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

第62章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第62章

小说: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天居士林,我们就是用这个方式。我们讲堂每一天讲经两小时,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不间断,这是信、解;念佛堂天天念佛不间断,那是行、证。我们今天信、解、行、证同时进行,解门帮助行门,行门帮助解门,解行相辅相成,效果就很大了。果然能够依教奉行,利益功德不可思议。我们要深深相信,经是我们自己心里面的经。世尊从真心里面流露出来的,世尊的真心就是我们的真心,心是今之心,二而不二,所以他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这个地方说的“现世”,就是现前我们居家平安幸福,没有任何灾难,丰衣足食,可以得到这个效果。这个效果是很小的效果,哪有得不到的道理?再看下面经文:

    【是故普广,当知地藏菩萨,有如是等,不可说百千万亿大威神力利益之事。】

    这是总结。“地藏菩萨”,“如是等”这三个字,总结前面所说信受奉行种种利益,结归到地藏菩萨的威神加持。地藏菩萨是表法、是象征,他真正的内容就是我们自性里面本具的宝藏。宝藏,经典里面常讲,自性本具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德是讲德相,一真法界依正庄严,那是德相;能是能力,就是此地讲的“大威神力”;这都是我们自性里头本具的。不但这一部经,佛说所有一切经,都是自性本具的德能,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由此可知,读经面对著佛菩萨,以真诚恭敬心就能够开发自性,让自己的性德也能够现前。这就跟诸佛菩萨,我们波动的现象就沟通,频率就相同。我们在这个时候,所有一切疑虑才能够断掉,断疑才生起真正的信心,信心是成就佛事;佛事就是自利利他的事业。

    信心是根源,《华严经》上所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道就是成佛之道,转凡成圣;圣达到究竟圆满是成佛,信是根源。功德是自利利他,自利利他达到究竟圆满,也从信心上建立的。我们今天做,做得不够,做得不圆满,原因在什么地方?原因在信心没有建立,信心不够,信心不够是因为对事实真相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解能帮助信,信能帮助解,行能帮助信,信能帮助行,虽然讲信解行证,讲四个字,其实一桩事情;每一个字里面必定含摄其他三个字,如果不含摄其他三个字,那就不能叫信。信里头没有解、没有行、没有证,那不叫信;解里面如果没有信、没有行、没有证,那不叫解。佛法是圆融的,圆修圆证,进展就快了。下面说:

    【阎浮众生,于此大士,有大因缘。】

    (它这里有个错字,诸位把它改过来。是阎浮众生不是阎净,这是个错字。你们影印的那个本子是不是?对的,阎浮。我这个本子错了,我们本子不一样。这个本子是老本子,可能你们这是后印的改过来了,阎浮众生。)“阎浮”是说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地球。我们地球上这些众生,跟地藏菩萨有大因缘,有缘见面就欢喜,没有缘就很难接受。这个事实,我们在生活当中也能够体验到。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特别像观光旅游,第一次到那个地方去观光,我们遇到很多的人,有人一看很顺眼,看得很欢喜,有人一看就讨厌,跟他从来没有往来。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这个现象就是宿世的缘分,看到欢喜的,我们看他也欢喜,他看到我们也欢喜,这是宿世有善缘。我们一看觉得很不顺眼,他看我们也不顺眼,宿世有恶缘。可能我们这一生当中,就这么几秒钟、几分钟的时间,一生就会见这一次面,第二次就很不容易碰到,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虽有缘,缘分很薄,一面之缘,一生当中一面之缘,时间非常短促,我们能体会到有宿世的因缘。

    还有一种情形也能够证明,我们决定有过去世。我们到一个地方去旅游,这个地方从来没来过,一生当中确实是第一次来的,可是突然之间觉得这个环境很熟,似曾相识,什么原因?你过去生中在这个地方住过,要不然你怎么会很熟?从来没有人介绍过,你怎么会很熟?证明人决定有前世。我在美国德州,有一个同修蔡文雄居士,他说他学佛的因缘,真正体会到有过去世,他知道了。他也是偶然有一次,在旧金山附近开车迷路,走到一个小镇,从来没有去过这个小镇,他忽然感觉得这小镇很熟悉,这个路应该怎么走法,走得果然一点没错。事后愈想愈奇怪,如果不是前世在那里住过,他怎么会熟悉?怎么会有那么深刻的印象?总在那里住了很多年,他印象这么深刻,这是他亲自给我们说的。大概前生没做什么坏事,这一生又投胎得人身。所以确确实实人有过去生,有过去就有来生,这是讲因果轮回的事实真相,许多人经历过。我们自己也有这种经历,但是没有蔡居士那么明显,那么样的深刻,没有。再看下面经文:

    【是诸众生,闻菩萨名,见菩萨像。乃至闻是经,三字五字,或一偈一句者。现在殊妙安乐,未来之世,百千万生,常得端正,生尊贵家。】

    这是极力的赞叹,说明闻名见像的利益,经典的文字简单,含义深广。闻菩萨名,见菩萨像,乃至于接触到这一部经典,利益各个有浅深不同。有些人完全没有接触过佛法,像现代观光旅游,特别是到中国去观光,中国观光旅游寺院是旅游的重点,也是外国人非常喜欢去看。他们多半是基督教徒、天主教徒,还有其他宗教的信徒,对于佛法一无所知。藉著观光旅游,见到这些佛像,见到菩萨像,当然他们不会有信心,甚至于他们看这个是迷信,层次高一点的看这个是艺术品,把他当作艺术品来欣赏。有没有利益?有。正是佛法里面所讲,‘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一历耳根跟一历眼根一样的意思。耳根是听到念佛号的音声,听到读经的音声,那是耳根;见到佛菩萨形像这是眼根,阿赖耶识里头永为道种。无论是有意、无意,无论是赞叹、毁谤,都成金刚种子,就怕他一生没有缘接触到,那就非常可惜。毁谤都无所谓,他真接触到,毁谤他要受毁谤之果报,果报受完了之后,将来有缘再遇到他就信了,他就能得度了。

    由此可知,给众生结法缘这是好事情,在世出世法真的叫第一等好事。广结法缘的时候,不要有任何顾忌,不要认为这是亵渎佛菩萨形像,造作种种罪业,那你就不敢动了,你怎么能跟众生结缘?对于佛菩萨起尊重之心、敬仰之心,那是已经入门来的,我们对于佛菩萨形像要尊重,以恭敬心供养。但是我们介绍给别人,那你就不必有这些顾虑,介绍给别人是在他阿赖耶识里头种佛种子,即使他毁谤侮辱都无所谓,佛菩萨哪有见怪的道理?见怪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绝不见怪。所以在现代,我们有一些看到,包装纸上印佛菩萨形像,报纸里头常常也印佛菩萨名号,也有佛菩萨形像。有一些同修看到这个情形来问我怎么办?这报纸能不能丢?我们怎么处理?他就慌张了。这是起分别执著,要晓得报纸上做是给许许多多众生结缘,结法缘,种善根。我们遇到怎么处理?就看你自己。如果你家里面有地方放,你可以把报纸上的佛像、佛名剪下来,或者是把它贴在一个本子里面,做一个纪念也是好事情。如果不愿意这样子做,照一般报纸处理就行,不必要执著、不必要计较。特别是在这个世间造恶的人多,佛菩萨的名号、形像愈普及愈好。发心不相同,我们这个心是利益一切众生,希望一切众生种下佛菩萨的种子,这是好事情。不要常常想到这是不恭敬,把这个缘断掉,那就可惜了。

    此地说的利益非常明显。我们得利益的人,随著他的心、随著他的愿,如果他能解能行,利益就很殊胜,利益就很大。他闻名见像不解,也不能行,这个利益是含藏在他阿赖耶识里面,现前不能得利益;这个地方“现在殊妙安乐”,他得不到。什么时候他能得到利益?来生后世他有这个缘,有缘再遇到。再遇到的时候,那个缘要是殊胜,遇到善知识、遇到好的同参道友来帮助他,能解能行,他殊胜安乐的利益才能够现前。所以这里头没有迷信,这里面差别因缘无量无边。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些事实真相,遇到有人来问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他解答,帮助他断疑生信。凡是来问的人,都是过去生中有这个种子,过去生中曾经闻法,闻名见像这个缘分。我们自己细细想想,我们过去生中,甚至于久远劫前,我们种下来的,到这一生我们才遇到缘,缘才成熟了。所以看到这一部经,他能生欢喜心,愈读愈欢喜,能解欢喜,不解也欢喜,缘深。缘一定是宿世种下来的,不可能是这一生当中,一接触就生欢喜心,没有这个道理。

    现前有许多大众,接触不能生欢喜心,还不就跟我们过去生中情形一样,我们是过来人很清楚,经历了许多生、许多世,这成就了。现在我们帮助他们种因,我们很清楚,也必须要经过来生后世缘成熟,他才能得度。在世间人心里面想,这个时间太长了,可是真正在事实真相里面,时间是假的,没有时间。时间跟空间,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决不是事实。《华严经》上讲‘念劫圆融’,一念可以把它延伸成为无量劫,无量劫可以把它浓缩成一念。大乘经上常讲,‘十世古今,不离一念’,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没有看到真相,就像我们看电影一样,我们只看到银幕上那个现象,没有看到放映机后面的底片,银幕上有前有后,如果看看放映机的底片,拿出来一大盘没有先后。由此可知,我们看到有时间、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是错觉当中看到这个幻相。你要把它看成了解真相,那你就好像电影放映机里面,看到它的底片一样,没有先后。

    所以帮助一切众生种善根,修菩萨行,成菩萨道,是我们应当要做的工作。而且要积极去做,无条件的帮助大家去做,这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以清净心去做、以平等心去做,这样子功德自然就圆满了。经上讲的利益,“百千万生,常得端正,生尊贵家”,这是一般世间人所希求的,举出一个例子而已,真正的功德利益,比这个殊胜太多了。青莲法师在这一段经文的注解注得很好,他引用经典里面所说的,比较上深一点,可是我们在讲席里头说了很多,诸位如果能懂得这个意思,看他的注解就不难懂。请看下面经文,在六十六面:

    【尔时普广菩萨,闻佛如来,称扬赞叹地藏菩萨已。胡跪合掌。复白佛言,世尊,我久知是大士,有如此不可思议神力,及大誓愿力。为未来众生,遣知利益,故问如来,唯然顶受。】

    这是菩萨代替我们请示世尊,世尊讲了这么多,题目应该是什么?到这个地方来请问经名,将来集结的时候应该用个什么名字?就跟世间人做文章一样,自古以来许许多多人写文章,文章写完之后再定一个题目,这是很正常的一种作法。当我们做学生的时代,老师出个题目叫我们做文章,我们要依照这个题目做,那很难,那个练习。真正做文章的是文章做成之后,再看全篇内容定一个题目。像我们现在每天早晨,吃完饭之后跟大家谈谈话,随便谈,你们把它录下来,再把它写成文字,然后看这个内容给它定一个题目,让人看到这个题目,就晓得这一次讲演的内容。佛说经原先都没有定一个题目来讲,应机说法,题目集结之后才定。但是佛经有许许多多,都是与会大众听完之后,或者听了一半,有人来请教,请佛开示;这种情形在佛经里面,我们看到很多。也有没有人问,佛也没有说,集结之后,集结的人给这个经定一个题目。但是在佛经里面这种情形比较少,多数都是佛说出来。这是普广菩萨为我们请示,这个经的经题、经名。

    “尔时”,是世尊给我们说,地藏菩萨种种的修行、化他这些功德事迹。说完之后,普广菩萨“胡跪合掌”。‘跪’在从前是礼节当中最隆重的,中国人行跪拜礼跟外国人不一样,胡跪是外国礼节,不是中国礼节。中国的跪是两个膝盖统统跪下去,在古印度的跪是跪一个膝盖,跟我们中国不一样;右膝著地,跪一个膝盖。这种跪法它有用意,便利于承事老师,老师有什么吩咐的话,动作比较敏捷,起来得快,很容易站起来,替老师服务;念念不忘奉事老师,是这个意思,所以这是很恭敬的一个态度。‘合掌’表一心,都是表法的。十个指头表我们的心散乱,胡思乱想,合掌就是收心,所有一切妄念这时候统统放下,一心专注,合掌表这个意思。合一了,表这个意思,表恭敬。“白佛言”,‘白’是下对上,敬词。从他言词里面我们知道,普广也是等觉菩萨,也不是普通人,也是诸佛如来的示现,正是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释迦牟尼佛就像唱戏来唱主角,那些诸佛如来来唱配角,把这出戏唱好,希望看戏的这些众生,看了之后都能够觉悟,所以佛法确确实实是在演戏。

    我手头上还有一套剧本,正是现在这个时候,七月目连救母。那一套本子真的是个大戏,很可惜现在没有人去表演,剧本在,没有人表演。在古时候佛门里头这些剧本很多,我们是没有留意去搜集,留意搜集的确很多。现在如果能用现代剧的方法来表达,做成电视连续剧,用这种方式来弘法利生,产生的效果就非常之大。佛家常讲方便多门,不拘于一个形式。如果我们真的有这些人才,对文学有修养、有爱好,有真正懂得音乐,懂得戏剧,我们来编这些剧本,送给这些影剧界,让他们在电视台表演,弘法利生的利益就大了。效果比我们在讲台上讲经说法,不知道殊胜多少倍,应该要向这个方向去发展。这些影剧的导演、演员先来听经,听明白之后去写剧本、去表演,用这种方法才行。现代化、本土化,我们今天讲本土是讲地球,现在资讯发达交通便捷,地球变小了,今天讲本土已经不拘于一个地方,整个世界是本土,一定要走向现代化,才能收到效果。

    所以这菩萨都是如来的化身,“我久知是大士”,‘是大士’就是指地藏菩萨;我对他知道的太久、太清楚了。“有如此不可思议神力,及大誓愿力”,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前面所讲,普广菩萨早就知道,哪有不知道的事情?他在此地为什么要问?“为未来众生,遣知利益,故问如来”。他这个问是明知故问,唱戏的、唱双簧的,这一问一答。众生不知道;不知道,众生问不出来,一定要内行的人才能问出来。我们读这个经我们要学、要学习,任何场地、任何时间;非常可惜我们都是迷惑颠倒的众生,没觉悟,度众生这种方法没有学到。说老实话,也没有度众生那一种恳切的愿望,所以还是生死凡夫。如果这一套你学会了,你也有这个弘愿,时时刻刻帮助众生、利益众生,没有间断的。走路散步聊天,前后都有人,我们明知故问,这一问一答,让别人听。我们在公共场所,在餐厅里面吃饭,四周围很多人,从来没有问:法师,什么叫做佛?你懂得,我也懂得,我们一问一答唱双簧给别人听,那些人不懂得。那个餐厅我们在吃一餐饭,那就是道场,来参加吃饭人都是听众,几个人懂得?

    在中国大陆寺院里面,你们都住在寺院,每一天观光团多少?带队的导游给他们介绍道场、介绍历史文物,给这些观光客,我们就不懂得在里面去插一脚。我碰到一次,在上海浴佛寺,我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