫苗上市,农业部开始对其实行全国统一调拨,包括山东齐鲁、哈兽研、勃林格等厂家的产品市场空间被大幅压缩,齐鲁的SD1型灭活疫苗使用范围缩小到部分养殖场,月销量维持在300万毫升。
一时间,NVDC…JXA1型灭活疫苗的生产资质得到国内众多疫苗生产企业的追捧,农业部指定紧急生产的企业数量从原来的6家,扩张到最终的19家。6月,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病达到2007年的高峰,蓝耳病疫苗的供求关系异常紧张。以广东省为例,据省动物疫苗供应站统计,全省下半年蓝耳病疫苗需求量在3000万…4000万毫升,但截至7月初,只接到200万毫升的调拨产品。供应紧张的情况直到9月份才得到缓解。
紧张的供求关系,稳定的利润收入,使得具备NVDC…JXA1型灭活疫苗临时生产批文,同时具备足够生产能力的企业在此期间获利颇丰。据证券市场人士分析,以中牧股份、金宇集团为首的龙头企业在统一调拨期间的销售额都在1亿元左右。19家生产企业几乎全部开足马力生产,产品在6…9月间持续供不应求。
11月初,蓝耳病疫苗市场供求逐渐平衡,农业部停止对NVDC…JXA1型灭活疫苗的全国统一调拨,新型蓝耳病疫苗的统购统销时代结束。
第三阶段:弱毒疫苗有望反弹
蓝耳病疫苗市场面临着一次重新洗牌。
停止统一调拨之后,蓝耳病疫苗将回归到市场调控或政府招标的供应模式。由于NVDC…JXA1型灭活疫苗在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上的效果已经得到官方认可,所以该疫苗进入政府招标采购名单应该不会出现意外。在1个多月的过渡期内,19家具有临时生产批文的企业就要为采购招标和将来的正式生产批文储备产品和生产能力。而市场上其他的几类蓝耳病疫苗产品要想进入政府采购名单,就必须拿出该产品对蓝耳病变异毒株有效免疫的证据,否则只能依靠市场流通抢占用户。
目前除中国动物疫病防控中心研制的NVDC…JXA1型灭活疫苗之外,市场上还有五种合法销售的普通型猪蓝耳病疫苗,分别是维科生物生产的Ch…a1型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上海海利生产的弱毒疫苗,山东齐鲁动保的SD1型灭活疫苗,勃林格的弱毒疫苗。
维科生物和上海海利的弱毒疫苗值得特别关注。这两个产品都由哈兽研研制,2007年4月底,获农业部新兽药证书,5月21日获批准文号,这是农业部对我国猪蓝耳弱毒疫苗批准的第一个正式生产文号。这一型号疫苗的技术分别由维科生物和上海海利使用并投入生产。
6月至7月间,两公司的产品相继上市。据透露,上海海利的蓝耳病弱毒疫苗4个月内完全依靠市场的销售量达到近800万头份,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这样的业绩在灭活疫苗统一调拨的背景下尤为可观,市场潜力值得期待。而维科生物虽然持有国内仅有的两个蓝耳病疫苗正式批文Ch…a1型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但是却没有申请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NVDC…JXA1型)的临时生产批文,没有蓝耳病疫苗产品参与统一调拨。
这似乎与哈兽研在国内生物制品领域的地位不相称。实际上,在国内生物制品企业对NVDC…JXA1型灭活疫苗生产批文趋之若鹜的时候,维科生物的目光更多地瞄准了蓝耳病弱毒疫苗。
看好蓝耳病弱毒疫苗市场的决不仅仅是这两家企业。10月中旬,国家兽医局局长贾幼陵在成都参加中国动物保健品行业高峰论坛时透露,已经有10多家企业向农业部提交了蓝耳病弱毒疫苗的生产许可申请,目前只有哈兽研研制的产品达到审批要求。
弱毒疫苗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的效果,也越来越得到业内专家的认可。目前生产中比较流行的免疫方法是灭活疫苗与弱毒疫苗联合使用。据了解,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对弱毒疫苗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免疫效果进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