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车-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缩短自己的补给线,一面收拢从高加索撤出的A 集团军的部队,将他们重新组合,
形成有作战能力的战斗力量。每天,曼施坦国都在暗地里祈祷苏军继续西进,因为
越往西,苏军的侧后就越空虚,前方的部队就会因补给跟不上而力量枯竭,而此时
一旦从侧翼向苏军发起进攻,就一定能够打得苏军措手不及。于是,曼施坦因一方
面在慢慢收拢部队,一方面在耐心地等待时机。
对于曼施坦因的这一行为,被胜利冲昏了头的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戈利科
夫和西南方面军司令瓦杜了却以为曼施坦因收拢兵力是为了撤到第聂伯河,依托这
条大河阻挡苏军。于是,苏军在占领了哈尔科夫后,又向西进,而曼施坦因则用刚
从法国调来的4 个精锐装甲师,突然从南向北,向苏军侧后狠狠地攻击,猝不及防
的苏军根本没有太多的反抗,跑到哈尔科夫以西的苏军全都当了俘虏,损失了600
辆坦克,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重新被德军占领。而此时,一年一度的解冻期来临
了,大地一片泥泞,双方只得住手,静等大地干燥,苏军最高统帅部此刻也无可奈
何。
此刻,希特勒眼前一亮,他发现了重整旗鼓、夺回战略主动权的希望。因为,
曼施坦因这一击,在苏军战线的西南部砸进去一个大坑,驻守在库尔斯克地区的苏
军两翼暴露,成为一个突出部,它的北、西部是德军中央集团军所属的第2 装甲集
团军和第9 集团军,它的南部是曼施坦因的第4 集团军,苏军处于不利的态势。
为了能一举夺得库尔斯克,希特勒在国内下达了总动员令,关闭了与战争无关
的所有工厂,强迫十几岁的儿童到五十多岁的老人穿上军服,火速开赴前线。各军
工厂加大工作强度,全力投入生产,1943年的德国坦克火炮产量比 1942 年增加了
一倍以上,飞机产量增加了 70o以上。配置在西线的一些战斗力较强的部队也被火
速调到苏德战场。到1943年夏季,在苏联土地上的德军增加到232 个师,约530 万
人,部署坦克和自行火炮5850辆,战斗机3000多架。
希特勒的战略意图是从南北两面向中心突击,围歼固守在突出部的苏军中央方
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尔后向苏军西南方面军后方突击,继而包围、攻占莫斯科。
经过全面仔细的分析、研究,德国统帅部制定了代号为“堡垒”的作战计划,
德军集中了50个最强的师,其中有16个坦克师、摩托化师,总兵力达90万人,调集
了近一万门火炮、27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000余架飞机。
希特勒对打赢这场坦克大会战充满了信心,因为,他不仅集中了德军50个最强
的师,而且还装备了德国刚刚生产出来的新式坦克——“豹”式坦克和重型“虎”
式坦克。特别是“虎”式坦克装了一门88毫米火炮,装甲厚达 110毫米,从火力和
防护力看,是当时威力最大的坦克。希特勒企图靠这张王牌,引导坦克突破苏军的
防线。
战前,希特勒专门发布了第6 号命令,希特勒在命令中要求:“在主攻方向上
要投入最好的部队、最精良的武器、有才干的指挥员和大量的弹药……重要的是灵
活地运用奇袭的因素……采用一切进攻手段(坦克、突击炮、火炮、迫击炮等),
将进攻部队最大限度地集中在战线的狭窄地区内,形成局部的绝对优势,一举突破
苏军的防御阵地。”
德军的企图很快被苏军发现,本来,苏军部队已转人防御,巩固既得地区并预
定下一步向西南方向突击。现在,苏军立即改变布置,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建立了8
个防御地带,构成了纵深达300 千米的防御体系,苏军全力集中了中央方面军。沃
罗涅日方面军共130 万人、近两万门火炮、33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2650架飞
机,此外,还有一支强大的战略预备队——草原方面军。
苏德双方200 万人马摆好了阵势,准备决一雌雄。于是,一场整个第二次世界
大战中最大的坦克大会战于7 月5 日打响。
7 月4 日,苏军在抓获的德军士兵口中探知德军发起进攻的时间是7 月5 日3
时,苏军决定在德军发起进攻之前对德实施炮火和航空兵火力反准备。7 月5 日2
时20分,苏军元帅朱可夫下达了开始火力反准备的命令。一时间,飞机的轰鸣声和
大炮的轰击声此起彼伏,炮弹和炸弹雨点般地倾泻在德军阵地上,不少德军阵地和
指挥所被炸毁,火炮被炸得东倒西歪,不少坦克丧失了战斗力。
德军没有想到苏军会在他们进攻之前先发制人,无可奈何之中,在希特勒的死
命令下,德军只得硬着头皮变奇袭为强攻,于当天下午对苏军驻地进行了炮火袭击,
之后,在每千米战线上投入100 辆坦克,不顾一切地向苏军中央方面军的防御阵地
冲击。德军“虎”式重型坦克率先开道,IV型坦克紧随其后,天空中还有120 架轰
炸机猛烈轰炸。一时间,苏军阵地一片火海,苏军挖好的不少堑壕被炸平。不过,
混乱只是很短时间的事情,早有思想准备的苏军按计划以坦克火炮、反坦克炮以及
燃烧瓶组成严密的火力网,集中打击冲在前面的德军坦克。而且,这之前苏军士兵,
在阵地前每千米地段上,埋设了1500颗反坦克地雷和 1700 颗反步兵地雷,此刻也
大显神威。
随着反坦克地雷的不断爆炸,反坦克火炮的不断射出,德军不少坦克被炸成一
堆废铁。不过,在希特勒的强令下,德军坦克仍一辆接一辆地冲向苏军阵地。经过
一天激战,德军突破苏军主防线,攻人第二道防线,又向前推进了5 千米~6 千米。
7 月6 日,坦克攻击战仍在持续不断,德军坦克不顾一切向前突进,苏军则将数门
反坦克炮编成一组,集中射击目标,前面的反坦克组倒下了,后面的成员迅速补上
去。有一个苏军炮兵连,在连长伊基舍夫大尉的带领下,一天内消灭德军19辆坦克,
战到最后,全连官兵全都战死战场。
会战的第一阶段,经过7 天烈焰冲大的血战,德军的攻击终于被阻止了。在这
一阶段的进攻战中,尽管德军突入苏军阵地达35千米,但兵力、兵器却遭受很大损
失。而这时,苏军却调集了包括6000余辆坦克在内的大军,准备进行反攻。
7 月12日8 时,担负主攻任务的苏军第5 近卫坦克集团军开始进行反突击,数
百辆坦克呼呼啦啦地向普罗霍罗夫卡方向进攻,与此同时,德国调集的党卫军装甲
第二军也向普罗霍罗夫卡开进,两支坦克强军不期而遇,一场历史上从未遇到过的
坦克大战终于打响了,双方投入交战的坦克达1200辆。几乎同一时刻,在普罗霍罗
夫卡以南的尔扎维茨地区,苏联近卫坦克第二军等部与北上的德军装甲第三军遭遇,
两支队伍的300 辆坦克与自行火炮打得不可开交,双方同样势均力敌,苏军坦克数
量稍占优势,有850 辆,德军出动坦克650 辆,数量虽少,但重型坦克多,特别是
“虎”式坦克,对苏军威胁极大。
最初,潮水般涌向苏军的“虎”式坦克令苏军手足无措,其大口径火炮和极厚
的前装甲几乎没有敌手,在远距离上,“虎”式坦克可以轻易地击毁苏军的T34 坦
克,而T —34坦克的火炮都奈何不了“虎”式坦克。紧要关头,苏军士兵似乎突然
间发现,“虎”式坦克笨重、速度慢,于是,苏军官兵决定与它展开近战,每当发
现“虎”式坦克,T —34坦克就开足马力,全速接近它,然后近距离射击,步兵反
坦克手也从各个方向,飞快地冲到“虎”式坦克跟前,有的干脆跳上坦克,用燃烧
瓶将它打着火。后来,苏军专门调来KV型重型坦克,用它来专门对付“虎”式坦克。
苏军的反突击作战整整进行了一天,当夜幕降临时,德军已死伤二万人,只剩
下50辆坦克还可用于作战,完全失去了进攻能力。
这场坦克大会战完全扭转了库尔斯克南线的战局,曼施坦因见势不妙,赶紧率
部退却。与此同时,北线的苏军则展开了大规模的攻势,在苏5 个方面军百万之众
的攻击下,德军不得不下令撤退。
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前后投入兵力达400 万人,火炮达60000 多门,坦克和自
行火炮达13000 余辆,飞机12000 架,德军30个精锐师被击溃,损失官兵50多万人,
坦克1500辆,飞机3700架,火炮3000门,从此,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进攻能力,被
迫转人战略防御,直至彻底失败。
巴顿和“巴顿”坦克
提起美国陆军上将乔治·史密斯·巴顿将军,许多读者都不陌生,大明星乔治
·斯科特在电影《巴顿将军》中把这位叱咤风云的虎将形象表演得活灵活现,给人
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然而,一旦提起“巴顿坦克”,大多数人都不太清楚。实际上,于20世纪50年
代初研制的新型坦克——“巴顿”坦克确实与巴顿将军的关系不大,人们只是为了
纪念巴顿这位美国坦克部队的创立者和优秀指挥者,才将这种新研制的坦克称为
“巴顿”坦克的。
巴顿于1885年11月11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雷克维尼亚德;1909年6
月毕业于美国陆军军官学校(即有名的西点军校);1917年4 月,年轻的巴顿任美
国驻法远征军总司令潘元的副官;同年11月9 日,由他负责组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
个坦克营,这个坦克营最初配有22辆“雷诺”轻型坦克,这些坦克都是巴顿亲自从
火车站一辆接一辆地驾驶回来的。8 个月后的1918年7 月,巴顿又组建了2 个坦克
营,每个营3 个连,每连配备24辆坦克。不久,美国成立了坦克旅,巴顿任旅长。
巴顿任旅长的坦克旅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支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部队,第一次世界
大战中,巴顿表现了他出色的指挥才能和指挥艺术,荣获了“十字”勋章,并在战
场上晋升为战时上校。
1919年5 月,巴顿回国担任了米德堡坦克训练中心少校营长,兼任陆军坦克委
员会委员。1920年夏,美国国会通过了新的《国防法》,该法明确禁止建立独立的
坦克部队,为此,巴顿不得不无可奈何地回到骑兵部队服役。不过,在骑兵部队服
役的巴顿对坦克的热情丝毫没有减弱,他的业余时间几乎全用来阅读坦克先驱哈特、
富勒、戴高乐、古德里安等人的著作,并通过各种途径为重新建立美国坦克部队而
奔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巴顿发现,坦克在战场上获得广泛的应用,获得了
其他任何兵器均难以获得的战绩。巴顿特别注意阅读了德国坦克部队著名将领古德
里安关于坦克部队集团作战的文章和文件,并向他所能见到的人推荐。与此同时,
被后人称为“美国装甲兵之父”的阿纳德·查飞等人也在不断为创建美国坦克部队
而疾呼,于是,美国政府终于在1940年7 月正式成立了装甲兵司令部,并组建了两
个装甲师,巴顿被任命为第二装甲师的一个旅长。
由于巴顿一门心思扑在坦克事业上,很快,他于1941年4 月被直接任命为第二
装甲师师长,并晋升为少将军衔。在此期间,巴顿对自己的坦克快速突击和迂回包
围战术的作战理论进行了实践和预演。
巴顿是一个典型的军人,他干一件事就一门心思毫不动摇,由于他卓有成效的
工作,1942年,巴顿再度得以晋升,被直接任命为美军第一装甲军军长。
军长的职务让他如虎添翼,他将自己的装甲部队拉到沙漠中,模仿北非战场的
特点进行艰苦的训练,为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积极准备。1942年,巴顿终于率部投
入战争,首先在北非登陆成功。1943年3 月,美国第二军在巴顿的指挥下,成功地
实施了突尼斯战役,取得辉煌战果;同年5 月,巴顿被突击提升为第7 集团军司令,
配合英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作战。由于巴顿充分运用了坦克在陆战场上优点,
他的部队一往无前,很快就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巴勒莫、墨西拿,迅速向纵深推进,
其推进速度之快,甚至连英军也望尘莫及,为此,他再度荣获“十字勋章”。
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巴顿此刻已出任第3 集团军司令,他大胆切人,
于7 月25日率部实施了“眼镜蛇行动”,在盟军空军和炮兵的火力之后,巴顿率领
自己的坦克部队势如破竹般地进入法国心脏地带。巴顿大胆穿插,带领他的坦克部
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进展,巴顿第3 集团军属下的一个战斗支队,甚至创下
了以2 名士兵的损失击败德军相当于一整个师兵力的战绩。这年年底,巴顿利用出
其不意的战略方针,在阿登战役中令人难以想像地来了个90度的大转折,成功地实
施了对德国军队的反包围作战,夺取了战争的最终胜利。
1945年3 月24日早晨,巴顿率领他的坦克部队先行渡过莱茵河,与苏军会师,
并在一个星期后攻克法兰克福,不久,巴顿的坦克部队又一举攻人捷克斯洛伐克。
1945年5 月6 日,是巴顿第3 集团军战斗的最后一天。这一天,巴顿得知,德
军将于第二天投降。5 月10日,因没仗可打而孤独和失望的巴顿迫不得已地发出了
停止战斗的第98号命令。
纵观整个西线的反法西斯战争,巴顿及其第3 集团军发挥了巨大作用,从最严
格的意义上讲,第3 集团军取得的功绩和创下的记录是无与伦比的。在281 天的战
斗中,它保持了直线距离100 多英里宽的进攻正面,向前推进了1000多英里,占领
了81522 平方英里土地,解放了13000 座城镇和村庄,其中大中城市27座,它给敌
人造成的损失是:伤386200人,亡144500人,俘虏956000人,共1486700 人。在解
放欧洲的伟大战斗中,巴顿的军事领导艺术和指挥才能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然而,在战争刚刚结束不久的1945年12月21日下午 5时49分,因 12 月 9日在
一次车祸中不幸负伤,巴顿离开了人世。人们怀念他,想念他,于是,人们将研制
中的M48 中型坦克命名为“巴顿”坦克。
“巴顿”坦克直到1953年才正式服役,战斗全重44.9 吨,乘员4 人,车长8.4
米,宽3.63米,高2.73米,武器系统为一门90毫米线膛炮,1 挺7。62毫米并列机
枪,1 挺 12.7 毫米高射机枪,最大速度为 42 千米/小时,最大行程112千米。
卡车撞翻了坦克
1944年12月下旬的一个傍晚,夕阳映红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驻地,在这片已
被战火烧了3 年、到处都是弹坑和尸体的热带雨林里,中国远征军的一名炊事员邓
中华正和一名助手一起,开着GMC 型大卡车,向前线运送给养。
邓中华尽力全速向前线开去,因为,中国远征军的一支部队与日本军队已交战
了几天几夜,正处于弹尽粮绝之中,上司命令他俩务必在第二天凌晨之前将这批给
养运到前线。
正在全神贯注地开车的邓中华忽然听到山下传来一声枪响,他连忙停下卡车,
急切地爬上山顶,一看,原来是一支中国远征军的车队遇上了一辆日本95式轻型坦
克,日本95式轻型坦克正无所顾忌地向中国远征军车队发起攻击。
95式轻型坦克是日本人1933年开始研制的一种新式轻型坦克,该坦克1934年完
成样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