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

第7章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第7章

小说: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为什么来?没有一尊佛不报母恩,今天释迦牟佛不是讲别的法,是讲《地藏法》。说明一切诸法都依大地而生、依大地而起,这是根本。地藏表什么?表孝亲尊师。所以说孝亲尊师之法,一切诸佛一定自己要来参加,诸佛来当影响众。忉利天王在这一会当中作功德主,他福报可修大了;请佛到忉利天讲《地藏经》,这个福修大了。所有一切诸佛如来都到齐,一尊不漏,无比的希有因缘。来干什么?提倡孝道。跟佛一见面,就赞叹释迦牟尼佛,赞叹此意也是圆满到极处。

    【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

    这个话不容易说出来,若不是诸佛如来亲口说宣,给诸位说,菩萨都说不出来。为什么?他不入这个境界,他怎么说的出来?释迦牟尼佛出现是什么时代?“五浊恶世”。到我们现前这个社会可以说‘五浊恶’,几乎是最愚昧无知的凡夫都已经能感触得到。在从前五十年前、一百年前,五浊恶世这种现象是要有高度智慧的人他感觉得到,一般人感觉不到;世间不错,很好!我生活得很快乐;他没有感觉得浊恶,浊是污染。半个世纪以前,我们没有听说那里有什么环保,这个名词没听说过。没有听说过这个名词,换句话说,环境的污染还能忍受。等到提出环境保护,换句话说,环境污染已经令人感到难受,全世界每一个地方政府都在提倡。换句话说,这个浊恶到了相当严重的状态,才会有这个名词出现。

    ‘五’是五大类,五大类的严重污染,佛经里面称之为‘五浊恶世’。五浊,第一个是‘劫浊’,劫是讲时间,我们现在讲年头不对了,是从时节因缘上说的。实在讲时间那有什么染污?这是一个严重染污的时代,就是这个意思。而实在说染污的时代是后面四种污染。‘见浊’,见是见解,思想、见解错误了,佛家讲邪知邪见,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看错了,就是见解上的污染。其次讲‘烦恼浊’,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思想上的污染。这两个合起来就是所谓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这个东西严重。由于心理、精神上的污染,必然会连到生理跟我们生活环境的污染,那叫众生浊。‘众生浊’,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我们生活环境的污染。今天地球生态失去平衡,气候反常,灾难频多,都是属于众生浊。‘命浊’,用我们现代话来说,是生理的污染。五浊用现在的话大家好懂,前面两种见解的污染、思想的污染,合起来就是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众生浊是生活环境的污染;命浊是生理的污染,这叫‘浊’。

    ‘恶’,恶是十恶,一切众生不干好事。身造杀盗淫;口造妄语、两舌(两舌叫挑拨是非;妄语就是不讲实话,欺骗别人)、恶口(说话粗鲁)、绮语(花言巧语、欺骗众生),造这个口业;意业,心存著什么?贪嗔痴慢,搞这个,这叫恶。浊恶,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么一个时代。

    “现”是示现,示现不可思议的大智慧。这一句就是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作出一个样子给众生看,什么样子?大智慧的样子。我们现在讲作师作范,为社会大众的表率、为社会大众的模范、榜样。在五浊恶世里面他能够这样的示现,一切诸佛都赞叹,赞叹佛在恶世为这些苦难众生作好榜样、作个好样子。

    “神通之力”这四个字是讲他表现在外面,“不可思议大智慧”这是里面。表现在外面,就是帮助这个社会,帮助一切众生,说出他的能力之强。‘通’是通达,他没有一样不知道。世间一切事物道理、因果、现象、变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叫神通。神就是神奇莫测,超过我们凡人的知识。这个神通不是讲孙悟空七十二变,不是这个意思,那你完全解错了。佛样样都通达,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社会上种种疑难杂症,佛没有一样不晓得,他有能力帮助我们解决这些困难。

    “调伏刚强众生”。维摩居士曾经说:‘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刚强,性格刚强,坚固的执著,对于佛所讲的教诲很难接受。在我们现实社会里面我们看到了,排斥佛法,障碍佛法的教学,显示刚强。他自己不肯去研究竟佛法,佛法到底是什么,他也不知道;扣上一个迷信、消极、落伍,就把它丢在一边。不知道这个东西是宝,真正能够解决五浊恶世的问题。

    末后这四个字了不起,“知苦乐法”,这四个字不容易说出来。众生苦,为什么苦?众生希求乐,为什么得不到乐?全世界的人,那一个人不在受苦?谁不希求快乐?苦从那里来?乐从那里来?没人知道。怎样我们才能够离苦?怎样才能够得乐?这些理论与方法也没有人知道。释迦牟尼佛知道,释迦牟尼佛在经教里面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如果我们想离开苦得到乐,大乘经典那是最好的指引,指导我们、引导我们,佛法教学的目标就是教我们离苦得乐。诸佛对释迦牟尼佛的赞叹,也是把果放在前面,引起人注意。这两段经文,如果心地清净、感触灵敏,看到这两段经文,没有不寒毛直竖,无比的希有。什么人开法会的时候能叫一切诸佛如来来听,什么人能够见到诸佛如来得到如此不思议的赞叹。诸佛赞叹释迦,实在就是诸佛互相赞叹,我们要懂这个道理,佛佛道同。换句话说,只有诸佛如来他才肯到五浊恶世去示现,这正是地藏菩萨的精神,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是最苦。这些苦难众生,我不去帮助他,谁去帮助他?愈是苦难的地方,佛菩萨的悲心偏重,愈要到这个地方去教导、去帮助大家。只要这些苦难众生肯接受,佛菩萨就来了;不肯接受,佛菩萨想帮助也没法子。能信、能解、能学,佛菩萨一定出现在这个世间。

    今天我们这一会为什么会跑到新加坡来?为什么不在其他地方?我们没有偏心、没有私心,也不是贪爱这个地方。完全是这个地方的缘成熟了,什么缘?这个地方的人,他能信、能解、能行;信、解、行、证这四个条件,这个地方有。这十几年来我们在这个地方弘扬净土,劝大家念佛求生西方世界,这么多年当中,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个地区,念佛往生的人时有所闻,常常听到。李木源居士非常热心,许多念佛的同修在临命终时,多半是请李木源居士去助念,去帮助他料理后事,他见到的瑞相太多太多了。李居士今天这么发心,他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做得这么认真、这么热心,他那个信愿不是凭空发的,是见到事实才发起的。

    六道三途的苦乐法唯有佛知道得透彻、知道得彻底、知道得究竟,所以佛有能力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帮助我们离苦得乐。这两段经文决定不能够疏忽,这是诸佛如来异口同音所宣的妙法,无上的妙法。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看作,释迦牟尼佛示现在世间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的总纲领。佛出现在世间干什么?就为这个。

    赞叹之后,诸位再接著看经文:

    【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这是礼貌,佛派他的侍者向释迦牟尼佛问候。礼节,这也是作一个榜样给人看,礼不可废。人而无礼,在这个世间就没有立足之地,但是现在人把礼节都疏忽了。疏忽了,说实在话,佛法修学得再好,果报在那里?果报不在人道,多半在鬼道。到后面讲这些鬼王,把鬼王的因跟诸位说明,你就晓得了。佛法修行的非常好,贡高我慢,没有礼节,感受的果报将来在鬼道里头作鬼王;作《华严经》里面讲,世主里面器世间主,山神、树神、花神、水神这一类的,就走向这些地方去。佛法建立在孝敬的基础上,怎么劝诸位同修要觉悟,孝亲尊师我们才能走向佛道、走向极乐世界。如果这个意念没有,修学佛法走向鬼道作鬼王。如果你更殊胜的,你能走向天道;天道是欲界天,色界天里头都没分,必须要晓得。此地教敬,教礼、教敬。

    【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

    这个地方这是现瑞。“光明云”里面显理,放光。利根的众生见到光明,佛所有一切教学他都明白,不必要言说,光明表智慧。“百千万亿大光明云”就是无量无边的智慧,一刹那际全部都展现出来,不需要长时间,刹那之间就把无量无边的智慧展现在一切大众的面前。“是时”就是诸佛如来赞叹,派他的侍者向释迦牟尼佛问候的这个时候;世尊“含笑”,放光表法。光从那里出来?真如本性里面本具的般若光明,佛为众生说一切法以这个为根据。佛说一切法从那里说起?从自性本具般若里面流露出来,今天把说一切法的依据一下表现出来给大家看。

    百千万亿说不尽,所以下面略举几条,细说说不尽,略举十条。虽是略举,诸位要晓得跟《华严经》一样表法,任何一句都具足百千万亿光明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听经闻法,讲的人如果是以真诚之心、恭敬之心,就与佛的光明起感应的作用,佛光注照这个道场,就是这个大光明云照在这道场的上空。下面说者、听者生无量的欢喜心,不是他说得好、说得妙,不是的,现在人讲磁场不一样,这是佛的加持、慈悲的加持,光明的摄受。

    别说里面第一句:

    【大圆满光明云。】

    “大圆满”别中之总。‘圆满’就是一丝毫的欠缺都没有,就是性德的全体流露。这一切众生为什么会起感应道交?众生心跟佛心无二无别,差别在那里?众生在迷,佛在觉。觉的是心性,迷的也是心性,心性没有觉、迷。一切众生里面常说有有情众生,我们今天讲动物,九法界有情众生;有情众生之外,还有无情众生,我们今天讲植物、矿物,都是自性里头变现出来。《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是圆满,同圆种智就是同时成佛,就这个意思。为什么?同一个法身,同一个体性。觉悟的人,山河大地都是自身,跟自己是一体,所以是无条件的关怀、无条件的爱护,这就叫大慈大悲,所以第二句就是大慈悲光明云。必须要晓得佛如是,我们自己也如是。佛今天显现的是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的自性光明;我们今天所显露出来也是无量无边的无明烦恼,我们搞的是这个样子,与性德完全相违背,变成一个可怜悯的众生。所以自己要觉悟,要真的觉悟,自己要回头,要受持读诵,依教奉行,这个人才真的回头。这一回头与佛的大光明云就起感应道交的作用。

    第二个是:

    【大慈悲光明云。】

    “慈悲”是我们发心所依靠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依什么发心?依慈悲。此地“光明云”三个字,就是表真心自性圆满的德能,本具的般若智慧。诸佛菩萨,这个菩萨是指法身大士,没有证得法身,这个性德没有显露,光明云没有;他有大慈悲,不能加光明云。加光明云至少是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真正与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就在这一段里面显露无遗,这是事相。四弘誓愿是从这里发的。地藏菩萨发的圆满、发的究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慈悲到了极处。地狱里苦难众生他都要去度,何况其他的,叫普度九界众生。

    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弥勒菩萨没有降生之前,这个当中的空档中时间太长了。这么长的时间里面没有佛出世,众生之苦,我们无法想像。佛菩萨难道没有慈悲心?有。怎么办?佛在这空档里面,把教化众生的事业完全委托给地藏菩萨。佛不在世的时候,地藏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代表人,世尊没有委托给别的菩萨,把这个事情委托给地藏菩萨。由此可知,世尊灭度之后,弥勒未出世之前,对于一切众生用什么方法来教化?《地藏菩萨本愿经》,这是世尊嘱咐的。地藏菩萨受世尊的委托,不辜负释迦牟尼佛,他确实把这个责任自己承当下来,慈悲到了极处。我们要以‘大慈悲光明云’发起上求下化,度自己、度众生的菩提心。

    第三句:

    【大智慧光明云。】

    这是我们修行所依据的。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没有智慧就不能成就,一定要依智慧。智慧从那里来?给诸位说,智慧决定不是记问之学。我听得多、读得多,我记得很多,那是世间的聪明,佛经里面讲世智辩聪。世智辩聪在佛道上八难之一,你糟了难,为什么?落在所知障里面,你那个所知成了障碍,障碍你明心见性,障碍你得定、障碍你开慧。智慧从那里来?智慧一定从禅定里面得来。禅定从那里来?禅定一定从持戒里面得来,这叫三无漏学。大乘法门虽然不重视形式上的戒律,大乘讲是心地戒法,比形式还要殊胜,要真干!禅定是清净心,六根面对外面六尘境界,‘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叫禅定,真正修禅定。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被外头境界勾引、还会起心动念,完了。

    真正的功夫、真正的修行在那里做?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面用功夫,我们用念佛的功夫,这个方法好。念头才动,阿弥陀佛,转了,转成阿弥陀佛,这个里面戒定慧三学同时具足。你能够转,你就守法,这是持戒。见到外面境界,顺心的起了贪爱,贪心才动,阿弥陀佛,转过来了,这就是持戒。见到不如意的环境,心里不高兴,阿弥陀佛,也转过来。从你能转得过来,接受佛的教诲,佛教我们这么做,我们就这样做,这是持戒。转过来之后,对于一切境界不再理会,回过头来念佛,这是修定。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慧在其中。所以不晓得净宗修学的殊胜,戒、定、慧三学一念完成,圆满具足。然后处事待人接物善意自然就生出来,你修行功夫浅深没有丝毫隐瞒,都流露在你的面孔、你的音声、你的一举一动当中,你修学的功力怎么会隐藏?表里一如。修饰、隐藏对世间愚人来说的,愚痴人看不出来会被你骗;真正有智慧的人瞒不过,一接触就明了。所以‘大智慧’是我们修行之所依靠。

    第四句:

    【大般若光明云。】

    般若跟智慧意思有时候是相同的,但是这两个说在一起,意思当然有差别。“般若”如《般若经》上所说,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前面的大智慧,我们就给它解做戒、定、慧的慧,慧必定包括戒、定,戒不一有定、不一定有慧;但是定一定有戒,定共戒,有定的人不会犯过。有慧的人叫道共戒,那个持戒就更高明。所以慧里像三层楼一样,第三层一定包括下面二层,下面这一层不包括上面,戒不包括定,定不包括慧;定一定包括戒,慧一定包括戒、定。此地的般若,我们就依《般若经》的说法,实相般若是体。实相无相,也就是无分别智、实智,于一切法清楚、明白,但是里面没有分别。分别尚且没有,那里会有执著?所以称为实相般若。实相就是真相,他明了真相,我们讲彻底究竟明了宇宙人生真相,这种智慧叫实相般若。

    它起作用的时候,这两种作用: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自受用是观照般若,我们用现代的话说,观照般若就是过高等智慧生活,或者是像果地上法身大士们,他们过圆满智慧的生活,跟光明云相应。我们凡夫能够过一个高等智慧的生活,那就很难得,你才懂得观照。观照里面总纲领,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