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亲闻记+净空法 >

第3章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亲闻记+净空法-第3章

小说: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亲闻记+净空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门别类,称为判教。天台宗分八教,贤首宗分五教。此处是依贤首宗分为小始终顿圆。念佛三昧有事念与理念。凡重在事相上即属于初级的小教,等于小学,其他宗小不能通大,此法门有次第但亦圆融。一行三昧,六祖在《坛经》中说的很详细,他所传的禅属顿悟。禅宗所说之禅非六度中之禅定,而是六度中之般若波罗密。在《坛经》一开始,六祖叫人总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明确指出禅宗修的是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一行是专注之意,净宗法门从事念能入理念,亦属一行三昧,属顿悟。悟后起修,不见得人人可以顿证。念佛虽然比不上禅宗之顿悟,而在顿证上超过禅宗,一在悟上超胜,一在证上超胜。但悟了不一定能证得,所以古德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见到阿弥陀佛自然就开悟,所以念佛要比禅宗殊胜。诸佛现前三昧系大乘终教的境界,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包含一切诸佛名号,一尊佛不漏。阿弥陀经本来经题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一切诸佛都为众生讲阿弥陀经,佛讲经是应机说法,主要经典均已译成中文,其中最契机者首推《阿弥陀经》,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使众生平等得度,所以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佛既只为这一件事而出现于世,为什么还说其他种种法门,只是因为众生不相信这个法门,唯有这一个法门是一生成佛的法门。他这一生成佛的机会到了,他才能专心相信这个法门,但是这种人太少了。

 

般若三昧在华严判教中判为大乘始教,初住菩萨真正是大乘开始,初住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故说是大乘始教。诸位有机会可阅读大乘启蒙的书《大乘起信论》。此论是圆教初住菩萨的课本,我们当然看不懂。小乘罗汉辟支佛见思烦恼断了,超出三界六道轮回,三德之中只获得解脱德,得到自在。其余法身德、般若德均未证得。十住是大乘的开始,十地是大乘之终,第十地称为法云地。再看《金刚经》也是大乘始教,提到菩萨的标准,经中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离了四相才算是入门,前半部是离相。后半部说:‘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见是念头,乃不起心不动念,后半部是离见。一句佛号当下即契入这个境界,四相四见都没有了,方法简单,也是大乘始教。最后是普等三昧,普是普遍,广大无边,等是平等,尽虚空偏法界,绝无差别之相,真正究竟圆满。把南无阿弥陀佛译为归依无量觉,就是普等三昧。把阿弥陀佛所证得的无量功德变成我们自己的修因,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因果不二。我念是念我心中之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念佛心中之众生。众生心与佛心是一个心,一心无二心,立刻将诸佛圆满功德在一念心中与自己融成一片。由此可知一句佛号具足小始终顿圆。

 

念佛三昧,古称径路,而持名一法,径而又径,易行疾至,称其名号,本愿如是。此方人心杂乱,必令专心一境,乃得往生。我常要求各位念《无量寿经》三千遍,是修清净心,用坚定清净信心再执持名号,能达到明心见性,得无上菩提,一生可以做到。倓虚老法师在香港某道场佛七中的开示,有一个录音带,他有天津口音,我听了三十遍才完全听懂。有善根的人听此带即能往生。我将此带令人作成磁片再制成录音带。有人专念一句佛号,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有真人真事,他们能作到,身心世界都放下了,什么都没有,我们善根够不够标准,自己应知道,还三心二意就不够标准。佛法也不想,世事更不想。什么事照作,作了不去想,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又如观想与观像,按照十六观经,观日落,睁眼闭眼,还有太阳。纵然观成,乃是著相,到了西方必须把相拿掉,但去掉相也不容易。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初喻是佛念众生,而众生并不念佛,若彼此都忆念就感应道交。父母念子女只是一世,来世彼此不能相逢,纵相逢也不认识。佛对众生是生生世世忆念不断,其对众生之心只有证果之人才能体会到。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话是真理也是事实。世出世间一切法均由心想生,众生是佛心中之众生,诸佛是众生心中之佛,心心相同。如非自性变现的,可能没有感应。起心念佛时,这个心就变成三十二相的佛心。心是主宰,念佛念久了,心就慈悲,相貌也柔和了。看相的常说,相随心转。善导大师在《观经注解》中说:‘九品往生总是遇缘不同。’一听到念佛法门,马上相信接受,死心塌地的念佛,乃是善根成熟的人,他这一生念佛一定得力。如善根尚未成熟的人,遇缘很有关系。遇到善友临终一心不乱,念佛往生,可能促动其过去宿根,专心念佛,速得成就。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母子喻最为亲切,母亲无有不想念儿女的。自古以来,母皆痴心,知道儿女不想他,他偏偏放不下心。比喻佛为母亲,而且不止一世。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此喻乃母子双忆不离,自然感应道交,必能见佛往生。我们要深深体会,为什么念佛一定会往生,为什么十方如来遍赞弥陀。高齐是历史上南北朝时代高欢建立的王朝,其国号曰齐。当时有一位大行和尚说,‘信忆二字,不离于心,称敬二字,不离于口。’不要想别的,连大乘佛法都不要想。大乘是叫我们超越轮回的,然而你能超越吗?超越轮回要靠断烦恼,不断烦恼,所有智慧称为邪智慧,只有增长邪知见。清凉大师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佛说七情五欲不断,你的果报仍在欲界,不能到色界,断了五欲才能到初禅天。若人家对你说了一句不好听的话,你心里还有点不高兴,你就到不了初禅天。《安世高大师传记》中有一段文说,他有一次到江南九江度他的同学。这位同学作龙王,过去是出家人,明经好施。有一天到外面托钵,饭菜不好,心里很不中意,因此一念嗔恨心,死后落在畜生道,变为大蟒蛇,在九江作龙王。因其明经故,有智慧,很灵,香火极盛。惟嗔心重,那个船夫不拜他,他就把他的船弄翻,叫他受点罪。所以等蛇身寿命终了,必下地狱。各位想想,托钵不满意,起了一点嗔恚心,尚遭此报,我们应当有所警惕。修行就是要把贪嗔痴丢得干干净净,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修欢喜心,才能真把自己的毛病习气修正过来。所有一切法门不是不好,我们实在没有办法断烦恼。一句佛号可把贪嗔痴慢五欲六尘降伏住了,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才一动,第二个念头就是念佛号,念念相续,念佛得力不得力就在这个地方。万不可佛号照念而烦恼仍然起作用,样样都认真,样样放不下。明理才能放下,才能伏得住烦恼。要在平时培养,第一先须读经,经中佛将宇宙人生世出世间真相告诉我们。读经目的在看破放下,然后这一句佛号帮助我们超越三界。大行和尚提出‘信忆称敬’四个字,看看《往生传》历代念佛往生的人,大概都已经把这四个字作到了。再捡点自己,若作不到,只能待诸来生,而来生能否得人身,能否遇到佛法,都成问题。所以这个机会一定要把握住,绝不能放松。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无量寿经》上说,‘一向专念’。《观无量寿经》上说,‘一心系念’。罗什大师翻的《阿弥陀经》上说,一心不乱。三经在文字上彼此不同,在义趣上相同。经典教导我们重要的修学纲领,其殊胜功德利益,若想得到,一定要懂得修学方法,才能满我所愿。由经典中仔细观察,其重点即在一心,不仅在念佛时一心,在日常生活中亦须一心,念佛不过是训练一心之手段而已。唯此一念,更无余念。念念相续,成就三昧,一切时,一切处,顺逆境界中均能保持一心。念佛功夫成片,即有力量降伏烦恼,谓之事一心,亦能生到凡圣同居土。古大德赞叹这个法门,就是赞叹这一点,就凭这一点小功夫就能超出三界。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见佛有梦中见与定中见。定是心不散乱。《华严经》上善财访问鬻香长者,这位大德喜欢逛市场,到那里去修定。又如敦煌壁昼,佛讲经说法,天上有天女载歌载舞。高级修学与初级不一样,初学一定设法远离社会的纷扰,此大小乘不同。现在修学若能成就即比古人高强。如修不成,退的也快。其次是梦中见佛亦是非常好的瑞象。但偶尔见之则可,若常常见恐是魔境。学净土法门有佛菩萨加被,魔不敢来诱惑。《楞严经》说之最详。念佛人临命终时,必蒙阿弥陀佛来接,如见其他任何佛菩萨来都不要跟他走,只等阿弥陀佛,其他好境界亦不必理会。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临终时说:一生曾三次见过阿弥陀佛,也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与经上所说完全相同。

 

一心一意专念净土五经,全念亦可,任选一种亦可。念佛人多而往生者少,其原因是口念而心未念。心中清净平等、大慈悲,就称之为心念佛,因为心与佛心同。心与愿均与佛一样就是真如本性现前,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亦即等于禅宗之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用一句阿弥陀佛即可作到。这个佛是分证佛,不是圆满报身佛,只是初住分证佛,还有四十二个阶级才能圆满。

 

有一生念佛并不能往生者,其原因大致有四:第一是念佛不精诚故,一才精,二就夹杂了。历代祖师大德都是通宗通教,等认识净土之后,把其他的都放下,专修净土。莲池大师所有著作中之精华是《弥陀疏钞》。蕅益大师最重要的著作是《弥陀要解》。印光大师晚年只一部《阿弥陀经》,一句佛号,旁的什么都没有。第二是生疑不笃信故。虽修净土亦肯念佛,但不能完全相信真能往生。只要有一点疑情存在,临终时若有福报,身无疾苦,脑筋清楚,只能生到边地。福报差的,神智不清,疑障起来,即不能往生。若想破除此种疑障,必须深入研究经教与参考往生事实。第三是无有往生愿故。不愿往生而反而念佛,把念佛当作修福,将来作一个多财鬼,还有的想生天堂,希望将来享天福,求人天福报。第四是不能断贪爱故。贪图三界六道中之种种享受,凡夫贪世间五欲六尘,天上人贪天界清净福报,色界无色界贪禅定享受。有贪必成障碍,不能往生。

 

真正修净土,魔不敢来扰乱。第一念力,即本经所讲忆佛念佛。第二本有佛性力,所念的佛是自性佛,清净平等大慈悲就是佛。第三诸佛本愿加持。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本愿威神加持力。魔再有力量也不能来扰乱。

 

习气是多生多劫带来的,如常起恶念,常作恶梦,皆是过去之恶业,要认真修忏悔法门,老实念佛是真忏悔。念佛相好,对治昏沉,念佛功德,对治妄想。一生顺逆境不定,想《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世间之荣华富贵是牵挂,有人请我作大梵天王我都不干。病苦也是退缘之一,不要去想,想佛的相好庄严。清朝慈云大师在《观经》直指中说,世间人业障深重,所有一切经咒忏法都不能消除时,最后这一句佛号可以消掉,最有效的方法是念佛。

 

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事念、念到一定功夫,即入了理念,可以见到法身同报身佛。功夫不到家所见的是应化身佛。祖师大德在疏论中,讲到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乱是指上品事一心,见思烦恼断了,见到应化身佛。如念到理一心不乱,见到报身佛、法身佛,所谓见性成佛,就是见到自性佛,佛心平等清净,自性确实与佛一样。

 

佛心平等,决无分别执著,愿同佛愿。佛所说一切经皆由自性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如入了此境界之人,展开佛经,看其所讲的与自己的见解全同,因为自他平等。

 

一句佛号乃是胜异方便,不假其余方便法门以助之。念佛即是念心,心佛无别,自他不二,故不需心外他佛作方便。如自他是二法,就不是佛法,此六祖所说的。《坛经》所说的全是原理原则,任何大乘法也不能违背他所说的原理原则。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日香光庄严。

 

前面大势至菩萨已将修学方法以及修学效果都说出来,今天将此法门之名称告诉我们。初二句是比喻,后二句把这个法门名称说出来叫香光庄严。身近佛身(戒),心开佛心(定慧)。佛的言语造作都是由清净心引发出来,决无过失,可以作世间的戒律。以真心论,佛心与众生心无二无别。佛完全觉悟,觉的相是定,迷的相是动。心不动谓之定。其作用为真实智慧。凡夫的聪明智慧是用想像,用思维,用推想,谓之世智辩聪。定心如镜,静若止水,见到事实真相,亦可见到过去未来。三世十方为不相应行法,用现代话说是抽象的概念,并非实在。

 

佛在世四十九年教学的纲领,有定有慧即心开佛心。我们言语动作能与戒律相应谓之身近佛身,如染香人。佛所说一切法因人因事因地不同,无量无边,如能掌握其中心思想,一切言行即与佛法相应。《大藏经》有数千卷,无法普遍读诵,我们所能常常学习者不到五十部。现代人都忙,不可能有充分时间研究大经大论。《无量寿经》字数不多,包括了一切原则理论,能熟读这一部经,深入理解就算很好了。

 

《华严》说:菩提心香能除贪恚痴等热恼。菩提者觉也。菩提心能对治贪嗔痴慢疑邪见,能令众生具足智慧,清凉无有烦恼。菩提心体用广大,包含太虚。今天我们变得小气,只顾自己身家,所以流转六道,不能出离。六道是从迷中生的,若是不迷,大千世界也没有了。凡圣只在迷悟之间,四圣是觉,六道是迷。真正觉悟即能超越六道。

 

虚云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头。听说他身上有一股香气,衣服也有香气。我们三天不洗澡,气味就难闻了。我们到庙里,如看到挂有香光室的扁额,就知道它是念佛的道场。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念佛法门与任何法门不同。一般法门皆修因证果,因果不同时。念佛法门是因果同时,名为彻果该因。这个佛号不仅是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德号,也是十方诸佛如来所证得的果号,我们以果作因,与任何法门不同。念佛重在心念,而口念也不能废,心口要相应,要一如。光喊没有用,一定要口念心应,不可用分别意识心念,以都摄六根一心不乱而念。楞严二十五位菩萨都是法身大士,他们没有妄心,真心已经显露。我们虽然达不到他们的境界,而总要学,最重要的是老实念佛。方法很多,过去苏州灵严山寺有一块石碑刻了一首偈,教人念佛的方法,不要计数,只观想莲花的色香光。根据阿弥陀经所说七宝池中有莲花,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第一句念阿弥陀佛,心想莲花的青色青光,念第二句时心想黄色黄光,第三句想赤色赤光,第四句想白色白光。依次周而复始,轮流观想,用此方法即能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