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政治理论基本教程 >

第9章

政治理论基本教程-第9章

小说: 政治理论基本教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营销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1999年文科材料题第35题)    
    材料1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态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力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商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    
    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    
    材料3    
    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分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分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1)在上述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2000年文科论述题第33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Ⅰ    
    1A2C3D4D5D6D7D8D9D10D〖〗11D12D13D14D15D16D17C18D19B(二)选择题Ⅱ    
    1BD2BCD3ABCD4BCD5CD6CD7ABCD8ABCD9ABD10CD11ABCD12AD13ABC14ABD15ABC16BDE17ABDE18BDE19ABCE20ABDE(三)分析题    
    1【答案要点】(1)材料1属机械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偶然性同样是客观存在的,有其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人们主观上没有认识而造成的。    
    (2)材料2属非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及其客观性。生物进化决不是毫无必然性或规律性可循的纯粹偶然性,而是包含着内在的必然性,人类的出现是生物长期进化的必然结果。    
    (3)材料3表明,黑格尔明确分析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不同根据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这是他的贡献。但黑格尔把必然性和偶然性视为“绝对观念”发展的两个环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2【答案要点】(1)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指根据和条件不充分,在现阶段无法实现的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指根据和条件比较充分,在现阶段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2)抽象的可能性和现实的可能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当根据和条件发展到比较充分之时,抽象的可能性就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当本来比较充分的根据和条件丧失之时,现实的可能性就转化为抽象的可能性。    
    (3)我们要集中力量去办那些具有现实可能性的事情,把抽象的可能性当作现实的可能性,就会犯急躁冒进的错误。如果把现实的可能性当作抽象的可能性,就会犯滞后保守的错误。    
    (4)要积极创造条件,促使有利于主体需要和社会进步的抽象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的可能性,进而把它变为现实。忽视抽象的可能性的意义,就会目光短浅,失去远大的奋斗目标。    
    3(答案要点参见本章“考点分析”(一)、2)。    
    4(答案要点参见本章“考点分析”(二)、1(2))。    
    5(答案要点参见本章“考点分析”(三)、4)。    
    6【答案要点】(1)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    
    (3)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7【答案要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全部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改革措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负面效应,付出一定的代价,它与改革措施发挥的正确效应是相伴而生的。    
    矛盾双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我们必然首先看到改革措施取得巨大成就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发挥它的正面效应,同时也不要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尽量减少负面效应,促使负面效应向正面效应转化。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负面效应是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它的出现和解决能够促使我们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纵深层次,使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新的发展。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政治理论精品教程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本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部分,共四节。复习本章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概括了解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深入理解认识的本质、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及意义和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概括了解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以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    
    第二,全面把握认识的辩证过程原理,重点把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及意义,概括了解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认识过程的往复性和无限性,弄懂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关系。    
    第三,全面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重点把握真理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及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及意义、价值、价值评价、价值选择及意义、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及意义,弄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第四,概括了解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弄懂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内容。    
    第五,注意划清理论界限。首先从总体上划清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则界限,同时在认识过程问题上划清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唯理论、经验论的界限,在真理观上划清同唯心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的界限,以及在辩证思维方法问题上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界限。    
    (一)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识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对立和区别    
    (1)能动的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对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先验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人的认识先于物质、先于经验,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能动的反映论和先验论是根本对立的。    
    (2)能动的反映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能动的反映论是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具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不可知论否认世界的可知性,怀疑和否认人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古代中国的庄子认为,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的。休谟和康德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代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曾对不可知论作过批判,但都是不彻底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才真正彻底批判了不可知论。因为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    
    (3)能动的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区别。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反映论和可知论,但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否认认识的能动作用,是直观、被动、形而上学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辩证的反映论。    
    2。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考察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领会】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是因为:    
    (1)劳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劳动实践要求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提供客体信息和认识工具。    
    (2)劳动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展,产生了人特有的认识图式,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    
    (3)劳动实践促使了人的交往、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抽象思维成为可能,并使人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3。认识的本质。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领会】认识的本质:在实践基础上反映和创造的统一(此知识点2002年理科辨析题第31题考查过)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反映论共同原则。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和创造性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消极、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其一,在反映过程中,主体能动地加工和改造感性材料,创造出概念和理论体系,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出创造性的预见;其二,主体根据实践需要,能动地创制出未来世界的蓝图、计划、方案等等;其三,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创造出世界上本来没有的事物。    
    (3)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辩证统一。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直观的反映不可能做到创造;创造不是无中生有的臆造,而以反映为前提和基础;创造本身也是反映,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是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反映。反映和创造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4。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识记】反映、信息、选择的一般含义    
    反映是一物在和他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复制、再现他物,接受和保留他物信息,留下“痕迹”的过程、属性和能力,信息是他物的性质、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物中以某种方式的再现,它通过事物的相互作用和反映表现出来,反映则是信息的交换、传输和接收过程。反映和信息都是物质的普遍属性。选择则是一物区分他物及其信息,从而表现出不同和特定运动、变化的能力。人的认识是人脑对客体的高级反映形式。    
    【领会】主体在认识中的选择性和重构    
    主体在认识中的选择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主体对客体的选择。主体从千差万别的事物中,根据自身利益和需要以及观念和知识,分化和确定出认识对象;第二,主体感官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客体信息丰富而复杂,主体只能吸收对主体必需和必要的、有可能获取的信息。主体感官由神经生理系统所定的选择阈限,决定了感官选取信息的天然局限性,主体固然可以借助于感官工具突破这种局限性,但感官工具同样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和选择性;(此知识点2003年单选题第3题考查过)第三,人脑的思维活动对客体信息的选择。人的思维活动总是根据需要和思维定势、知识结构舍弃或保留某些信息,对获取的感性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进行有选择的过滤和重组。所谓认识中的重构,就是主体把经过选择、加工的客体信息,在思维中重新组合、构造为观念体系的过程。    
    5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领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在认识的原始发生中,劳动实践起着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归根结底,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实践决定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只有通过实践,主体才能接触客体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进一步暴露事物的本质。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此知识点2002年理科单选题第2题考查过)知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但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这是因为:①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②实践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④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主体的感知器官和思维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惟一标准    
    认识正确与否,在主观认识范围内是得不到解决的,认识对象也不能直接回答这一问题。只能依靠实践及其结果进行检验。这是由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决定的。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目的不在于认识本身,而在于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因此列宁指出: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运用】(1)要勇于实践,敢于试验;(2)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领会】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这种指导作用一般表现为它能使实践活动具有自觉性、坚定性、预见性,而理论的缺乏或不成熟则导致实践活动的自发性、盲目性、随意性和摇摆性。由于理论认识的复杂性,其指导作用也十分复杂:正确的理论把实践引向成功,错误的理论则导致实践的失败;先进的理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