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许世友外传 作者:陈廷一 >

第89章

许世友外传 作者:陈廷一-第89章

小说: 许世友外传 作者:陈廷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次,爆破试验时,老班长孙承仕主动坐在我前面,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我,而不顾自己的安危,防止万一发生危险。“
  将军在晚年中常常回忆那如同昙花一现的美好日子,想追回而又力不从心,像梦幻而又不是梦幻!
  大自然使得每一个新的日子的诞生,都充满了壮丽的庄严。
  而今天,新时代的军营一切都变得陌生了--前面柳,后面杨,一排排新房新楼拔地而起,连部队的招待所也变成宾馆化了。将军目光炯炯,他竭力从这些时代的变化中去寻找原始,寻找传统,寻找军队的本质!
  大操场上正在练兵,那指挥员的口令声似乎是在唱通俗歌曲,将军走过去纠正。一个”立正“,犹如晴天响雷,山崩地动;一个”跑步走“,如万马奔腾。。
  将军乘坐的北京吉普驶出小小山坳,在一栋新盖的还没有彻底完工的办公楼前嘎然停下,卷起一股风尘。团长、政委、营长、教导员、连长、指导员已恭候在楼前。因将军来得突然,几乎使他们猝不及防。
  将军被迎进六连连部的会议室。
  墙上挂着琳琅满目的花鸟、山水和书法条幅,草绿色的高档沙发围成了一椭圆形,沙发前的茶几上摆满了高级奶糖、巧克力、瓜子、苹果、香蕉。一张铺着碎花塑料台布的会议桌上摆着三盆花:梅花、菊花、月季花。虽然流光溢彩,却是没有芬芳的塑料制品。望着眼前的一切,将军皱皱眉头,连一口水也没有喝,说道:”去看看我的战友!“各级领导立即簇拥着他离开会议室,向班、排走去。
  连长边走边介绍说:”我们连组建于抗日期间太行山区,曾参加过著名的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在老一辈的光荣传统指引下,我们连队以军事训练为中心,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荣立集体二等功二次、集体三等功三次,今年各项训练成绩均达到优秀指标。“
  指导员也跟上来介绍:”我们连除了做好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外,还把改善士兵生活作为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炊事班把营养学、卫生学、烹调学、运动心理学引进伙房,饮食多样化,吃菜讲究色、香、味。不但保证士兵吃饱,还要保证士兵吃好。“
  ”指导员讲的比连长好,有具体内容。那就先到伙房去,看看炊事班的同志。“将军建议道。
  清晨刚下了一阵蒙蒙细雨,草地上沾满了晶莹的雨珠,踩上去湿润润凉酥酥的。他们越过草坪,穿过操场,来到了六连的伙房。炊事员正在准备午饭,袅袅的炊烟在房顶上面升腾。伙房内,被水洗刷的地面很干净;锅台案面一尘不染;锅碗瓢盆摆放得井井有序。两位正在淘米的炊事员,见到首长到来,停下手来,向首长行注目礼。
  ”很好,很清洁!“将军满意地笑了。
  ”小鬼,伸出手来,让我看看。“将军又对两个行注目礼的炊事员说。
  两双手立即伸了过来。将军掰着手一只一只地看,看得认真,看得仔细,活像欣赏一件艺术品。
  ”还好,指甲不长。“将军评价道。
  腼腆的炊事员笑了:”连队有规定,指甲不让长。“
  ”脱下一只鞋,让我瞧瞧,好吗?“将军和气地道。
  ”是,首长。“一个矮个炊事员先脱下一只,交给将军”验收“。
  ”鞋垫好漂亮,图案也好看,二龙戏珠,结婚啦?“将军别有一番情意地问。
  ”俺没结婚,是未婚妻做的。“战士立时红了脸。
  ”穿上吧,很干净。你做的饭保准干净。“将军鼓励着说。
  ”你的。“将军又指着高个炊事员说。一只鞋又到了将军手里。”好臭啊!鞋垫也黑了,简直是个粪坑子!你的饭不好吃。“
  ”是,首长,今后我要改正。“高个战士红了脸。
  将军笑了:”臭不臭看鞋篓。表面文章谁都会做,可是看不出问题噢!“
  在场的干部、战士都愕然,将军这一招真绝。可是在叫绝声中不免又对将军充满着几多崇敬。
  谁说将军粗中无细,这就是最好的明证!
  随后,将军又看了炊事班的战备储藏室、猪圈和菜地。在猪圈里,猪食槽里的米饭和馒头,引起了将军更多的注意。但他没吭气。
  接着,他又到了各排宿舍看望了战士。将军很温和,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床铺下五花八门的鞋子上,将军还是没有吭气。
  最后,他来到七班,坐了下来。他对七班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不光在这里当了一个月的兵,而且在这里也有他永远难以忘怀的往事。
  ”我和你们都是这个班的兵啊!“将军的感情大门打开了。一句话说得全班战士心里热呼呼的。
  全班战士纷纷围着将军坐下,有的拿糖果,有的递香烟。战士们像是见了自己的父母,将军也像真正地回到了家里。
  ”今天,团里、营里我都不去了,就在这里摆’宴‘,你们说好不好?“
  ”好!好!好!“受宠若惊的七班战士的眼眶湿润了。
  ”老许又到了我们班!“
  ”老许又陪我们吃饭了!“
  七班的战士传诵着,消息像长了翅膀地在全营、全团、全旅传开了。
  人们又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已被遗忘了的七班和它那贵客盈门的宿舍。席间,将军呷了一口酒,问七班班长:”老班长孙承仕现在哪里?他可是一位好班长噢,你要好生学他哩!“
  ”不知道。“班长摇了摇头。
  ”酒不能喝了,你这个班长不称职。“将军怒发冲冠,站起了身:”我找你连长、指导员去!“
  ”我的老班长呢?“
  连长、指导员木讷无言。
  ”我的老班长呢?“
  营长、教导员哑然。
  ”你们把我老班长到底弄到哪里去了?“
  团长、政委这才恍然大悟。将军在这个连队七班当兵时,有一位叫孙承仕的班长,和将军是一帮一、一对红的对子。他们连忙解释道:”报告首长,我们都是1968年以后才入伍的,首长是1958年在这里当兵的,老班长到哪里去了?我们确实不知道呀!“
  将军沉默不语,一团乌云遮住了明媚的阳光。
  将军本来在出发前谆谆告诉自己,要以退居二线的心态去接近部队,去缓和某方面对他治军过严的”抨击“,可是一到部队,他又控制不住那种”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的个性来。
  将军失望地回到了鸟笼似的围墙内。眼前一切如故:红灿灿的高粱、黄橙橙的稻谷、绿油油的蔬菜爪果。田野上的士兵还在忙着收割庄稼。一股淡淡的青草气息,不,那是田园气息、山野气息、乡土气息在空中飘扬、弥漫。在这以后的日子里,有人看到将军一直低看头在小小的山坳里踽踽独步。他似乎在寻找什么?
  将军晚年的心情是复杂的,是失落还是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
  他竭力保持心态的平静,也正像夫人田普同志劝说他的那句老话:”人老应该服老。未来的世界是年轻人的,我们的戏已唱完了,只要身体不出毛病,就是幸福。“
  将军听了夫人的话,心里平静多了。可是平静中又涌出不平静的浪花,树欲静而风不止,那不是将军所左右了的。然而一个时期又涌出有关将军的种种传言。
  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党代表大会上,一位中央领导人转告将军,他的一个儿子准备逃往台湾,已经被捕归案。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好久,但是将军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件事。因为在将军的领地里,谁敢在将军面前讲这个不祥的消息?将军果然怒吼起来:”枪毙,一定要枪毙!“据目击者说:”那表情,那神态,如果他儿子在场,他肯定会拔出枪来真毙!“事后,将军的心情很久不得平静,除了生气之外,他还纳闷:”你们不都说他(其子)表现如何好,怎么会变得这么快?“在南京市的一个军工被服厂里,一位服装师正在给许世友将军量身材,定做一套新式军装。将军问:”一个星期能做好吗?“服装师点头应允。在这以后的日子里,将军不但没有收到新式军服,还受到中央最高领导人不指名的批评。这个传说确实反映了将军当时的心态,因为在全军换发军装时,中央军委明确规定,凡退居二、三线的老同志,一律着便服,发服装费,任何人不得特殊。将军从参加革命那天起,就不是为了钱。一位具有60年军龄的老兵,在晚年连套新军装都穿不上,其愤怒和凄苦的心情可想而知。
  田普听着老军人的诉说,也暗暗流泪了。她也是一位老军人,她更理解丈夫啊!
  ◎临终一语惊天:我一生自幼离家参加武装斗争,报孝老母不足。活着尽忠祖国,死后尽孝老母。死后无有别的要求,愿与老母合葬  公元1985年,中国的改革和开放犹如车的双轮,正在向深层次进展。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在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领导下,一下子裁军百万,正以新的辉煌,使共和国迎来了36岁的诞生日--10月1日国庆节。
  在举国欢庆的日子里,各地军民联欢晚会按惯例举行。
  9月30日晚,南京军民联欢会在地处闹市区的人民大会堂举行。晚会异常热闹,然而在前排党政军领导席上却明显空出了一个位置。这就是许世友的位置。可是他再也不能欣赏他所喜爱的中华民族传统节目了,已躺在南京军区总医院急救室里。病榻上的他,医生正在实施抢救。
  无独有偶,在北京市的军民联欢会上也空出了一个位置,那是田普同志的位置。留居北京的田普已乘机飞回了南京,照料丈夫许世友来了。听到丈夫癌症后期的噩耗,那打击太大了,一切来得太突然了,使她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
  早在两个月前,丈夫来北京看望孩子,然后去青岛开中顾委会,还是一副朝气蓬勃的样子,亲口侃说:最近,他在南京看了三十几家工厂,大开眼界,照此发展下去,四化有望。随即又发感慨:”我已经老了,但愿有生之年,为党为革命事业贡献出全部余热。“
  八十寿辰那天,丈夫竟雄心不减当年,欣然命笔,写下了豪迈的诗章:
  八十回眸忆平生,鼙鼓旌旗铺征程。
  太行立马啸长夜,五台金鸡报晓鸣。
  冀南烽火壮士梦,胶东青纱父老情。
  伏枥老骥戎心在,匣中宝剑紫气凝。
  想不到这竟成了丈夫一生的总结。
  田普在回忆和感慨中来到了南京总院。一切又使她惊呆了,丈夫的病情已急速恶化,与她想象的又是截然不同。此刻他面色灰暗,满脸胡须,头发散乱,两颊深陷,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发着高烧的光,眼前一片昏暗,不时地喊着胡话。
  ”老许,我来晚了--“田普呼唤着他。
  ”爸爸,你睁眼看看吧,妈妈来看你来了--“援朝也帮助妈妈喊。
  许久,许久,将军睁开了眼,满脸充满着痛苦。
  ”天,天黑了没有?我去打猎。“
  ”天已经黑了。“田普告诉他。
  ”不,不,你们不要骗我?骗我是要杀头的!“
  田普含着泪,走到窗前,拉开窗幔,”你看看,天已经黑了。“
  外面下着浙浙沥沥的小雨,窗外一片黑暗。
  ”明天,明天去吧!“将军沉默了。
  片刻,他又昏迷了过去,唠唠叨叨地说着胡话。
  ”我,我想回家。乡亲们还,还在。等着我,你,你不是说,会,会开汽车吧,把爷爷拉,拉回去。
  “奶,奶奶的坟,该,该培土了。我,我要回去。”
  高烧,不退的高烧,一连三天使将军说着胡话。
  室内空气像铅块一样凝重。
  将军的万分痛苦也揪着众人的心。将军的保健医生高复运同志,在抢救组的授意下,明确地告诉田普:肝部已经被病魔彻底吞噬,生命已是在弥留之际,死神正在一步步逼近。
  田普眼含泪花:“尽量用药物抑制他的痛苦。”
  “现在一切药物对他来说,效果不佳”高复运向田普解释。
  将军的病情报告到军区党委,向守志司令员叹口气说:“老首长怕是不行了,要抓紧时间抢救!重新制定方案,想尽办法,使他苏醒,听听他还有什么要求?”
  军区党委的指示向田普传达,田普默默点头。
  医生给打了一针强心剂,将军才从昏迷中苏醒过来。他略微动了一下身子,双唇轻轻启合着,似乎在说什么。亲人们立即围上去,静静地倾听、猜测、议论。
  人们期望着一个辉煌的生命顶点显现--如叶挺在狱中写下:“面对死亡我放声大笑”诗句那样壮观;如周总理要求把骨灰撒向祖国山河大地那样坦诚;如老红军陈洛平要求把自己身上的三颗弹片取出,留给子女作遗产那样。
  一生辉煌的将军,人们期待着、期待着他的顶点更加辉煌。
  也许人们期望值过高,也许人们有先入为主的判断,也许人们以自己之心度将军之腹。然而将军遗言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辉煌”。难怪令人遗憾,令人失望。但笔者认为,他走向了平常人的辉煌。将军是人不是神。他吃五谷杂粮,有血肉之躯;他报效祖国,有尽忠之心;他孝顺老母,有尽孝之意。尽管他的遗言不合潮流,不符时宜,然而在孽子流传的今天,他是尽忠尽孝的楷模,中华民族美德的典范。
  将军再次清醒过来。他张合着双唇,断断续续地表述着自己的忧虑和希望。他说,最担心的是上级领导能否批准自己的最后要求。在这项要求中,他表示不想将躯体火化,而希望组织上允许将自己送回故乡土葬。最后他还讲,“人生自古忠孝难两全。我一生自幼离家参加武装斗争,报孝老母不足。活着尽忠祖国,死后尽孝老母。愿与老母合葬。”
  北京,当主持军委工作的邓小平同志,接到中顾委转呈上来的关于许世友同志丧事安排的报告时,认真地看了下去。他的炯炯目光跳落在“回故乡土葬”一款上。邓小平很自然地想起当年毛主席倡导火葬的情景。自从那次火葬签名后,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穴的墓碑上,的确很难再找到这些名字和镶嵌着这些名字的照片了。这些名字的一大半已被镌刻在骨灰堂那精巧玲玫的骨灰盒上。他们的身躯按照自己的意志,或是化作白色骨灰送进骨灰盒里,或是被撒向江河湖泊山峦原野,融进茫茫的永恒里。当然只有毛主席例外,但这并非出于他本人的意愿。如今又来了一个许世友,对于这位老部下的逝去,对于这位战功卓著的将军,邓小平同志深感痛惜。同时,他也诧异于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在火葬的问题上,他怎么还不觉悟、还不开化,反而更加固执了呢?。邓小平陷入了沉思。如果同意死者的要求,那如何向全党全国人民交待?如果不同意死者的要求,那又太不近情理了。因为我们倡导的火葬是自愿的,而不是强迫的,何况死者生前一直没有在火葬倡议书上签过名,39年过去了,遥远的课题变成了现实中棘手的难题。
  10月26日上午,党中央派王震同志乘专机飞往南京向许世友遗体告别。此时对王震来说,百感交集。6年前,对越自卫还击战报捷时,王震作为中央代表团团长前去慰问许世友和他的部队,许世友告诉他:这是他的最后一仗了。想不到6年后,这竟成了他的遗言。
  下了飞机的王震同志对当时在场的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林祥、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中顾委委员王平、陈再道等将军们说:
  “昨天晚上,我去看望了小平同志。今天,我是受小平同志之托来向许世友遗体告别的。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