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2505-刘邦私密生活全记录 >

第21章

2505-刘邦私密生活全记录-第21章

小说: 2505-刘邦私密生活全记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谁知到了南郑,汉王就忙得不亦乐乎,看那架式像是要下决心在南郑扎根了,哪里还有东归之意。离开故乡,到了这到处是叽哩哇啦外乡音的地方,土地潮湿,吃的都是水上产品,太不习惯了。一天天地过去,许多人思乡情切,斗志衰落下来。思乡之情能传染。一传十,十传百,很快犹如瘟疫一般传遍了汉王军中。只要一闲下来,士卒们就三三两两地聚到一起,议论纷纷:    
    “汉王畏惧项王么?为什么不行动呢?”    
    “这样的蛮夷之地要呆多久?家乡的父老期待我们回去哩,这下倒好。”    
    “我想回家,越快越好。”    
    “在这个鬼地方,我迟早要憋死,不行!”有人开始偷偷逃走了。    
    ……一个,两个,数量一天天地增加。    
    消息不断传上来,汉王日夜苦思,却不知如何是好。    
    每天晚上,他都悄悄出宫,来到士卒中间。夜幕下,军营一片安宁。昏黄灯光点点闪亮,和天上的星光交相辉映。这时候,一阵阵凄婉的箫声吹来,悠悠地在空中飘荡。这是士卒们吹奏的思乡曲,几乎每夜都有人吹起。有时候,还能听到有粗犷的歌声和箫声——    
    “在那遥远的东方,    
    有一个小小的村庄,    
    那儿有我白发的爹娘,    
    有我流泪的婆娘……”    
    “唉——,他们哪里理解我内心的苦衷呢?”每当此时此刻,汉王都情不自禁地叹气。项羽背约,他不能不来到南郑。但是,没有一刻他不想着回家。细心的人会注意到,他没有大建宫殿和各种设施。在这里,只是权宜之计。一方面,他要励精图治,积蓄力量;另一方面则要想方设法寻求最佳的反攻计策。然而,理解他的人太少了。士卒们逃走的不少,有人建议他采取严惩之法,强行禁止,他没有采纳。是自己力量不足让士卒失望,怎么能要求每个士兵都高瞻远瞩呢?    
    一天早晨,他刚刚起身,就有人入宫来拜见他。他传令进来一看,原来是韩信,心中有些不快。这韩信乃是原韩国襄王之孙,颇有点自负。对这种出身贵族自命不凡的人,汉王内心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厌烦。


第一部分:最会用人的帝王齐、赵反叛了项羽(2)

    韩信并不在意汉王对他欢迎不欢迎,张口道:“项王分封各位诸侯,都是平旷肥沃之地,惟有大王在此偏远之所,这不明摆着是看不起大王么?我看这名义上是封赏,实则是贬谪,自来南郑已两月有余,将士们思归心切,群情激奋,渴望大王挥师东归。大王何不趁热打铁,夺取山河呢?如果只如大王这般稳坐钓鱼船,时间一久,士卒们意志消沉,我们这些山东人就只有老死他乡了。”    
    不少人已向汉王说过同样的话,他不喜欢韩信带着指教性质的口气,他不乐意地回道:“将士们的心思我不知道么?每天我都在将士中走动,听得多了。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现在项羽正虎视眈眈注意着我们,稍有风吹草动正好给他抓个正着。一个项羽我们已经不敌,况且还有那么多刚刚就国的诸侯王,谁敢不遵从项羽的号令?如今东去,等于白白送死!一旦时机成熟,我自会下令返回。”一天清晨,刘邦刚刚起床,忽然急匆匆走进一个军士:“报告汉王,萧丞相不见了!”    
    “怎么可能!”汉王大惊失色,“消息确切么?”    
    “大王,丞相今早出去时,我们亲眼所见,但至今未回!”    
    汉王竭力让自己稳定下来。过了一小会儿又问:“丞相是如何上路的?带了何物?”    
    “丞相一人一骑急匆匆出城,什么也没带。”军士回答得十分肯定。“莫要惊慌,不会有事,立即派人找找看。”汉王说话间似乎心里有了点底。    
    军士应声出门,汉王心里却一片混乱。萧何多年来可谓是同甘共苦如同手足一般,决不会不辞而别。何况,目前是一个艰难时期,萧何更不会舍他而去。但是,有什么重要事情这么急,竟然连个招呼都不打呢?张良已离他而去,若是再失掉萧何,他真的不堪设想。    
    当天黄昏,各路寻找的人都回来了,没有萧何的音讯。第二天依然。    
    汉王寝食不安,不时走来走去,仿佛是热锅上的蚂蚁。只要外面有人走动,他就急忙发问:“是丞相回来了么?”    
    度日如年一般,终于挨到了第三天黄昏。外面一声传叫:“丞相回来了!”    
    随即,一个人踉跄而入,一下子倒拜在地上。    
    汉王上前扶起,果然是萧何。只见他满面尘土,衣衫不整,头发七零八落,疲惫得说不出话来。     
    


第二部分:明日我与汉王再决生死废除秦社稷,立下汉社稷(1)

    章邯自从被封为雍王之后,内心稍稍得到些安慰。    
    投降项羽,实在是迫不得已,赵高把他逼得无路可走了。为了二十多万将士的生命,他抛弃了一个忠字,来到项羽旗下。身为军人,选一个值得自己拼命的主儿,这也无可厚非。但是,没想到项羽也给了他一刀子——坑杀了他的二十万部下。他发过狠,流过泪,但还是忍过来了。    
    回到关中,他没敢露过面。他没脸见三秦父老,是他把三秦父老的儿子、父亲、丈夫送给项羽活埋了。三秦人恨透了他,他明白。噩梦连连,吃喝不宁。还好,后来项羽称了霸王,他稍稍放了心,有了一点安全感。再后来,他被封为雍王。    
    不能说这是大喜过望,但还是对项羽充满感激。他为秦王朝出生入死、东征西伐半辈子,得到了什么?差点被赵高陷害了。人生一世,做臣子的图什么,不就是功名利禄么?人主得到了江山,人臣就应该有功名。从这一点上讲,他觉得项王够义气,比秦王仁厚。    
    有人私下里对他说:“将军,这是项王在利用你哩!用你来阻挡汉王,真是妙算啊!”    
    他笑了:“这有什么!做人臣的不就是为人主所用么?再说,我是个军人,军人的天职是作战。”    
    这话传到了项王耳中,使得项王又信任了他几分。离开关中前,项王秘密嘱咐他:“雍国乃是三秦第一门户,阻隔汉王的要塞,雍王可谓肩负重任啊!”    
    “项王放心,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臣当鼎力而守!”    
    自项王走后,他就严密注视着汉王的行踪,日夜派兵巡察。但是,一段时间过去,心下怠慢起来,他对左右说:    
    “项王也许太过虑了。那汉王赴南郑时已火烧栈道,只剩下了支离破碎的一些焦木桩子,纵使汉王有心东归,哪里有路?再说,如若汉王真有心东归,何必烧掉栈道呢?汉王不会如此愚蠢的。”放松了警惕,就只派人马远远监视着,不再日夜设哨了。韩信为将的消息传来,章邯惊问左右:“这韩信是什么人,我怎么从未听说过?”.    
    左右道:“此人乃是淮阴人氏,自幼丧父,颇喜兵书剑法,先随项梁,再跟项羽,最后才投了汉王。郁郁不得志多年,最近才蒙萧何举荐做了汉王大将军。”    
    接着,又把韩信少年钻胯等轶闻逸事说与章邯听了。    
    “哈哈哈!”,章邯听完一边大笑一边说:“汉王身边也真是没有可用之才了!此人一向无名无功不说,竟然能做出这等甘心受辱之事,还有一点骨气么!汉王用他做大将军,该不是喝酒喝昏了头吧。”    
    恰有探马来报,说汉王已派人修理栈道,似有东征之象。    
    “有多少人在修?”章邯并不惊慌,问道。    
    “大约四、五百人样子,皆是些老弱百姓。”士卒回道。    
    “不必担忧,只派了数百人,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修好哩,让他修便是了。”    
    他心里想,人人都说汉王精明过人,倒看不出表现在哪儿。怪不得项王抢在他的头里,这是自然的事。    
    八月十五一大早,一骑快马从陈仓飞到了章邯身边:“大王,汉王大军突现在陈仓城下。”来人惊魂未定,焦虑万分。    
    “胡说,栈道刚修几里,难道汉王大军从天下掉下来的?”“韩信统兵从山间小路而又偃旗息鼓,我军都未察觉。”


第二部分:明日我与汉王再决生死废除秦社稷,立下汉社稷(2)

    章邯一阵惊慌之后很快镇定下来,毕竟是身经百战之人。他立即着甲戴盔,率军扑向陈仓。    
    出了废丘往西快马疾行,不断遇见败逃的士卒。章邯一面喝令他们重新上阵,一面暗自惊异:往日任何战争都是乱民和败军混杂而逃,如今如何只见士卒不见百姓?    
    他哪里知道,这正是汉王过人之处。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古代圣贤留下的遗训。所以,还归三秦之前,汉王就下了命令,要士卒爱护百姓,千万不能扰民。同时,为解除后顾之忧,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自己的领地。一是“赦罪人”释放现有巴、蜀的犯人,以扩充劳力和兵源。二是“施恩德,赐民爵,即免除蜀汉民众两年的赋税,免除关中从军家属一年的赋税。五十岁以上有德行的人,每乡从他们中选一名乡三老,每县选一名县三老,利用他们的威望帮助官吏管理各项事务。待遇是每年免除徭役赋税,年初官府赐以酒肉。    
    汉军在韩信的指挥下,不断变换阵法,英勇杀敌,再加上思归心切,他们更是越战越勇,最后章邯兵败自杀,其弟章平也被汉军活捉。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不战而降,投到了汉王部下。至此,三秦统一,从回到三秦至今,仅仅一个多月时间。    
    却说田荣派彭越前往攻打项王,项王大怒。左右有人道:“大王,诸侯王众多,一旦乱起来将难以制服。田荣是出头之鸟,必须狠狠打击,以示惩戒。”    
    项王不以为然:“杀鸡焉用宰牛刀。小小的彭越,乃是一个无名小辈,哪里需要我亲自出征!派一个偏将足以平之。哪位将领愿迎战彭越?”    
    项王话音刚落,一员将领站了出来:“大王,末将愿往。”    
    项王一看,乃是萧公角。    
    “好,给你三万士卒,且记,一定要把彭越杀得人马不留!”项王咬着牙命令道。    
    萧公角领命而去,意气昂扬,似有气吞万里之势。项王心中想,十天之后就有好消息了。    
    十天之后,果然有一骑快马飞驰而来,来人向项王传来的却是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萧公角大败,三万士卒战死两万多,余下部分全被彭越俘获。”    
    “可恶!可恶!”    
    项王不听则已,一听暴跳如雷,“传令下去,本王要亲征彭越,杀他个片甲不留!”车马兵戈刚刚备好,赵地传来信息——陈余打败了张耳,张耳投奔汉王而去。    
    项王冷笑一声:“陈余乃一个三县之侯,也敢反叛,不是找死么?”    
    笑声未落,一个人跌跌撞撞奔进宫来,跌倒在他的身边,双手向他呈上一封信,却说不出话来——他已累到极点了。    
    项王紧忙打开信函,顿时铁青了脸。只见上面写着一行大字:“汉王正在攻三秦!”    
    “大王,齐有田荣,赵有陈余,汉王已到阳夏,快做决策吧!”左右见状,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项王一下子也拿不定主意了——是向东征齐,还是向西讨汉?田荣首叛,十分可恶,不杀不足以平心头之恨;汉王奸滑,是当今天下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不除不能解后顾之忧,但他没有分身术,该怎么办呢?    
    恰在这时,一个儒生模样的人走进来,恭恭敬敬呈给项王一封函,谦恭地道:“张良恭奉大王信函一封,小人奉命谨奉!”    
    项王心头讨厌张良,知道此函肯定与汉王有关,就忍着心头之火打开了。


第二部分:明日我与汉王再决生死废除秦社稷,立下汉社稷(3)

    大王足下,近闻有齐、赵、汉等地叛乱,十分不安,此辈反叛之举,实在于大王初定天下不利。臣为韩王臣子,亦是大王之臣,今有一言敬献:凡面临纷乱,定要提纲挈领,分清轻重缓急后再一一处之。如陈余之乱,乃是大王分封不公,若他与张耳同等待遇则不会有今日。汉王回攻三秦,亦是在履行怀王之约,一旦得三秦后,汉王自会停息。至于田荣作乱,实在是以下犯上,罪该万死。此人不除,不足以平众愤,请大王三思而后行。    
    不知为什么,项王认为张良说得还十分在理。他最后决定,先放下赵、汉,集中全力攻齐。    
    此后不久,一条噩耗传遍天下——义帝被人杀死在长江之中。众人皆惊。    
    俗话说得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上有天,下有地,中有人心。项王密害义帝的消息还是在天下传开了。    
    此前一个月光景,汉王派出了原韩王之孙韩信领兵略韩。这韩信与大将军韩信同名,也是个有勇有谋的公子。临行前,汉王对他说:“项羽杀了韩王,韩地无主。如若你攻下韩地,就封你为韩王。”    
    韩信道:“项王暴虐,骗杀韩王,此仇不报,韩国宗室难以面对世人。只是我势单力弱,还望大王相助。”    
    汉王当即拨出一部分兵马给韩信,要他好自为之。    
    韩信正要出征之际,张良从韩地来了。自从韩王韩成被项羽杀掉之后,张良十分痛苦。多年来,他梦寐以求的理想就是恢复韩国。故国的一切令他魂牵梦绕,时时牵挂。原以为此番回到韩国后,能助韩王一臂之力,振兴韩国,没想到韩王连自己的封国都未到就死在了项羽手下。    
    在此之前,张良对项羽还有一分歉意。当年,是项梁给他一队人马让他随韩王而去的。项梁对他有恩,他却辅助汉王许久。现在,他对项羽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如此暴虐不仁之君,最终难以拥有天下。所以,当汉王还攻三秦后,他送给项羽一封信,麻痹项羽,让项羽放松对汉王的警惕。在一个月白风清之夜,他悄悄奔汉王而去。    
    见张良来到,汉王大喜。然而,听说韩公子韩信要收复韩地张良立刻要求同去击楚。汉王道:“你一番忠君为国之情可敬可嘉,然恢复韩国之本,在于消灭项羽。项羽不灭,亦难做到。我的目的正在于此。眼前,我身边缺少谋臣的深谋远虑,运筹帷幄。需要有人帮我一把,请留在我身边吧。”    
    思忖良久,张良答应下来。汉王立即召集文武群臣,当众宣布:“张良随从本王日久,智谋可赞,忠心可嘉,特封张良为成信侯,从本王东去击楚。”    
    有了张良在身边,汉王多了一个心腹之臣。对着张良,汉王把自己心中的策略说了一遍,最后道:“大将军韩信曾断言这次东归三秦,会一路顺风马到成功,如今都一一实现了,我想乘胜向东击楚,如何?”    
    张良反问道:“大王此次东归,仅仅是想收回三秦么?”    
    汉王摇摇头,笑了:“你是最知道我的志向的人。”    
    “既然大王决策东向的目标是为了争夺天下,就应该实施一个重要的步骤。”张良似乎已经思虑许久了。    
    “请详述。”汉王洗耳恭听。    
    


第二部分:明日我与汉王再决生死废除秦社稷,立下汉社稷(4)

    “自古以来,社与稷乃立国之本,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所以,凡明君圣主在即位之初都要封土立社,以示有土。而稷为五谷长,应立稷而祭之。灭人之国,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