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70派私人史 >

第6章

70派私人史-第6章

小说: 70派私人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级时;还喜欢玩“扔棒冰棍”的游戏;竹子做的(现在的冰激凌棍都是扁平的木头做的);参加的多是二三人;每个人对出数量相等的冰棍棒;先来石头剪刀布;由赢的人先扔。把一大把冰棍棒放到一定的高度(一般离地一米左右;太高了别人也不答应;属作弊行为);撒到地上;先把和其他不挨的拾起来;再用一根冰棍棒去一根根挑其他的;如果能挑到旁边一根而不碰动其他的;那这根就是你的了!如果你碰动了其他的;就该下一人玩了。为了参加这个游戏;放学后就要到大街上去捡棒冰棍! 童年时代上街捡的东西太多了!不过;捡的这许多东西也填满了我的记忆!    
    再大一点;五年级左右时喜欢上了跳橡皮筋;放学后也不回家;先趴在窗台上匆匆做完作业(那时的作业多是把某某课的生词或课文抄N遍);就和同学们开始跳橡皮筋;不跳到天黑的看不见了是不会回去的!回到家时;妈妈一问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就会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让我们在学校打扫卫生!害得妈妈老感慨老师的心狠;天天让这么小的小孩打扫卫生!    
    


第三部分精神生活

    那时候学校门口特多无证摊贩,卖啥的都有。那种小的黑白的遗像似的香港明星照片五分钱一张,翁美玲的特好卖,卖着卖着还真成了遗像。估计那就是最早的盗版。还有一种折叠起来的,正面是明星照,反面是《妈妈的吻》之类的歌词,一毛一套,觉得有点儿贵。杂志什么的是父母给订的,不算在零花钱之内,当时挺流行的有《少年报》、《中国少年报》、《儿童时代》、《少年文艺》、《故事大王》(好像要三毛六分一本,尽量不订,借别人的)、《好儿童》(大家还记不记得封三的海虹和封底的小兔非非),有小人书的都神气得不行 ,买得起童话书的都快成贵族了,我那时老想那本厚厚的《童话选》,三块一,老没攒够。    
    


第三部分物质生活

    有拿个锅卖秦糖的,鼻涕似的黄糊糊一坨,三根小棍一搅和,成白糊糊痰似的了,吃得还挺香。还有什么香烟糖,粽子糖,面饼,炒米糕。还有转糖人的,转到什么给你什么,我老盯着游龙戏凤,可转来转去顶多转个老鼠偷油。那时的全是色素的橘子水装在一个看上去就有毒的塑料管子里,开一小口滋滋地吸,还好那时的小孩都特纯洁,也没对着那管子的形状乱想。


第三部分娱乐

    那时挺流行拍洋片,我有一套《水浒》,另一小孩有套《三国》,混在一块儿玩,为了关云长和李逵谁厉害争了老半天。还有一种印花纸,沾点唾沫就能印出图案,非唾沫不可,干净的水不管用。    
    


第三部分咱那时的精神食粮

    说完了吃、穿、玩,来谈谈我们那时的精神食粮。 幼儿园时,有《小朋友》、《好娃娃》、《365夜》,太小了,其他的记不住了。最深的印象是中国队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的精彩表现,还有电影《少年犯》,救火英雄赖宁。现在的孩子没几个知道赖宁的吧。可我最爱看《少年文艺》、《故事会》、《故事大王》,《少年文艺》里的故事个个好看,都是和我们的生活十分接近的,《故事会》里的故事好像就比较社会化了,应该算成人读物,但都十分吸引人,笑话也都特逗。我妈还给我订了《作文通讯》、《小学生作文》,也都挺好看的。中学时有《中学生数理化》、《英语画刊》。不知什么时候一下子出来很多杂志,就开始什么都看了,《少男少女》、《读者文摘》、《青年文摘 》,进入一个缤纷的世界。再也没有了当年《中国少年报》的油墨芳香,我好像已经上高一了。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看的《少男少女》、《读者文摘》、《青年文摘 》。    
    


第三部分咱那时的电视剧

    家里买电视是我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也就是1987年前后。那时山东好像一共才三个台:中央台,山东台,还有一个可能是地方台,我记得不大清了,反正电视台特别少,但感觉那时的节目却很丰富,呵呵,当然是和半导体相比了。先是《霍元甲》,接着是《陈真》、《霍东阁》,还有《再向虎山行》、《十三妹》、《一剪梅》、《冰点》、《昨夜星辰》……    
    小学时代最有名的电视剧是两部——《上海滩》和《射雕英雄传》。《上海滩》播映时万人空巷,一时间好像每个沈阳小伙脖子上都多了一条白围脖,也不管是什么季节了,黑色的风衣也随处可见。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是五年级,我们班最高最能打架的那个也围一条白围脖上学来,据传是他在外校的对象给他织的,嘿嘿,可真是砸倒一片人呀。同学之间也不正经叫名了,都是x哥,阿x什么的,遇上谁名字里有个文或力,嘿,可就抖喽,文哥,阿力,这称呼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有一股子豪气。《射雕英雄传》可以说影响了和我一般大的很多人的(至少是一个阶段的)人生。我从那个时候开始接触金庸的作品,从看他的小说到看他的散文、史评、时论。他绝对称得上一个文学家。    
    对于我们这些出生于70年代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那部电视剧更具影响力的了。翁美玲就是黄蓉,谁也替代不了。那时我们一下课,操场就成擂台了,一百多个靖哥哥在那练降龙十八掌,三十多个洪七公拿着根棒子到处乱窜,甚至还有七八个欧阳克摇着扇子去撩蓉儿……    
    班里还出现好几本《九阴真经》,都是用演算本的纸撕下来长条,来回折叠成古书的样子。我还记得头几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等我上了中学,对武打片的兴趣就不那么浓,开始喜欢看《义不容情》、《流氓大亨》一类的港片了。那时的家长和老师大多不许我们看电视,尤其是港台的。其实我们最早的伦理意识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从港台电视剧里学来的。反观现在国产电视剧,模仿港台,打打闹闹的那套学来了,发人深省、启人心扉的倒没有了。    
    


第三部分咱那时的广告

    那时候电视台少,也就中央台和地方省台,电视制作水平挺低,广告也很少,现在想起来还有印象。有个收录机的广告:一个摩登青年(那时候的摩登青年)带着耳迈在那里随着音乐扭动,音乐是:燕舞,燕舞,一起歌来一片情!有一种洗发膏广告(不记得什么时候都该叫洗发水了),一个小女子穿着飘逸的长裙荡秋千,温柔的歌声传来:施美施美,使您更美!佛山牌鼻炎康:大家轮流打喷嚏,然后一个女士说,家有鼻炎康,鼻炎不用慌!肠虫清:一个女同志来问,有制蛲虫的药吗,卖药的老头神秘地一笑:两片!又有几个人来问,有制什 么什么的药吗,老头也是伸出两个手指头,两片!大家都跑过来异口同声地问,都是一种药啊?然后旁白就开始发话,说的什么记不得了;还有,唱:威力,威力洗衣机!然后旁白:威力洗衣机,够威,够力——真不知道什么叫够威够力。更多的省台和地方小台的广告就是蓝色的背景下,伴随着劈里啪啦的打字声,播音员念着什么什么省优部优国优,然后(尤其是地方小台)就开始放港台的的武打片 ; 还有什么,好像还有好多,记不得了。    
    


第三部分咱那时的新年

    小时候的新年,提前两个月就开始天天盼,天天想;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班里新年联欢会的节目,当时多以唱歌为主,于是每天回家都唱一遍,希望正式演出时能正常发挥;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和同学到批发市场买贺卡,当时每个人我都送,好朋友就买贵点的,自己欣赏的小男生就买温馨一点的,关系一般的就买便宜一点的。提前一个星期就开始琢磨新年那天穿什么衣服;提前三天就开始在家里写贺卡,一般是把写贺卡的工作放在家庭作业之前完成;提前两天就开始买零食,花生瓜子是必不可少的,其实我到现在都不觉得花生瓜子好吃,可是好像联欢会不弄一地瓜子皮就不像是一个热闹的联欢会;提前一天就开始布置教室,当时我是中队长,又能从妈妈的单位里借来好多漂亮的拉花,所以布置教室时就格外积极,爬椅子上桌子的,可我当时十分羡慕能布置黑板内容的同学,他们均是能写会画的, 一会儿工夫就能把黑板变成一幅漂亮的图画,而我的字从小就很烂,只能趁他们不注意之际偷偷在黑板的角上用彩色粉笔画几个星星、气球之类的东西,然后就觉得黑板更漂亮了。 摆桌子算是最累的活了,但是我一边摆一边就在想,第二天一定要挑个好地方坐不能坐在角落里,也不能坐老师边上,最好能挨着谁谁谁和谁谁谁……    
    终于盼到了新年联欢会的那一天,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一个个小朋友穿得花花绿绿的就来了,从刚一入座就开始吃,好像家里过年没吃的似的,刚开始的节目大家都还认真看,认真听,认真鼓掌,但小孩办事就是容易虎头蛇尾,联欢会过半班里就有点像茶馆了,可能也因为吃的东西剩的差不多了,嘴基本上都闲下来了,再说好不容易赶上在教室里说话老师不管,不说白不说呀……最后送贺卡的时候到了,班里就乱成一锅粥了,本来嘛,班里N多个同学,大概30人左右吧,每两个人互送一张,用排列组合一算,这一共是Cn2种送法啊,所以场面挺壮观的,班里人挤人,桌上剩下的橘子,糖果也被挤掉地上了,聪明的小朋友会趁机装兜里两橘子,也不能怪人家贪吃,不装兜里也会被踩烂了,浪费可耻嘛。好不容易送完了,静下来了,大家都回家心切了,老师总是做做最后的总结,给大家一些祝福的话,但老师的最后一句话总是那句: 班干部留下来打扫教室。唉!回家第一件事是把收到的贺卡仔细看一遍,有自己画的,有买的(凡是买的都有淡淡的香味),有带错别字的,还有祝词没写完的,还有写着别人名字的(估计是混乱中送错了人了,呵呵)。看贺卡时心情最好了,单单是那些五颜六色的信封就让人觉得温馨,不像现在的短信息,虽然也有颜色,但不是黑色幽默就是黄色笑话。更不像现在的电子贺卡,虽然也能带去祝福,但再也闻不到淡淡的香味、看不到歪歪扭扭的字了……    
    


第四部分大学生活的九个片段(1)

    文/白兵    
    我叫萧冰。我的大学生活在北京西郊的一座学院度过。起于1993年,终于1997年。以下为我大学生涯的若干片段。    
    小蝶是我的大学同学,北京人。据说他母亲生他时梦见蝴蝶在落花中翩翩起舞,遂起了这个不阴不阳的名字。生有异相,星座书上说有乱桃花运。    
    认识他始于大学新生的演讲比赛,言语甚少。众人城头变幻大王旗般地你方唱罢我登场后,作为总结人,站在讲台上,气宇轩昂,两手往下压,示意大家安静,环顾四周,定格在某位穿无袖服的女同学姓赵名桃红,艳若桃花的脸上,张开朱唇,语惊四座:鄙人只说两句话,这次演讲很好,继续。    
    这两句话在男女生中分别引起了不同的反响。男同学一致认为小蝶哗众取宠,造作得很;而女同学似乎沉浸在言简意赅的意境中不能自拔。尤其被小蝶盯住看得粉脸发烧的女子,更是心猿意马,久久不能平静。当天黄昏,乱云穿过,暗日投影,在校东门医院的角落里,该女子大胆表白。小蝶称许了该女同志追求爱情的信心和决心后,张开双臂,迎接并拥抱了这位勇敢的女同志。该奇女子“嘤”地一声,瘫倒在小蝶排骨一样的怀抱里,造型卓越,仿佛临着海难的泰坦尼克两主角。    
    这一天晚上,小蝶在宿舍众男生的敌视中款款爬到我的上铺,讲述了他和桃红伟大而纯洁的爱情。    
    几日后,小蝶的初吻被桃红强行夺去。小蝶的心像一万个兔子一样怦怦乱跳,问桃红这是传说中的爱情吗?爱情鸟是不是降落在他纯洁的心灵?桃红不置可否,被逼迫无奈,说大家就是玩玩而已,何必认真?    
    这是小蝶在情感路上遭遇的第一次挫折。也是发生在1993年国庆前夕和平东里电影院情人包厢里的真实故事。当时“昨日像那东流水的歌声”此起彼伏。一缕阳光像雾一样地弥漫在这个包间里。    
    这场爱情的邂逅来无影去无踪迹,但是两个人最深入的阶段也不过是深情拥吻。四只罪恶的黑爪在一尺七和一尺九的腰围上方匍匐前进,偶尔越过雷区,也不过是气功中所谓的檀中穴,即,两乳连线的最中间。小蝶为此懊悔,几天无精打采,直到一周后练习气功与诸位道友相得甚欢后才恢复状态。    
    这个故事表明以下观点:第一,青春的爱情不可遏止地到来,没有秩序;第二, 90年代的爱情很多时候开始于接吻,结束于接吻;第三,很多时候,初恋都不会给人毁灭性的打击。谁都不知道如何谈恋爱。关于初恋,首先是个心理问题,而非技术问题。而该心理问题大多可以及时调整,迅速自愈。关于很多人美好的初恋回忆,不过是痴人说梦话,即便美好的心跳,又哪里能够心痛得不能自拔呢?    
    


第四部分大学生活的九个片段(2)

    关于小蝶练习气功的故事,渊源大概如下。1993年的北京,正大步流星地奔小康。无数的外国人本着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远万里来学习东方文化。作为最神秘的文化现象,气功在坐落在北京西边以招收外国人为主中国人为辅的学院中大行其道。    
    一个呼啸着北风下着鹅毛大雪的下午,公告栏上贴上了某位气功大师将莅临我校带功修炼有病治病无病增功的消息。各种肤色的文化爱好者们里三层外三层地盯着这个消息,小蝶 尚未从失恋的旋涡中完全爬出,敲着饭盒好像一只寂寞的鸵鸟一个人奔跑,正巧经过这里。脑中灵光一现,发现和气功的缘分就此在人生的康庄大道上歃血为盟。激动万分,决定精神遁入气功世界而肉体依然在红尘中艰难跋涉。    
    第二天一大早,小蝶和无数老弱病残UFO爱好者心理疾病患者渴望开发特异功能的异想天开人士拥进了报告大厅。气功大师神采奕奕地坐在主席台上滔滔不绝。说我说的每句话都带有超强的功力,有特异功能的人能看到我说的每句话都闪着金光直拔患者病灶。请大家做好接功准备。小蝶端座椅子三分之一处气沉丹田双脚与肩膀同宽,五心向上,心静如水地接收强大的功力。经历了两个小时零17分钟的理论讲座兼金光四射后,大师宣布将三名在担架上的残疾人抬上舞台。此时,鸦雀无声,仿佛鬼子即将进村,村民纷纷屏住呼吸藏在自家地道里一般。大师温暖而富有磁性的话语好像感染了每个人,他老人家的双手,弹棉花一般地向前挥动,诸位弟子在舞台上不由自主地摇摆开身躯,个别弟子还念念有词,像风车一样地转动起来,又好像追着太上老君索要七字箴言。    
    一个小高潮被掀起来了。小蝶激动万分,好像也随之进入美好而悠长的带功状态。    
    大师此时坚决而果断地对担架上的患者说道:你们还犹豫什么,为什么还不下来?几名患者在众目睽睽下老泪纵横。大师又说,我数一、二、三,你们就勇敢地迈出步伐,坚信自己越来越好就一定会好,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不自信云云。大师一、二、三落地有声,几位残疾患者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忍着疼痛在大家的鼓励下又迈出了第二步,步履蹒跚但是表情坚定。    
    又一个高潮在一波胜似一波的人潮中诞生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