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于丹 >

第6章

于丹-第6章

小说: 于丹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驴子看猴子老受表扬,也想像小猴子一样上房。有一天它终于踩着柴垛艰难地上了屋顶,踩破了屋顶瓦片,结果被主人给拖下来暴打了一顿。
  小驴子不理解,我终于做成了小猴子做的事情,为什么它要受表扬,而我要挨打呢?为什么呢?
  其实,这样的境遇发生在很多很多人的身上。我们过分地仿效了他人的行为,我们刻意地强调了社会流行的标准。
  所谓时尚、所谓流行往往有一种潮流的趋势,让我们迷失了自己的心,而趋同于大众的标准。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残疾。
  善于讲寓言的庄子,借用了一个个或身有残疾,或外表丑陋的怪人,来表达了自己的一个观点,那就是: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情况,世界上总有路可走。
  在《庄子》的寓言中,有很多形态与常人不同的人,比如残疾人、受过刑的人。从表面上看,他们身体条件都与常人不同,但是这些人或者有抱负,或者有理想,或者活得很快乐,或者活得很成功,堪称奇人异士。
  庄子在《人世间》篇中写过一个叫支离疏的人。这个人名字已经够奇异了,他长得什么样子呢?
  支离疏双肩高过他的头顶,头低到肚脐以下,本应该是垂在后面的发髻,却是冲着天的。他的五脏六腑都挤在后背上,还是个驼背,两条腿就直接长在肋骨旁边。经过庄子这样一番形容,这个支离疏不仅是丑陋了,而且近乎狰狞,像个怪物一样。
  支离疏又是怎么生活呢?庄子说,他替人缝衣服、洗衣服,已足够养活他自己。他还有余力替别人去筛糠啊、簸米啊,挣的钱足够养活十口人。
  最后庄子得出一个结论:像支离疏这样肢体不全的人,他只要自食其力,一样可以养活自己,安享天年。
  由支离疏的故事,让人想起了武侠小说家温瑞安写的《四大名捕》系列。熟悉武侠小说的人都会知道,四大名捕之首就是无情。
  无情出身于一个武林世家。由于他的父母在江湖上结下了冤仇,被仇家屠灭了全家。他的父母都死了。仇家心狠手辣,抓到这个小婴儿,决定让他活下来,但作为一个武林后人,从小就废掉他的武功,让他生不如死,不能为父母复仇。所以,仇家残忍地把这个孩子的脚筋挑断了。无情还没有学会走路,就先瘫痪了。
  无情长大以后,是一副手无缚鸡之力、孱弱不堪的书生模样,是个残疾人。但在四大名捕里面,无情为首。他具有超凡的武功和内力。无情的独家绝活是什么?是他在微笑的时候,可以从嘴里猛喷出来一口钢针,足以致敌于死地。虽然他有先天肢体的残疾,但是他却有了无人可比的精湛内功。
  这个故事是不是可以作为支离疏的一个延伸呢?这样的故事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是不是也有呢?
  庄子《德充符》篇还讲过一个名叫哀骀它的丑人的故事:
  鲁哀公曾经对孔子说:卫国有个面貌特别丑陋的人,名叫哀骀它。这个人虽然丑,但有一种神奇的魔力,男人如果跟他待上一段时间,就会留恋这个人的德行,不想离开他;女人一旦跟他见了面,就会回家去跟父母说“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就算是给他做小妾,我都不嫁到别人家去做正妻。这样的女孩子有十几个,而且人数还在增长。
  鲁哀公说:这个人怪了,他没有权位,也没有钱财,我也没见他有多么过人的见解,倒是经常附和别人的一些意见。我想他一定有什么跟常人不同的地方,就把他给请来了。他果然丑陋得让人惊骇。但是,我跟他相处,我就发现很舒服,不到一个月我就特别信任他。最后,鲁哀公就问孔子:你说说看,这个哀骀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是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庄子无非是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的外貌平平,甚至丑陋,但是内心有一种人格的力量,可以不知不觉地把人吸引在他的身边。一个人真正的力量并不表现有某种卓越的才华,某种炫耀的技巧,而是一种和缓的凝聚力。
  台湾著名的教授傅佩荣先生在研究庄子之后,得出一个心得,他说:真正看懂《庄子》就会明白,世界上总有路可走。
  这句话很朴素,它不是一个学术结论,而是一个人生结论。
  庄子的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即使外貌丑陋、身体残缺,也可以自食其力,得享天年,这是因为他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在我们当今社会的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人很不幸地成为身体上有残障的人,他们是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的?而他们的选择又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当今中国的残疾人将近6000万,他们有的是肢体残疾,有的是智力有障碍。他们的生活比我们普通人要困难得多,他们该怎么生活呢?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纪录片,叫做《舟舟的世界》,记录了武汉的一个男孩子舟舟。这个孩子先天智障,他的智力水平相当于三四岁的儿童,而且再也没有成长发育。
  我们看到这个片子的时候,舟舟已经26岁了,但是他的智力水平遗憾地停留在了这个水准上。但是他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世界,那就是他的音乐世界。
  舟舟在指挥上是一个天才。这是因为他父亲在武汉歌舞剧院工作,他从小生活在这个环境里面。这个环境对他来讲,不是一种知识的学习,不是一种业务的培训,而是一种生命性灵的浸润。他是被音乐滋养大的。
  每当有大型的交响乐演出的时候,指挥在前台,他在后台,一个人心醉神迷地指挥。他跟音乐之间有一种超越任何知识的默契。后来,舟舟的这个才能得到了发挥,他获得了指挥乐团演奏的机会。他不仅家喻户晓,在全国成为名人,而且可以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参加演奏比赛。
  舟舟的这个现象,应该说是一个生命的奇迹。他虽然智力残缺,但他生命里面的一种性灵的天真却得到了开发,这种天真和艺术之间不经意地有了这么一点默契。
  在春节晚会上,大家都记住了《千手观音》这个舞蹈。从领舞邰丽华,到千手观音这个残疾人的表演群体,大家看到的是端庄、肃穆、优美、纯净,是美奂美仑、金碧辉煌。这个表演群体都是聋哑人,她们心神安静,内敛、专注,脸上、身上表现出一种天然的祥瑞之气。这种气质,是健全人绝难表演出来的。
  所谓残疾就是身体的某一器官功能受到了损害。但是,人体的器官是有代偿功能的。所以大家经常说,眼睛不好的人耳朵特别灵敏,这就是代偿功能。其实,人体是有很多很多奥秘的,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能力还没有开发出来。
  庄子所说的支离疏也许仅仅是一个意象,但是把这个意象放大,我们会觉得,有很多我们以往觉得是人生遗憾的事情,一样可以获得生命的圆满。
  《庄子》里面还有一个故事:
  郑国有个叫申徒嘉的人,断了一只脚。他跟郑国的执政大夫子产一起在伯昏无人的门下做学生。子产觉得自己贵为大夫,却和申徒嘉这样的断脚人做同学,心里头就总很不舒服。
  有一天,子产对申徒嘉说:我要先出去的时候,你停一下后走;如果你要先出去,我就停下来后走。其实,就是讨厌他,不愿意跟他一起出入。
  申徒嘉没有理会子产。第二天,子产觉得忍无可忍了,又一次重申这个要求,并且说:你见了我这个执政大夫都不知道回避,难道你当自己也是执政大夫吗?
  申徒嘉说:有你这样的执政大夫吗?我听说,一个镜子如果它真的明亮,是不落尘埃的;如果真正落上尘埃的话,镜子就不能明亮。人心也是如此啊。我们在这里跟从先生修养德行,你却说这样的话,不觉得过分吗?
  子产有点急了,说:你都是这样的人了,你真应该好好反省自己到底是个什么人?
  申徒嘉说:咱们老师的门下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执政大夫?我跟老师之前,听到有很多人耻笑我,笑我两脚不全,笑得我心里很不平衡。我是满怀的怨气。但是我自从跟老师学习之后,我的怨气就四散了。我在老师门下整整学习了19年,他从来不让我觉得我是一个独脚之人。现在,你用形体标准而不是道德标准来看待我,还说你自己是一个执政大夫,你难道不惭愧吗?
  子产听完,觉得很惭愧。这是一个肢体健全的人在一个肢体不全的人面前流露出的惭愧。这种惭愧源自于他内心的缺失。他明白了,一个人能否成功,并不靠他的肢体,甚至不靠他的权位,而在于是不是真的知道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位置。
  庄子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叫叔山无趾的人,因为早年间犯了过失而被砍去了脚趾。有一天,叔山无趾用脚后跟走路,到孔子的门下求教。孔子正在给学生上课,见叔山无趾来了,就跟他说:你年轻的时候做人不谨慎,犯了过失,招致了祸患,所以落成今天这个样子。尽管你今天还想到我这里来学习,不过你觉得还来得及吗?叔山无趾平静地回答说:我正是因为年轻无知,才会使身体受到伤害。但是我现在知道,生命中有比脚趾更尊贵、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来找你求教。“天无不覆,地无不载”,上天什么东西都能覆盖,大地什么东西都能承载。我把夫子你视为天地,哪里知道你是这样一个人?
  孔子顿觉惭愧:我实在是浅陋。请你进来指导指导我的学生吧!
  但是,叔山无趾还是离开了。
  孔子深感遗憾,回头对学生讲:你们勉励啊!叔山无趾这样一个断了脚趾的人,还知道来学习,还知道生命中有比他的脚趾更尊贵、更值得尊敬的东西,我们这些是全身全德之人,我们孰能不进取呢?
  从申徒嘉到叔山无趾,也许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上都曾经有过污点。他们付出了身体上的代价。他们并不像支离疏那样先天残疾,他们其实背负着双重压力,但是为什么他们能在世界上活得坦然?
  因为他们有一种内心的力量。他们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勇于改过,对新的生活孜孜以求,仍然能获得人们的尊敬。
  无论是申徒嘉还是叔山无趾,他们虽然犯过错误并受到严厉的刑罚,但是他们知耻而改,用一种内心的力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都很大,当心理不堪重负、产生残缺时,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人有肢体残疾,难道没有心智上的残疾吗?
  今天,是一个媒介发达、资讯贯通、科技给了我们无穷力量的时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的人格在今天更健康、更明朗。也许,我们在心智上的残缺更多了。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栏目播出了一期节目,叫做《一只猫的非常死亡》。2006年4月,在网络上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虐猫事件。当一只高跟鞋踩死一只小猫的整个过程曝光在网上时,激起了一片指责、愤慨。大家一直在搜寻这背后的凶手是谁?
  这个事件里面有三个角色,第一,踩死小猫的这个女人是谁?第二,谁拍下了这段录像,并把它挂在网上?第三,这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网站?
  看完《新闻调查》的这期节目,大家会震惊地发现,踩死小猫的那个人是黑龙江一个医院的药剂师。她平时工作非常认真,对患者负责尽职,从不出错;她把工作环境打扫得干干净净,与人和善,宁可自己吃亏,也从不让他人受委屈,在单位受到一致好评。
  但是,她有17年的婚姻危机,在离异以后,她无处倾吐,心里充满了委屈和愤怒。在电视镜头前,她直言不讳地说:当有人找她做这件事的时候,她一口答应,根本不是为了钱,就是为了一种发泄。
  记者问她:你在踩死小猫的时候,脸上的微笑是别人要求你这么做的吗?她说:不是,没人要求,好像我自己就愿意这样。
  这是一种心灵的扭曲所释放出来的一种反常行为。而把这个全过程拍摄下来并挂在网上的那个网站,是中国恋足前线里面的一个分支,叫做踩踏网站。它的主办者说:我和我的群体,生活在一个阴暗的社会角落。由于我们自己特殊的性取向,把脚部作为惟一的美的标准。所以,就会希望这种脚部力的释放最大化。让高跟鞋去踩踏,就是这种释放。国际上也有这样的一批人,他们踩踏的是衣服、水果,是无生命的东西,后来就发展到踩小鱼、小虾,再后来就发展踩踏小猫、小狗。这种对于生命的践踏是没有止境的。
  其实,这个网站背后的这个群体是一些具有相当知识水平的。他们有体面的工作。但是,他们的心理上永远有这样一块抹不去的残疾。
  这个虐猫事件,当它背后的角色一一走到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止于一种愤怒,更多的是感到一种悲悯。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科学文明的时代,有多少人因为心灵残疾,而不能走到阳光底下?
  如果我们都像申徒嘉,都像叔山无趾,我们也许倒幸运了,因为我们可以去解释,可以去认错,可以去追寻,可以获得心灵的拯救。问题是,太多的人不能解释,甚至不可认知。
  我记得在一次学术沙龙上,一个心理学系的学科负责人,给我们讲过他做过的一个心理诊疗的个案:
  有一次,一个非常成功的白领小伙子,西装革履来到他的办公室。进来以后,他就四下搜寻,坐下时就抓起一个烟灰缸,从左手倒到右手,从右手倒到左手。他就一直在这儿倒着,才开始说话。
  他说:“我想跟你咨询一个事。我现在老有一种心理暗示,就是不祥预感。比如,我上班时要走一条路,远远地看见那个地方在挖土,明明我可以绕过去,但突然之间我就觉得要有不祥的事情发生,我就调转车头,改一条可能要拥堵两小时的路,宁可迟到,我决不再走这条路。这样一些事情不断发生,我已经无法左右我自己了,我总是见到一个细微的征兆就觉得要出事。”他一边说,手里还在不断地倒腾着那个烟灰缸。
  心理咨询师看了他很久,突然问了他一个问题:“你小时候是跟谁长大的?”他回答说:“我是跟我奶奶长大的。”
  咨询师就开始跟他聊起遥远的童年,最终揭示了这个心理的秘密。这个秘密令人惊讶,听起来似乎发生在我们每家每户。
  小孩子不睡觉,老奶奶哄他说:“五分钟之内你要是再不闭上眼睛,狼外婆就来了!”孩子还是没有睡。奶奶说:“三分钟之内,你要是再不睡着的话,大风就把你给卷走了!”孩子还是没有睡。奶奶说:“一分钟以后,妖精就出来了!”
  小孩因为害怕,睡不着也得闭着眼睛,而闭着眼睛的时候,他就一直在想着,这些狼外婆和妖精来了会怎么样?
  咨询师说,就是由于我们大家司空见惯的这种哄孩子睡觉的方式,可能使那种特别敏感的孩子在某种机遇下会得上这种强迫症。
  当时,咨询师突然问小伙子:“你手里倒着这个烟灰缸,这是一种仪式。你告诉我,你现在心里有什么预感?”听了这话,小伙子突然就停住了,说:“对啊,你说了我才明白,我现在觉得我妈妈可能要出什么事,我要是不倒腾那个烟灰缸,她就会出事。但是你真说出来,我就觉得没事了。”
  心理疾病的治疗远远不是这么一句话就能完成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