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行-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宜章还是我党早期革命家和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的故乡。我们前往太平里乡邓家湾村瞻仰了邓中夏故居。邓的父亲是晚清湖南专管盐业的大官员,但从这幢带有阁楼的普通砖木结构的三间瓦房(无庭院)来看,似没有多少家产,被介绍说是一个相当清廉的官员。邓在1917年考入北大,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和组织者,李大钊领导的北京党组织的主要成员。他参加六大后留在莫斯科两年多,写出《中国职工运动简史》这部著名的工运史著作;1930年回国后,到湘鄂西根据地任特委书记和红二军团政治委员。他与贺龙搭档共事一年多,尽管执行过立三路线,使洪湖苏区的发展受到了影响,但很快认识和纠正了错误。贺龙回忆说:中夏很有学问,为人正派,不打击别人,和他争论不少,但两人关系还是很好的。后来他调至上海工作,于1933年5月被捕,国民党当局劝降无效,加施酷刑,仍不屈服。是年9月,他被杀害于南京雨花台。他就义前写信给党:我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奋斗吧,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他没有能参加长征,但长征的队伍经过了他的家乡,怀着先烈的遗志继续西行,并且是要前往会合他领导过的部队。
中央红军在过第二道封锁线后,转移的战略意图已经显示出来,正式下达通知,是为了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在那里建立新的根据地。国民党军队为阻止红军西进,沿粤汉铁路湘粤边境的宜章一线,设置第三道封锁线,修筑碉堡114座;并在中心碉堡里储备万斤粮、万斤煤、万担水,准备负隅顽抗。中革军委采纳彭德怀等的建议,为迅速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决定兵分两路,一路以红三军团为前卫,走宜章北,一路以红一军团为前卫,走宜章南。红军冒着倾盆大雨急行军。红三军团在打垮地方武装后,摧毁了敌人的中心碉堡,于11日占领宜章县城。南路的红一军团,经过一天激战,牵制粤军,掩护军委纵队和后续部队通过,占领了县城南20多里的白石渡镇。这是粤汉铁路的宜章车站,为交通要道。红军前卫分别占领了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上的两个重要支撑点宜章城和白石渡站,使全军顺利通过粤汉铁路有了保障。11日,中革军委发布命令,表彰红三军团在突破汝城、宜章“两封锁线时之英勇与模范的战斗动作”。15日,中央红军全部通过第三道封锁线。
红军在宜章作了几天休整,进行建党、建政、扩军工作。党史办同志说:当时正在修粤汉铁路,这里有三四千工人。红军来后,与地方党组织一起开展工作,建立三个乡苏维埃政权,扩红300多人,离开宜章前,在县城开群众大会,宣布成立县苏维埃政府,没收土豪劣绅财物给贫苦民众,发枪组织武装赤卫队。红军在宜章途经56个乡村,历时12天。
大军委蛇后三岭
红军战略转移头一个月,尽管行军迟缓,但相对地说,还没有碰到特别大的困难,也还没有遭遇国民党军队特别拼命的追堵阻击。但国民党反动集团决不会放过西进红军的。在红军进入第三道封锁线之际,国民党军队在五岭的后三岭地区,即主要为湘南零陵和桂东北桂林诸县交界的萌渚岭、都庞岭和越城岭已在部署第四道封锁线,准备调集主力部队歼灭红军。
红军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后迅速进入零陵诸县。我于2004年12月中旬到湘南零陵地区对红军长征过境情况进行了考察。零陵是华夏历史上最古老的34处重要郡地之一,也是我国南方开发较早地区之一。零陵得名于传说中的舜帝葬于九疑。我国史学鼻祖司马迁到过九疑山,《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南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从此,零陵之名广为流传,并且成为我国自古至今始终沿用的重要地名之一。这个地方是一地二名。隋代前多称零陵,这以后多称永州。据永州市委副秘书长张泽槐说:零陵,实为舜陵之别称。舜帝南巡死于九疑后,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千里寻舜陵,一路痛哭欲绝,到达九疑,泪尽泣血,泪血洒竹留下泪斑,成为斑竹。故毛泽东的诗有“斑竹一枝千滴泪”之句。但娥皇和女英最终没有找到舜陵,在返回途中双双投水于洞庭湖。后人为了纪念娥皇和女英,便将舜陵改称零陵,这里的“零”是“涕零”即落泪的意思。零陵后改永州,是隋文帝一统国家后,废郡实行州府制,因零陵郡西南有“永山永水”(现今的双牌县永江乡一带),故改称永州总管府。
零陵永州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唐宋二代空前繁荣。中唐文学家元结两任道州刺史,留下了著名的“浯溪碑林”。柳宗元谪居永州10年,写有《永州八记》和《捕蛇者说》等传世之作。唐代名僧怀素以蕉叶代纸习书,成一代书法宗师,并成为毛(泽东)体草书之源。北宋周敦颐,少时悟道于家乡道县月岩,后来成为宋明理学创始人。在近代涌现了参与党的创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北伐名将蒋先云、党的早期女革命家何宝珍等一批共产主义战士。
零陵永州自古是重要战场。它地处五岭北麓中心段,湘粤桂三省区之界域。“三山围夹两盆地”:萌渚岭、都庞岭和越城岭三大山脉从东、南、西三面沿边界向境内环绕;腹地多为丘岗和平地,呈马蹄形向北敞口;湘江由西向东穿越过境,潇水由南至北纵贯全境,潇湘二水在永州市汇流;拥有“踞水陆之冲,当楚粤之要,遥控百蛮,横连五岭”之优势,镇东北可入中原腹地,揽西南扼广西边陲之咽喉,据东南握粤港海滨之通道。因之,秦始皇经此修建连接湘、漓二水的灵渠,沿五岭开辟山道,使零陵成为中原通往岭南的枢纽,以打破南北阻隔和南征越族(今广西地区)。汉武帝遣兵五路击南越,一路便是“出零陵下漓水”。三国时,蜀吴争夺零陵达14年之久。宋元明清四代更替之际均在这里展开了拉锯式的争夺战争。太平天国出广西也经此北征。中央红军西行长征过此,乃战略要冲所使然。
红军长征走湘粤桂边界在计划之中。先是红六军团作为先遣队到达零陵地区。1934年8月下旬,红六军团占领零陵新田县城后,分兵两路,经零陵城周围直插湘江东岸,遇敌阻击,转向北面阳明山区后,又掉头往九疑山区的宁远方向进发,跳出了敌军的重重包围。9月初,红六军团全部人马进入道县南端的都庞岭北麓蒋家岭。这里是湘桂两地交界处,为通往广西的前沿地带,有号称桂军的“铁军师”部队把守。红六军团正面掩护,侧面猛攻,激战一天,占领了制高点,绕过敌重兵布防的湘桂通道永安关,从另一要隘清水关进入广西境内。
1934年11月中旬,中央红军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后,进入零陵的蓝山、宁远、道县、江华、江永地区。蓝山以境内“山岭重叠,荟蔚苍翠,浮空而蓝”,在唐代取今县名。周恩来于19日晚亲率红一军团一部攻占该县城,没收了伪县政府的10多斤金子和5000多块银元。宁远位于萌渚岭北端,自秦置县至今,在宋代以武定功成,远方安宁之意而得此县名。九疑山坐落在县城南境60里,纵横200里。它有形态相似的九大奇峰,峰峰矗立,互不相连,挺拔耸峻,竞秀争高,似漓江之山,高于漓江之山。九峰之外,群山莽莽,重峦叠翠,连绵起伏,有万山朝九疑之势。舜陵相传在主峰舜源峰下,幸存陵碑。舜庙位于舜源峰北麓,规模甚伟,气势恢宏。中央红军各部于11月17—25日经过宁远,击溃国民党中央军围堵,前往道县过湘江。朱德过梅翠八角亭,写有《咏八角亭》诗{1}。江华也位于萌渚岭北麓,是零陵地区的最大县,全国瑶族聚居最为集中和人口最多的县。县城有国内外规模最大的、祭祀瑶族始祖盘王的建筑盘王殿——被喻为“中国瑶族第一殿”。红军攻占县城后,保护了盘王殿。江永,位处萌渚岭和都庞岭{1}间,两岭合围形成天然屏障,自古为湖广南北孔道。这里有瑶族人民世代寻觅的祖居地千家峒,还有世界罕见的似如绳形的妇女文字“女书”。中央红军九军团、八军团和五军团先后过境,历时五天,占县城三天。道县自秦时置县,以《汉书》载“县有蛮夷曰道”,县名源此。四周环山,中部低平,是零陵南部盆地中心地域。特别是都庞岭经县东北走向西南,绵亘数十里,为湘桂界山,主峰海拔2000多米,为湖南第二高峰,境北永安关为湘桂要隘。这里是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的主要防区。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红四团于11月17日进入道县,长途奔袭行军200里,于次日深夜赶到县城潇水南岸,尖兵班泅水过岸,抢架100多米长的浮桥,守城敌军慌忙逃窜,部队迅速占领县城。敌军主力反扑,争占县城。26日,红军退出县城,将敌军逼困城内三天,牢固地控制通往桂北要道,掩护主力西进。红军各部在道县半月,与敌军在都庞岭北麓展开拉锯战,准备着强渡湘江。
一场大的殊死战斗即将来临。
惨烈的湘江之战
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所进行的湘江战役,原来总以为是在湖南境内。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参加写《周恩来传》,涉猎一些党史资料,才知道我这是想当然。尽管“湘”为湖南简称,湘江贯穿湖南全境,算第一大江,但在湖南的是它的中下游,其上游和源头则在广西。湘江战役主要发生在广西。这个战役在党史、军史上太有名了。从军史言,这是人民军队创建以来受创最重、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从党史说,它以残酷的事实表明错误路线的领导使党和红军濒临绝境,敲响了中央错误领导垮台的丧钟,为召开遵义会议并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最重要的干部思想基础。因此,很想找机会对湘江战役作点考察。
2001年4月下旬在广西南宁召开全国党史报刊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会后,去桂东北兴安县参观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到湘江之战的主战场界首渡口和光华铺阻击战遗址进行实地察看。桂林市委党史研究室还提供了研究湘江战役的若干资料。在编修中共党史一卷本过程中,也翻阅了一些著述。这样,对中央红军长征的首场恶战,即关系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的具体情况,才有了初步的实际印象。
突破前三道封锁线减员两万多
中央红军在进行湘江战役之前,连续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三道封锁线,有如前述,基本上比较顺利,伤亡相对较小。蒋介石为防堵中央红军离开江西苏区设置的第一道所谓“钢铁封锁线”,中央红军只打了五六个小仗,用四天时间就全部突围出去。蒋介石令粤军和湘军,在湘粤赣边的汝城、仁化、乐昌间(仍属大庾岭区域)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中央红军从11月1日至8日全部突破,没有经过激烈战斗,进入湘南粤北地区。为堵截红军从湘南到湘西,蒋介石又令粤军和湘军,在沿粤汉铁路湘境的郴县至宜章间,设置第三道封锁线。中央红军也没有打什么大仗,从11月8日开始至15日全部突破。
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的前三道封锁线,尽管没有打大仗、硬仗,但长途急行军、气候渐冷、水土不适等,也使红军减员不少。过去的史书很少交待这一减员情况。桂林市委党史研究室对此作了研究。他们告诉我,第一次突围减员3700余人,第二次突围减员9700余人,第三次突围减员8600余人,共减员2?郾2万余人{1}。减员情况各有不同,要作分析,但对红军突围的战斗力有不小削弱。这就是说,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实际兵力,不再是出发时的8万多,而只有6?郾4万人左右。
红军接连突破三道封锁线,使蒋介石既对粤军和湘军的不力十分恼火,又增强了一定要将红军聚歼于湘江以东、湘桂边界以西的桂东北地区的企图。于是凭借所谓湘江“天堑”,筑构更加坚固的第四道封锁线。
还在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之前,蒋介石已判明红军南进突围的战略意图,并非真要占据湘粤桂边境,而是沿红六军团路线经桂东北去湘西北与贺龙、萧克的红二、六军团会合。他很害怕这两支红军会合后在湖南重建根据地,将湘鄂川黔的苏区连为一体,形成更大的红色区域。在红军还未完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时,蒋介石就任命老牌反共健将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中央军嫡系薛岳为“前敌总指挥”,统领湘、粤、桂军和中央军,共26个整师、30余万兵力,全力“围歼”红军。蒋介石的“围歼”计划,是凭借两道天然屏障,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堵截红军于潇水以东地区,在宁远的天堂圩与道县间进行合击。此一步骤若难实现,第二步,则是聚集各路大军,阻截红军于桂东北湘江以东地区,在湘江之滨聚歼之。
湘江发源于桂东北海洋山,秦代修60多里灵渠,连通湘江与漓江,不仅大大改善了桂东北地区的灌溉条件,使丘陵成为良田;而且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联网,也改善了水利交通。湘江上游,处于横跨桂湘边境的越城岭和都庞岭两大山脉之间的“湘桂走廊”谷底,由南向北穿越桂东北重镇兴安、全州。上游湘江有相当一段,河弯滩多,水险流急。到20世纪30年代,从桂林通往湘南经过边境黄沙河的桂黄公路,与湘江平行而进。蒋介石下达的“围歼”计划,令何键将30万人马组成五路大军,前堵后追,左阻右截,压缩红军进入湘江以东的全州、灌阳和兴安{1}三县交界的东西不足120里、南北不到200里的三角地区。国民党军早在红六军团西进时,就作了守备湘江沿线的准备,在桂东北、湘西南沿江两岸筑起大小碉堡共550多座,凭借其优势兵力和精良装备,再加上湘江“天堑”,吹嘘这个地区是“铁三角”。各路“追剿”的任务,就是要“铁壁合围”,将红军逼进他们制造的“瓮”中,以便一举“捉鳖”。
蒋介石为了将红军“围歼”于他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督战南昌行营。他给何键亲笔信,“党国命运在此一役,望全力追剿”,并赠与一首唐诗: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这充分反映了其“剿共灭红”的决心。
湘江之战的三个主要战场(1)
中央红军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后继续西进,先头部队长途奔袭,于11月22日占领潇水西岸的最大渡口——道县,24日又攻克江华水口圩。25日,红军大部从湘南道县与水口间渡过潇水。这样,蒋介石“围歼”红军的第一步就泡汤了。
蒋介石的第一步计划落空后,严令桂、湘两军按原定计划,对已过潇水的红军先头部队进行夹击,对未过潇水的红军余部进行堵截,务必全歼红军于湘江以东。
中央红军突破蒋介石第二步计划的进军从11月25日开始。当日下午,中革军委正式下达从湘南进军桂东北湘江的作战命令,指示红军各部分四路纵队从多个地段强渡湘江。次日,红军主力进入桂境,开始形成以红一军团为右翼、红三军团为左翼,军委纵队和八、九军团随后,五军团作后卫向湘江前进的态势。27日,两翼前锋已抢占从兴安的界首到全州的屏山渡之间60里湘江的所有渡口和作战阵地。此间,国民党中央军已夺回道县进行追击;湘军已进入全州,占领部分渡口封锁湘江,进行堵击;桂军已回师灌阳进行阻击。这样,在总体上,敌军已形成南北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