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五魁首 >

第23章

五魁首-第23章

小说: 五魁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97年,有好事者将解说员出的错误集中起来贴到网上,之后被人转载刊登在一本叫《摇滚乐》的杂志上,各种“口误”帖子随即在网上流传。当时人们的普遍态度是,中央台的解说不够专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以一种戏谑态度对待解说员的口误,一篇署名为“超现实的枕头”的文章分析了这种后现代现象—— 
  商业化足球比赛作为一可阅读文本,韩大师做了最为颠覆的注脚。在他对足球的解读中,我们得到了阅读的快感,从而对沉闷的足球比赛有了更加愉悦的体验。在他那里打破比赛时裁判的权威,而重建守门员可以一声哨响结束比赛。“××队后卫严重犯规裁判将××队前锋罚下场”等阐释产生的布莱希特深度“间离效果”,得以让人对足球比赛产生重新辨识的冲动。还有“可能有的观众刚刚打开电梯,我们……”的后现代语境,共时性场面的一再出现“守门员将球回传给门将”,“18号传球给……进球的是18号……”等,至少体现了韩大师对传统足球做的隐蔽或公开的批判,这是韩大师对足球闹剧的一种保留意见。 
  在央视其他一些足球工作者纠缠的、拟真的、焦虑的、欲求的、软弱的解说话语中;你只是在为足球游戏的进行而备受折磨,你只是感觉到自己赤裸的上身需要一件曼联血红色的队衣。与之相比,尽管许多人说韩大师的解说是拘谨的、呆板的、幼稚的、乏味的、误读的、非专业的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对足球比赛的超越文本、颠覆等诸多特性。韩大师只是把央视其他足球工作者努力经营的一场足球盛大演出,轻松地转化为一场荒诞的闹剧。韩大师的冷静隔离,没有盲目激情的骚动,没有热血沸腾的感动,如此这般,直到“守门员的一声哨响,比赛结束”,或直到下次“每一寸草皮又在进行激烈的争夺……” 
  在你蓬头垢面、睡眼朦胧地望着电视中神情庄重、手护阴囊的运动员唱着国歌,“各位观众,中秋节刚过,我给大家拜个晚年……”他来了,没错,是韩大师来了,“守门员身高1米82,体重28公斤……”“30公里外的一脚远射……”在等30公里外的足球来到绿色的草坪之前,在这沉闷无聊的夜晚我笑了。 
  韩老师自己坚决否定他曾说过“30公里之外的一脚远射”,也否定自己说过最著名的“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但“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促生了汉语的语言游戏的发展,作家张弛在小说《我们都去海拉尔》中运用了这个句式,作家王小山则把自己的书命名为《迅雷不及掩耳盗铃》。 
  张弛说:“韩老师的解说让我们产生了一种戏剧性的期待,他把鲁尼说成范尼,我就会等着看能不能说成枣泥,能不能再从枣泥说到粽子。” 
  关于“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句式的游戏性质,不妨参看《北京青年报》记者大仙的随笔—— 
  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我在幸福花园酒吧创立的话语段子被张弛迅速收进《我们都去海拉尔》。知识版权没有注册就是不行,我也不好意思跟老弛去争话语权,我不过是在韩乔生原创的基础上锦上添花,如今我又将这一著名版本再次拓展,达到“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在必行云流水”超然绝伦之境。 
  最近在网上跟高手盘道,常玩词语串串烧游戏,我用的“爱弟”是:百步穿杨柳岸晓风残月亮惹的祸从口出口转内销魂当此际。有两位词语腻子也是把成语谚语玩儿得没形了,每天跟我在网上“碴词儿”,一位叫:多情自古伤离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重脚轻如鸿毛发再生精;另一位叫:恨铁不成刚直不阿谀奉承前启后外点冰三周跳。我们的网上碴词滔滔不绝如缕,经典段子前呼后应有尽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也许把这个句式强加给韩老师有些不够厚道,但事实上,有更多创作性的内容附着在韩解说身上,比如这一段:“7号球员夏普分球,传给了9号队员,9号队员也叫夏普,他们可能是兄弟。在足坛活跃着很多兄弟,比如荷兰的德波尔兄弟,爱尔兰的基恩兄弟。好球,这个球传给10号传得非常好。咦,10号怎么也叫夏普。可能是这样的,外国球员印在球衣上的只是姓,这些球员都姓夏普,就像韩国有很多球员都姓朴。漂亮,10号连过两名队员,破门得分,11号上前祝贺,11号是——夏普?(停顿好大一会儿)对不起,观众朋友,夏普是印在球衣上赞助商的名字。”   
  迅雷不及掩耳盗铃(2)   
  这段话在相声技巧中叫“三番四抖”,“三番”指对矛盾假象渲染强调,就是“系包袱”的过程,也是笑料的种子借以生根发芽的时机。通过对矛盾假象的渲染,把观众带到与真相迥然不同的境地中去,以便系牢包袱扣子。“三番”就是尽量把假象推到顶点,一般是把一件事甚至是同样的情节或同一句话,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强调,然后急转直下,在第四番抖响包袱,揭露矛盾和事态的真相。“四抖”正是笑料开花结果的时候。   
  迅雷不及掩耳熟能详(1)   
  《南方都市报》记者袁蕾采访韩乔生,第一个问题是:“这次把你当作一个娱乐人物访问,你会不会介意?” 
  韩乔生回答:“说实话,我是有些主持娱乐节目的先天条件,毕竟在新闻单位工作那么多年了,参加文艺的事情还是有一些,在很多同体育有关的综艺晚会上,我都曾表演一些节目,我觉得若要我是做一个群众演员,我还是能胜任的。本来这次雅典奥运会有一个笑谈雅典的节目,我在釜山亚运会做过这样两期节目,看的人都笑声不断,本来我准备把蔡猛说的那个胯下无马,马上无人,人马合一弄成韩乔生语录放在节目里面说。后来因为人力有限,很多主持人要身兼数职,这个节目也就没法做了。但我相信,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会做,我觉得能把一些欢声笑语带到我所到之处,不也挺好。” 
  袁蕾的访问是一个标本性的记者专访,而大仙在《北京青年报》上发表的访谈录则是创作性的,开头是——中国足球金州溃败,中国球迷在黑色之冬高喊“中国足球‘杀’三生,王俊生、戚务生、韩乔生”,当时“韩乔生语录”迅速飙升,成为中国队征战十强赛的风景之一,而老大王俊生、教头戚务生、铁嘴韩乔生,构成中国足球的“三生堂”。 
  仙:网络江湖给你编了很多段子,假韩乔生之口原创了很多语录,最近你一反常态,索性亲自操刀主罚,自己写语录,搞原创。 
  生:有一天,一觉醒来一上网,发现自己是资源了,资源共享,为什么别人老享受我的资源,我干吗呢?我干吗不受用一下自己呢?于是,拿起笔,作刀枪,始作俑者,必须开始作俑了。 
  仙:韩乔生亲自写“韩乔生语录”,一定很兴奋吧? 
  生:确实很过瘾,一写就收不住了。从前都是别人操刀主罚十二码,我被动挨打守大门,现在算是把防守做完了,该反击了,于是移形换步之间我如影随形,衔枚急走之际我倚马寒桥…… 
  仙:接着说,你倚马寒桥之后呢? 
  生:以迅雷不及掩耳熟能详之势直刺对手心脏地带,单刀赴会近在咫尺一脚势大力沉的抽射,对方守门员横身扑尽依旧鞭长莫及只能望球兴叹。 
  2004年欧洲杯,韩乔生以“韩乔生语录”为名在北京的《法制晚报》开专栏,这一专栏一直延续到奥运会。韩老师说:“去奥运会之前,我就在《法制晚报》的专栏说了,大家不妨拿起笔和本,记录一下我们的错误率怎么样。奥运会结束,我的工作量统计我还是排第一。我的工作杂,转播量大,但足球的事基本不沾了,足球挨骂。有一家报社跟我说,他们那里的记者编韩乔生语录,凑不齐就自己瞎编,我不找你打官司就不错了。反正牺牲我就牺牲了,黄继光堵枪眼,防弹背心已经被打成筛子了,我就上吧。” 
  2003年初,杭州自由撰稿人“电子情”编辑的《韩乔生语录》出版。出版之前,老电按中央电视台网站上公布的地址给韩老师发去电子邮件,告诉他:我要出您的语录。而那个CCTV的邮箱,每天有几百个给韩老的垃圾邮件。 
  2004年11月25日,电子情来到北京,约韩老师吃饭,此前他们未曾谋面。老电在饭桌上鼓动韩老再出一本钦定版《韩乔生语录》,配VCD光盘。韩老师婉言拒绝:“别让老百姓说咱拿错误当本钱,还拿这个去卖钱。”老电说:“我编这本书没挣多少钱,这书出来在西单图书大厦卖得特别好,一下就卖了几百册,可后来就赶上“非典”,不敢到北京上货了。”韩老师补充:“中央台附近有个科情书店,好像也卖得不错。” 
  饭局上作陪的有《新周刊》记者胡赳赳,他刚在杂志上发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热爱韩乔生》一文,文中说—— 
  用一句大而化之的话来说,韩乔生语录的诞生是时代的需要,是转型期间的产物,是被洗脑的一代人的传统说教与后现代的耳朵之间发生的冷幽默。 
  韩氏语录中,最具生命力的恰恰是网友虚拟、衍生和炮制的那一部分。民间语言系统显然带有“说是你就是你不是也是”的特性,韩老师哭笑不得的是许多别人的口误最后都“算账”到他头上,辩解和诠释(他并非没有尝试过)都是失效的。随着“韩氏语录”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朝乔生三个字反倒举重若轻了,变成了一个符号,只具有象征意义,真实和谬误的界限已然模糊,而且并不重要。 
  饭局在六里桥的西贝莜面,雅间里有专门的小厨房,有服务员。领班是一位大娘,大娘见了老韩,说:您是中央台说足球的宋老师吧?韩老师说:是,我已经退休了。 
  大娘就说:“我老公、孩子都爱看足球,我也跟着看足球,中央台那几个大高个我都认识。” 
  韩老师说:“大高个那是张斌,刘建宏。”   
  迅雷不及掩耳熟能详(2)   
  大娘说:“对对。” 
  张罗上菜,大娘转了一圈又回来了,说:“对不起,我把您认错了,您是孙老师。”     
  第十一章 网络与数字电视   
  网络与数字电视   
  1999年10月,BskyB推出互动体育节目Sports Active,他们选择在阿森纳与曼联的比赛中首次使用该技术,转播受到英国球迷的欢迎。 
  第二年,阿森纳与曼联各自完成了一笔大交易。Granada电视公司出资4700万英镑为阿森纳建设一座新球场,得到俱乐部5%的股份为回报,双方合作开发一项名为AFC(自动频率控制)宽频网新技术,通过这项技术,可以定时向外传输阿森纳在英超中的精彩比赛画面,这些视频信号可以发送给电脑、电视、WAP手机、掌上电脑等个人数字终端设备。 
  曼联则与VODAFONE达成协议,VODAFONE成为曼联赞助商,他们在赞助合同上的竞争对手是微软公司,VODAFONE当时说,大约4年之后,球迷们就可以通过手机观看到曼联队的比赛,他们将为全球1200万曼联的支持者提供无线网络服务。   
  网络视频单独出售   
  2004年欧洲杯,葡萄牙布拉加体育场,在6月18日丹麦队对保加利亚队的比赛时呈现在世人面前。布拉加地处葡萄牙北部,布拉加市政体育场坐落在花岗岩的山坡上,一边是陡峭的岩石,另一边则完全开放,能够俯瞰整个布加拉的市貌。与大多数体育场不同的是,它只有两面看台,3万个座位。 
  “足球其实就是一场表演,没有人会愿意从背后观看演出。”正如古希腊人在城市最壮观的地形位置上建造了戏院,建筑师也要充分发挥球场位置的戏剧效果,创造出一个难以捉摸的“在场感”和难忘的比赛背景。 
  随着宽屏电视机的出现,足球体育场的处境艰难。与体育场的硬板凳相比,在酒吧或家里观看荧屏上转播足球比赛,更清楚、更舒适,费用也更低。 
  2004年6月,英国《金融时报》报道:“随着2004年欧洲足球锦标赛开赛,电视遥控器的命运可能会掌握在全欧各地的球迷手中。不幸的是(也可以说幸运的是,这取决于你对足球的看法),在赛事过程中,通过电视机观看进球集锦和精彩画面已不可能。从赛事历史上而言,由于2004欧洲杯官方网站首次实现了宽带互动,足球发烧友要通过因特网才能观看进球集锦。” 
  美国的体育项目,诸如篮球和棒球,已经使用宽带为球迷提供更多的内容。个别英国足球俱乐部也在试验这项技术,但它们的内容往往局限于只与某支球队有关的比赛。2004年欧洲杯是具有大众吸引力的泛欧洲事件第一次做这样的尝试。 
  欧洲足球协会联盟(UEFA)是欧洲足球的管理机构,只要向它支付9。95英镑(合18美元)的订阅费,就可以收看一个包括了进球集锦和精彩画面的节目。因此,欧足联的网站提供了一次测试消费者对宽带兴趣的机会,受到了广泛关注。 
  如果成功,这就将标志着,权利所有人在向媒体出售转播权和大型活动极为赢利的赞助同时,在开辟网上收费服务方面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许总有一天,网上平台提供的收入会取代前者。 
  在某些国际性的体育权利合同中,新出现的传播平台已获认可,比如NBC购买2010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转播权,其中包括宽带互联网、无线平台和即时点播(video…on…demand)。 
  尼尔森网络评级公司(Nielsen Net Ratings)估计,全欧洲各地将有2500万名球迷上网观看2004年欧洲杯,其中大部分人将用高速互联网接入。作为权利所有者的欧足联,一直关注着未来向用户上网观看比赛收费的可能性,而不再只向电视媒体出让转播权。欧足联的其他比赛包括冠军联赛。 
  2004年欧洲杯标志着欧足联的一个方向性变化,4年前它的做法是请第三方合作伙伴来建设和托管欧洲锦标赛的网络运作。2001年,欧足联设立了自己的新媒体部。 
  “这是欧足联第一次自己来做这些事,而不再委托给合作方或赞助方,”亚历山大·福乔(Alexandre Fourtroy)说,他是欧足联新媒体部的负责人,“对我们来说,这是一大步。在此之前,我们已经着手尝试向合作伙伴提供融为一体的营销,这成了我们的动力。” 
  在欧足联网站上,也出现了可口可乐和嘉士伯等锦标赛赞助商的广告,这验证了他的话。“在我们的网站上,你会看到与赛场广告牌上相同的赞助商。”福乔先生说。 
  欧足联没有采用弹出窗口或者通栏的旗帜式广告。福乔先生说,欧足联“将网站一部分的所有权给了赞助商。所以麦当劳和我们的幻想足球游戏联系在一起,而嘉士伯则与我们的每场比赛最佳运动员评选联系在一起,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赞助商还会收到欧足联专门为它们制作的节目,可以用在它们的网站上。所以,可口可乐公司的2004欧洲杯网站与欧足联的网站有很多相似之处。欧足联卖给商业伙伴的并不只是单独的网上赞助者的身份,而是包括网上和网下的全面促销方案。 
  对2004年欧洲杯的兴趣并不止于参赛国,所以欧足联的官方网站为欧足联提供了一个它一直盼望加以利用的营销机会。网站推出了9种语言,包括日文和中文,以满足亚洲球迷对相关内容的需求。 
  欧足联的网站上没有现场直播。如果有的话,将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