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假如鲁迅活着 >

第24章

假如鲁迅活着-第24章

小说: 假如鲁迅活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旧的传统观念决裂,终于成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我们学习鲁迅,就要像他那样,在斗争中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改造自己的灵魂,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迎着斗争的暴风雨奋勇前进!    
    (载《人民日报》1966年10月19日)


第三辑 在文化史的长河中第43节 学习鲁迅永远进击

    今天,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胜利前进的中国人民,隆重纪念人文革命的伟大旗手鲁迅逝世四十周年。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对鲁迅作了极高的评价。毛主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一生,是不断革命的一生,“永远进击”的一生。他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他的光辉思想和革命路线,突出地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彻底革命的特征和品质。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人民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对敌人极端仇视,坚决斗争。鲁迅,始终“和革命共同着生命”坚持前进,反对倒退,催促新生,排击旧物。鲁迅,既有高度的阶级斗争觉悟,又有高度的路线斗争觉悟。为了求得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了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他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鲁迅,勤奋学习马克思主义,认真总结“事实的教训”,严格“解剖”自己,自觉改造主观世界,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毛主席历来教导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鲁迅的革命精神。在批判邓小平、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伟大斗争中,毛主席又指示我们:“读点鲁迅”。鲁迅的著作,表达了人民大众的呼声,概括了丰富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经验,洋溢着彻底革命的精神。他后期的著作,熟练地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学习鲁迅的著作,可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解,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觉悟,学到宝贵的战斗经验和战斗本领。我们要遵照毛主席的教导,紧密结合现实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读点鲁迅,学习和发扬鲁迅的革命精神,向阶级敌人,向修正主义,永远进击,长期作战。    
    鲁迅在激烈复杂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中,时刻注意“将营垒分清”,为仇为友,了了分明。他以锋利无比的马克思主义解剖刀,指向形形色色的敌人,指向钻进革命阵营中的“蛀虫”,撕去他的假面,暴露他们的本相。对于那些“借革命以营私”的假马克思主义骗子,鲁迅特别憎恶和鄙视。鲁迅无情戳穿他们“拉大旗作虎皮”搞机会主义的真面目,深刻揭露他们“自有一伙,狼狈为奸”,打击别人“以显其‘正确’”,“白天里讲些冠冕堂皇的话,暗夜里进行一些离间,挑拨,分裂的勾当”,向敌人“献媚或替‘他们’缴械”,尖锐指出他们从“内里蛀空”革命事业的严重危害性,同他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搞社会主义革命,要学习鲁迅的榜样,善于分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营垒,分清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两条路线的营垒。毛主席制定的“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的三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和识别党内走资派的标准。我们要彻底揭露和批判那些背叛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篡改毛主席指示,搞修正主义,搞分裂,搞阴谋诡计,篡党夺权的人,同他们作坚决的斗争。    
    “革命无止境”。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是在斗争中前进的。鲁迅的革命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去战斗。我们要最紧密地团结在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继承毛主席的遗志,掀起学习马列著作、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新高潮,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深入批邓,继续反击右倾翻案风,坚决反对任何违背党的三项基本原则的言论和行动,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把毛主席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载《人民日报》1976年10月19日)


第三辑 在文化史的长河中第44节 鲁迅精神永在

    今天,我国各族人民和广大文艺工作者怀着崇敬和自豪的心情,隆重纪念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开创者、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诞生一百周年。    
    鲁迅诞生以后的一百年间,我国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在这一百年间,鲁迅虽然只活了五十五年,但他所负荷的历史重担,却是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披荆斩棘的最初年代。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编者按:此处缺了“最勇敢”三字)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几千年反动封建统治的污泥,长期淤积在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上,加之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的入侵,与封建势力相勾结,它们不仅利用政治和武力剥夺人民的种种权利,镇压人民的反抗,压榨人民的血汗,而且利用“愚民专制”的思想统治,吃人的伦常礼教,训培洋奴买办的奴化教育,作为毒害人民、禁锢人民的精神镣铐。这一切,都给民族的解放和社会的改革带来严重的危害。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不能忍受黑暗势力的长期统治,总是以各种形式奋起反抗。反抗、失败,再反抗、再失败的多次反复,虽然使无数志士仁人淹没在血泊之中,但也多方面地培养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的传统。鲁迅正是这一伟大民族性格的杰出代表。为了埋葬旧时代,开拓新时代,他以一生的光辉业绩,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富于革命传统的伟大精神。    
    鲁迅的革命战斗精神是多采多样的民族自觉运动和民族战斗生活的生动写照。鲁迅逝世四十五年了,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中间。鲁迅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战士奋勇前进,哺育着一代又一代革命青年健壮成长。在当前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应该更深入地继续学习和发扬鲁迅精神。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鲁迅生活在灾难深重、风雨如晦的旧中国,对于满目疮痍的祖国,充满着切肤之痛。从青年时代起,他就抱着自我牺牲精神,矢志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在经历了痛苦的摸索过程,终于找到了解放祖国的伟大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更是一往无前。“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及其高尚气节,永远光照着我们前进的道路。今天,我们正在从事前人所未曾做过、甚至未曾想过的伟大事业。要迅速改变经济还不富裕的落后状态,要努力消除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开放政策而带来的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影响,更需要充分认识加强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的现实意义,使人们激发起振兴中华的信念,树立起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决心。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鲁迅始终站在被压迫、被损害的劳动人民一边,同人民大众的感情息息相通,为人民大众而呐喊,为人民大众而战斗。鲁迅毕生怀着对劳苦大众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从事自己的工作。他时刻想到自己的创作要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民众,有益于青年。他把文艺看做国民精神发出的火光和引导国民前进的灯火。我们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应该学鲁迅的榜样,把为人民服务当作自己神圣的使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当作自己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像鲁迅那样,和党采取同一步调,注意文艺的社会效果,用文艺来团结人民、教育人民,鼓舞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奋斗。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鲁迅敢于斗争、“锲而不舍”的韧性战斗精神。鲁迅对中国社会的弊端,对中国的封建制度、封建主义的精神文明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处境所造成的所谓国民性的愚弱,看得非常透彻。这种“看透”,并没有使他悲观,而是激励他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认识到,要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文化落后、深受长期封建买办思想荼毒的国度,建设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思想文化,是很艰难的。他强调要振兴中华,就必须启迪人民的自觉,重视改造愚弱的“国民性”,重视“民族病态”的揭发与疗救,“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而“治这麻木的国度,只有一法,就是‘韧’,也就是‘锲而不舍’”。在十年内乱之后,我们要把四化建设搞好,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更加需要发扬这种“锲而不舍”的韧性战斗精神,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夺取更加辉煌的胜利。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鲁迅“对敌狠、对己和”的原则精神。面临着凶残的敌人和狡猾的对手,鲁迅横眉冷对,英勇无畏,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对一切危害革命事业的事物,深恶痛绝,毫不妥协地同它们进行坚决的斗争。同时,他对各种错误思潮,不论是“左”的或者右的思潮,都敢于旗帜鲜明地进行批判,对同志和战友的缺点错误,他也坚持原则,不留情面。他的批评往往很尖锐,但又是诚恳地、与人为善地进行思想交锋。他批评别人,却不忘记、或往往更多地认真解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他的爱憎分明、大公无私、襟怀坦白、谦虚谨慎的高尚品德和情操,他的善于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立场和态度,在今天更加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在思想战线上,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严重的任务。我们要进一步端正和整顿党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进一步纠正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当前,特别要进一步克服领导部门的软弱涣散状态,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各种错误思想倾向不能姑息,不能迁就。那种害怕和不敢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观点和作法,是完全不能姑息,不能迁就。那种害怕和不敢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观点和作法,是完全错误的。在实现这些任务的时候,都需要学习鲁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原则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确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对各种错误思想倾向进行批评以至必要的斗争,同时又要注意解决不同矛盾的方法,真正使我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思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当前,我们特别要继承和发扬鲁迅坚信党的路线、拥护党的领导、忠实地遵奉“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的共产主义精神。鲁迅一生追求真理,永不停顿,一直站在时代的前列。鲁迅虽然没有能参加党的队伍,但是当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十分艰难的时候,他就高瞻远瞩、满怀豪情地预见“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将自己的命运同党联系在一起。他作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呕心沥血,冲锋陷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建设繁荣富强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主义强国的漫长征途中,我们需要发扬光大鲁迅的这种精神。对那种摆脱党的领导、摆脱社会主义道路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要加以严重的注意,进行坚决的斗争。我国各族人民、广大青年和广大文艺工作者,都应该以鲁迅为光辉榜样,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万众一心,群策群力,攀登新的高峰。    
    鲁迅精神是祖国的瑰宝,是民族文化遗产中最珍贵的部分。深入地研究和继承鲁迅的思想遗产,把它变成我们全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发展民族文化的迫切需要。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之际,研究鲁迅的全国学术讨论会正在首都举行,这次学术讨论会是良好的开端,必将推动鲁迅研究事业向更广阔更深入的方面发展。我们期待新时期的鲁迅研究领域取得更丰硕的成果,让学习鲁迅、研究鲁迅在全民族中蔚然成风,让鲁迅精神永放光芒!    
    (载《人民日报》1981年9月25日)


第三辑 在文化史的长河中第45节 鲁迅和文化人的命运(1)

    李普    
    [编者按]:本文摘自作者2002年8月所作《评北京大学那最无光的一页——读季羡林〈牛棚杂忆〉书后》,发表于《炎黄春秋》2002年10月号。标题与小标题均系编者所加。    
    什么叫做“识大体”?    
    全国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承和发展了过去歧视知识分子(文化人)的传统。试看从1949年批判民主个人主义开始,1951年批判电影《武训传》,从此年复一年,批判不停、运动不断,直到“文化大革命”。每次批判、每个运动,都以文化人为对象,所有的大教授、大学者几乎无一幸免。1957年反右派运动打了五十五万多人为右派分子,为全国五百五十万知识分子的十分之一。在这种“大气压”之下知识分子(特别是“文化人”即统战对象)自己的表现如何,恐怕也是个很大很大的问题。像某位大作家、大学者那样自卑自贱,而要想得到人们尊敬和不被人们鄙视,我想很难很难;看来他自己也并不在乎这一点,这叫做人各有志吧。    
    当然,问题主要和首先在于那个“大气压”。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中说,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毛泽东到上海。在一次聚会中,毛的老友翻译家罗稷南问道:要是今天鲁迅还在,他可能会怎样?毛泽东“沉思了片刻,回答说: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这个情节,大影星黄宗英已加以证实。那是在夏天,当时她也在场,同在一桌,亲见亲闻。毛泽东这样直言无隐,真率坦荡,毫不掩饰顾忌,果然不愧为一世之雄。他何以要说这句话?可不可以说,他这话是有意给人们指一条明路,那就是:如果不想进监牢,只要“不做声”也行,关键在于“识大体”!“识大体”的学问大矣哉!可惜有些大学者、大教授、大知识分子空有满肚子的学问,偏偏“识”不得这个“大体”!不过,邓拓、田家英、傅雷、老舍那几位自裁了的非常可敬的人物,以及那位不知所终的著名政论家储安平,他们永远不做声了,算不算得“识大体”?……不能忘记“文化大革命”。从另一角度说,我国还有一些卓越人物,顾准、陈寅恪、马寅初、梁漱溟等等文化人,算不算得“识大体”?这两种人都非常了不起,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令人肃然起敬。可惜这样眼明如镜、志坚似铁的人物不多。可见“识大体”这个问题还远没有过去,还严重地存在,说起来实在叫人痛心!    
    本来,我们中华民族同别的民族一样,也看重文化知识、尊重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同样也尊敬老师、尊敬老人。这些,被普遍肯定是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