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524章

读者十年精华-第524章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快来看这两个铁窗里的囚犯!”列宁为之一震,目光投向窗外,追随着跑开的淘气包。他再也坐不住了,拂袖而起。他跑到院子里,望着正在游玩的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出神:是啊,祖国需要自由,孩子们才能幸福地成长!

1888年冬天,列宁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喀山的一个乡村。在那儿,他和表弟阿尔达耶夫经常对弈。一天,他把表弟叫去,说:“让我们下一盘盲棋吧!”阿尔达耶夫从未见过如此下棋,认为这对攻的一方是一种非常困难的事。因此,他满怀信心地坐下来应战,决心以逸待劳。列宁坐在远处,开始口授他的走法。尽管阿尔达耶夫千方百计地耍花弄巧,都被列宁发觉,结果还是一败涂地。一般地说,列宁不喜欢走盲棋,因为这种战法全凭记忆和思考,使大脑处于过度紧张中,罔能收到调剂精神的效果。

这年冬天,列宁还同萨马拉的象棋名手哈登通讯下棋。他们互相写信说明走法,通常使用的是明信片。列宁走了一步,等待着回信时,常常几次摆上棋子,自言自语地说:“有趣,看他怎么办?怎么摆脱这个局面?”哈登的回信终于盼到了,列宁琢磨着,起初他迷惑不解,可是很快就明白了,于是叹服道:“高,实在是高手有鬼神莫测之机!”这次通讯下棋,列宁输了。1889年春,列宁从喀山到萨马拉,亲自登门拜访了哈登。后者最初让了他一匹马,过了两年,列宁开始获胜,于是改让了一个卒。在这种力量对比下,列宁经常输棋。1889年冬,萨马拉举行了一次象棋比赛。因为力量不均衡,竞赛采取让子的方法进行。一级选手只有哈登一人,二级选手是列宁和另一棋手,其余均为三级、四级。这次竞赛,列宁获得优胜。由于没买奖品,主持者把奖金授给列宁。列宁断然不受。根据他的建议,这笔奖金献给了救济事业。

列宁很喜欢与哈登弈棋,尽管输多赢少。哈登是自成一家的国际象棋名手,他专攻此道,生乎于是,死乎于是。从他走棋,列宁悟出了不少哲理和战略战术法。在列宁看来,哈登下棋以致达到了这样的地步,即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对列宁后来通晓马克思主义,富有神妙的启示。诚然,如果列宁以象棋为专攻,以彼奇才,不数年间完全可以纵横棋坛,独步一时。然而,列宁始终把象棋当作娱乐和游戏,当作一种业余爱好。有一次,弟弟德米特里向列宁诉苦说:“中学里开设僵死的拉丁语和希腊语,使人窒息得透不过气来,还不如用象棋代替这此老古董,既可以训练和发展的思维能力,又可以娱乐身心。”列宁笑道:“呶,你这样一代替,只会越弄越槽!不要忘记,象棋毕竟是娱乐游戏,而不是正业。”

列宁虽然通晓当时象棋名手所用的起步和决战的绝招,但他从未接触过象棋书刊,更未想到要去系统地钻研象棋理论。他把自己的绝大部分时光都花费在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上,花费在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统计学和外国语的学习上。列宁后来在亚拉卡耶夫卡从事革命理论的研究,并投身到紧张的革命实践中。在古老荒芜的花园里,在浓密的绿树丛中,设有一张桌和一把椅。桌上从清晨就摊开子书、纸、笔、墨。一条不到三十米的园中小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在这条小径上,盖满了列宁坚定而踏实的脚印。为了思考和融化读过的东西,不知有多少次他来回地踱着、踱着……这时,什么象棋和任何娱乐,都不能使他分心。因为这里需要的是工作和学习,而不是把自己造就成一名象棋手。从1893年起,列宁用于下象棋的时间越来越少。虽然,在西伯利亚流放地,他跟克尔任日诺夫斯基、斯塔尔柯夫、列别早斯基也都曾弈过棋,可那是苦中作乐,偶尔为之。革命后,列宁对象棋几乎丢开了手,他说,这太累人!在休息时间,他宁愿去掷木桩、散步或打猎。

Number:2556

Title:华罗庚传奇

作者:梁羽生

出处《读者》:总第27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一百四十一年前(一八三九),清代大诗人龚自珍路过元和(今江苏吴县),写了一首诗,怀念当地一位以博学著称的学者顾千里,中有句云:“湖山旷劫三吴地,何日重生此霸才?”顾千里最长于“目录学”,但史称他“读书过目万卷”,“经史训诂,天文算学”莫不贯通的。当然,这“霸才”二字,只是指在学术方面的才能而言。

龚自珍此问,当日谁都不敢作答,但现在有了答案了。喜见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人材降在金坛,金坛位于江苏南部,也算得是包括在广义的“三吴地”之内的。这个人材就是华罗庚。

在美国出版的《华罗庚传》(作者StephenSalatt),第一句就称华罗庚为“多方面名列世界前茅的数学家”,他的《堆垒素数论》,他的《数论导引》,他的《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及他和万哲先合著的《典型群》等等数学著作,无一不引起国际数学家的震动。他在学问上的成就,比之顾千里已是不知要超过多少倍!岂只“名满三吴”,而是名副其实的“誉满天下”了。

平凡方显不平凡

但我不知华罗庚看了本文题目,会不会皱起眉头?

尽管他名满天下,他是自居于平凡的人的。而“传奇”是不是多少有点把他当作“奇人”看待?

我在英国的伯明翰(Birmingham)和他初次会面,他就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不是怪物!”这句话他是有感而发的,有感于一些写科学家的文章,往往把科学家写成“不近人情”的“怪物”,好象科学家的某些“怪癖”是与生俱来,没有这些“怪癖”,就不成其为科学家似的。其实科学家也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人,并非头上涂上光圈的“不可理解”的“神人”或“怪物”!而平常人也并非就全无“怪癖”。

但我还是要说,他是既“平凡”又不平凡的!

他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父亲是个小小杂货店的店主。你知道他的名字的由来吗?他父亲四十那年生下他,生下来就用两个箩筐一扣,据说可以“生根”,容易养活。“箩”字去了“竹”是“罗”,“庚”“根”同音。贫穷人家的父母,最担心的儿女长不大,华罗庚的名字,就正含着父亲对他的祝愿啊!

他的学历,不过是初中毕业,另外加上在职业学校读过一年半。(未毕业即因交不起学费,而被逼退学。)而且他在二十岁那年,还因一场伤寒病而变成瘸子!

一个初中毕业生,又是一个瘸子,如果他稍为少一点毅力,那就必将是庸庸碌碌过这一生了。

但他凭着这点“可怜”的学历,通过自学,却变成了大数学家,这还能说是“平凡”么?

数学曾经不合格

也是龚自珍的诗:“廉锷非关上帝才,百年淬厉电光开!”诗中说的廉锷是刀剑的锋棱,引伸为宝刀宝剑。宝剑如此,人材亦然。华罗庚无疑是数学的天才,但他的“天才”也是经过磨练,“锋芒”始显的。

你大概想不到,这大数学家也曾在数学这一科考试不合格吧?这是他读初中一年级时候的事情。我曾问他是不是因为他曾触犯那位老师,老师故意不给他合格,他说:“不是,我小时候是很贪玩的,常常逃学去看社戏。试卷又写得潦草,怪不得老师的。”

经过这次教训,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他就知道用功了。一用功锋芒立显,数学老师每逢考试的时候,就把他拉过一边,悄声对他说道:“今天的题目太容易,你上街玩去吧。”

看出胡适的逻辑错误

另一件他在初中念书时大显“锋芒”的事,是他看出胡适的逻辑错误。

初二那年,他的一位国文老师,是胡适的崇拜者,要学生读胡适的作品,并写读后心得,分配给他读的,是胡适的《尝试集》。

华罗庚只看了胡适在《尝试集》前面的“序诗”,就掩卷不看了。那序诗是:“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此言未必是,我今为之转一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他的“读后心得”说:这首诗中的两个“尝试”,概念是根本不同的,第一个“尝试”是“只试一次”的“尝试”,第二个“尝试”则是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了。胡适对“尝试”的观念尚且混淆,他的《尝试集》还值得我读吗?

当时他只是一个十三岁多一点的孩子,就看得出胡适的逻辑错误,这也可以见得他是有缜密的“科学头脑”了。

“周公诛管蔡”的风波

也还是那位国文老师,有一次出了一个作文题目“周公诛管蔡论”。

依正史说法,管叔、蔡叔都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他们不服,连同一个叫武庚的一起叛乱,结果被周公平定。管、蔡服诛。做这个题目,一般的写法当然是应该说周公诛管蔡,诛得对的。

但华罗庚却做“反面文章”,他说周公倘若不诛管蔡,说不定他自己也会造反的。正因为管蔡看出他的意图,所以他才把管蔡杀了灭口。但他既然用维护周室的名目来诛叛逆,他做了这件事,自己就不便造反了。

那位国文老师这次是更恼火了,大骂华罗庚“污蔑圣人”,几乎要号召生徒“鸣鼓而攻”之。

华罗庚辩解说:倘若你只许有一种写法,为什么你出的题目不叫做“周公诛管蔡颂”?既然题目有“论”字,那就应该准许别人“议论”,是议论就可以有不同的意见!这段辩驳,“逻辑性”是很强的。那位老师也只好不了了之了。

王维克这个人

金坛虽小,也有“卧虎藏龙”。华罗庚读初中二年级时的级主任王维克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知道王维克这个人的或许不多,但对华罗庚来说,这个人却是对他的一生影响甚大的人。据华罗庚说,王维克是有点象顾千里这样的人物。顾千里“读书过目卷,经史训诂,天文算学,莫不贯通。”而王维克则更进一步,他是堪称“学贯中西”的。他曾译过但丁的《神曲》,印度的史诗。对元曲也很有研究。数学方面,他虽然未足成家,但也不止于“涉猎”了。

王维克在金坛中学只教了华罗庚一年,第二年就到法国留学。回来后曾当过“中国公学”的教授,他在中国公学教书的时候,校长是鼎鼎大名的胡适之,教务长是杨振声。王维克和这两个人都合不来,恰巧那时上海的小报又有一篇文章叫“黄皮客游沪记”,“黄皮客”和“王维克”谐音,影射王维克游沪是“乡下佬进城”。王维克一怒之下,拂袖而去。后来他做了金坛中学的校长,对华罗庚的影响就更大了。

王维克是第一个发现华罗庚有数学天才的人,在他的教导下,化罗庚不但数学这一科成绩超卓,其他学科也都有了进步,尤其是中文,华罗庚能文能诗,他的中文基础,就是在那个时候打下的。

另一位难忘的老师

初中毕业后,家中无力供他升学。1927年春天,华罗庚到了上海,考进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

在中华职业学校,他碰上另一位难忘的老师邹韬奋。

邹韬奋(18951944)是名记者,名政论家和出版家,三十年代,他创办的生活书店和他主编的《大众生活》周刊,影响曾及于全国。但当时的邹韬奋还不是那么有名的,华罗庚到上海的前一年(1926),邹韬奋是上海《生活》周刊的编辑,后来又兼任中华职业学校的英文教员。教员华罗庚谈起这位老师,连称“厉害!厉害!”原来上邹韬奋的英文课,学生第一次答不出问题,就罚在原位站。第二次答不出,罚上台上站。第三次答不出,罚上放在台上的那张桌子上面站。不用说那是成为全班同学注目的焦点了。

我问华罗庚,他有没有被罚过站,他说罚在原位站可能有过,罚上台上和桌子上站则好象没有。他的英文是在全班考第二名的。

曾获珠算比赛第一名

在上海就读期间,还有一件可记的事是,他曾获得上海市珠算比赛第一名。

参加这个比赛的绝大多数是上海各个银行的职员和各个钱庄的伙计,“打算盘”可说是熟极如流的。而他,虽然从小帮父亲料理店务,打这算盘,但毕竟不是专业,比得过那些高手吗?

他谈起那次比赛,笑说:“我是斗智不斗力。”原来他发现一个简单的珠算算法,这就压倒了那班只凭“手熟”的“高手”了。

读职业学校的费用虽然较少,一个学期(半年)的膳费和杂费也得五十块洋钱。华罗庚因是清贫学生,申请免交学费已得学校当局批准,但膳费是必须自己出的,他的父亲已经罗掘俱穷,这五十元是再也筹不出来了,于是华罗庚虽然只差一个学期就可毕业,还是被迫退学,回乡帮父亲料理那间小小的杂货店。

父亲不许看“天书”

弃宝剑于尘埃,投明珠于暗室,一个数学天才难道就要在杂货店终其一生么?宝剑何时再露锋芒,明珠何日光化重现?

暗室露出一线光亮了。王维克已经重回金坛,师徒会面,化罗庚从王维克的手中借到一些数学书籍,开始他的自学了。

但阻力马上来自他的父亲,他的父亲看不懂数学书上那些古怪符号,大发儿子脾气:“你看这些天书做什么?书又不能当饭吃,还不赶块招呼顾客?”多年后西方一本数学杂志刊了一幅漫画,画中的华罗庚,抱着几本破书,被拿着烧火棍的父亲追得满屋子的团团转。父亲威胁儿子,要他把数学书扔到火炉里。

杂货店生意不好,他父亲帮人收购蚕丝,白天收购,晚上算账。有一晚算错了一千多元,算不清明天就不能开工。金坛有“拜狐仙”的迷信风俗,有人就点上香烛,求狐仙帮忙。可是求了狐仙,还是算不清账目。华罗庚在屋子里闻得香气,出来说道,不要求狐仙了,让我来帮你们算账吧。父亲不相信儿子有这本领,但抱着姑且让他一试的心情,把两大本账薄交给他。结果华罗庚牛刀小试,没花多少时间就把账目算清了。父亲一看,学数学果然有点用,这才放松了对他的阻吓。

不合格教员

华罗庚的“运气”似乎越来越好转了,十八岁那年,一向常识他的那位老师王维克做了金坛中学校校长,请他去当庶务兼会计,月薪十八大元。比起在杂货店做没工钱的“小伙计”,华罗庚简直好象是平步青云了。第二年,学校开了个补习班,王维克又叫他去当补习班的教员。

一山凸起丘陵妒,他不过是初中毕业,竟然在中学当起教员,虽然只是教补习班,亦已有人看不顺眼了。王维克和当地士绅的关系又搞不好,于是一班士绅联名向县教育局控告王维克“十大罪状”。“任用私人不合格教员华罗庚”也成为王维克的十大罪状之一。那位教育局长似乎还颇明事理,他批下来说:“学生焉得为私人,受控各节,大致类此,不准。”

不过王维克虽然官司打赢,但他不堪排挤,又来一次拂袖而去。华罗庚的补习教员也干不成了,不过学校仍然用他做会计。

“运气”才好了不过一年,第二年又变坏了。十九岁那年,华罗庚母亲因病逝世,他自己也染上极其可怕的伤寒病。这场大病,几乎毁了他的一生。

大病不死变成残废

这场大病,从旧历腊月廿四日开始,足足病了半年。请来的老中医对他父亲说:“不用下药了,他想吃什么就给他吃点什么吧。”但即使是在病重的时候,他也还是神智清醒的。家人在楼下替他占卦算命,他都知道。

“奇迹”出现,他并没如医生断定那样夭亡,到了第二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