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78-月之暗面:人类首次登月图文全记录-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些人表示非常感谢!”
接着,奥尔德林用严肃的、从容不迫的语调说:
“关于这次飞行的意义,在这三天里,我们从各个方面进行过讨论,意见归根到底就是:这次旅行不仅仅是我们三人的力量,也不仅仅是美国政府和产业的力量,也不仅仅是国家的力量。它是探索位置世界的人们的无尽的探求心使我们这样做的。我们把定为‘阿波罗11号’标记的徽章,当做我们三个人的共同心愿,精心地放到月面上。”
最后是阿姆斯特朗发言:“致使我们这次飞行成功的是迄今为止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探明宇宙真理的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从事阿波罗计划的所有人员、美国人民、政府和议会、产业界。现在,我向他们以观看这次电视节目的全世界观众表示崇高的谢意。”
这次电视转播,历时10分钟,于19时15分结束了。
转播结束之后,“阿波罗11号”的三位成员开始休息,明天将是他们重返大气层的日子,前面的路又是一次考验。
一切正常,时间很快就到了7月24日中午。这时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飞船在重返大气层的时候必须先将服务舱抛弃,让服务舱自行冲入大气层烧毁。分离后的指令舱须将隔热盾置于其前端,这样飞船在冲入大气层的时候才能够保持舱内宇航员的安全,因为飞船在高速中与大气产生摩擦会产生巨大的热量,不过幸好这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顺利。
飞船以每秒约为11千米的高速进入大气层。它强大的冲力与大气层产生强烈摩擦,使放热罩的温度高达3000度左右。火焰从指令舱底直窜到它的周围形成一条长长的火尾,像流星一般从天空中划过。
进入大气层18秒后,指令舱周围的高温空气已使指令舱的电波不能传播,隔断了舱内人员同外部的电讯联络。预定通讯断绝时间约3分45秒。指令舱渐渐减速,沿斜线下降飞行。
《月之暗面》 第二部分《月之暗面》 凯旋的英雄(2)
与此同时,地面的搜寻人员正全力捕捉“阿波罗11号”的身影。而三位宇航员在下降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速度减低,舱内的重力也开始逐渐增大,他们发出的声音显示他们正在忍受来自于下降的压力。终于在预定时间之后的不久,“阿波罗11号”与地面的通讯联系恢复了。当“阿波罗11号”下降到8千米高空时,宇航员打开了小型副降落伞,然后在大约4千米高空打开了三个大型主降落伞,使飞船速度减慢,并徐徐地降下来,溅落在太平洋上。
飞船是大头朝下进入水中的,这时宇航员们使舱顶的三个气球充气,不一会儿船舱就翻了过来。这时是7月24日12时49分。最后一道难关终于过去了,现在他们的唯一工作就是等待海面搜寻人员的来临,因为他们已经平安地溅落在海面上了。
这时,在预定降落地点,美国配置了强大的捞救舰队,为了捞救三位宇航员和他们的飞船,共派遣了近7000名海军,9艘船只和4架飞机。主要捞救船是长期服役的航空母舰“大黄蜂号”。它停泊在夏威夷西南方向约1200千米的海面上。航空母舰上共有2200人。他们提出了“大黄蜂+3”这个口号,用此表达该船在返航时船上人员将比由珍珠港启航时增加3个人。
在“阿波罗11号”登月飞行前,在美国曾畅销过一本科幻小说。书名叫《比拉流星菌种》。内容是说航天员如何从外空带回一种可怕的病菌并肆虐地危害人类。在此背景下,美国生物学家虽怀疑月球上会有什么病毒或细菌,但国家科学院宁可信其有,并对从月球返回后的航天员及其物品制订了严格的隔离措施。因此休斯敦专门在“大黄蜂号”上设置了活动隔离室,三位返回地球的宇航员要在这个隔离室中被隔离3天,然后再到休斯敦的月球资料研究所去。
为了迎接三位英雄的平安归来,美国总统尼克松专程来到“大黄蜂号”上参加迎接三位宇航员归来的迎接庆典。随从尼克松总统的还有其他几位政府重要成员。与此同时世界上近百个国家约5亿人坐在电视机旁观看“阿波罗11号”的返航,至少有十几亿人在收音机旁边收听实况播音员的描述。
发现“阿波罗11号”溅落的地点之后,“大黄蜂号”马上开足马力,驶向溅落点。两架直升机将“蛙人”放下水。他们驾驶橡皮艇,划到宇宙飞船那儿,先消毒密封舱。因为飞船首次从地球以外的天体飞回,很难说是否从月球带回各种细菌和病毒,因而必须进行严格的检疫和消毒。紧接着,一个“蛙人”打开舱门,给每个宇航员一套特制的防病菌的黑色隔离服,在密封舱的周围,用软管喷上了一层茶色液体。舱口终于打开,宇航员每人带一只红色救生袋走出来。宇航员身上也撒了消毒药。他们互相抹擦消毒,消毒完毕,爬上直升机,前往“大黄蜂号”。
航空母舰上的人们对三位宇航员的归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军乐队奏起了进行曲,大家列队欢迎。三位宇航员在医生的陪同下走进了隔离室,然后关上门。这时总统来到隔离室的外边,他通过麦克风向他们表示了欢迎,并对他们的成功归来表示祝贺。他又说道:
“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我要你们知道,我想我是世界上运气最好的人,我说这句话,不单因为我有作为美国总统的光荣,尤其是我有代表那么多的人欢迎你们回到地球的特权。”
“我要告诉你们,我们在华盛顿收到100多个外国政府、皇帝和总统、总理和国王拍发的贺电。他们代表世界上20多亿人民,他们都有机会看到你们的成就。由于你们各位所取得的成就,全世界人民更加亲近了。”
接着尼克松总统又和宇航员谈棒球、世界新闻和他对宇航员妻子——“最伟大的夫人中的三位”的致敬,并邀请她们和宇航员参加一次国宴。
阿姆斯特朗代表三位宇航员作了回答,他说:“谢谢您,总统先生。我们回来真是非常高兴,阁下那么客气,跑到这里来欢迎我们,我们感到非常非常光荣!我们盼望走出这个隔离室畅谈一切。”
在这简短仪式结束时,总统向他们挥手,然后走向甲板。在“大黄蜂号”上响起了掌声和笑声,通过电视向全世界作了实况转播。
“阿波罗11号”和它的三位宇航员在经历了人类第一次登上另一个天体之后,在经历了8天3小时又22秒的非凡旅行之后,安全而健康地回到了人类的故乡——地球上。
三位宇航员结束了月球旅行,但还不能立即回家去。他们呆在“大黄蜂号”的移动隔离室里,随同它在珍珠港、夏威夷停留。空军运输机洛克希德C141型“星式升降机”于7月26日把移动隔离室空运至休斯敦的艾灵敦空军基地。三位宇航员和自己的家属也只是隔着玻璃会了一面,就被拖车送到载人宇航中心的月面资料研究所。他们将在那里度过一段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生活。
月球资料研究所是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局专门为接待月球归来者而耗费巨资建造的豪华建筑物。其中设有宽敞舒适的隔离室以图书室、娱乐室和实验研究室等。三位宇航员及其宇宙飞船、从月球采集的样品等要在这里与外界隔离,曾与宇航员接触的医生、工作人员以研究人员也不例外,要在这里隔离起来。
这里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措施。墙顶、房顶和地板都是密不透风的。呼吸用的空气完全是经空调装置过滤的。呼出之后,在吹入空间之前同样经过多次过滤。所有残渣和尘屑物在排出之前都要经过生物柜干热消毒灭菌。在工作的隔离区内,对外界稍小的压力也要控制,以避免在漏气时不至于把含有感染病菌的内部空气扩散到外面,而外面的空气则可向内流入。
月球资料研究所的生活条件十分优越,这里设备华丽,布置考究,还有各种各样鲜美可口的食品供宇航员享用。尽管如此,宇航员还是不愿意呆在这里,他们十分想念家人和朋友,急着想出去。
研究所里的研究人员、医生和工作人员理解宇航员的心情,每天都紧张而繁忙地工作着,做各种各样的试验,进行各种研究。医生每天对每一宇航员的身体进行严格检查,大小便也要检查。
经过两周的一系列的检查、试验和研究,结果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确信他们没有携带任何月球细菌。8月10日,三位宇航员终于得到可以回家的消息,高兴极了。
《月之暗面》 第二部分《月之暗面》 访问奥尔德林
访问奥尔德林
1969年7月16日,载有三名宇航员的“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进入太空,经过四天的航行,两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首次登上了月球。为了纪念“登月之旅”,凤凰卫视中文台记者许戈辉采访了现已70多岁的奥尔德林。“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阿姆斯特朗的这句名言曾使亿万人激动不已,但谁又知道,如果这一步没有成功迈出,又会怎样呢?目前,一些科学家对30多年前登月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相信最准确的答案将会是历史给出的。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更有兴趣听一听奥尔德林怎么说。
出发前不知悼文已写好
“这些勇敢的人来到这里,打破了它的平静,但最终却要在平静中死去。他们清楚自己已经失去生还的机会,但他们更知道这种牺牲将给整个人类带来新的希望。”这是登月前美国政府为出发的宇航员写好的悼文大意。
记者:美国《洛杉矶时报》披露,在阿波罗11号登月前,美国政府已做好了最坏的准备。尼克松总统甚至请人写了一篇悼文,以备不时之需。你知道这些吗?
奥尔德林(以下简称“奥”):不,我事先并不知道。不过我觉得我们也并不需要知道。我们对不幸不会加以细想,而要保持完成任务的乐观态度。我们不会去做无谓的担心,因为那只能加深自己的恐惧,而恐惧令人的视野收窄乃至破坏表现。那位准备悼文的人是位知名人士,我曾跟他谈过话。
从地球到月球的路
奥尔德林说,人类的首次登月并不像大家想像中那么富有浪漫气息。
记者:你踏上月球的第一步时,感觉怎样?一切就像你所期待的吗?
奥:跟我期待的相似。那天空像天鹅绒一般漆黑,衬托着被太阳照得光芒耀目的月面,黑漆漆的,地平线的弧度向前延伸。行动是十分容易,但都是慢动作,这是因为引力小,而太空衣也限制了我们的灵活性。现在要重组当时的画面挺困难的。
记者:能否告诉我,阿波罗11号升空前那十秒倒数时你在想着些什么?
奥:我记不起当时在想什么。我们经历着那些事情,冷静地执行程序,只希望一切顺利。我想最重要的是尽量提高警觉,观察正在发生的一切。希望事事顺利。
谁说月球上可以看到长城
一直以来有个说法,在月球上用肉眼能看到的地球人工建筑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奥尔德林说,那是一个误解。
记者:从月球看到地球是怎样的?你当时有什么感觉?
奥:要看到地球并不容易,因为她就在你的头顶上,而我们的面罩不方便让我们向上望。我们只能作匆匆一瞥知道她在那儿。可以这样说,虽然人们都想问我们当时的感受,但我们到那里的任务并不是要回来告诉人们我们的感受。我们被送到那里去工作、去执行探险,为后来的人铺路。
记者:在月球上真的能看到万里长城吗?
奥:我可以告诉所有的中国人,在月球上是看不到万里长城的。那是电视对答上产生的误解和人们对事实不了解所造成的。长城是狭窄而且不规则的,在轨道上,很难看到不规则的事物。如果是从机场通往城市的宽大直路,那会比不规则的长城更容易被看见。除非你能用肉眼在2.88公里以外看到一根头发,才有可能在月球上看到万里长城。
火星比月亮更适合人类居住
探索外太空长期以来一直是人类的梦想。而日益拥挤与恶化的环境则迫使人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把目光投向毗邻的星球。
记者:月球上可能存在生命吗?
奥:不……
记者:那么火星又怎样?
奥:有可能……千万年前火星可能有生命,这个很难说。
记者:你可以预言人们何时会踏上火星吗?
奥:如果政府做了我认为应该做的事,我可以预言。定下计划,然后付诸实行,并不时进行改进。但是我们还没有这样做,不论是太空计划或是宇航局都没有。如果有的话,我认为二十年后我们就可以登陆火星。
记者:登月的其中一项重要目的,是寻找地球以外能供人居住的所在地。你认为月球值得探索和发展,成为能供人类移民的所在地吗?
奥:数千年后的未来,人类会创建出很多很多不能想象的事物。到了某个程度,一个有责任感的文明社会,应该确保这个文明能继续存活。月球是其中一个人类有可能居住的地方,不过火星就更加适合了,它比月球更像地球。所以设立一个供人类移民的所在地,火星是个理想的选择。
记者:你认为用太空船把人类送到月球的真正意义何在?
奥:我从月球回来的那一天,看到电视上的重播。我认识到,到月球的基本目的,并非我们带回来那些石头,也非我们当时说的恐惧、欢乐等话,而是在地球的人见证到这创举。这一切对他们的生命有正面的影响。
《月之暗面》 第三部分《月之暗面》 插图(图)(1)
《月之暗面》 第三部分《月之暗面》 插图(图)(2)
《月之暗面》 第三部分《月之暗面》 插图(图)(3)
《月之暗面》 第三部分《月之暗面》 插图(图)(4)
《月之暗面》 第三部分《月之暗面》 插图(图)(5)
《月之暗面》 第三部分《月之暗面》 插图(图)(6)
《月之暗面》 第三部分《月之暗面》 插图(图)(7)
《月之暗面》 第三部分《月之暗面》 插图(图)(8)
《月之暗面》 第三部分《月之暗面》 插图(图)(9)
《月之暗面》 第三部分《月之暗面》 插图(图)(10)
《月之暗面》 第三部分《月之暗面》 插图(图)(11)
《月之暗面》 第三部分《月之暗面》 插图(图)(12)
《月之暗面》 第三部分《月之暗面》 插图(图)(13)
《月之暗面》 第三部分《月之暗面》 插图(图)(14)
《月之暗面》 第三部分《月之暗面》 插图(图)(15)
《月之暗面》 第三部分《月之暗面》 插图(图)(16)
《月之暗面》 第三部分《月之暗面》 插图(图)(17)
《月之暗面》 第三部分《月之暗面》 插图(图)(18)
《月之暗面》 第三部分《月之暗面》 插图(图)(19)
《月之暗面》 第三部分《月之暗面》 插图(图)(20)
《月之暗面》 第三部分《月之暗面》 插图(图)(21)
《月之暗面》 第三部分《月之暗面》 插图(图)(22)
《月之暗面》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