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

第79章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第79章

小说: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吾即涅槃,使汝早毕是愿,吾亦无忧现在未来一切众生。】

    这一句经文我们读了感触很深,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释迦牟尼佛存什么心?佛心里面只有现在、未来一切众生,没有自己,这就是佛心,佛念念之中是为众生服务,是救拔一切罪苦众生。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前所说,可以说是最后的遗教,说完这部经之后,末后就是一部《涅槃经》,所以这是《涅槃经》前面的一部经,算是最后遗教。“吾即涅槃”,‘涅槃’是梵语音译的,通常翻作‘灭度’,四谛里头苦集灭道,灭就是涅槃。在中国用得最多的是翻作‘圆寂’,圆是圆满,功德圆满,寂是寂灭,清净寂灭。他注解里面,‘涅槃,奘三藏翻圆寂’,玄奘大师,这个地方节录下来好,‘德无不备称圆’,功德圆满,没有一丝毫欠缺这叫圆,‘障无不尽称寂’,也好,意思好,障就是三障、二障,二障是烦恼障、所知障,三障是惑、业、苦,统统断尽了,这叫寂。由此可知,涅槃、圆寂不是死的代名词,现在大家都把它看作死的代名词,出家人一死了,‘某人圆寂,某人入涅槃’,那将来哪一个不入涅槃?各个人都要入涅槃,不管学不学佛统统要入涅槃,这个观念错误;实在讲涅槃是活著时候证得的,而不是死的代名词。

    这个地方说‘吾即涅槃’,是佛在这一段期间,他教化众生的缘尽了,功德圆满,这是示现离开这个世间,八相成道里面最后入般涅槃相,取这个意思。缘尽了佛就不再住世,住世没有意义,跟他有缘该得度的都已经得度,没有得度的已经跟他种了佛法的种子,但是这个种子现在不能成熟,当然要离开。“使汝早毕是愿”,你发心继续来做这个工作,好!所以佛不住世,弥勒菩萨还没有示现成佛之前,这个空档的时间是地藏菩萨代替佛来教化,在所有菩萨当中地藏菩萨是代理佛,这时候他的身分地位很特殊。地藏菩萨代理佛,这又是什么意思?而是这个经上所讲的‘孝亲尊师’。孝亲尊师这个教学的纲领,在这一个大时代里面取代佛陀的教化,因为一切诸佛如来的教学教化,都是依孝亲尊师为基础。佛陀不在世了,我们应当要做的工作是维护教学的基础,没有能力把这个教学往上提升,但是这个基础一定要保持,不能失掉。这个工作多么重要,这是在这一部经上显示的精神。

    深信因果,断恶修善,孝亲尊师,这是《地藏经》上所说,如果就净宗的教义,净宗修学的基础是世尊在《观经》上所讲‘净业三福’,没有修念佛法门之前,先要奠定这个基础,净宗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个基础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诸位想想,这四句话是不是《地藏菩萨本愿经》,没错。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后面这两条七句,与《地藏经》末后五品,从这一品一直到经的结束,总共十三品经,完全相应。换句话说,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净业三福的详细说明,不仅仅是修净宗的基础,是佛法当中无论大乘、小乘,无论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佛不在世没有人弘教,我们能把这个基础维护就行了,维护这个基础就能救拔一切罪苦六道众生。所以末法时期坚定奠定这个基础,劝人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就成功了,这是真实不思议事。我们要弘扬其他的经论,自己没有开悟、没有见性怕讲错,很难得真实的受用。唯有坚持这个基础,老实念佛,决定不错,即使诸佛如来示现在今天,教化众生也必定如是。所以我们读这一段经文,就晓得诸佛如来心里想的是什么,他们做的是什么,我们应当在这个地方学习。

    青莲法师的注解,这里面有一段我们念一念,一百三十五面倒数第四行,我们从头看起,‘此法之妙’,这个法就是地藏菩萨在这一品经里头所说,什么法?称佛名号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就念佛,念佛法门。‘纵吾即入涅槃,纵便汝早毕是愿,吾亦不忧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矣。何也,有此称名之法,人人可不堕苦,并趣人天修行,终至成佛无疑’,这讲得好。‘能体佛心而达佛意,善继志而述事者,莫过我地藏慈尊矣’,地藏菩萨真的懂得佛的意思,继续佛的愿望,我们常讲续佛慧命,地藏菩萨懂得这个意思。佛不在了,他接著来干,用什么法门?称名的法门,所以世尊对他赞叹,催他赶快说。下面地藏菩萨所说,说的意思很深,地藏菩萨在此地说了十尊佛的名号,这十尊佛他的次第是由近而远,在时间上来讲,靠近我们现代的先说,愈说愈远。请看经文:

    【地藏菩萨白佛言,世尊,过去无量阿僧祇劫。】

    虽然是近也不近,这最近的也不近。

    【有佛出世,号无边身如来。】

    这是把佛的名号说出来。

    【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暂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况塑画形像,供养赞叹,其人获福,无量无边。】

    我们读这一段经文,听这一段说法,能信得过吗?亦有众生依教奉行,他是不是真的得福如是?很令人怀疑。我们照地藏菩萨教我们这个方法去做,果报不如是,生死重罪自己还是要承受,该堕地狱还是要堕落地狱,那这话怎么讲?是不是地藏菩萨说错?地藏菩萨没说错,我们看经文看错,我们听话听错,地藏菩萨在此地说,“闻是佛名,暂生恭敬”,这两句话的意思,我们没搞清楚。闻菩萨三慧,说一个字必定就包括另外两个,闻、思、修,何以知道?如果没有思、修,怎么能暂生恭敬?恭敬就是思、修。‘思’就是你的心上真有佛,一念相应一念佛,他相应了。恭敬不是把佛像塑在那里,对他礼拜供养,那个恭敬,那是形式那是假的,那不管用。一念相应,念相应了行当然相应,心行相应了口当然相应,你身口意三业都相应,时间再短,只要相应,功德就不可思议,这就是一念觉,所以才得这样殊胜的利益,“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

    佛号“无边身如来”,青莲大师注解里面注得很清楚,你对于佛号要清楚、要理解,你不清楚、不理解怎么相应?什么叫‘无边身’,小注里面讲‘三身皆有此意’,三身是法身、报身、应化身。法身就是自性,法身没有形相,法身是理不是事相,理遍一切处,这是无边身。《华严经》上我们念到毗卢遮那,毗卢遮那是梵语,意思是‘遍一切处’,这是本体、理体。在《华严》里面也称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法身,在净土里面称之为常寂光净土,常寂光没有形相。西方极乐世界的四土,常寂光没有相,实报土就是报身,方便土、同居土是应化身,应化身随类化身,众生有感立刻就现相,也是无量无边。你明白这个意思,我们要问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入般涅槃?没有,不但理上没有,事上也没有,这是真的。何以说事上也没有?释迦牟尼佛入灭,换一个身分出现,不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用这个身相。为什么不用这个身相?众生福薄,所以佛就现另外的身相。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间,可以现无量无边的身相,示现在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每一尊佛都能现无边身相,特别是在众生有大灾难的时候,受大苦、造大罪业的时候,佛菩萨慈悲心愈重。我们要认识、要明了。

    你怎样才认识?怎样才能接触到?你试试看,把一切众生当作自己的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你就接触到了,你就感受到诸佛菩萨在我们这个世界,没有离开罪苦众生,这个时候我们一念相应就得救、就得度。然后你才晓得经上讲的果报,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真正的恭敬心才能够生得起来。恭敬不是形式,恭敬是理解、明白、觉悟,依教奉行,决不在形式。形式上是表演给那些善根薄弱人给他们看,我们塑造佛菩萨形像,每一天恭敬礼拜供养是唱戏,给那些还没有学佛,没有接触过佛教的人给他们看。他们会看得很奇怪,你为什么会对这个像这些动作、这些表现?他有疑惑他来问你,你给他说法、给他解释,功德在这个地方,这就是现在所谓‘机会教育’。现在做机会教育,应当说效果比古时候更要殊胜,古时候到道场决定是求法而来的,所谓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尤其是佛家的道场都建立在深山里面,人迹罕到之处,你去的时候交通不方便,非常困难,他没有事,他为什会到那里去?到道场去一定是求法的,所以机会教育比现在少。

    现在交通便捷,观光旅游,这些观光客就想到这些地方去看看、去游览,我们道场里面出家人,就每一天做机会教育的工作。有人在大殿里面烧香、礼拜,做出样子给这些观光客看,他们没见过,没有接触过,有人在旁边为他解释。他在观光旅游不知不觉就接触佛法,不知不觉佛法的种子就种下去,他就学佛了,你说这个功德多大。所以这些道场是机会教育,接引广大的众生,真正是在做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在做这个事业。必须要有佛的这种胸怀,有佛的这一份感情,念念是念一切罪苦众生,决不是为自己;观光客给我们带来收入,如果我们目标只定在这个位子上,错了,完全错了。我们的目的要定在救度一切罪苦众生,让他认识佛法、理解佛法,改变他的人生宇宙观,这对他救度,他对道场这一分供养,才是真实的功德。这是说暂生恭敬,就是暂时所谓是一念相应,这一念真的相应了,就能够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

    “何况塑画形像,供养赞叹”。这是已经入门、已经入境界,他才肯这样做。造佛像,现在造佛像容易,比过去方便太多。过去佛像,现在人讲都是手工艺,现在做佛像可以雕一个模子,很快的就可以做几千尊、几万尊,利用机械来做。从前是每一尊佛像都是人工雕出来的,诸位在中国大陆,你看看云岗、看看敦煌这些石窟,都是几十年、几百年才完成的,现在要做就太方便了。换句话说,现在人修福比过去便利,可是难在哪里?后面这四个字,‘供养赞叹’。什么叫供养?依教修行,《普贤行愿品》里面告诉我们,‘广修供养’里面特别教导我们法供养为最,法供养菩萨说了七种,第一种是‘如教修行供养’,佛教给我们怎么做,我们一定要照做,这才是供养。浅而言之,佛教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我们都能照做,这叫供养。赞叹就是为人演说,把佛法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这是赞叹。所以赞叹是弘法利生,供养是自己依教奉行,人能这样做那他的福报当然大,“其人获福无量无边”。所以你明了之后,这个经文读到我们就相信,就没有怀疑了。一般人读经叫粗心大意,只做形式没有实际的内容,心境都不相应,他怎么能得福?不得福他就糟蹋经、毁谤经,说佛经上讲的是假的,我照这样做没有感应,谤佛、谤法罪过极重,不但没得好处反而堕落。实在说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你自己把意思看错,用你自己的意思去解佛经,曲解了佛经,误解了佛的话,过失在自己不在佛经,所以《金刚经》上教导我们‘深解义趣’,这四个字多重要,要正确的理解、要深解,你才能得真实受用。再看第二尊:

    【又于过去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号宝性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一弹指顷,发心皈依。是人于无上道,永不退转。】

    前面无边身如来距离我们是无量阿僧祇劫,宝性如来距离我们是恒河沙劫,远了,所以他注子一开端说,‘恒河沙劫,较前更多矣’,跟前面比较,时间就更多更长。“宝性如来”在此地也有简单的解释,《莲华面经》说,‘诸佛如来,是众生宝’,下面宝有七种,这是佛经里面常讲的七宝。‘性’是比喻法身,小注里都有,诸位看看就晓得。比喻法身的常、乐、我、净这四德,常乐我净叫四净德,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迷失了自性这四个都没有,这迷失了。如果你觉悟了,你见性了,见性就是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与自性相应,这四德就现前。确实有常,‘常’是不生不灭,在佛法里面常讲无量寿,无量寿就是常的意思;那个无量是真的无量,不是假的,不是所谓是有量的无量,它是真的无量。‘净’是清净无染,染净两边都不立。‘我’是自在、是主宰,什么主宰?宇宙的主宰,法界的主宰,真实的主宰。‘乐’是真乐,苦乐两边都没有才是真乐,所谓是绝对的,它不是相对的。宝性如来是谁?是自己,是自己的清净法身。前面无边身如来是自己的三身,与佛相应就是与自性三身相应。宝性如来,念这一尊佛的名号,一念相应与自性的性德相应。

    下面说“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一弹指顷”,这是讲时间之短,显示功德不可思议。“发心皈依”,‘皈依’两个字的意思要懂得,皈是回头,真的回头;依是依靠,依什么?依宝性如来,就是依自性的性德,这个一念相应。下面是讲他获得的利益,“是人于无上道,永不退转”,‘无上道’是成佛之道,我们凡夫学佛,为什么要经历无量劫,经上讲‘无央数劫’,原因就是退转,实在讲进得少、退得多,诸位要细细想一想,你就能够体会得到。我们在六道流转,得人身的机会少,闻佛法的机缘更少,你不得人身、不闻佛法就退转,不只,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不只。譬如我们这一生得人身、闻佛法,如果不能成就一定随业流转,随业流转决定堕三恶道,为什么?我们自己很冷静,老老实实想一想,不要想过去世,就想这一生当中,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贪嗔痴慢相应就是三恶道,与五戒十善相应则人天,我们一天有几个念头与五戒十善相应?有几多念头与贪嗔痴十恶业相应?这不就清楚了。一落到恶道,这个经上讲地狱里面都是无数劫,在人间短短几十年闻佛法,这一下闻不到佛法是无数劫,你才知道退转幅度太大了。无数劫苦报报完之后再得人身,得人身又未必能闻到佛法,所以佛经上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是真的不是假的,真难!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你学佛成就才要无央数劫。

    无央数劫你得到什么样的效果?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证得初住菩萨的果位,要经历无央数劫。从初住菩萨再成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通常讲三大阿僧祇劫,这个数字是可以确定的,前面那个数字没法子确定。到圆初住就好比你上学,你念一年级,可以预订你多少年可以毕业,入学了,这个数字靠得住。平常讲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诸位要知道,不是对我们讲的,是对一真法界初住菩萨到究竟佛果,这里面经历四十一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四十一个位次,这是三大阿僧祇劫,难!太难太难了!可是你一念皈依,皈依是真的皈依,不是形式。这个皈依是依宝性如来,是皈依自性,宝性如来是自性三宝,真正皈依自性三宝,这功德就大了,为什么?你念念称性,念念称性当然不退转。这什么人才能做到?初住菩萨,我们在经典上看到,《大乘起信论》是初住菩萨境界,《金刚经》也是初住菩萨境界,他真的是皈依自性三宝。皈依自性三宝,照《金刚经》标准上来看,离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是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