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

第40章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第40章

小说: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51年3月26日写给沙汀的信中说:“我在整风后写的小册子过几天就寄给你。因为现在身边邮寄的钱都没有了。我们仍是供给制,发了津贴仍常常很快就化光。不过住在城外,进城的时候非常少,身边经常没有钱也多少感到不方便。”    
    可是,这就和接管政策中的原技术人员、文化人全部“包下来”对他们实行“保留工资”发生了矛盾。也就是说,“留用人员”拿的“保留工资”和党政干部的供给制之间,有了一个很大的差距。    
    大学校长、教授、专家、工程师、名演员,一律拿“保留工资”,用国民党的金元券折合老区人民币,再折合新人民币,他们的每月收入都在200…500元不等。而从解放区来的和地下党的党政军干部,在一段不短的时期还是供给制,后来改为工资制,也还是“低薪制”,货币收入 (现金) 要比老专家、名演员的低。夏衍在回忆录中分析道:    
    这样,党政干部和业务(技术、学术等)人员之间,就有了各自的看法。举个例,有一次陈老总请刘伯承同志在他家里吃饭,潘汉年和我都在座,饭后闲谈,这两位大将军都在愁穷。陈毅同志孩子多,家累重,钱不够用;刘帅则说他想买一部开明书店出版的二十五史,一问价钱,就只能放弃了买的念头。陈毅同志风趣地对我说,老潘可以靠小董(董慧,她的父亲是 香港巨富),你则有版税和稿费,你们都是老财,我们当兵的都是两袖清风。    
    可是另一面,拿“保留工资”的却有另一种看法。他们说你们 (党政干部) 住公家的洋房,有汽车,有办公室,有不花钱的秘书,出差旅费可以报销。我们呢,搭一次电车、打一个电话、也得自己掏钱。    
    在欢庆解放的热潮中,大家都自觉地服从政策,表面上平静无事,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工农干部和知识分子之间的疙瘩,或者说是矛盾,我认为是和解放初期的这两种制度的并存, 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引自夏衍《懒寻旧梦录》第610…612页,三联书店1985年第1版)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五部分抗战胜利后的经济形势(1)

    (十五)抗战胜利后的经济形势    
    1945年8月中旬日本宣布投降以后,国民政府从“陪都”重庆迁回南京,同时开始接收敌占区的巨额敌伪物资,掌握了许多黄金、外汇和资产,共达23亿美元。    
    这一年9月24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布了“伪中央储备银行钞票收换办法”,规定此前主要发行于上海和华东、华南沦陷区的伪中储券2百元兑换法币1元;11月21日又公布了“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钞票收换办法”,规定此前主要发行于平津和华北沦陷区的伪联银券5元兑换法币1元。    
    这都提高了法币的地位。    
    美国又向国民党政府提供20亿美金的援华物资,使得法币通货膨胀的缓和出现契机。    
    但是,由于政府腐败无能,巨量的国家资产流失,被贪官污吏中饱私囊。在短期的表面稳定以后,法币的地位又迅速下降。    
    国民党官僚腐败透顶    
    抗战胜利并未使中国人民跳出苦海,众多官员假接收敌产之名,行贪赃枉法之实。这种“接收”实际上是趁火打劫,所以文化人讥讽为“劫收”。    
    老百姓讽刺腐败官员“三羊开泰、五子登科”:所谓“三羊开泰”即捧西洋、爱东洋、要现洋,就是仰仗和投靠西洋美英力量、喜爱东洋日本的“敌产”、搜刮银圆美钞等现洋;所谓“五子登科”即“劫收”敌产的车子、房子、金子、料子和婊子,贪污腐化,就是霸占汽车、洋房、金条、原料(衣料和建筑材料等)、甚至“劫收”敌伪官僚原有的二奶、姨太太、妓女等,吃喝嫖赌、肆无忌惮。[注:另一种说法略有不同:“三羊开泰”为捧西洋、骂东洋、抢大洋,“五子登科”为贪污所接收敌产的金子、车子、女子、房子和票子。出处见于1946年11月19日重庆《大公报》徐盈文章注。]    
    “光复区”人民怨声载道。平津一带流传民谣“盼中央,望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就是对国民党“劫收”的写照。《大公报》写道:    
    “无数千万的人民都曾为胜利狂欢过,而今却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大家不得聊生”。    
    加之国共和谈破裂,发动内战,军费猛增,印行大量新法币钞票,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平津地区市场大动荡,物价扶摇直上:1946年1月,面粉125—130元(法币)1斤,5月每斤面粉涨到325元,12月达700元,到1947年7月已增至5100元,12月则涨到7000元。其它布匹、煤炭、食油、肉蛋等生活消费品价格也同样飞涨。    
    “底薪”和“实际薪津”    
    我国40年代的非常时期,关于工薪阶层的收入状况,产生了两个反映时代特点的概念,即所谓“底薪”和“实际薪津(金)”,意思就是基本薪水加上物价津贴。    
    实际薪津 = 底薪 × 薪金加成倍数 + 生活补助费基本数    
    “实际薪金”的计算,是以法币的“底薪”为基数,根据物价上涨的指数(或生活费指数)定出“薪金加成倍数”,再加“生活补助费基本数”。薪金加成的倍数和生活补助费,随着物价上涨每季度作一次调整,所以“实际薪金”也应该随之不断提高。    
    如1946年12月,薪金加成倍数是1100倍,生活补助费基本数是17万元,所以底薪为法币600元的教授实领薪金(600元×1100+170000元)=83万元,可买23袋(每袋44斤)合1012斤面粉;约合今人民币1600元。 副教授月薪法币400元,实领薪金(400元×1100+170000元)=61万元,可买18袋(合792斤)面粉;约合今人民币1200元。一个月薪法币100元的小职员,实领薪金(100元×1100+170000元)=28万元,可买8袋面粉。这样的生活水平总比抗战时期好些。    
    但是好景不常。到1947年5月上旬,物价陡涨。这时虽然又进行了调整,“薪金加成数”是1800倍,生活补助费基本数增加到34万,但是一个教授所领的薪金142万元,还不够买10袋(440斤)面粉。底薪150元的助教,实领的薪金61万元,不够买4袋(176斤)面粉。以后虽每隔一两月调整一次薪金,但与物价上涨速度相比,还是望尘莫及。    
    教育部于1947年8月发给大学教师每人实物差额20万元,还不够买半袋面粉。1947年9月,又以12万元1袋的优惠价格,每人配售面粉两袋(88斤)但4个月以后即行取消。    
    抗日胜利后北平的经济危机    
    1945年11月,中央银行宣布:强令伪联银币按5:1的比例兑换法币,北平的老百姓手中的钞票变得更不值钱。不到一年,国共和谈破裂,人们重物轻币的情绪被再次刺激起来,囤积风进入千家万户,金、银、布匹的价格带头飞涨。    
    随着“法币”的恶性通货膨胀,北平的市场物价愈发不可收拾。1947年8月20日,北平《新民报》刊登每袋面粉(兵船牌)价格法币21万元。到1948年8月20日,每袋面粉已涨到法币3150万元。一年之间,粮价上涨149倍。同行之间的银钱往来,对小额钞票是成捆计数,没有多少人去详细查点。    
    1948年8月19日中央银行发行了“金圆券”,规定以三百万旧法币兑换金圆券一元,下令把民间所有金银外币兑为金圆券;然后又实行冻结生活指数,实行所谓“八·一九限价”即强制规定:物价不能超过8月19日的市价。这个不切实际的允诺,实际上是一句糊弄老百姓的空话。不到两个月,物价更加急剧上涨,引起了全国狂涛一般的抢购风潮。    
    北平的市面上也出现了成群结队抢购商品的现象,市民“重货轻币”,一些小商贩已经彻底停业;有的还怀着一线希望,在门前贴出“修理内部,择吉开张”或“筹备复业”等告白;开门的一些商店也大多是店门半掩,有的用布帐勉强遮住空空的货架;由于时常停电,夜市也不得不关闭。不仅是小商店顶不住,就连“瑞蚨祥”这样实力雄厚的百年老店,也在1948年10月底以“修理门面”的名义停止了营业。“当铺”的损失最为惨重,全都“止当候赎”,以至于典当业全部消失。市场一片混乱。    
    两个月后,1948年10月31日,国民党行政院又下令粮食依照市场价格自由购销;六大城市的配售粮食仍由政府输送;油、盐、糖、布等由中央主管部门统筹调节;民生日用品,则授权地方政府参酌情形核本定价……。    
    然而国民经济的全面崩溃,已经不是一纸空文所能挽回的。    
    北平市民生活极端困难,就连吃饭都成问题。作为一个初级消费水平的城市,粮食始终占据北平商品销售额最大比重。 1947年以后北平的粮食成为投机倒把的主要物资。 到1948年,北平的人口超过200万,年需粮食约十亿斤。到1949年解放前夕,全市经营粮食的商户共有1313家,居各行业户数的首位。经营大米白面的称作“米面庄”,经营五谷杂粮的称为“陆陈行”,代理买卖的叫做“粮栈”。在天桥、广安门、西直门三处各有一个粮食行业交易市场。奸商与贪官勾结,哄抬物价;在“钱”与“权”双重压迫下,老百姓有苦难言。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五部分抗战胜利后的经济形势(2)

    1946—1948年北平粮价狂涨    
    这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即将崩溃的时期,就物价而言,则是举世罕见的狂涨时期。    
    北平市顺义县保存着1946年7月—1948年10月农贸集市的粮食价格记录。单位为:每小斗(15市斤)法币元。    
    民国35年(1946年):    
    7月18日  玉米1200元。7月22日  白玉米1900元。    
    8月4日   黄玉米2000元。8月20日  小米3700元。    
    8月22日  白玉米2300元。8月28日  白玉米2450元。    
    9月19日  小米4000元。     
    10月 4日  黄玉米3200元,白玉米2800元。    
    12月11日  大米11000元。    
    民国36年(1947年):    
      1月 9日  大米12000元。1月27日  大米2万元上下; 玉米3000元上下。    
    3月28日  大米21900元,白玉米4100元。    
    6月28日  黄白玉米3。2~3。3万元,小米4。3万元。    
    7月10日  小米4。6万元。8月23日  白玉米2。9—3万元。    
    10月4日  小米4。3万元,玉米3万元上下。    
    12月13日  黄玉米6。5万元,白玉米5。8万元,小米11万元。    
    民国37年(1948年):    
    2月5日   玉米11。6万元。2月15日  黄玉米12万元,白玉米11万元,小米17万元。    
    4月3日   玉米21万元。4月26日  白玉米28万元,黄玉米30万元。    
    5月12日  白玉米45万元,黄玉米48万元。5月22日  白玉米52万元,黄玉米58—59万元。    
    7月16日 小米315万元。7月24日 黄玉米300万元,白玉米300万元,小米440万元。    
    8月8日   玉米325万元。8月10日  玉米335。5万元。    
    8月12日  玉米350万元,小米620万元。    
    10月8日  玉米1200万元,红薯3万元一斤。  (引自《北京档案史料》1986年第3期)    
    其间,玉米价格上涨了整整一万倍。    
    1946—1949年四川物价水平    
    不仅在平津地区、沪宁杭地区,从原来“大后方”的四川重庆大事记,也可见这一时期的奇特现象:    
    民国35年(1946年):    
    1月 7 日  布匹遭沪货冲涨,各大帮纷纷囤进,故价浮升,阴丹本日自11万升至12。4万,天伦阴丹自9。6万升至11万。    
    4月5日  渝(重庆)物价波动,其中土产品、粮食更形紧俏。公共汽车票已由 150 元升至 250 元,报费增加 100 % ,印刷费增加170 %;    
    4月20 日 重庆粮价继续上涨,上熟米每担涨至2。4万元,美钞l元涨至法币2000元。    
    5月20 日  政局沉闷,投机商多做新打算,重庆市场花纱随金价上扬。20支双鸡由158万元涨至170万元。    
    7月5日  松贝由405万元升至460万大关,大黄上升万元。    
    12月3日  重庆市物价继续上涨,百货因申价、交通费涨价,衬衫、毛巾、丝袜上涨 3000 至 5000元。     
    民国36年(1947年):    
    1月8日  重庆市物价连日上涨,粮价波动最大,昨日上等河熟米每石3。3万元,比前天上涨3000元。    
    2月10日  在通货不断发行、金钞猛涨的刺激下,外帮及居间商大量纳货,造成棉纱空前大波动,价格猛涨百万左右,市场情况异常混乱。    
    5月5日  成都米价连日上涨,本日发生抢米风潮,若干米店被抢。    
    6月10日  6月上旬重庆市趸售国货价格总指数为1。2万倍,上海为3。4万倍。    
    7月22日  成都零售物价总指数自民国26年至37年6月底,10年间计高涨1。5万倍。    
    10月23日  重庆市物价自5月起至10月10日止,五金上涨 425 % ,木材上涨 468 %,燃料上涨 343 %,衣着上涨 280 % 等等。    
    民国37年(1948年):    
    1月15日  重庆市因外部资金回流,银根由 13 元的高档降至 9 元,却像一阵急风,马上刮起了涨潮,棉纱由 3。4 亿一跃而为3。8亿,布匹各色皆乱涨10余万元,纸、香油皆急起直追。    
    6月4日  成都米价新双市石已经突破 1400 万元,人心不安。    
    6月17日  重庆米价傍晚若干店铺高至850万元以上,更有高价1200万元,市民感受无比威胁,发生抢米风潮,被抢米厂、米店达70余家,失米 7000 余石。    
    7月8日  重庆煤价本月1日起由每吨 310 万元增至 890万元,3日起增至 1270 万元,5日起又增至 1630 万元,市民深感焦虑。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第五部分抗战胜利后的经济形势(3)

    7月10日  重庆花纱布又掀起涨风,棉纱市价今晨以6.5亿元开盘后,节节上升,连破7亿、8亿两关,到午盘升至8。2亿。    
    7月11日  成都报业印刷工资谈判未协,本日各报均被迫停刊。     
    8月4日  重庆趸售物价指数7月份为192。8万倍。    
    8月8日  重庆自来水价,每担由4万元调为18万元,加上力资,平均每担为20万元。    
       11月9日  飞机轮船票价均相继调整,照原价增加200%,财政改革已面临失败边缘。    
    民国38年(1949年):     
    1月9日  宜宾中原纸厂、乐山嘉乐纸厂因物价高涨,停止生产,职工失业。    
    3月2日  金圆券不断贬值,500和1000元大钞大量出笼,各军政机关又将所领到的经费(金圆券)投人市场抢购金银、镍币、布匹、纸烟等货物,物价猛涨。按1948年8月币改前为基础,3月份生活费指数为3500倍,公教人员待遇只及105倍,高中教师月收入只等于 1.6 块银圆。    
    夹江造纸业有槽户500余家,近因物价上涨,被迫歇业,工人生活陷于绝境。各地煤铁业亦因此倒闭停工。    
    4月1日  因政府大量发行 5000 元和 l万元票面额的金圆券,并发行5万及10万元的定额本票,物价疯狂上涨。    
    4月7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