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尔-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25txt
作者前言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曾是一位世界风云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欧
洲盟军最高统帅,1953 年至1961 年为美国第三十四届总统。他的显赫的军
事生涯,不仅给他的总统职务带来了声誉,而且也为他带来了“美国选民的
热爱和尊敬”。
艾森豪威尔于1890 年出生在得克萨斯州丹尼森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家
庭。西点军校和陆军参谋学院毕业后,长期在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等将军麾
下从事参谋工作。在珍珠港事件后不久,美国参谋总长乔治·马歇尔将军,
根据艾森豪威尔对菲律宾的了解,就将他举荐到华盛顿总参谋部,策划在太
平洋的行动。艾氏表现了突出的组织才能,能够非常老练地和诸兵种打交道。
因此,马歇尔即任命他统帅在欧洲战场上的美国军队。
1942 年到达英国后,他很快就被任命为进攻北非“火炬”战役的盟军总
司令。1944 年6 月6 日,欧洲第二战场开辟,他被委任为横渡英吉利海峡的
“霸王”战役的最高统帅,他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外交策略,指挥海陆空多兵
种数百万盟国部队,胜利渡海作战,为解放法国和向德国本土进军作出了重
要贡献。1944 年下半年,他被授予五星上将。这一军衔由国会在1946 年定
为终身军衔。
战争结束后,他历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北大西洋公
约组织武装部队最高司令。总统任内,艾氏继续推行杜鲁门政府制定的“冷
战”政策。由于对外侵略连连受挫,1953 年在国内外人民的压力下,被迫签
订《朝鲜停战协定》。然而,在对华问题上,仍顽固坚持“扶蒋反华”的政
策,并于1954 年与蒋介石集团签订“共同防御条约”,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
反对。
1957 年又提出控制中东、近东的侵略扩张计划,被称为臭名昭著的“艾
森豪威尔主义”。
许多评论家认为,艾森豪威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历“是光辉的,
受人尊敬的”;但是,他在“冷战”期间作为美国的总统,所执行的政策却
是“失败的,令人咒诅的”。
本书在讲他军事生涯的同时,也简述了他在总统任期内的主要经历。对
于这位经历如此复杂的历史人物,笔者力求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表
述,但由于自己的政治水平和历史知识的局限,难免有不当或错误之处,敬
希读者赐教。
解力夫
1990 年岁末于北京
艾森豪威尔
第一章德国人的后裔
将军出身贫寒家,德国后裔众人夸;
从小立下凌云志,艰苦磨练更风发。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生于美国开拓疆界结束之时,死于人类漫步月球
之日。当他1890 年10 月14 日在一间狭小的木板房狐狐落地时,他的父母正
在美国西部得克萨斯州过着艰难的贫困生活。
艾森豪威尔的祖先是德国移民,他们原先居住在欧洲莱茵兰地区,属于
宗教异端门诺教派。为了摆脱教派的排挤,艾森豪威尔一家迁入瑞士,1741
年又迁往北美宾夕法尼亚。他们都是一些普通的劳动者,精力充沛,刚毅顽
强,在美国西部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后来,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祖父雅科布·艾森豪威尔,在宾夕法尼亚
州的伊丽莎白维尔担任教派首领的职务。这个教派名叫“河上兄弟”。因为
教派大多数人居住在河岸上。绝大多数成员是普通农民,生活淳朴,视战争
如同最深重的罪孽,这是他们的生活信条。
艾森豪威尔的祖父雅科布,生于1862 年,后来当上了利肯谷江河教友会
的牧师。他口才流利,善于做组织工作,颇得众人拥护。他讲道时,说德语,
当时在江河教友会是绝无仅有的。他满脸胡须,目光炯炯,这就使他更显得
威严。美国内战爆发时,雅科布还不到40 岁。他没有参加南方同盟,因为如
同大多数门诺派的教徒一样,他是一名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在战争气氛极度
紧张的1863 年夏季,当南方的罗伯特·李将军率领弗吉尼亚北部的军队经过
离艾森豪威尔家乡20 英里的地方向葛底斯堡挺进时,他的妻子正身怀六甲。
就在大战爆发后12 个星期,丽贝卡生下儿子戴维,他后来就是德怀特·艾森
豪威尔的父亲。雅科布把1865 年生下的第二个儿子取了一个和阿伯拉罕·林
肯同样的名字。雅科布和丽贝卡夫妇一共生了14 个孩子。
“河上兄弟”的生活相当闭塞,与世隔绝。但是内战结束后,随着铁
路线不断向大平原延伸,西部向人们发出了召唤。到了19 世纪70 年代,在
“河上兄弟”中间开始掀起了迁往西部的运动。
西部最肥沃的处女地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他们。在教派的许多成员看来,
这里展现出可以过安定和富裕生活的无限美好的前景。1878 年雅科布也被络
绎不绝蜂拥而去的移民所吸引,带着全家离开了呆惯了的地方,随着众教徒
前往遥远的堪萨斯。在1861 年至1865 年流血的国内战争后,堪萨斯的大门
为北部和东部来的移民敞开。
艾森豪威尔一家与“河上兄弟”一样,定居在斯莫基希尔河的南岸、迪
金森区肥沃的土地上。从宾夕法尼亚迁来的“河上兄弟”是当时相当大的宗
教团体,有数百人之多。迁来之后不久,他们就在利康普顿创建了自己的学
校。
雅科布带着全家在迪金森县定居后,雅科布买了一座占地160 英亩的
农场,造了一幢房子、一座谷仓和一架风车。他们全家迁至堪萨斯时,他的
长子戴维正好14 岁。为了使农场获得好收成,戴维和父亲不得不起早贪黑地
干。戴维厌恶这种没完没了的犁地、锄草的农活。农场生活中使戴维唯一感
兴趣的是修理机器。他决定当一名正式的工程师以脱离农场。为了达到这个
目的,他对父亲说他要上大学念书。雅科布表示反对。他说种田是上帝的活
儿,他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要把戴维留在农场里。后来,经过戴维反复地要求,
雅科布终于屈服了。他答应出钱让戴维进堪萨斯州兰康普顿的一所不大的学
校。该校是江河教友会办的,在当时颇为骄做地被称为兰恩大学。那儿既教
授传统学科,又进行职业培训。戴维于1883 年秋季进入兰恩大学,时年20
岁。他在那儿学习了力学、数学、希腊文、修辞学以及书法。他打算将来开
创一番新的事业,不再依靠父母,走自力更生之路。
1884 年,即第二学年开始时,22 岁的艾达·斯多佛也进了兰恩大学,她
的出身和戴维相似,也是江河教友会的会员。她家于1730 年由来因迁至美
国,定居在宾夕法尼亚的边区,此后又向南顺着谢南多亚河谷迁到弗吉尼亚
的悉尼山。1862 年艾达就出生在这儿。幼年丧失父母,她随叔父毕利·林克
在一起生活了九年,她天资聪敏,信仰虔诚,把时间都花在书本和背诵经文
上。当艾达21 岁时,林克把她父亲遗留下来的一小笔财产交付给她。她用其
中的一些钱买了火车票去堪萨斯,剩下的钱用来支付兰恩大学的学费。在大
学里她结识了戴维,并爱上了他。这对年轻人的炽热感情,压倒了自己的抱
负。他俩于1885 年9 月23 日在兰恩大学的教堂里结了婚。“就母亲这一方
而言,”她的一个儿子后来说,“或许是不幸的,她没有毕业就遇上了戴维,
结了婚,生儿育女,并开始挑起家庭担子。”
年轻的艾达,性格开朗,容貌端庄。她有一头金黄色的秀发,丰满的嘴
唇,总是笑容可掬,宛如堪萨斯的草原和阳光那样开阔明亮。音乐和宗教是
她最大的精神寄托。婚后不久,她就用遗产中剩下的最后一笔钱购置了一台
乌木钢琴。她喜欢弹钢琴和唱赞美诗。她在笑后最引人注意的特征,是两眼
闪闪发光,这种显示出自然大方和愉快活跃的闪光,弥补了戴维的沉静和严
肃。
雅科布按原定计划赠给戴维现款2000美元和一座占地160英亩的农场作
为婚礼。结婚中断了新婚夫妇的学业。传教士的儿子无意经营农场,年轻的
戴维变卖了父亲赠给的土地,加上2000 元,与人合伙做起了生意,在小镇开
了个店铺,字号是意味深长的“希望”。年轻的店东亲自站柜台,接待顾客。
但是戴维不走运。过了两年,到了1888 年,经济灾难袭来了。一天早晨戴维
一觉醒来,发觉他的同伙股东古德携带了大部分存货和余款逃跑了,留下的
仅仅是一大堆没有付款的帐单。在古德逃得“不知去向”后的几年里,艾达
一直在研究法律书籍,希望有朝一日能把古德绳之以法,不过后来并没有起
诉,因为实际情况是小店的本钱也确实蚀光了。那时堪萨斯农业正值历史上
最不景气的时期。麦子的价格暴跌至15 美分一蒲式耳。戴维和古德的店铺对
农民都是赊销,美国的一般店铺当时大部分是这样做的。农民们无力偿付欠
款。“希望”杂货店遭到的失败是经济恶化的结果。经商彻底失败了。戴维
把全部财产交付给当地的一名律师,委托他收回所有拖欠的帐款偿还债务,
余款则不管多少全部给他。结果心地不善的律师将主顾赊欠的货款收齐之
后,竟携款潜逃了。戴维想在经商方面找出路的希望,经受了第二次的打击。
从此他不再搞类似的尝试了。女主人艾达帮助年轻的家庭经受住了命运的打
击。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后来回忆说:“父亲两次破产,每次母亲只是微微
一笑,更加努力工作,帮助父亲渡难关,从而使这只破败的小船没有沉沦下
去。”
在“希望”杂货店倒闭时,艾达又怀孕了。在丈夫寻找工作时,她住在一个
朋友家里。戴维在得克萨斯的铁路上找到了一份工作,周薪十美元。1889 年1
月,即在埃德加出生不久,艾达领着两个孩子到得克萨斯的丹尼森与戴维住在一
起。他们在铁路旁祖了一栋比棚屋好不了多少的木板屋住下。在1890 年10 月14
日,名叫戴维·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第三个儿子降生了,也就是未来的美国第
三十四届总统。
在德怀特呱呱落地时,他的双亲除了日常穿的衣服和一些简单的日用品
外,一无所有。他们已把一笔可观的遗产花费殆尽。这时,他们有了三个孩
子,而发财致富的机会却极为渺茫。但他们身体健康,对从事艰苦的体力劳
动充满信心。后来在友人的帮助下,戴维在阿比伦一家食品厂找到一份机修
工的工作,月薪50 美元。从此全家又迁回阿比伦。当艾森豪威尔一家踏上阿
比伦的火车站时,全家口袋里只剩下24 美元了。
1891 年,艾森豪威尔一家回到堪萨斯,定居在阿比伦城。在19 世纪的
最后十年间,阿比伦有5000 居民。不久前修建的铁路把这个城市一分为二。
艾森豪威尔家简陋的木板房所在的城市南部,住的是当地的贫民百姓和新迁
来的无家可归的移民;殷实的市民则安居在阿比伦北部设备比较完善的私宅
中。
阿比伦市民过的是美国穷乡僻壤的闭塞生活。阿比伦只靠一条铁路与外
界发生联系。这里土地肥沃,它慷慨地为贫穷而勤劳的人们提供了赖以生存
的条件,但这里也绝不是理想的天国。夏天,气温通常在摄氏40 度以上,倾
盆大雨把城市的街道变得无法通行,飓风时常毁坏庄稼和掀掉屋顶;而冬季,
这个在广表草原中的小城市被笼罩在零下20 度的严寒之中。
当艾森豪威尔一家迁移到这里的时候,阿比伦已经和1867 至1871 年期
间的牛仔旅店大不相同了。现在它是铁路的终点站,在美国西部开发史上起
过特殊的作用。大批畜群被赶到这里,装进车厢,继续运往东部。经阿比伦
运往东部的牲畜有30Q 多万头。赚了钱的牛仔沉湎于有西部粗犷、狂暴特色
的传统的娱乐。沙龙和妓院日夜营业。酗酒、动刀子斗殴和疯狂的牲口贩子
们之间的对射,司空见惯。这一切使阿比伦的居民担惊受怕。据美国当时报
刊报道,阿比伦的亡命徒比美国任何一个城市都多。阿比伦的最早几个警察
局长都是被击毙或是被赶跑的。
阿比伦的治安史,记载了一位外号叫比尔的希科克的英雄。这位反对奴
隶主的国内战争的参加者,成了开拓西部的传奇式的人物。这位新上任的警
察局长精通枪法,能双手以惊人的速度命中抛向空中的钱币。为了捉拿盗匪,
他经常腰插两支左轮手枪,出没在阿比伦的街头。当比尔有一次用枪打死两
个向相反方向逃窜的匪徒时,目击者断定警察局长的双枪是同时射击,融成
了一响。
这使得比尔在这个饱经沧桑的阿比伦博得了热烈的赞扬。比尔在这个城
镇任职期间,他亲手击毙50 多名被通缉的罪犯。比尔这个惊人的职业结局是
符合美国牛仔的标准的:1870 年他在南达科特打扑克时,后脑中枪身亡——
死于匪徒报复。
在阿比伦保持着开拓西部的暴风雨时代的传统。年轻的德怀特·艾森豪
威尔受到这种传统的熏陶。他的所有的传记作者都提到这一点:他一生对西
部小说始终深感兴趣。
如今在阿比伦这座现代化的城镇,还保存一个类似博物馆保护区的“古
城”。沉重的大门通往小院的深处,周围是具有19 世纪美国西部建筑式样的
独特的矮小木屋。在古城境内甚至还有沙龙,在这里能以相当便宜的价格吃
一顿便餐。这是以广大顾客为对象的当代美国风味菜肴。每逢星期日还为旅
游者举行“射击”表演。
表演开始俞,一些体格匀称的小伙子,不顾酷暑和潮湿,穿着传统的牛
仔服装,宽腰带束得紧紧的,腰带上佩着上个世纪样式的沉重的柯式手枪。
射击的参加者拄着陈旧的文柴斯太尔式来福枪,与观众亲切交谈。表演开始
了,“牛仔们”轻松地越过巨大的围墙,从一个房顶跳上另一个房顶,向“古
城”的沙龙和其他建筑物冲击。参加表演的“伤者”和“死者”从三四米高
的木屋上跌落下来。古城被一团团硝烟所笼罩。当硝烟消散时,地上、房顶、
棚顶和围墙上“尸体”横陈,这是些敢于冒险扰乱阿比伦治安的“匪徒”的
尸体。随后,人们抬来了棺材,获胜的警察局长把倒下的“敌人尸体”放进
棺木。警长对着暴徒头目的棺材发表简短的讲话。讲话的要点是,虽说杰姆
是个匪徒,但他是个勇敢的豪迈的汉子。深表同情的警长把一束美丽的鲜花
放进敞开的棺材里。观众兴高采烈地鼓掌和吹口哨,对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赞
不绝口。
且说艾森豪威尔一家自迁到阿比伦后,在东南第二街祖赁了一幢狭窄的
木屋,继续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父亲菲薄的工资刚够买最必需的物品,而
供养的人口越来越多。
1892 年母亲生了四弟罗伊,1894 年生了五弟波尔,1898 年生了六弟厄
尔,最后于1899 年生了七弟米尔顿。当得知命运又赏给他一个儿子而不是女
儿之后,失望的父亲走出家门,久久地在城郊徘徊,使心情稍稍平静下来。
五弟波尔幼年死于猩红热,而其他的兄弟长得结实、健壮,胃口好得出奇。
维持大家庭的温饱已成为一个大问题。父母无力娇惯孩子。
1898 年,在艾森豪威尔一家生活中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戴维和艾达
带着孩子们迁人阿比伦东南街的一幢两层楼的住宅,周围还有三英亩的园
地。这所住宅是戴维的兄弟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