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政治理论基本教程 >

第62章

政治理论基本教程-第62章

小说: 政治理论基本教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板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首先要懂得毛泽东所说的“伟大的工程”指的是什么,党的建设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的关系;了解党的建设的有利条件和特殊困难。着重掌握毛泽东建党学说中最具特色的内容,即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把一个农民党员占绝大多数的党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明了党在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方面的主要经验。    
    (一)武装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    
    1.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主要法宝。(本知识点2002年理科多项选择题第22题考查过)    
    【识记】(1)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主要法宝)。1939年10月,毛泽东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在总结中国共产党18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即三个主要法宝的重要思想。这就是: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    
    (2)毛泽东总结的关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的两个基本特点。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统一战线,主要的革命形式是武装斗争,这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的两个基本特点。    
    考生对这两个基本概念要分辨清楚。    
    【运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者的关系。    
    第一,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的关系。只有加强党的建设,才能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才能发挥全体共产党员在统一战线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科学总结统一战线的经验。党的组织和队伍也才能在统一战线中得到扩大和巩固。    
    第二,党的建设和武装斗争的关系。只有加强党的建设,才能建立一支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才能开展人民战争,才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党的组织和队伍也才能在武装斗争中得到扩大和巩固。    
    第三,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关系。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形式,统一战线是实行统一战线的武装斗争,武装斗争也要以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为依托。    
    总之,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者是有机统一,缺一不可。    
    2。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本知识点2002年文科多项选择题第23题考查过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特点的内容,这一内容在2003年教学基本要求和2005年考试大纲中都没有列入)    
    【识记】(1)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长期的武装斗争。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2)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    
    (3)毛泽东在八七会议的发言中指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强调武装必须与民众的结合,要使武装成为民众的武装,民众成为武装的民众。    
    (4)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领会】(1)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没有起码的资产阶级民主,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反动统治阶级凭借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又由于敌我力量对比的巨大悬殊,以及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革命发展不平衡,中国的武装斗争又必然是长期的。    
    (2)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这是因为:第一,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党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农村,农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成为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战场。第二,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基本上是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第三,农民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军队的官兵基本是穿上军装的农民。    
    3.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理论依据。(本知识点2000年文科多项选择    
    题第20题、2001年文科原材料分析题第37题、2005年单项选择题第8题考查过)    
    【识记】(1)毛泽东论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主要著作。标志这一理论初步形成的著作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标志这一理论完备成熟的著作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    
    (2)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192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阐述了这个问题。第一,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第二,国民革命的影响;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两个客观条件。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两个主观条件。    
    (3)1929年9月,周恩来等在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指出: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    
    (4)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批评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错误,实际上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初步形成。    
    【领会】“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工农武装割据”,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这三者的关系是: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才能动员广大的农民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只有建立强大的革命武装,开展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进行土地革命,保卫根据地;同样,只有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使土地革命有坚实的基础,武装斗争有可靠的依托。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是紧密结合的有机体。“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依据。    
    毛泽东在比较分析了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情况后,认为中国革命不能像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那样,走合法的、不流血的议会斗争的道路,也不能像法国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那样,走先在城市发动武装起义,占领城市,然后进攻农村,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而只能走相反的路,即先在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发展革命武装,积蓄革命力量,等待时机成熟时,以革命的农村包围反动统治阶级占据的城市,夺取城市,夺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依据,也就是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一方面,近代中国内部没有起码的民主,外部没有民族的独立,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对付武装的反革命。另一方面,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端的不平衡。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城市和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形成了近代中国特殊的城市与乡村的关系。近代中国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城市与乡村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中国的中心城市,不能象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那样控制全国的经济与政治;广大的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地存在。这就为农村根据地的建立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使农村包围城市成为可能。    
    4。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本知识点自1999年以来尚未考查过)    
    【识记】(1)坚持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    
    (2)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始终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惟一宗旨;执行打仗、做群众工作、筹款三位一体的任务;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生产队。    
    (3)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    
    (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的基本点:第一,坚持积极防御的方针,这是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核心;第二,以游击战和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第三,集中优势兵力,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概括了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集中优势兵力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领会】必须坚持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这是因为:第一,军队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国家政权的主要工具,它必须接受它所服务的那个阶级及政党的领导。人民军队是由共产党独立创建的,执行和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人民的领导核心,也必然是人民军队的领导者。这是人民军队与以前新旧军阀的军队的根本区别。第二,人民军队的主要来源是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这就难免产生一些非无产阶级思想。只有坚持党的绝对领导,贯彻党的无产阶级思想,才能克服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狭隘性、动摇性和不彻底性,才能使军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1。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可能性。(本知识点2000年文科单项选择题第7题、2000年理科原材料分析题第36题、2005年多项选择题第21题考查过)    
    【识记】革命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同资产阶级建立或被迫分裂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又一个基本特点。    
    (2)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不同时期的统一战线。国民革命时期,是以国共第一次合作为特点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包括工人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后期,共产党内犯了同资产阶级只讲联合不开展必要斗争的右的错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包括工人阶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此时,民族资产阶级暂时退出了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内犯了对民族资产阶级只讲斗争不争取、不联合的“左”的错误。抗日战争时期,是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特征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以蒋介石为首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前期,共产党内犯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的错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正确的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将一切革命的民主的阶级、阶层、党派、团体乃至个人吸收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阵营之中,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运用】建立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一,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又一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的又一个主要法宝。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主要是由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阶级构成上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作为革命领导力量的无产阶级虽然革命性最强,但人数毕竟很少;作为革命对象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尽管人数不多,但掌握着强大的反动国家机器;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再加上民族资产阶级,即处于无产阶级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社会阶级力量占着绝大多数。因此,作为革命领导者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关键就在于依靠最广大的农民,团结小资产阶级,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结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二是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和敌我力量对比的不平衡性,又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与不平衡性,中国革命不可能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取得全国胜利。这又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采取统一战线的策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以便在长期的斗争中逐步壮大自己,削弱敌人,是敌我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最终压倒反革命势力,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第二,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能。这主要是由于近代中国是世界上各种矛盾的焦点,造成了中国最广大的各阶级、阶层民众处于被压迫受剥削的痛苦境地。除了无产阶级之外,农民是近代中国最广大的革命民主派,革命要求强烈,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完全可以同农民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小资产阶级也有很强的革命要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基本依靠力量;民族资产阶级有革命的要求,有参加革命统一战线的可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该而且可能将民族资产阶级吸引到自己的一边;在特定的情况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以蒋介石为首的一部分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由于矛盾的冲突和自身的利益,也表现出一定的抗日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完全可以利用这种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同这部分大资产阶级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识记】(1)国民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是以国共第一次合作为特点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包括工人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立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的方针;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在国民革命后期,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共产党内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同资产阶级只讲联合不开展必要斗争的右的错误。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包括工人阶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此时,民族资产阶级暂时退出了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内犯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对民族资产阶级只讲斗争不争取、不联合的“左”的错误。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革命根据地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民主政权。1935年瓦窑堡会议以后,中国共产党把“工农共和国”口号相继改为“人民共和国”和“民主共和国”,以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抗日战争时期,是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特征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以蒋介石为首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1937年9月,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共产党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