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就像爱生命-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77年李银河已大学毕业,在《光明日报》社做编辑,而王小波还是个街道工厂的工人,他是1978年才考上大学的。后来,李银河去美国站住了脚,王小波才去美国。李银河是博士,而王小波是硕士。在学历上、收入上,他俩始终是阴盛阳衰。她坦言自己崇拜他,“因为真正的东西我是比不过他的”。在美读书时,王小波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两人生活全靠李银河一人的奖学金,而她还不肯让王小波出去打工。后来李银河母亲问起,李银河说:“他那么一个智慧的头脑,我舍不得他去干粗活”。
184米身高的黑脸大汉,王小波说在见不到她的日子里,自己就难过得像旗杆上吊死的猫。他曾说恨不得一天49个小时和她在一起!
他们选择了最简朴的生活,大部分时候都是坐在电脑前。而惟一比常人奢侈的一点就是经常下馆子,为的是省略做饭的时间,而在馆子等饭的时候照旧可以做“倾心之谈”。他们只选择那种顶多10块钱一个菜的小饭铺,要上俩菜一瓶啤酒。王小波虽然外表五大三粗,却喝不了白酒,一喝就像红眼狼。但抽烟很凶,一天一盒。李银河说这些事时,就像王小波还在她身边一样。
“我问过他。我说你嘴唇怎么老是紫的。
我想他当时可能有预感,后来有一个记者告诉我,说他在一次开会的时候跟他说,说我现在得了一种病,我可能要死了。大家就觉得他开玩笑,根本就没当真,我当时在英国,他给我打电子邮件,我们用电子邮件通信的时候,他说最近特别显老,他说都不敢往镜子里面看什么的,然后我当时也说我也特别显老,我也没当一回事。
他去世当时旁边没人,就他一个人,当时就是夜里11点半的时候,楼下的邻居听他叫了两声,当时他们有点害怕,因为叫的声音太大,他们以为别出什么事什么的,也没敢上去看。第二天早上才带着人上去,看得时候就发现了。“(李银河回忆)
王小波送李银河赴英国,在机场临别时,他用力搂了一下她的肩膀作为道别。可她万万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别。
半年后,她赶回来与他的遗体告别,王小波生前跟她说的话一遍遍响起:“我和你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小波走后,精神上很孤独。现在我回来跟我母亲住一块。我们家原来有个亲戚38岁就死了,她有一个姑妈83岁还健在。临死前,她对我妈说,38岁死和83岁死没有什么区别。我也觉得人多活几年少活几年意义不大,主要是在你活着时的感觉。我从小就不太爱看星星,觉得人太渺小像蚂蚁一样在地球上爬来爬去没什么意义,最后什么也留不下。多少年后地球灭了,谁还知道马克思是谁?这么一想我就拔出来了。(李银河)
在北京我们也找了好几个墓地,比如说通惠灵园、八达岭的灵园。但是最让我们不满意的就是说,他们非得要横平竖直的,一排一排弄得特别整齐。后来我觉得这个特别不符合小波的个性,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是要特立独行,稍微…怎么也得与众不同。然后我就跟他们灵园的负责人提这个要求,我说你们怎么就不能理解别人稍微地想有点与众不同的这种要求呢?后来他就给我们讲了,说像我们这儿公安局长也有,县委书记也有,都跟人家一样…。
然后我就说要不然算了,就是说放在家里,或者将来找一个机会海撒算了。后来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朋友介绍这个浮山灵园,我们去看它有自然的山上的大石头,我们就想直接选一块天然的石头,上面刻上几个字,然后他们就同意了。最后这件事做成了,就现在这个样子,在那个大花岗岩石头上请一个书法家叫曾辉的,写了“王小波之墓”五个字,生卒年月。然后就是底下凿了一个洞,把骨灰盒放进去,一切都做得很简单。
做这个墓穴花了就六千块。(李银河回忆)
你认为此生还会碰到像小波一样出色的男人吗?不可能了,完全不可能了!我不会再结婚了,这是肯定的。
相关资料专题:李银河:两地书,悼亡夫
专题:李银河:两地书,悼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