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亲历产床 >

第16章

亲历产床-第16章

小说: 亲历产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借口阴道炎,就是不上环。以我当时的心思狠不能趁热打铁把事快办了,可麻烦就出在剖腹产。因为一胎是剖腹,你里外有8层刀口,子宫有裂缝,再生,我又没法到医院再挨一刀。为这事我翻遍了能找到的几本医书,书上的意思好像是不行,第一次剖,第二次还得剖。唉呀,我这时真后悔第一次为啥不坚持自己生。    

  我不甘心,偷偷摸摸去找矿上医院妇产科医生咨询。开始,我假装没事瞎聊瞎问,人家一下子就“觉悟”了:你问这干吗?没法,又托人托关系打听到一位据说是“觉悟”特低的医生(一年后她因为坚持生二胎主动离职),她告诉我,二次生可以不剖腹产,但必须有准备,要等伤口彻底恢复。    

  这下我心里有底了。我还给自己制定了更保险的办法:尽快怀孕,但这次不能要。你想,我这个子宫就好比被剪坏缝上的衣服,不试一下哪能放心?再说,它一下撑大可能不行,有个慢慢撑大的过程起码对下次是个锻炼。    

  这样,我就怀上了。开始连丈夫都不知道。因为我该干啥干啥。有一天单位计划生育办的找上来了:“你孩子多大了?”我说你怎么知道?“听你丈夫说。”我真气疯了,这男人整个一个叛徒。我说5个月了,我现在还不想处理。“不想处理从这月开始扣奖金。”我说你扣工资都行,扣完我就不上班了,正好坐家专职生孩子。我真不上班了,反正我也没真想要这个孩子。我就是要给你们打打预防针,你们别想让我啥时处理就处理,我的子宫还没锻炼完呢!    

  后来熬到6个月,领导来了,是时候了,到医院引产,是个男孩,医院给我看过,长得特漂亮。丈夫拿一小纸盒在山上挖一洞,埋了。那天,单位派俩女同事守着我,我浑身冒虚汗,堵在家门口,就是不让那个该死的窝囊男人(丈夫)进我的屋。男人应该是啥样?有事担着。你说一声,没事生吧,有我呢。我还知道要命呢,本来这次也没想生。有你这句话,我心里就不堵得慌。我哭着喊着非跟他离婚不可。他不敢进家门,我索性带上儿子回北京去。


家庭的产床为了儿子的“阴谋”(2)

  在北京呆了一年。单位倒没敢催我回,领导还跟人说,他们知青也真不容易。就这句话把我感动了,加上在北京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回去了。    

  我认定做的事非做不可,丈夫这次也说不敢拦着。他说,谁让我找了你这么个女人,生孩子有瘾,不过,他提醒我工作上不能让人挑出错。我说你四处打听打听,我瑛子啥时不是骨干,在啥岗位被人挤兑过?倒是这次自打发现怀上了,我工作更卖劲。那时带着个毕业班,怀孕5个月下矿实习,谁也没发现异常,我爬高爬低乐着呢,心情特好,比上两次怀孕感觉不一样,生第一个时没啥做母亲的心思,没激动只知紧张,别人生咱也生;第二个明知道是结不出果的,对周围的人特怨恨,觉得自己活得灰不拉几的特绝望;这次可不同,孩子是铁了心要的,一天天心情都不一样,有时激动的想掉泪,有时觉得自己的身子都变轻飘飘的,心像被温水浸着,她在肚子里的一点小动静,都牵着我心思走,每天喜滋滋,尤其太阳出山的时候,没课时,我就搬一凳子,几小时几小时坐在那晒,跟太阳特别亲。    

  我这人别看读过几年书,可心思粗,风风火火像男人,知青嘛,磨出来的。那一段怀孕我发现自己变了个人,更像女人了!妻子了!母亲了!连丈夫都发现了,说没想到你还这么有情调。    

  那阵儿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没怎么特意掩盖就到生产期了。因为当老师的不坐班,一星期四节课,我又计划着少吃东西,肚子不大。正赶上假期,早几天我就把在家生产的一切都准备好了。事前跟离职的妇产科大夫讲明:请她帮助我在家生产。因为都明知故犯,都是另类,我和医生早成为好朋友,怀孕时,每月我悄悄到她家做检查,她技术好,一点不马虎。    

  那天,医生一大早就赶到我家,她一进屋就说:呀,看我激动的直心跳过速,像我要生孩子。我也边生边聊天,我说,可不是,这叫做贼心虚,你为我守了半年多,这是咱俩女人的秘密,孩子生了也是你的,该管你叫干妈。从早上6点破水见红,到下午5点孩子出来,真是瓜熟蒂落,一点也没痛没痒,我当时有点不信,就一遍一遍问医生:怎么还不痛?不痛能生出来吗?医生开我的玩笑:你是不是非让我再给你补上一刀,你才相信生完了不是在做梦。真的,听着孩子的哭声,然后怀里抱着孩子还觉得没生完。医生说,你呀,是乐傻了,再不醒过梦来,我可把孩子抢走,让你接着生。    

  真的是有这么不受罪,快活无比的生产,说给你听你信吗?信不信由你,我是说,你生产时那个心情真太重要了。这个生产经历使我不再觉得做女人命苦,闺女的降生也彻底改变了我,我觉得有了她,我就好像有了整个天地,家安在山西安在北京,已经无所谓,在哪都觉得活得特有精神。我不是满足比别人多个闺女,是满足我闺女改变了我,我才发现天下的事再没有比做母亲更值得的事了。做了女人不是最幸福的吗?    

  闺女悄悄长到半岁送回北京。没有户口,我想走着看呗。3岁多回山西。大活人盖不住了,我是她妈,不想让孩子受委屈。领导来问,我说是我闺女,拾的。没见你生,拾的也是二胎,该受罚,罚2000块,户口我也不奢望,交了钱踏踏实实领孩子。    

  这个阴谋就算有了最让我踏实满意的结局。    

  到1991年时正好有回北京的机会,我们全家就分两批回来了。先是我带儿子走,然后把闺女户口上在山西,第二年,他爸带她回来。    

  回来纯粹是为了儿子前途,他那时上小学三年级,他已经明白北京的学习条件是最好的,闹着非回不可。我们也犹豫,可机会难得,一来满足了儿子,一来也能解决闺女的户口。    

  可没想到回来生活这么困难,经济压力随着孩子们长大越来越大。我下岗每月拿不够300块,他爸今年上班每月拿400块,儿子高中没考上大学上自费,闺女上初中,学校看我家实在困难,免了一点儿拉杂费,但说起来还得靠我家以前攒下的一点老底和床下这只猫。    

  咪,出来,你出来(金黄色的两眼幽幽地看人的老猫走出来),咪三岁了,生产过7次,有过45个儿女,她这次生下5个还没出满月呢。猫生产要说比人难得多,它把孩子生出后,先爬过去把包在孩子身上的胎膜舔开吃了,孩子才能露出头,然后等胎盘出来一点点吃,吃到脐带那儿,咬断,小猫就爬上妈妈身上属于自己的奶头……    

  咪这次第一胎是难产,我给它助产。它肚子疼得乱转,我说别急等着,我就伸进手拿住小猫的头,说一二三使劲,它一使劲,噌的小猫拉出来了,死了,小猫不死她就得死。跟人一样,她啥都懂。咪,是吧?地下凉,快回你孩子那去。    

  我原来生的猫给人,挑好人家,现在去卖,卖了上千块了。我也斗争好久,卖完好几天心里难受,不愿在家呆怕见猫妈,我就到我妈家躲着,过了劲,它又怀上了……    

  咪是我家的功臣,没有它助我,儿子学费交不起。所以我见不得儿子对咪发脾气的样儿。我跟儿子说,你妈没本事供你,为你工作也丢了,咱家就这情况,眼下全家连咪都供你自费上学,等你大学毕业,正赶妹妹考大学,你反回来得供妹妹,饭费我供,学费你供。儿子怨我,说就你非要生妹妹,要不咱家也不致于这么穷,穷得让人看不起。我说还不是为你,将来我和你爸老时有点事,你忙妹妹就能帮。儿子跟我顶嘴:不用,我宁可自己来。


家庭的产床为了儿子的“阴谋”(3)

  唉!……    

  瑛子家住南城靠近铁路边上,每隔2、3分钟哐哐的火车声吵得我俩说话嚷嚷,瑛子说白天黑夜都这样习惯了。瑛子家建在一片废弃的煤场上,两间不见阳光的小屋是原来的工棚自己改造的。我说市府不是正在搞康居住宅,瑛子说这地方是黑户管不到,没房不能自立门户,户口放娘家,比一家几口挤在娘家强,瑛子挺满足。她说只要日子朝前走,平安是福。我听着挺佩服瑛子的豁达,可还是不免有些感叹:你在山西住两间楼房,儿子从小还学着钢琴,你在那当老师不愁吃穿,干吗非要回呢?    

  瑛子叹口气说,你这不是跟我儿子问我干吗非生妹妹一样吗?还是那句话,不是为了儿子,我不会走这两条路(指生二胎,进京),可儿子不领我这当妈的情。我今天倒不是后悔,闺女这么可心,学校又体谅我们当过知青的父母不易,真的挺满足,毕竟咱是违反了政策,可政府并没跟咱计较。我有时倒是想不开,你说像我儿子这茬年青人哪来那么多埋怨?    

  我说,年青人有他们的压力。“吃穿父母顶着,我看是不知足。”瑛子跟我谈起对儿子的教育挺困惑。我说,孩子在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需求,跟同学比也是正常。我们这一代,尤其是你们做过知青的,在面临生活选择时,考虑最重的可能会是合不合情理,比如,你个人的生育选择,你认为是合人之常情的,知青当时特殊的生存状态,你想用这种选择为孩子解除后顾之忧,用心良苦。而孩子们可能很难理解。尤其是这一代人,面对生存竞争压力,他们比上代人更多了理性,这就是为什么大都市里许多年青夫妻选择不生孩子。生育中的理性选择无疑是时代的进步。    

  瑛子说,她这人一辈子倔,认准了的事就往前走,不回头,好在儿子都大了,有盼头了。我说,其实有时候人需要回过头看看自己的脚印,对往前走没坏处。


家庭的产床在家生产(1)

  受访人:李淑苹(甘肃省甘谷县)    

  年龄:36岁    

  受教育程度:大专    

  婚姻状况:结婚15年,1984年结婚    

  健康情况:1986年生育头胎    

  职业:警察    

  个人档案    

  我连叫的力气也没了,一阵眩晕一阵痛,大夫在我身上打多少针,全不觉得,意识模糊、思维紊乱,全身像面条。“好了,看到头顶了!”顿时全身被撕裂、被肢解的剧疼,潜意识中已觉自己的五脏六腑全被撕拉出体外,身子就像一只吹鼓起的气球,坠在无边无际的云雾中,声音距我是那么遥远……    

  在 家 生 产    

  跟同龄人比,我生娃的经历算得上特别———在家生产。别看我们这是偏远地区,但同龄的乡下人也大多进乡卫生院生产,何况我毕竟生活在县城里。警察?不,这跟职业没什么关系,当警察的是胆大。磨炼的,生娃我可没磨炼过,头一回呀!    

  我不敢问娃是从哪生的    

  要说我有多傻,你可能都不信,娃快生了,我还不知道娃从哪儿生出来。我只记得当年大姨的儿媳比我早一年结婚,她快生时就问姨:“娃从哪儿生出来?是胳肢窝里吗?”大姨就恼火地说:“哪有儿媳跟婆婆问这个的?该生的时候娃自己就出来了!”要说我其它事胆大,可这生娃的事,真没有去问别人的那个胆子。从怀孕开始就一直模模糊糊觉得,生娃是件微妙的事,瓜熟蒂落,到时候娃会自己蹦出来。    

  因为在我的(作为女人的)成长经历中,一切都是像小河水一样自然流淌的,不需要什么特别加工。小学中学时从没上过生理卫生课,妈也从没告诉过我什么。这样女娃自身微小的变化就很少被发现。大的变化要自己悄悄隐藏起来。胸罩是偷着跟比自己大的同学那儿学着做的,用一块布紧紧地把胸束平。当时有胆大的同学开玩笑说:“呀,看看咱们女生的胸前,个个像绑了一块木块。”来例假,都说“我倒霉啦。”那时,倒是真隐隐感觉到,做女人是要准备吃苦受罪的,这是命里安排。    

  小时候县城惟一的书店从没有这方面的书,要不是从一块长大的同学那儿,断断续续听到一些让人脸红心跳的话,头脑里真是一片空白,连怀孕时都羞于跟同事交流。    

  这么傻,我哪儿敢有主意,我只觉得从怀上娃,我就不是我了,我是婆婆的儿媳妇,婆婆会精心安排我,伺候我,为我做主。丈夫也是这么想的,他说有他妈他就放心,他在不在都帮不上什么忙。    

  婆婆不让我到医院生产    

  从怀上娃的30多天开始,强烈的妊娠反应一直持续到7个多月时才有好转,吃什么都吐,到第三个月时不得不进医院输液维持着,使本来在警校摔打得非常皮实,从来连个头痛脑热也没得过的我,弱不禁风,走起路来只觉得轻飘飘的。人见我说:“没见过你这样怀娃的。”    

  我妈和奶奶是世上最疼爱我的两个人,她们见我这样,天天往我婆家和我单位跑,一会儿送点我爱吃的小菜,一会儿送盒饺子,妈总是苦苦劝我吃点,说吃了娘家的饺子生娃快。    

  我体质太差,医院里劝我早休早住院便于观察。每次妇检都是有婆婆跟着,最后这次听完医生的劝告,婆婆不吭气,拉上我出了门急急地说:“咱说出大天也不能在医院生!”我有点犯晕:那能到哪儿生?婆婆坚定地说:“在家生!”    

  我把婆婆的决定告诉来家看我的妈。妈说:“姑娘出嫁了,我们怎么舍不得,也必须尊重婆家的意见,娘家的人不好指手划脚,让人家笑话咱不懂规矩。把你嫁给人家,就是人家的人了,大事人家担着。我们只能是瞎操心。”    

  我跟丈夫说婆婆的主意,丈夫说,“听我妈的没错”。他还说,他认为我是媳妇里最幸运的媳妇,别人家的儿媳生娃,婆婆往医院一送,只管送送饭。可我妈得为咱操多大心呀。丈夫是出名的大孝子,我也特别能体会他对妈的那份感激。其实,生产前虽然我并不知婆婆为什么非要我在家生的原因,但从婆婆对我的精心照顾里,我也能感受到她老人家对我的爱心。    

  大儿媳在医院生产差点送命    

  我是产后才从婆婆那儿知道大嫂(婆婆大儿媳)在医院生产差点送命的事。    

  我的大嫂在学校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高中毕业后,为了照顾父母,让妹妹继续上学,就在本村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她跟当时在铁路上工作的大哥结婚后,1976年生第一胎。她是个很有主见的人,尽管当时有一部分人在家生产,请大夫打针包扎,可她相信医疗技术对人生命的重要性。临产前几天她就住进了医院。大嫂躺在产床上生产时,粗心的大夫将一对双胞胎当成一个胎儿了,当第一个胎儿立生(腿脚先出来)时,手忙脚乱的大夫护士们就使劲往外拉,怎么也拉不出来,七折腾八折腾,结果胎儿被拉出时,两个胎儿的头和脖子缠在一起,一个也没活。    

  大嫂昏死过去了几次,身下撕裂缝了15针,打针时臀部又严重感染,红肿的半个屁股烂了一个大洞。她痛不欲生,整整哭了一个月子。她发誓再也不生娃了。可过了四、五年后,她又生了一个姑娘,这次,她是在家生的。    

  我的生产跟大嫂头胎生产事故整整相隔10年。1976年—1986年。我想,像1976年那样的动荡时候,大嫂真是投错了门槛,到处一片混乱时,只有自家才相对安全。婆婆深受刺激,世道再变,家永远是最安全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