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记-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长久就跟王所讲了自己写高级语言编译器的心得体会和C的一些技术特点,王所听着惊奇,问了一些问题,二人就讨论了起来。
其实在曹长久梦中时代,得益于开源运动的兴起,许多原本常人根本不可能接触的技术资料都可以在网上交换讨论。
拿编译器来说吧,在九十年代,作为GNU项目或其它开放源代码项目的一部分,许多免费编译器和编译器开发工具被开发并释放出来。这些工具可用来编译所有的计算机程序语言。它们中的一些项目被认为是高质量的,而且对现代编译理论感性趣的人可以很容易的得到它们的免费源代码,长久就是其中之一。
更有甚者,大约在1999年,SGI公布了他们的一个工业化的并行化优化编译器Pro64的源代码,后被全世界多个编译器研究小组用来做研究平台,并命名为Open64。Open64的设计结构好,分析优化全面,是编译器高级研究的理想平台。
长久就曾经对open64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还曾经在网上与志同道合的网友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颇有一些成果。
因此曹长久对于现代的编译器研究颇深,对梦中流行的并行优化编译更是拿手。只不过现在物是人非,靠现在这些小型机机能根本实现不了这种编译器,长久自己也没办法。
不过和王所一起讨论倒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王所也是软硬通吃,更主持过fortran语言编译系统的开发,二人有着共同语言。因此曹长久和王所讨论了一下现代编译技术的改进和并行编译的开发。
王所倒是如获至宝,现在编译器发展似乎进入了一个瓶颈时期,相关的技术发展相对滞后,连国外似乎也没什么进展,实在需要有所突破。更要命的是现在自己主持研究的项目恰好需要这个……
而眼前的少年却似乎是个活宝,许多闻所未闻的技术在他口中是一闪而过,似乎可以解决一些自己研究中的老大难问题,而且并行算法更是自己所主持项目中的重中之重,听他的说法似乎还有所研究。
只是自己所主持的项目是国家军委直接下达的任务,让一个少年参加不知道合不合适
似乎下定了决心,王所摸着曹长久的头说:“小小年纪能有这么深的理论水平确实难得,你的这些想法很有一些道理,只是可惜这里没有计算机,否则我还真要验证一下你说的这些技术,呵呵。”
曹长久:“美国人不是现在做到了吗?”
“什么做到了?”王所正想着自己的招揽计划,没注意长久的问题。
“家用电脑啊,就是微机,这么大个,放桌子上就行。咱们也做一个不就可以在自己家里工作了嘛。”曹长久对于宣传微电脑是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的,这是一个时代的开端。
王所笑着摆摆手:“那个啊,我也听说过,不过哪能和大型机相比,只能算是一个计算器玩具吧。”
曹长久急辩道:“可是那是趋势,电脑肯定要微型化、通用化,否则机器那么贵怎么进入大规模使用阶段。再说,现在性能弱,以后肯定会变强的嘛。”
王所明显对这个事情不感兴趣:“那也是以后的事情,现在我有个大事要跟你说,你要听好,事关你的前途和我华夏的气运。”
曹长久一看王所的语气都变了,也郑重其事的说:“王伯伯,我听着呢,你说。”
王所:“你多大了?”
曹长久:“十四、五吧,我也不清楚,我爷爷捡的我。”
王所:“好孩子,难得这么小就懂事了。你知道王伯伯是干什么的吗?”
十五
曹长久忽然觉得手没地方放:“中科院计算所的所长,好像是研究计算机的。”
王所点点头:“不错,应该是研究最新计算机技术的。我国的计算机技术50年代起步,落后了西方很多年。经过领袖的指引,大批前辈大家的自力更生,辛苦努力的追赶,几乎就要追上了。可是国运多艰,十年浩劫让多少英雄皓首无为而终,现在华夏的计算机技术至少还落后西方十年。”
“计算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对国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列强争相上马研究。大概你也知道,美帝研制的计算机已经突破亿次浮点每秒,远远将其它国家甩在身后。其工业发达,有了计算机帮助更是如虎添翼,他们的几个国家级的大工程,如果没有计算机根本不可能成功。所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计算机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曹长久小心翼翼的插嘴:“所以华夏才成立了计算所,力图用国家的力量提高我国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对吗?”
王所:“不错,华夏需要一台高速计算机,国家对此已经迫不及待。我们所制造的计算机最快也没有突破千万次每秒,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曹长久:“那为什么不像以前研制原子弹那样,集合全国的人力物力来研制,不出两年肯定会有成绩的。”
王所苦笑:“年代不同了,追求就不一样了。华夏才智之士何止千万,想要统合起来,谈何容易,更何况自古文人相轻,派别丛生。不说别的,光电子元件的标准北京和上海就不一样,你说怎么统合。而且计算机研制不比别的,人多也没什么大用,一个有经验的不间断的稳定的研发队伍才是我们需要的。只是可惜我们用尽了办法,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从没有成功突破千万次这道坎。”
曹长久:“王伯伯,您到底想说什么,我怎么越听越糊涂啊。”
王所拍拍脑袋:“好像跑题了,王伯伯现在在带一个队伍,就是想突破这个坎。我在想是不是让你也加入,又怕误了你的前程。你现在还太小,应该去接受更好的教育才对。”
曹长久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个事情啊,自己求之不得:“王伯,我愿意加入,你也听我说过的,做计算机使我的最爱,我只会这个,只想做这个。投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们年轻人的义务,更何况是我最喜欢的领域呢。王伯伯,您不用犹豫了,让我加入吧。”
王伯爱惜的摸着长久的头:“你还是个孩子啊,却似乎是个计算机的精灵,是老天让你来的吧。王伯伯年纪大了,这几年也感觉到身体大不如前,以后可是你们的世界了。”
曹长久喜不自禁:“您收下我了?太好了,谢谢老师。”
王所呵呵大笑:“想不到到老还收下了一个聪明的徒弟。”
曹长久:“王伯伯,您带的队伍现在在做什么研究啊,给我讲讲啊。”
王所:“现在的项目还在预研阶段,我们称757工程。”
曹长久觉得依稀有个印象,在梦中757工程似乎是华夏第一个上马亿次巨型计算机项目,曾经出过几千万次每秒的样机,用的全部都是国产元件,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后继乏力,很长时间没动静,最后83年研制出来个半成品。
同年国防科技大的银河I研制成功,大量的光环笼罩在了它的身上,卓越的性能掩盖了其绝大部分使用了进口元器件的事实,而757机却由于性能不足很快被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
曹长久曾经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757工程出了千万次的样机,最后成品居然性能还比不过样机。
再看看王所那疲惫的眼神,曹长久忽然冒出了一个念头,不会是……
不会是这样的,长久想道。他摇摇头,努力摆脱那可怕的想法:“王伯伯,您老多大年纪了。”
王所一愣:“六十六了,怎么了?”
曹长久笑着说:“您岁数也不小了,多保重身体啊,工作可不能太累了。”
王所笑道:“我身体可不差,还能再干二十年,就算我退下来了,还有你们呢,呵呵。”
曹长久:“那是那是,让您这么大岁数还在一线上忙,只能说我们这些小辈没用,挑不起担子。”
听了这话,王所看着曹长久,心中不由的一叹,是啊,这些年自己放心不下工程,事事亲历亲为,手下做事的人虽多,却没有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材。难道自己这些年的努力都白费了吗?想着想着,却不由得痴了。
曹长久看王所走神了,叫了几遍没反应,只好抓起他的手摇了摇。
王所回过神来,说道:“人老了,居然注意力不集中了,我们刚才说到哪了?”
曹长久:“您说到757 工程在预研了,王伯伯757是什么工程啊,听代号似乎好神秘。”
王所:“没什么神秘的,75年7月立项研究,所以代号757工程,目标就是研制华夏自己的亿次巨型计算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曹长久笑道:“这么说,咱们国家很快也会有亿次巨型机了。”
王所摇头:“没那么简单,我们所的上一个项目是013型大型计算机,已经研制成功。757工程正式立项的时候,我们就决定延续013的系统架构,这样做可以避免研发风险。但是我们完全没有想到的就是Cray-1的出现,其先进的向量系统架构,超越一切的速度,相对低廉的成本,将我们的013机改进计划羞辱的无地自容。”
长久问道:“所以我们就将一切推倒重来?”
王所:“不错,国家决定让757机兼容Cray-1,毕竟要承认我们和西方有差距,落后就要追赶,学习并不可耻。”
曹长久忽然想到一件事:“美帝不是把自己的计算机技术封锁的很严密吗?怎么咱们能兼容它,这好像要了解很多技术啊。”
王所笑道:“Cray-1是商业计算机,而且,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呵呵。”
————————————————————
昨天又喝酒了,罪过罪过,在此请教大家一个问题,长久后面的发展肯定是参与研制757了,然后呢?是让他出国深造还是留在国内苦苦挣扎?留在国内是我的想法,我想让他感受到现实的残酷,让其感到痛苦、绝望,于绝望处陡逢生机,咋样?
出国似乎更容易一些,然后和那些叱诧风云的大公司竞争?似乎太顺了,有点作弊的感觉,我不太喜欢。亲爱的书友们,你们说捏?
十六
经过一夜的详谈,曹长久正式加入了中科院计算所第二研究室,王所还特地给他办了一系列的手续,特聘的助研,享受24级待遇,每月领工资450大毛。
就为这待遇的问题,王所可是费了心思。曹长久年纪小,啥资历都没有,根本就是一个黑人。
为此,王所特地找了张爱萍将军。张将军是757项目组的组长,协调工程的一切问题。王所找上门去,一通游说。
张将军一听是老军人的后代,当即拍板,既然项目组需要他,就按军属子弟标准收人吧。
于是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曹长久是不在乎这级别那待遇的,那充满超前思想的脑袋里完全没有档案、等级、出身的概念,完全没有想到王所的努力所给他带来的好处。
他只是一门心思的投入到了757工程中,虽然时常听说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东西存在,可要将它创造出来也挺不容易的,就算曹长久在梦中见多识广,依然对此所知不多。
所以在王所的领导下,全项目组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是一边学习一边研制,上午焊电路板,下午编写程序,晚上还抽空上上课。
焊电路板曹长久不在行,不过他喜欢看。大型计算机的电路复杂,电子元件成千上万,发热量大,海量的焊接点有一个错了都不行,更不用说热胀冷缩效应下脱焊点的检查了。
项目组里的焊接高手不少,风格各不相同,不过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一手拿着烙铁,一手手指触摸着电路板上的焊点,全凭手感,摸到脱焊的地方就是一家伙上去,精准无比。
曹长久叹为观止,曾经也试着掌握这种架势,可惜失败了,还在手指上留下了一个水泡,遂放弃修炼这门技艺,专心编写程序。
这是长久的强项,小孩心性也想炫耀一番,只是遇到了物理及生理上无法解决的难题——手太小了,力道也不够大。
机械式键盘一键一字,摁下去很有手感,当然也很费劲。长久卯着劲和别人比速度当然吃亏,半天下来小手指头都哆嗦了。再看看那些老程序员,一行行的汇编代码流水一般从指尖发出,那样子轻松写意,末了还不忘了感谢长久一声:“这个屏幕显示做的还真不错,用起来舒服多了。”
呜呼,这个似乎也不能比,曹长久满心的骄傲瞬间崩溃,只好老老实实的跟在后面学,自认基本功不扎实。
晚上的课程基本上是王所主讲一小时,后半段时间就是大家互相讨论。只有这个时候才是曹长久最风光的时间,王所偶尔会让长久上台讲讲现代编译器原理及并行算法研究。
项目组的人倒也没有轻视长久这个少年,好歹也共事了一段时间了,大家互相也有了一些了解。无论长久有没有资格站上这个讲台,其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显示系统还是多用户操作系统都让大家起了敬佩之心。
不说都快忘了,多用户操作系统已经被移植到所里唯一一台大型计算机上了。由于长久早就对移植有所准备,将操作系统分成两个部分,核心层直接用汇编编写直接操作硬件,系统层则使用C语言,这样兼顾了性能和可移植性,从小型机移植到大型机只要重写一遍内核就行了,不需要将所有代码改写。
不然的话几万行的汇编代码实在让人头疼,一行行的转换实在是一件恐怖的事情。
在大型机上,长久的操作系统终于发挥了威力,经过修改可以支持40个用户同时上机而互不干扰。
新系统安装上去后,曹长久还不放心,时刻监视着系统的动静,生怕崩溃。然而据小组使用的人讲,感觉非常好,就似乎没人都拥有一部自己的主机一样。
甚至有人还夸长久是个软件天才,据说国内以前只有北大杨芙清教授才主持做成功过大型磁盘操作系统。想不到这家伙也能做成功,可见其能。
这些溢美之词让长久有点飘飘然,终于有人承认自己的努力了,而王所则告诫他戒骄戒躁。
新系统上去了,编译器也有了,都是长久原装的。可是这顶多是试用而已,虽然大家感觉很好,但是却没有一个应用软件。
王所他们也看不清这个系统的前途,一方面系统的确好用,另一方面新环境里啥都没有,就一空壳子,一切都得重新开始。
王所曾经开玩笑的说:“也不知道这东西养不养的活?”
这正好触动了长久的神经:“我写的的东西我自己养,肯定能活。”
不过长久还是怕它活不下去,给新系统起了一个小名“狗剩”。(龙芯哈哈哈哈哈)
项目组成员们一到工作就必须切换到原来的系统,所有的应用软件都在原来的系统中,这就又回到了原来互相争夺机时的旧况中来,让他们感到十分的不方便。
于是终于有人忍无可忍了,自发的将原来系统中的软件或移植,或重新编写新的。“狗剩”终于有应用软件了。
一方面曹长久大力推广,另一方面“狗剩”确实好用,新系统实实在在的在计算所扎下了根,应用软件一个接一个的被移植过来,新软件不停的写出来,几乎成了计算所得通用系统。
曹长久作为始作俑者却没有尽过大力,软件是别人移植的,和他没有关系。他现在是一门心思的和王所在研发新的计算机。
新的巨型计算机是以Cray-1为原型,用逆向工程的原理模拟出它的大硬件环境以兼容,说个实在话难度很大。
Cray-1计算机是向量结构,可以说是当今计算技术集大成者,所有先进的理念几乎全部被应用到它的身上。
王所本来只是想借鉴其工作原理,加入自己的特色研制。可惜Cray-1对这个时代来讲实在是太先进了,以致于用华夏的技术简直没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