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砸碎锁链,沿着自由胜利的大道昂首走去”
1868—1898年,古巴人民进行了一场持续30年之久的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战争,史称古巴30年解放战争。
古巴岛战略意义十分重要,是欧洲列强肆意掠夺的重点对象。16世纪初,古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自此,延续近3个世纪的古巴反殖民统治、争民族独立的战争连绵不断。殖民地国家与宗主国之间的斗争长时间的反复较量,19世纪末叶进入高潮,在古巴全岛掀起反殖民统治、争民族独立的解放战争。
战争第一阶段(1868—1878年),“十年战争”。1867年8月,古巴爱国者代表在东方省秘密集会,共商独立解放大计,并决定1868年12月24日起事。然而,他们的活动被西班牙殖民当局察觉,东方省巴亚莫市律师塞斯佩德斯为代表的爱国者决定提前行动。
1868年10月10日清晨,塞斯佩德斯等人在东方省亚拉小镇附近的“德马哈瓜”甘蔗园起事,计划首先攻占该镇。11日黎明,起义部队向亚拉镇进发,途中与小股殖民军遭遇,起义部队溃散。13日,重新聚集的起义部队在东方省巴亚莫、圣地亚哥、曼萨尼略、图纳斯和奥尔金等地打响,呈燎原之势。
18日,攻打重镇巴亚莫,20日,守军投降,该镇被攻克。爱国者“古巴岛革命委员会”宣布成立临时政府,塞斯佩德斯任主席、起义军总司令。巴亚莫为自由古巴首都。
东方省首义成功,带动全岛各地。10月底至11月初,拉斯维加斯、哈瓦那等地爱国者积极准备起事,解放战争有从东向西扩展之势。殖民当局决定先镇压各地起义军,孤立东方省,遏制战火向西蔓延。11月下旬,殖民军开始反扑,夺占爱国者攻占的市镇,起义军被撤至农村,起义遭挫折。1869年1月15日,巴亚莫市失守。东方省失利后,起义军在卡马圭省重新活跃。1869年2月,拉斯维加斯省起义军拿起武器,攻打殖民军,恢复卡马圭省邻近的东部地区。为彻底消灭起义军,殖民当局实施“绝灭战”,企图逐一歼灭之。
1869年4月,临时政府召开制宪会议,通过第一部宪法,成立共和国,选举塞斯佩德斯为总统。针对殖民当局的策略,共和国军政当局决定分散作战,扩大活动范围,迫使敌分散兵力;开展游击战,在运动中打击敌人;尽力将战争向西扩展。迫于殖民当局的追剿,起义军被迫转入丛林、山区,分散活动。经过1871年1年的交战,起义军分散出击,严重打乱了殖民当局的战略部署。1871—1873年,起义军在各地开展游击活动,四处反击殖民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战至1874年2月,塞斯佩德斯在作战中阵亡,新总统西斯内罗斯重新部署作战计划,解放战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1875年1月初,起义军挥师西进,突入拉斯维加斯省,与当地起义军会合,作战连连告捷。4月初,东方省起义军内部骚乱,共和国一时陷入政治和军事危机。1876年3月29日,议会重新控制局势。11月初,殖民当局增派援军,实施扫荡作战,解放战争进入退却阶段。1877年4月初,殖民当局乘起义军内乱之际,兵分4路进逼卡马圭省,力求全歼起义军。
待初步控制卡马圭省后,转而进入东方省作战。双方激战,起义军损失惨重。10月31日,共和国总统被俘。12月中旬,议会决定与殖民当局议和。1878年2月8日,议会解散;10日,起义军决定放下武器,部分继续战斗,战至5月,被迫离开古巴。“十年战争”结束。
战争第二阶段(1878—1895年),革命力量重新聚积。
“十年战争”虽然停息,但古巴人民的解放斗争从未休止。战斗中心移至古巴境外。1879年,流亡到美国的起义军领袖在纽约组织“古巴革命委员会”积极筹措资金,购买武器弹药,号召国内爱国者拿起武器,继续战斗。8月下旬,留在岛内的爱国者在东方省和拉斯维加斯省重新拿起武器,投入战斗。以何塞·马蒂为代表的哈瓦那爱国者成立“秘密革命委员会”,支援起义军战斗。9月17日,马蒂等人被捕,被放逐到西班牙。1880年1月,马蒂离开西班牙到美国纽约,参加“古巴革命委员会”工作。
19世纪80—90年代初,侨居国外的爱国者穿梭于美国、多米尼加、海地、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和墨西哥等地,广泛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募集资金,指导侨民建立统一组织。
1892年4月10日,“古巴革命党”建立,标志古巴解放战争进入一个有统一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保证的新阶段。1894年底,古巴岛内外爱国力量完成组织协调工作,岛外爱国者决定回国发动起义。1895年1月底,“古巴革命党”决定于2月下旬某一天发动全岛总起义。
战争第三阶段(1895—1898年),第二次独立战争,即决战阶段。1895年2月24日,岛内外各地爱国组织协商后决定起事。2月26日,东部和西部起义开始。东方省起义发展迅速,西部起义受挫。4月,马蒂等人回国。5月5日,马蒂等人共商破敌计策,决定成立临时政府,发动群众,扩充队伍。
解放军在广大人民支持下,连战皆捷,逼使敌军龟缩中心市镇。5月19日,双河口一仗,马蒂不幸中弹阵亡。马蒂牺牲后,起义军其他领导人在各省开展游击战,很快打开了局面。
9月中旬,临时政府在卡马圭省召开制宪会议,宣告古巴独立,成立共和国。
古巴共和国政府成立后,解放军决定实施“西征”战略,将解放战争推向全国。1895年10—12月,解放战争进展顺利。1896年1月10日,解放军进抵哈瓦那,22日,进抵古巴岛最西端的曼图亚镇。“西征”任务胜利完成。解放战争战火波及全岛,殖民军龟缩到少数中心市镇。
西班牙殖民当局为挽回败局,采取搜捕爱国政党领袖和镇压、清剿政策。解放军变换策略,采取分散活动的游击战战法,能打则打,打不过则走,敌军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战至1897年8月,西班牙政府被迫与解放军议和,11月,西班牙殖民当局宣布古巴“自治”,但以岛上主权仍归西班牙为筹码。解放军拒绝实行“自治”,下令继续战斗。1898年1月,古巴解放军已收复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胜利即将到来。此时,美国借口保护其侨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月12日,悍然派军舰进犯古巴。4月28日,美国政府向西班牙宣战,正式介入古巴战争,使古巴解放战争变成美国征服殖民地的战争。
古巴30年解放战争多姿多彩、波澜壮阔。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西班牙与美国及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古巴解放战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19世纪末叶的古巴解放战争受国际政治因素和军事因素的制约。“十年战争”由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与殖民当局的妥协而失败。当1898年初,解放战争胜利在望时,美国政府出兵介入,使古巴解放战争变成美国征服殖民地的战争,实际是独而不“立”,换了一个宗主国。古巴解放战争的结局,向世人揭示了美国积极向外扩张的态势,也标志古巴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进入一个新时期。
古巴解放战争造就了一批卓越的政治、军事领导人。何塞·马蒂及时总结“十年战争”和“小战争”的经验教训,一方面反对妥协投降,批判失败主义;另一方面反对冒险活动,批判“黩武主义”。他提出建立革命政治组织,统一领导,协调岛内外所有爱国者的活动,很快遏制住殖民军的反攻势头。
63 普法战争
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竖起了白旗
普法战争是普鲁士和法国为争夺欧洲霸权在1870年至1871年所进行的一场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战争。这场战争直接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垮台和巴黎公社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促使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同时,在德法之间播下了仇恨的种子,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一直影响着两国之间的关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欧洲的局势。
战争爆发之前,根据1815年拿破仑被彻底打败后的维也纳会议的决议,在德国土地上建立了以奥地利为首的德意志联邦。它包括34个封建君主国和4个自由市。但各邦在内政、外文、军事上却是独立自主的。其中,奥地利和普鲁士是该邦联中最大的两个国家,它们为争夺在德国的领导地位而长期进行斗争。普鲁士是一个军事封建王国。1861年威廉一世登上王位后,为实现其兼并全德的野心,立即大肆扩充军备,并任命以拥护帝制闻名的俾斯麦为首相兼外交大臣。在俾斯麦任首相期间,信奉强权政治,推行铁血政策。1864年,他拉拢奥地利作为同盟者,策动了对丹麦的战争。丹麦战败,普、奥两国之间的矛盾加剧。1866年,俾斯麦又联合意大利发动了对奥地利的战争。奥军战败,被迫向普鲁士求和。于8月23日,普、奥在布拉格签订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旧邦联宣布解散。俾斯麦趁机吞并北部4个支持奥地利作战的邦国,并于次年组建了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辖22个邦国和3个自由市,3100万人口)。普奥战争虽确立了普鲁士在德意志的统治地位,但德国的统一还没有最后完成。巴伐利亚、巴登、维尔腾堡和黑森达姆斯塔德等西南四邦仍保持着独立地位。这四邦紧邻法国,拿破仑三世不愿德国强大,极力施加影响,不让四邦统一于德国。这促使俾斯麦下决心借助武力解决同法国的纷争。
19世纪中期的法国,从经济上说,资本主义显持续发展势头,工业革命处于最后完成阶段,生产能力在资本主义世界居第二位,仅次于英国。但在政治上,它却是一个极其反动、极富侵略性的国家。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维护大资本家的利益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内采取了反革命的军事独裁,把一切大权集中在自己手中,并把国家的军事、警察、官僚机构扩展到前所未有的规模,人民对帝国政权极端不满。对外采取扩张主义政策,频频发动侵略战争。如,1853—1856年,法国与英国联合,为瓜分地中海东部势力范围,同俄国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1859年,法又以“援助”意大利统一为名,参加了对奥地利的战争。1856—1860年,法国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伙同英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此后,又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等。
法国对毗连的德国莱茵河地区丰富的天然资源早已垂涎三尺,但苦于没有机会下手。1866年的普奥战争结束后,普法之间的关系很快便进入一个空前紧张时期。普法两国都在有意识地为赢得一场预想中的大规模厮杀而积极创造条件。
60年代末,法国由于拿破仑三世的军事独裁和反动的内外政策,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使一切反对拿破仑三世的力量都得到了空前加强。特别是法国无产阶级也显得十分活跃,随着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巴黎及其他城市先后成立了国际支部,领导工人群众宣传社会主义,频繁举行政治罢工,鼓动推翻拿破仑三世的反动统治。拿破仑三世面对国内这样一种十分动荡紧张的局势,为了转移人民的注意力,摆脱国内的政治危机和满足资产阶级掠夺贪欲,促使其急于发动一场对外战争。此时,俾斯麦便利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预设圈套,诱使法皇拿破仑三世走上了宣战道路。1870年7月19日,法国终向普鲁士宣战,揭开了普法战争的序幕。
在法国宣战之后,普法双方便投入了紧张的战争动员和军队调动工作。到7月底,法国编成莱茵军团,在法德边境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共集结有八个军,约22万人,由拿破仑三世任总司令,勒布夫为总参谋长。其计划在普鲁士未及动员展开之际,先机制敌,集中兵力越过国界,直取法兰克福,切断南北德意志之联系,迫使南德诸邦保持中立,全力击败普鲁士;与此同时,普军也在莱茵河中游梅斯和斯特拉斯堡之间集结了三个军团,约47万人,由威廉一世为总司令,毛奇(老毛奇)为总参谋长。其计划集中优势兵力,向阿尔萨斯和洛林进攻,力争将法军主力围歼于边境地区或将其驱至法国北方,继而围攻巴黎,迫敌投降。
8月2日,以法军在萨尔布吕肯地区向普军发动进攻而拉开普法战争的序幕。至8月4日,普军在威廉一世和毛奇的指挥下,进行了预有准备的抗击,并反攻入法境。8月上旬,法军在沃尔特、斯比克伦、马尔斯拉图尔和格拉沃洛特—圣普里瓦等几次会战中接连失利。到8月中旬,法军主力部队的部署已被普军割裂。一部由法军巴赞元帅率领的左翼和中路的莱茵军团共17万人,被围困于战略要地麦茨要塞;另一部由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法元帅率领的右翼3个军共12万余人,在夏龙编成以麦克马洪为司令的夏龙军团。8月30日,法军在博蒙地区与普军激战后退守色当。随即,毛奇命令普军向夏龙军团两侧运动。8月31日,普军第四军团占领麦茨河右岸至法比边界的整个地区,封锁了法军经蒙梅迪东进驰援麦茨的道路。
9月1日至2日,普法进行了此次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次会战——色当会战。9月1日上午,普军第三军团占领符里济、栋舍里等地,切断了法军由色当经梅济埃尔西撤的铁路,进而插到法军侧后的圣芒若和弗累涅一带,堵住了法军向比利时撤退的通路。当天中午,普军完成了对夏龙军团的合围,并开始进行猛烈的炮击。下午,法军数次突围失败,拿破仑三世自知已无力挽回败局,于下午4时半下令挂起白旗。9月2日,法皇拿破仑三世率8.3万官兵向普军投降。此会战,法军共损失12.4万人,其中仅3000余人逃到比利时境内;普军损失近9000人。色当惨败加速了拿破仑三世帝国的崩溃。9月4日,法国宣布成立共和国,组成了以特罗胥将军为首的资产阶级共和派政府——“国防政府”上台执政。
德国民族统一的障碍业已消除,德国南部诸邦于1870年11月顺利并入北德意志联邦。但普鲁士当局并未因此而终止军事行动。9月中旬,普军向巴黎进军,并包围了巴黎。至此,普鲁士所进行的这场战争已不再具有原先的防御性质,而变成了一场地道的侵略性掠夺战争。这样普法战争进入到第二阶段已转变成为法国进步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一阶段中,法国除新建的北方军团和卢瓦尔军团等在战场上对普军作战外,还有广大的人民群众(自由射手)展开游击战,这时,法国仍具有约100万人的抵抗力量。但是,由于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实行投降政策,企图与敌人勾结,阻止抵抗运动继续发展。9月23日,普军占领图勒,27日斯特拉斯堡守军投降。
10月27日,巴赞元帅率17万法军在麦茨投降。这使普军得以腾出两个集团军压向卢瓦尔和北方军团,使这两个军团在与优势的普军作战中被击败。此间,法国政府曾两次向普军求和;巴黎居民由于饥困交加,反对政府的投降政策,举行了多次起义。
1871年1月22日,法国政府镇压巴黎居民起义后,同德军指挥部进行了最后的谈判,于1月26日签订巴黎投降的条约,1月28日在凡尔赛普军大本营签订了停战三周的协定。2月26日,草签《凡尔赛和约》。和约缔结后,资产阶级政府勾结民族敌人向巴黎工人发动进攻,于是爆发了伟大的巴黎公社起义。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成功,巴黎公社宣告成立。1871年5月10日,就在巴黎公社失败前不久,法国外交部长茹尔·法夫尔与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在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