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

第3章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第3章

小说: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要认识心地,肯定宝藏。知道我们真心,这个心从般若上讲就是大菩提,从法身上来说就是大涅槃。大涅槃通常也称为大灭度;涅槃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灭度。如果就这三个字来说:大、灭、度,这三个字来讲。‘大’是法身的意思;‘灭’是灭烦恼,灭妄想、分别、执著,那个就得大自在,大自在是解脱;‘度’是明了、是觉悟,就是般若智慧。菩萨修六度,这六条是智慧,他们过的是高度智慧生活,他们过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生活。我们今天过的是烦恼苦日子。

    法身、般若、解脱,这三德是自性本具的三德,一一都具足常乐我净。所以常乐我净,我们称为四净德。‘常’是永恒不变。‘乐’是离一切苦,我们世间人讲苦乐,这个苦乐是相对的,所有一切相对的苦乐统统没有了,统统尽了,断尽了。‘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真正做得了主、真正得大自在。‘净’是清净,一尘不染,心地空寂。真心里面不能有一物,惠能师讲得很好,‘本来无一物’,要知道本来无一物,你要在里头加一物进去,错了。一个念头就是一物,不能加。所以参禅的人,念一声佛号被染污了,漱口三天。本来无一物,怎么会有个佛进去?佛也没有。佛都没有了,我们要不要念佛?要念。怎么个念法?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对了,就正确了。如果你有念,你就有一物,错了。你无念也有一物,有什么一物?有个无念,你也错了。换句话说,念错了,不念也错了。

    怎样才不错?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不错;两边不住,中道不存。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就像诸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里面,示现种种身,从事种种事业,他无念、无生。无念,他没有离念,无生,他也没有离生。他在六道里头舍身受身,跟众生示现是一样的,他是离即同时,所现的相没有自己,现的相是慈悲应现,觉悟众生的。虽然觉悟众生,没有觉悟众生这个念头,就像《金刚经》所说,虽然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得度者,他没有起念。经上常常用云来做比喻,比喻什么?无心、无念,在佛法里讲无作、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无作而无所不作,这样与自性体、相、用,与自性法身、般若、解脱就相应,与‘大方广’就相应,这是菩萨行,这是菩提心。

    我们今天在凡夫位,我们有严重的迷惑,我们有深重的业障,我们也很想契入菩萨的境界。从那里下手?一定要从断贪嗔痴下手,佛法、世法都不贪染。顺境不贪,逆境不嗔,从这儿做起,从这里下手;顺、逆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痴。不贪、不嗔、不痴叫三善根。断恶修善,断什么恶?断贪嗔痴;修什么善?修不贪、不嗔、不痴。从这里下手,恢复我们自性的宝藏,因为贪嗔痴在所有障碍里头最严重;最严重的先下手,我们今天不能成就,就是不能断贪嗔痴。你无论怎么样修学,你都是不得其门而入,搞一辈子都是有漏的福报。如果要不修孝敬,你这个有漏的福报还不在人间享,在饿鬼、畜生道里面去享,这都是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

    ‘菩萨’这两个字是印度话,它的意思古人有两种翻译:一个翻译叫大道心众生,这是古译的;玄奘以后翻作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两种翻的都好。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华严经》应当传授给什么人?大心凡夫。诸位要晓得,大心凡夫就是大道心凡夫,虽然没有给你说是菩萨,你只要发大心,你就是菩萨。如果说是菩萨你会吓一跳,‘我不是菩萨,我不敢当!’说大心凡夫,‘可以,我是个凡夫,我发大心就行!’殊不知大心凡夫就是菩萨。觉有情也好,我们是有感情的众生,感情就是烦恼,有情就是有烦恼;虽有烦恼,他觉悟了,这个行。觉悟了,就是我所说方向对准了。虽然还没有入佛的境界,但是你这个心、行、方向,确实是成佛的方向,角度没有偏差;像航海、航空一样,我们罗盘对得很准确,方向很准确,虽然还看不见彼岸,但是知道决定可以达到彼岸。这是菩萨的意思。

    菩萨是人,千万不要误会,菩萨不是神、菩萨也不是仙,菩萨是人。如果说得更明白一点、清楚一点,菩萨是一个明白的人,凡夫是个糊涂的人,这个大家就好懂了。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它的业因果报,我们常讲因缘果报,那你就称之为菩萨。如果你不了解,对人、对事、对物都不了解,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情,这就叫做凡夫。地藏菩萨的名号,我们就简单介绍到此地。

    下面还有‘本愿’两个字。本是根本,在此地的意思是说,他这个愿不是这一生才发的。我们知道一切众生都有过去生,也有未来生,所以讲三世。地藏菩萨在过去生中就发这个愿,过去还有过去,过去无始,无始劫来生生世世都发这个愿,我们称这个愿叫本愿。所以这个愿是有根本的,不是这一生当中才发的。愿是一种希望、是一种希求,这个希求、希望能够得到满足,这就称之为愿。如果意思说得更深一点,本就是真如本性,而愿是从本性里面发生的,这才是大乘法里面讲‘本愿’真正的意思。

    菩萨,如《华严经》上所说的法身大士,已经断掉了妄想、分别、执著,这已经断尽了。所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确确实实契入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虽然入得不够深,但是已经进入,已经是明心见性,这个时候的愿,是从自性里面发出来。没有见性的人,是从识里面建立的愿心。我们讲有过去世,还有过去世,多生多劫都发这个愿,这是从识心里头说的;明心见性之后是从本性里面说的,这两个意思都可以说之为本愿,本愿的意思浅深有差别。

    但是在相用上很接近。在事相上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有这个愿,他这个愿力很强,也不容易被外面境界所移。纵然被外面境界所动摇,他很快会回头,他会觉悟、他会回头,他能忏悔。如果这个愿是一生才发的,或者是过去一生、两生所发的,他这个力量浅,很容易被外境迷惑;迷了之后,不容易回头,不知道忏悔,我们就晓得他这个愿力深度不够,也就是他没有‘本’,如果有本一定肯回头。我们在《观经》里面看的,阿阇世王造的种种罪业,到自己得到这个果报,病苦现前、地狱相现前,他能够悔过、能够自新,说明他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持有力量,他愿力很强,虽然一时糊涂、一时迷了,到紧要的关头他还能觉悟。这都是从事相上看的。

    如果是法身菩萨从自性里面发的愿,那才是真真实实的本愿,决定不会为外境动摇。即使在这个大时代,佛在经上讲‘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他也会如如不动不受影响。这是本愿一点意思。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地藏经讲义 第二卷

    净空老法师讲述

    昨天讲到经题,介绍了‘地藏菩萨’,今天我们接著再介绍‘本愿’。题目对我们修学关系太大,必须要很清楚的理解。许许多多的同学们不能说他不用功、不能说他不精进,为什么得不到成就?实在是因为对于心地宝藏没有能够真正认识清楚。世间人在过去无论是那一个行业,尤其是读书人,佛法更是不例外;世法里面重视立志,一个人没有志向,他的一生奋斗努力没有目标,当然不会有结果。佛法讲发愿,发愿跟世间人所讲立志是同样的意义,一定要发大誓愿。我们的愿为什么发不出来?这个道理并不难懂。佛常常在经上作比喻,譬如一个植物,种子为什么它不能够发芽、不能够生长?这个种子没有放在地上。我们把种子放在桌子上、放在茶杯上,永远不会发芽成长。所以愿一定要有个依靠,依靠什么?依靠大地、依靠心地。心地不明,愿怎么能生得出来?一定的道理。树木要依靠大地它才能生根、才能茁壮,开花结果。

    诸佛菩萨的大愿都是从心地上建立,所以地藏两个字就重要。为什么说修学大乘从‘地藏’开始?你的愿心是从地藏建立,你的行也从地藏建立。心地里面含藏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你才能发挥得出来。如果不明心地,不明心地本具的德能宝藏,你怎么样苦修都不会有成就。愿是种子,在此地讲愿是种子。《华严经》里头把信心比喻种子,也非常有道理。你不信,你的愿从那里生?

    愿称之为本愿,上一堂跟诸位略略提过,本有两个意思。从事上讲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曾经发过这个愿,发这个愿,你为什么没成就?愿是发了,不是从心地上发,不是从真心本性里面发的。从那里发的?从意识心里面发的,妄心里面发的;妄心是生灭心,所以你那个愿会灭。如果从真心里面发的,这个愿就不会灭,真心不生不灭,这个愿发了之后,不会退转;从妄心里发的会退转。缘消失了,愿就没有了,这一生再投生到人间来,又遇到佛法,把从前的愿心又勾引起来,就这么回事情,所以称之为本愿,这个意思浅。

    深一层的意思,‘本’就是真如本性,从真如本性发的大愿这叫本愿。诸位要晓得,果真从真如本性发的大愿,你就不是凡夫,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因为你会用真心,用妄心是凡夫,用真心是菩萨。你们都学过《百法明门》,法相唯识入门的一个课本。《百法明门》里面给你讲同生性、异生性,这两个都是此地讲‘本’的意思。异生性用就是用妄心,异是不一样,跟佛菩萨不一样,用的心不一样;佛菩萨用真心,你用妄心,你跟佛菩萨差异叫异生性。那些人是异生性?十法界都是异生性。别说六道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跟十法界里面的佛,像天台家所讲藏教佛、通教佛,都是异生性。

    那些是同生性?同生性就跟诸佛如来用同样的真心。如果用相宗的话来讲,转八识成四智,这就用真心,那就是同生性。同是跟诸佛如来相同,跟佛用的是同样的心,真心。佛的心好比十五的满月,如果你会用同生性,你好比是初二、初三的月芽。月芽虽然跟满月光不一样,但是都是真的,都是真正的月光,不是假的。异生性,古人把它比喻水里面的月亮,是月亮的影子,那个叫异生性,那个不一样,不是真的。虽然是月芽,像初住菩萨、十住菩萨真的是月芽,到十行、十回向、十地,慢慢在增加它的光辉,到如来果地上那就是满月,统统用的是真心。从真心里面建立的信心,从真心里面发起的大愿,这是本愿。这样的愿力,古德讲经得起考验,什么样的狂风大浪,他也不会动摇;无论什么样的顺境、逆境,他决定不会为境界所动。为什么?他那个愿是从真心发的,是依真心。如果不是依真心,妄心发的愿,这个愿力不强,愿力很弱,很容易被境界所转,很容易迷失方向,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

    真心就好比是大地,真心里面本具的智慧德能就好比是根,立愿这就是本。然后你的行持,我们讲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好比树木的枝干、枝条、花叶、果实,自然就茂盛,所以愿要从真心里面发。真心必须要肯定自己心地宝藏,与十方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你要肯定,在这个地方建立信心,从这个地方发起大愿。我们虽然在经教里面知道有这么一桩事情,可是在生活当中依旧还是妄心作主,一妄是一切都妄,不会说我发的心、发的愿是真的,其他的生活是妄的,没这个道理,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由此可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把虚妄的习气改掉,要不在这个地方下功夫,不叫做修行,那是假的,假修不是真修。真修,不仅仅是宗门里面著重提倡从根本修,所以禅宗成就快,根本是心地,教下又何尝例外,净宗也不例外。净宗如果用真心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不会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不会。可是净宗的确是个方便法门,其他任何宗派、任何法门,如果不用真心就决定不能成就。但是净土宗好处就在此地,妄心也能生凡圣同居土,这个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烦恼习气断不尽的人,如果能够依照净宗经论所讲道理方法去修学也能成功、也能往生,这是净土无比的殊胜。

    所以发愿,你是根据什么发的,你是从那里发出来的?我们不能不晓得。我们再说落实到事相上,事相里头有通、有别。通是共同的,一切菩萨、一切诸佛共同的大愿,这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通愿。这个愿从什么地方建立?发生起来的?是从自性里面的般若跟慈悲,你没有智慧发不起来,没有慈悲也发不起来。因为有智慧、有慈悲,见到众生苦,特别是六道里面众生,无始劫以来堕落在六趣流转,没有办法出离。佛菩萨见到,所以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愿是从这个地方发的。

    在四谛里面依苦谛而发的,我们发愿是不是依这个?现代的众生比古时候这个苦,不晓得要加多少倍。不觉悟的人,他的心思愚昧,观察世法含糊笼统,看不清楚。科技是给我们带来生活上一些方便,今天声光化电,古时候没有,可是你有没有想到我们享受科技的方便,付出是多少的代价,你要仔细去思惟,那是古人所讲‘得不偿失’。我们得到受用很小,时间很短暂,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不成比例。换句话说,我们再说得清楚一点、明白一点,把我们在六道受苦的时间加长了,在六道里面受的苦难加重,你说值不值得?为什么是这个现象?这种物质文明的生活,增长我们的贪嗔痴慢,远远不如古代;古代这种生活一般人贪嗔痴慢的意念有,比现在薄。换句话说,他轮回的时间可以缩短,六道里面受苦可以减轻,我们今天不然。不要说很久了,半个世纪之前,还没有听到人说地球病了,生态环境不平衡了,没有听说过;空气污染、环境污染,没听说过。五十年前、一百年前,没有,那有这些名词。

    现在科技的进步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可是带来的灾害,你就没有想到。如果这些科学家要豁然觉悟了,这负面的灾害太大,我想他这个科学技术就终止,不再发展、不再去做了。一个头脑很清楚、很冷静的人,这才能观察得出来。所以众生苦,物质文明虽然进步,众生比从前生活得更苦。物质上享受有一些方便,可是精神上的痛苦是人人都不能够避免。你今天在这个社会上,你有很多的财富、有很高的地位,依旧不能避免。那有古时候的人那种生活悠闲自在?我们在古文里读过很多,从前作官的人、作地方首长的人、领导的人工作不繁忙,每天一、两个小时事情就办完,其余时间读书、写字、画画、游山玩水,过的是诗情画意的生活。那里像现在人,现在人过的是分秒必争,这个日子有什么过头,这么紧张、这么痛苦。明白事实真相还愿意到人间来投胎吗?他不会来了。觉悟的人只有佛与大菩萨来,来救度这些苦难的众生,实在讲四弘誓愿这一愿才叫真正的本愿。

    要发愿度众生,自己一定要能给众生作榜样、作模范,那就是德行。众生为什么受苦?因为烦恼不断,见思烦恼天天在增长、天天在扩大,这个事情果报就不可思议。所以佛菩萨要做一个好样子,断烦恼。世间人犯了错误,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增长贪嗔痴慢,不择手段干一些损人利己之事,不知道因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