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亲闻记+净空法 >

第1章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亲闻记+净空法-第1章

小说: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亲闻记+净空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楞严经》中最重要的一段经文…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古人说:‘开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佛在大乘经论中常讲一阐提不能成佛,一阐提是断了善根的人。佛讲到《法华经》时,又说一阐提也能成佛,就是说人人皆可成佛,这才把佛法讲到究竟圆满,所以说成佛的法华。···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亲闻记

 

净空法师主讲

刘承符居士整理

 

释经文

 

各位同修:这次讲经法会选的是《楞严经》中最重要的一段经文—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古人说:‘开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佛在大乘经论中常讲一阐提不能成佛,一阐提是断了善根的人。佛讲到《法华经》时,又说一阐提也能成佛,就是说人人皆可成佛,这才把佛法讲到究竟圆满,所以说成佛的法华。

 

大凡佛教经典传到中国,皆由印度高僧大德或居士到中国传教带来,另有中国学生赴印度留学返国时带回。这些留学生在印度都没有见到《楞严经》,因当年执政的王朝视此经为国宝,不准流传到外国。唐朝时印度有一位高僧般剌密帝法师,曾先后两次偷运此经出国,皆被海关查出受阻,最后他把经典抄在很细的绢属之类的东西上,将手臂剖开,放进去,等伤口长好,偷运到中国来。在中国翻译完成之后,再回到印度接受该国政府法律的制裁,其运经过程,艰难如此。

 

隋末唐初天台宗大德智者大师,根据《法华经》经义发明三止三观学说。当时有一位印度高僧说:三止三观与楞严教义颇为相似。智者大师闻后,很希望《楞严》亦能早日传到中国,于是在天台山筑了一座拜经台,天天向西方礼拜求感应。拜了十八年一直到他老人家圆寂。翻译此经是在广州,参加人数不多。当时武则天的宰相房融,因犯过失被贬到广州作地方官,恰好有此机缘参加译经工作,担任笔录。他的文章最好,若以文学眼光看,佛经文字之优美,首推《楞严》。

 

世尊讲此经时说出五个题目,其题名是:

 

一、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二、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三、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四、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五、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译经大德就五个题目中取十九个字‘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作为本经中文译本的经题。我们现在分为七个段落介绍:

 

一、大。大是赞叹之词,此大是无限的,非相对的。大即众生心,心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故称为大。心很难解释,佛家说真心与妄心是一个心,非两个心。觉了是真心,迷了是妄心。妄心只局部起作用。九法界众生迷悟程度深浅不同,迷的重的是地狱众生,迷的轻的是菩萨。世间指六凡,出世间指四圣,十法界全是由心变现出来的。《华严》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性字指本体,心是体,十法界是现象。觉悟之后,其心必清净平等,绝无人我是非。一切万法皆是心性之流露,《华严经》称之为一真法界。其他经典有称之为实相、佛性、圆觉、真如,本经说如来藏,所指的都是这一个心。佛说了这么许多名词,其用意是教我们不要执著。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说:‘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心缘相就是执著。

 

十方无尽,空间无限大。三际莫穷,三际是时间,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与时间就是十法界的本体,本体就是我们的心,乃无限大。十法界怎么来的,以及宇宙人生之真相,现在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研究摸索,迄无结论。这个问题唯有《楞严》说的最清楚,讲的实在透彻。《楞严》虽只有六七万字,有其相当深度。语言有限度,讲不清楚,表达不出来。思维范围虽广,亦无法达到其究竟。离开言语思维可以领悟,但也说不出来。《楞严经》可以引导你入这个境界,达到亲证的程度。这种修成的功夫谓之首楞严大定。得到以后,一切宇宙人生一切万法,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你就都明了了,这叫作开智慧的楞严。

 

《楞严经》一开始有一大段经文叫七处征心,世尊问阿难,你的心在那里。阿难很聪明,他说了七处,但都被佛否定了。他才承认自己是迷惑颠倒,佛就在六根门头指出真心的体用。在迷为如来藏,悟了谓之修证了义,了是明了。念佛法门是了义中之了义。经中说修楞严大定,举出二十五位菩萨作代表,均各证得明心见性,二十五个方法是大类,展开来就是八万四千。大势至菩萨代表念佛方法修楞严大定,在二十五个法门中称为第一殊胜,修学圆满之后称为首楞严王。

 

佛法中绝无秘密可言。秘密不是好事情,总是见不得人的事。佛家讲密是深密,有高度圆满的智慧才能明了。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即是密因,依此方法修行得到念佛三昧,证到事一心不乱,你可以理解少部分,证到理一心不乱,你可以明了大部份,但不彻底,等到成佛才能彻底明了。二十五个法门只有这一门最合乎我们的修学,其他法门虽好而门槛很高,我们修学不能当生成就。念佛法门最适合于此时代的众生,智浅福薄,障碍又多。但是单单死在名号之下也不行,应以佛号为正修,还要有助修,如观经之三辈九品,修三福,以及普贤十愿。念佛不能不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不能没有慈悲心,不能不修十善,以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总目标,称为大行。如来果地上所得的定称为首楞严大定。密因是理,了义是教,万行是行,楞严是果。这一个经题已把教理行果四项都包括进去了。

 

二、佛顶。佛顶是比喻,表此法门的殊胜微妙。佛顶与平常人不一样,佛顶有一红色凸出来的肉髻,能放光,无人能看到,故称为无见顶相,乃三十二相之一。华严法华如佛全身,楞严经如佛之顶,显示圆顿尊妙,在所有佛法中为最殊胜,依此法修乃直趋成佛之路。

 

三、如来密因。如来密因即指正因佛性,依涅槃经说:‘正因佛性是离一切邪非之中正真如,依之成就法身之果德。’这就是指本性而言,此乃人人本有,个个具足,惟凡夫迷而不自知,《楞严经》上指的二根本中之真本。两种根本,在凡夫是生死根本,迷了就显出生死轮回。在佛菩萨是菩提涅槃根本。我们六根都离不了他,山河大地及一切众生都是他,这话听起来很不容易了解,外界山河大地人物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当你在梦境中,山河大地人物从那里来的。梦是心现的,整个心化成梦境,不是外面有什么东西跑到梦里来的。能变的是心,所变的是虚妄之相。作梦时有山河大地,醒了都没有了。然而真心所现的一切境界相,似乎时间长一点,因其有相续相,所以你不感觉刹那生灭之现象。

 

《楞严经》中佛教阿难在六根门头眼耳鼻舌身意上去作功夫。顿悟后乃知六根即真心本性起的作用。在眼叫见,在耳叫闻,在鼻叫嗅,在舌叫尝,在身叫触,在意叫知。见闻觉知是真心的作用,迷了的时候还是起作用,不过悟了的人起作用永远不迷。迷的人第一念是真心,如第一眼所见,第二个念头起分别,夹杂有好丑善恶就迷了。离开一切妄想执著,还是看的听的都清清楚楚,所以见色闻声不要分别执著,不起心动念即与佛菩萨完全一样。佛在世时有人向佛请教各种解不开的问题,佛立时答复,毫无思考。所谓‘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以妄想执著研究佛经是把佛法当作世法,永远不会开悟。

 

正因是本性,了因是真实的智慧,真智与事实真相完全符合,绝无一丝毫差误,方谓之实证。如为推理所得,就靠不住了。一般人认为修禅修密都不能不读《楞严》,其实修净土更不能不读《楞严》。大约在民国五十一年,我住在圆山临济寺。有一天几位台大学生同一位老师,(日本人、台大客座教授),来找我谈佛法。这位教授问我平时修什么法门,我说平常修念佛法门,主修《楞严经》。他又问一句,楞严与净土有什么关系?其态度还似乎带点傲慢。我一听就知道他不通。我反问他一句,观世音与大势至菩萨与净土有什么关系?问得他无言可答,颇为尴尬。这两位菩萨是西方三圣。《楞严经》最重要的经文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楞严经》与所有大乘佛法均有密切关系,任何宗派均不可不读《楞严》。文殊菩萨检选耳根圆通为明选,其实暗中是选念佛。二十五圆通排列顺序,未选上的是按顺序排,被选上的列到最后。这同唱戏一样,最好的戏排在最后作压轴戏。《楞严经》二十五圆通排在最后的是两个不是一个。耳根应列第二而列在最后。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大势至念佛法门是见、根大。他应在弥勒刖面,但现在把大势至列为第二十四,列在弥勒之后。文殊选念佛是契法界众生之机,观音耳根圆通是契此娑婆世界众生之机。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十年,主修《楞严》。我对念佛深信不疑是由讲《华严》才完全了解。

 

四、修证了义。因信起观曰修,即以观行为修,非历事造修。以解悟为证,非历位取证。观是禅宗所说的观照,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不迷谓之观照,不起心动念无分别执著谓之观。有善恶是非取舍即不是观,不是由经历位次一步一步修得来的,修行到达一定的标准就会起作用,即获二种殊胜,一为上与诸佛同一慈力,其最大的力用是救护一切众生,对自己能除一切灾害。二为下与众生同一悲仰,其能力与十法界一切有情众生,自然能感应道交,佛菩萨不可思议感应,其能力是由证了义得来。虽说得来,而实际上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德能作用,性德必以修德才能显发。

 

发三用第一是三十二应,三十二应只是大类。凡夫有个错觉,认为佛菩萨有一定的相貌,有人问观世音菩萨是男是女,问这话的人对佛法一定是外行。真正证得修证了义无相貌可言,可随类化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佛菩萨无妄心妄念分别执著,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菩萨可现种种身,天堂、地狱、畜生、饿鬼均可现同类身。我们也有这种能力,自性迷了,这种能力就失掉了。佛法修行无论那个宗派,修行枢纽都在禅定,也就是修清净心。第二是十四无畏,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通达样样明了,在任何场合没有畏惧之心。佛在世时对任何问题均能详细解答,没有人能难倒他。有人认为大学者对于琐碎的小事未必全知道,有人问佛牧牛的问题,佛也给他说了一套办法,大藏经里有一卷放牛经。第三是四不思议,也是证了义之后发三用之一,这种情况,修行到了相当程度自然就有了,不必求。

 

符按:四不可思议乃佛家术语,谓如来有四不可思议之事,非小乘所能知。一世界不可思议,二众生不可思议,三龙不可思议,四佛土境界不可思议。

 

用根不用识,选耳根为了义中之了义。众生根性不同,楞严修行法门分二十五大类,文殊观察世间人的根性,在六根中以耳根最利。佛在世时四十九年教化众生,全是讲经叫大家听。春秋时代,孔老夫子亦以讲说教学训示弟子们。所以文殊菩萨选择法门时,教我们用六根,不用六识,特选耳根,最契合众生之机。古时人老实,尊师重道,对老师的话深信不疑。现代人不如古人,对任何人所说都打一个问号,所以现在人一生所学是知识而非智慧。知识与智慧有很大差别。你仔细研究《六祖坛经》,六祖没念过书,开悟之后,世出世间什么事都通达。他的智慧是开悟后得到的,所谓一修一切修。

 

从性起修,没有阶段,一修一切修。耳根对耳识,不用识而用耳根之闻性。在眼则用见性。现在难题来了,闻性与耳识差别在那里。知道以后才可以学。唯识学中说,第六意识的作用是分别,第七识的作用是执著,第八识的作用,以现代话说是记忆,在佛经中说含藏种子。佛告诉我们把识舍掉,用根中之性。性与识不一样,性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如镜子照东西清清楚楚,而绝不落印象。用识如用照相机,其中有底片,留有印象。离开一切分别执著,万法决定平等,心才清净,清净心叫了义。今天采用大势至菩萨的方法念佛、佛号从心里生出来,口里念出来,耳根再听进去,与耳根圆通也有密切关系。用这种方法念,容易摄心。果然净念相继,就是念佛三昧。功夫浅的叫成片,功夫深的叫一心不乱。

 

五、诸菩萨万行——缘因助修。缘是增上缘,六度万行帮助我们修学。十信在圆教中并无地位,因其进进退退。初住菩萨在大乘法中即证得三不退,为真正的佛弟子。十行位菩萨修六度万行,其目的是在淘汰自己无始劫来的习气。如布施是断自己的悭贪习气,自己悭贪习气完全断掉了即是修行圆满。十回向是回佛事而向佛心,佛心就是自己的心。我一切的修为,为的是明心见性,显发自性、性体、性德、性量。回向实际,回向菩提,回向众生。三贤位圆满之后,有四加行,修圆满之后即登他。四加行是四种修行方法,其目标是泯心佛而灭数量,使自己的心达到清净的地步,把一切念头都灭掉,如心中还有佛或其他数量,即有一物,心就不清净,心清净才能登地。登地以后才能显出真如本性。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等破了之后即达妙觉,自性完全显露叫作成佛。圆顿行人功夫行业惟在初发心,所以说初发心即成正觉,在理上说是对的,事上说烦恼习气未断。干慧以后即任运流入如来妙庄严海。干比如水干,佛法以贪爱比作水,以嗔恚比作火。干即是没有七情五欲。爱水干了,智慧即现前,已达三空之境。干慧是在十信与初住之间,俟破一分无明之后,即证初住地位,乃成法身大士。以后即任运自然,与法性相应,入如来妙庄严海,不会退转。止观并运亦称妙禅那。在经中阿难提出他所了解的三种定为奢摩他,三摩地、禅那。这三种定是修学过程中三个阶段,至修行圆满大定,阿难不知道。佛告诉他这三种定之外,还有一个圆满大定称为首楞严大定,是如来果地上所证的,其他是菩萨证的,奢摩他罗汉就能证得,菩萨可以证到三摩地及禅那。

 

六、首楞严。佛形容首楞严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世出世间万事万法皆有变化,即使是西方极乐世界亦不例外。自己的真心本性才是究竟坚固。自性是能变,万法是所变。一切现象是所变的,能变的是真的,所变的是幻化的。宇宙如何产生的,生命如何起源的,全世界科学家哲学家都找不到。假如世间能找出答案,佛就不必来到世间。佛说真的我们不容易懂。佛说所有现象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这是真话,一切现象从心想生。永嘉大师证道歌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森罗万象是由心想生,开悟之后一切事实真相就全明白了。《法华经》说:世间相常住。就是没有生灭,也无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我们明明看到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事相迁流,何以说没有生灭呢?心中有念,有前念有后念,念念相续不停,一切现象都是由相续心想中生出来的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