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政治理论基本教程 >

第13章

政治理论基本教程-第13章

小说: 政治理论基本教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2003年分析题第34题)    
    8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面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2004年分析题第34题)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    
    ①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②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9试分析价值选择及其实现的途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Ⅰ    
    1D2D3D4D5D6D7D8D9C10D〖〗11D12D13D14B15D16A17B18C19。D(二)选择题Ⅱ    
    1AD2ABCD3CD4CD5CD6ABCD7ABCD8AD9CD10ABCD11BD12ABD13ACD14。CD(三)辩析题    
    1(答案要点参见本章“考点分析”(一)、1(2))。    
    2【答案要点】这是由正确的前提推出错误的结论。    
    (1)先实践,然后产生认识,这是就认识的发生和来源而言的。认识不是主观自生的,不从事任何实践活动,同外界不发生联系,是不能产生认识的。就认识的发展而言,也是首先由于实践的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人的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活动。落后于实践的认识指不能正确指导实践,阻碍实践发展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不见得都是落后于实践发展的。    
    (2)从实践中产生的正确认识,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以进行科学的预见,作为行动的先导,指导实践活动的发展。    
    (3)从实践的产生、发展过程而言,人们总是知先行后,即首先依据一定的认识和理论,结合实际,确定实践目的和方案,进行设计,然后去实施。这正是人类自觉实践活动的特点。    
    (4)在社会发展中,先进的阶级、阶层及其代表人物,往往能提出先进的、甚至超前的思想,指导实践的发展。这是认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上述观点否认了科学预见、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先进思想的存在,是对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片面、机械的理解。    
    3【答案要点】这是恩格斯对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中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我们要坚持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    
    4(答案要点参见本章“考点分析”(三)、5)。    
    5(答案要点参见本章“考点分析”(四)、2(3))。    
    6【答案要点】(1)世界及其联系发展的层次是无限的,因此,人们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这是正确的;(2)但由此认为世界不可知,则是错误的。不可知论的错误的认识根源之一就是割裂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世界是无限的,人的认识就其具体实现而言有其局限性,但就其发展而言,又存在无限的可能性。现在未认识的事物,将来可以认识。世界上的事物只有已知和未知的区别,没有可知和不可知的区别。不能把“未知”当成“不可知”。我们人类每天都实现着由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武器。    
    7【答案要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8【答案要点】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    
    9【答案要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10【答案要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上述认识差异表明,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    
    但是,不同主体认识结果的差异有其客观的根源,归根到底依然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的影响,但不是由主体决定的。    
    (三)分析题    
    1(答案要点参见本章“考点分析”(一)、5)。    
    2(答案要点参见本章“考点分析”(二)、5)。    
    3(答案要点参见本章“考点分析”(三)、2)。    
    4【答案要点】(1)材料1中的两位哲学家都属于唯理论。笛卡尔是唯心主义唯理论,斯宾诺莎是唯物主义唯理论。    
    (2)材料2中两位哲学家都属于经验论。洛克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贝克莱是唯心主义经验论。    
    (3)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他全面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出了“唯理论”就重视理性认识、“经验论”就重视感性认识而言,“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即它们都片面强调理性认识或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分别否认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重要性,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5【答案要点】(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坚持实践标准,对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真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破除束缚改革的旧的思想观念和条条框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深入实际,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敢闯敢干,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和创造各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以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形式,把改革推向前进。    
    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使改革不断完善。    
    6【答案要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了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新理论。    
    (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    
    7【答案要点】(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8【答案要点】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勇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    
    注:如考生回答第1个问题时谈到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可给1分;如考生回答第2个问题时指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都是片面的可给2分;如考生按自己的理解,较好地谈了理性和非理性对科学创新的意义和作用,第2个问题可给4分。    
    9。(答案要点参见本章“考点分析”(三)、6)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政治理论精品教程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从本章开始阐明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论揭示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首先必须阐明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学习本章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全面把握地理环境、人口以及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深入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第二,弄清社会的经济结构。弄清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生产力的内涵、要素和特性、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概括了解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和本质。    
    第三,弄清社会的政治结构,明确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第四,弄清社会的观念结构。重点理解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文化的本质和功能;努力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协调发展。    
    学习历史唯物论,要明确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论,简称唯物史观,或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历史唯物论是同历史唯心论根本对立的,对立的焦点在于对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此知识点2001年文科多选题第17题考查过)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全部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论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领会】地理环境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是经常起作用的必要条件;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它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制约和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定条件下(军事、旅游等)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但它不决定社会的性质和更替,它的作用的发挥又受社会状况的制约,因此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领会】人口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是指构成社会的人的因素的总和。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