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2505-刘邦私密生活全记录 >

第16章

2505-刘邦私密生活全记录-第16章

小说: 2505-刘邦私密生活全记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从博浪沙暗杀秦始皇未成,张良逃往下邳以来,已是十年光景,十年中,他偶遇《太公兵法》一书后,如获至宝,潜心研读,细细揣摩。    
    多年之后,已经掌握了书中要领。学而思,思而学,不知不觉之中,张良胸中已经具备了运筹帷幄的万千韬略。    
    沛公和张良相见,不知为什么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二人并马而行,边行边谈。张良对行军用武之道的议论,使沛公极为赞赏。看到沛公的举止,听到沛公的大志,张良也深感自己碰到了知己,暗下决心,要随沛公干一番大事。沛公当下任命张良为大将,令张良相随身边。    
    到了留县之后,沛公与张良拜见了景驹。景驹召来秦嘉,要与众人一起商议沛公借兵之事。突然,探马来报:“秦将章邯属下攻下相县,又向留县攻来,兵已至砀。”


第一部分:最会用人的帝王我会报仇的(2)

    景驹看看秦嘉,又看看沛公,有些慌乱模样。沛公知道景驹虽为楚王,却未经过战争,对用兵之道知之甚少。当下情况紧急,借兵之事只得暂且放起,先对付眼下的秦军再说。想到这里,他对景驹道:“大王,我愿与秦将军共同击敌。”    
    “甚好!”未等景驹答话,秦嘉已抢先赞同,“沛公真乃仁义之士也!”    
    二人计议一番,决定迎秦而上。两军相合,朝着砀方向挺进。行军至萧城,正好碰上杀来的秦军。由于沛公军与秦嘉军向未配合过,一场恶战之后大败而退。无法,二人只好引军退守留县。十几天后,军队元气已有恢复。沛公对秦嘉道:“章邯领兵作战最喜打攻击战,我看砀城守兵不强,只是由于你我配合不当才吃败仗。眼下应再攻砀县,一挫秦军锐气!”秦嘉见沛公如此坚定,当然乐意相从。几日后备足粮草,再度出发。逼进砀城,砀城秦军并无防备。他们没料到打了败仗的人又送上门来。当下,沛公与秦嘉就把砀城围了三层。经过三天三夜的苦战,终于攻占砀城。    
    砀城有守兵七千多,除了死伤的之外仍有六千多人,他们全部投降过来。当即,军威大振,士气勃发。    
    此时此刻,秦嘉建议收兵回留,以防秦军报复。沛公道:“作战讲究顺水行舟,眼下我们士气正旺,应再攻一地,壮大力量。”    
    秦嘉只好相随。十几天后,二人挥师北上,顺利拿下下邑。看秦嘉这边连连取胜,沛公借了一部分兵力转攻丰邑。谁知雍齿仗着有周市作后盾,拼命死守。相持五天,沛公都未攻下。略作计议,沛公决定先屯兵城下,等待良机再说。    
    项梁与项籍在邳作了充分准备后,如旋风一般向彭城冲去。秦嘉得知消息,以为彭城乃楚重镇,应该抗击项梁。项梁本是针对秦军而来,一见秦嘉迎来,不禁大怒,他振臂一呼道:    
    “秦王暴虐无道,是陈王首先发难。然陈王攻秦失利之时,秦嘉未知陈王生死就自立景驹,此乃大逆不道之举。名立楚王,实是自立。诸君,我欲领头诛杀此贼!”    
    听此号令,士兵齐声响应,又有项籍冲锋在前,当即就把秦嘉之军冲得七零八落。秦嘉逃到胡陵,被项梁重重围住,战败而死。景驹得到秦嘉身亡消息,慌忙逃出。躲到梁地后被人认出,结果了性命。    
    驻进胡陵之后,项梁又收纳了朱鸡石、余樊君等几支军队,士气更加昂扬。    
    恰在此时,章邯大军路过此地。项梁决定乘胜而上,和这支秦之强军一比高下。遂发令,由朱鸡石、余樊君兵分两路,夹击章邯。且说朱鸡石、余樊君自起义以来,虽多有胜绩,却都是与秦之地方军相遇,并未和秦之大将交过手,缺少身临大战的经验。加之章邯用兵多奇而又诡,两军开战没多久,余樊君就败死敌手。朱鸡石自量不是章邯对手,只好领兵仓惶逃回。    
    项梁面对垂头丧气的朱鸡石,拍案而起:“好一个将军!你不是说不败秦军提头来见吗?军令如山,将命难违!你还有脸回来?来人,推出去斩了!”    
    当下,他披上铠甲,纵身上马:“走!我就不相信这章邯是铁打的!”    
    项籍见叔父如此,早已纵马驰骋飞到了前方,叔侄二人以气吞山河之势杀向秦军。    
    章邯一向以战无不胜自称。杀了余樊君,赶走朱鸡石,他即令士卒放心歇息,几日后即要直捣项梁大军,压根儿就没料到项梁转眼间会卷土重来。一待项梁叔侄冲到眼前,只得匆忙应战。然而,已经来不及了。在如雨的箭阵压制下,边战边退,撤出薜城,败北而去。    
    项梁兵进薜城,军中一片欢腾。这是义军与章邯正面交手难得的胜仗之一。环城而巡,项梁掩不住自豪之色。    
    沛公围丰邑多日,又闻秦嘉被杀,项梁大败章邯进驻薜城,就和张良计议。张良知沛公志在拔取丰邑,就让他前往项梁处借兵,自己暂守丰邑城下。    
    到了薜城,项梁出来迎见。初见沛公,只见他举止大度,谈吐豪爽,心下十分欣喜。当即允许,借给沛公士卒五千,另拨将吏十人,听由沛公调遣。


第一部分:最会用人的帝王我会报仇的(3)

    多了五千人马,自然声势大增。强攻三天三夜,沛公终于夺回了丰邑。雍齿抵挡一阵,眼看兵败城破,乘着夜色逃往魏地。张良跟随沛公多日来,对沛公多有了解。攻丰之战,他看到了沛公身上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对沛公更加敬佩。常常向沛公谈论用兵之法,沛公每每听之,总有所获。而旁边之人,却多不大懂。张良心中暗道:“我所知《太公兵法》乃古来秘笈,沛公却都能知晓。难道沛公的才气是苍天所授?我就是为沛公而习兵法?老翁言我将为王之师,岂非说的就是为沛公之师?”由此,二人之间更加默契。    
    转眼已至夏天,沛公与张良离开丰邑,率军前往薜城。此番前行是应项梁之召。自从景驹死后,楚地一直无主。项梁是请二人来计议另立楚王之事。    
    刚至薜城,沛公恰遇项籍班师而回。沛公询问战况,项籍道:“大战三日,襄城已破。襄城守卒尽被我坑杀,万事休矣!”听此言,沛公心中一惊:活埋数千守卒,怎有如此狠心?抬眼望项籍,剑眉之中溢出一股肃杀之气。不由在佩服之中平添一分惧意。二人侃侃而谈,倒也十分投机。一偏将见他二人如此亲热,在旁边道:“项将军兄弟一人,既和沛公如此一见如故,何不结为异姓兄弟?”    
    沛公哈哈一笑:“我正有此意,不知项将军意下如何!”    
    项籍爽快地道:“倒也正好,沛公确有兄长之风。”旁立之人听了,齐声叫好。    
    当下,众人设案焚香,扫清一片空地。沛公、项籍跪下来,拜了三拜,对天起誓,从此结为兄弟。    
    既为兄弟,自然亲近了几分。沛公有时直呼项籍表字,称为项羽。在众人眼里,沛公与项家叔侄实在是亲近。    
    项梁召集诸将,并请沛公、张良就座,对众人道:“陈王去世已多时,我楚国不可无主,诸位各拿主意,当立何人为楚王。”    
    推立国君,不是小事,众将不敢随便说话。沉默良久,项梁再次催问。有人似乎悟出了项梁的用意,高声说:“项将军英明果断,德高望重,何不自立为王?”    
    “对,将军应自立为王。”有几个人附和着。项梁看看沛公:“沛公以为如何?”    
    沛公静坐一边,已明白了八九分。他笑了一笑:“将军知晓楚国内情,又仁德服人,自有定度。我乃局外之人,惟将军是听。”    
    项梁本想让沛公推他一把,没想到沛公如此滑头,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忽然,有人进帐来报:“将军,有范增前来求见,说有要事相告。”    
    项梁立即传令:“请入帐来!”    
    不一会儿,一个老翁缓缓走入帐来。只见他年近七十,满脸岁月风霜,须发尽白,腰也弯了。    
    项梁见他上前来行礼,忙令人看了座儿给他,微笑着问:“老前辈从居剿而来,一定有教于我,请明示。”范增环视一周,这才答话:“老朽之人,并无高见。然闻将军贤明仁德,礼贤下士,引得不少英雄相随,所以特来拜见,献言一二。”    
    项梁更乐了:“老前辈来的正是时候。陈王已逝,楚地无王,我们正议立楚王之事。想必老前辈另有高见。”    
    “将军可知陈王为何而败么?”范增问道。    
    “这个……老前辈要指教什么?”项梁知他有话要说。    
    “陈涉虽首先发难反抗暴秦,顺应了民心,然出身低贱,无名无势却擅立为王,不立楚王之后,又违背了民心,所以失败。说起秦灭六国,楚最无辜。当年楚怀王入秦不返,楚人耿耿于怀,颇有顾惜之心。隐土南公有句名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如今将军起兵江东,楚地英雄豪杰云集响应,惟恐追随不及,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将军出身楚国世袭将军,乃名门望族,功高盖世。如果将军能立楚王之后为王,则会顺应楚人之心。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将军欲定天下,其势必达!”    
    一席话说得项梁喜笑颜开:“前辈教诲,正是我所欲为。”


第一部分:最会用人的帝王陈留县令拒绝投降沛公(1)

        
    宋义领救赵之命后,立即打点好军马粮草上路了。    
    大军行至安阳,宋义命大军停下来休息。项羽、范增心中着急巨鹿的战事,以为此时不是休息的时候。无奈宋义为上将,他们也只得停了下来。    
    宋义深知怀王对自己的信任,顾不得众人的情绪,一日一日地捱下来,不愿向前行进。赵国使者内心如火烧一般,又不敢硬催,只能跟在宋义后面软语相求,让他早日前行。宋义不知出于什么缘故,就是不买他的账。    
    转眼间,部队在安阳已停了整整四十六日了。项羽、范增等将领不知宋义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但宋义闭口不提,也不接见下属,谁也不敢去问宋义。项羽耐不住了,他拨开宋义帐外的卫士,三步两步走入宋义帐中。    
    “赵国万分危急,将军应火速领兵过黄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抵达巨鹿城下,我为外合,赵为内应,破败秦军势在必然!”宋义笑着直摇头,“此言差矣!你没听说过这样的俗话吗,牛身上的虻虫该拍,虮虱却不值得打。虻大虮虱小,我等应从大处着手,才能确保大获全胜。如今秦军攻赵正紧,不久就会有一个结果。秦军胜了,军队就会疲惫不堪,我军正好可以乘机攻之;秦军败了,我军更可以顺利西行,大张旗鼓地直捣秦都咸阳了。故而,眼下最好的是坐山观虎斗,以坐收渔人之利。”    
    “这怎么……”项羽连忙进言,但还没等他说完一句话,宋义就忽地一下站起来打断了他:“好了,项将军,披坚执锐冲锋陷阵,我不如你;但运筹帷幄指挥决策,你还要差一截哩!哈哈哈!”    
    项羽见状,怒火中烧,转身出了宋义的军帐。    
    愤怒的项羽最终杀了宋义,取得众将士之心,后又如实禀报楚王,楚王立他为上将军。项羽带领士卒勇猛作战,终于打败了秦军。    
    且说沛公接受怀王西征的命令后,心中既有欢喜也有忧虑。欢喜的是怀王立下了盟约,谁先攻进关中谁就是当地之王。也就是说,如今天下各路英雄之中,他最有机会做关中王。关中一带,自古以来就是英雄必争之地。这里土地肥美,百姓殷实,山河险要,易守难攻。所以许多君王都想在此建都,况且,秦王朝国都咸阳正在此处,拿下关中不就是推翻秦王朝最引人注目的英雄了吗?再说,章邯是秦军主力,西行一线,正可以避开章邯,减少伤亡,壮大队伍。然而,令他忧虑的也不少。西行最大的难题就是在孤军深入的情况下能保存住自己。这是何其难哪!想当初,陈胜王西行大军比他刘邦的势力强大多了,却以全军覆没而告终,他刘邦能有回天之术么?    
    忧虑归忧虑,独统一军的兴奋激励着他,沛公还是踏上了西行路。从砀邑出发,沛公先勒兵向正北方向进发。前方有昌邑、城阳、东郡几个载邑,先扫除这几处的秦军,以解除项羽的后顾之忧。此时此刻,沛公深知自己能力有限应听从众人意见的道理,他一面加强军队纪律,一面坦诚地征询属下的意见,精心计划,力争稳扎稳打每一步。    
    首攻城阳、杠里,竟连连告捷,士气顿时高涨起来,沛公顿时增强了信心。    
    二世三年十月间,沛公率军又打到了东郡,事如人愿,每战必胜。秦军将领陈武、魏将皇欣、武满三人带兵投奔到了沛公旗下,队伍一下子增添了近二万人。    
    小试牛刀成功,沛公十分欢喜,旋即进攻昌邑。    
    小顺之后必有小逆,昌邑城中守兵据城坚守,沛公督军连攻不下。久攻昌邑不下,沛公和众部下计议一番,决定舍去昌邑,西取高阳。在攻昌邑时有昌邑人彭越得知沛公沉稳,惟才是用,就投奔了沛公。后因久攻昌邑不下,认为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助沛公,于是原地不动。    
    西行路上,沛公对队伍稍作整顿,到达高阳之后采取了夜间偷袭的战术而一举成功。进城之后,一面命士卒们饱食休息,一面筹谋下一步行动。此时,又一个人物奔沛公而来。    
    此人姓郦名食其,乃是陈留高阳人。自幼年时起,郦食其就饱读《诗》、《书》,学了一肚子学问。无奈他运气不佳,一直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日月如梭,岁月如流,不知不觉他已是六十几岁的人了。几十年来,他吃尽了寒窗之苦不说,衣食也不能周全。前几年,他落魄到了无以为生的地步,面对着老老小小一家人,他只好做了里中监门吏。每日里因为家贫,他不知受了多少嘲弄。然而,令人称道的是这郦食其有一份别人所没有的自信,总以为此生不会虚度,有一天他会大展鸿图。有了这份自信,他一直活得乐呵呵的,一切的衣食艰苦都不以为然。


第一部分:最会用人的帝王陈留县令拒绝投降沛公(2)

    陈涉、项梁从楚地起兵的时候,其部下先后有十几人领兵经过高阳,高阳城里有些好事的年轻人闻郦食其自信的大名,纷纷对他说:“嗨,郦先生,你不是说此生会有所作为么?现在机会到了。古人云,乱世出英雄。如今陈王和项将军已经发难,你为什么不去追随他们的部下呢?”    
    “是呀,老先生,你不是一直在寻找能重用你的人吗?秦王没有用你,而今你该出手了,否则,此生你还有机会么?”    
    郦食其轻蔑地看他们一眼:“你们知道什么,年轻人?读书人最要紧的是找到可追随之人。瞧那帮将帅,没有一个不是龌龊小人,值得我与他们共谋大事么?”    
    “哈哈,想不到老先生眼光还挺挑剔呢!”众人见他如此狂妄,大笑不止,“老先生,你怕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吧?”    
    郦食其也不屑于和他们理论,依旧埋头读书去了。自此之后,众人私下里称他为“狂生”。    
    沛公驻军高阳的消息传到了他的耳中,恰巧此时他的邻居有一个年轻人在沛公麾下,借机会看望双亲,巧遇了郦食其;郦食其想探听一下沛公的为人,就主动和年轻人聊开了:“听说沛公定了高阳之后,就时时询问邑中贤能豪杰,有这回事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