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清代宫廷政变纪要 >

第7章

清代宫廷政变纪要-第7章

小说: 清代宫廷政变纪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部分两月之间荣辱大异 上

    顺治七年(一六五〇)十二月,多尔衮卒,追尊为懋德修运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    
    《追尊皇父摄政王为义皇帝诏书》。    
    八年正月,他的同母弟英亲王阿济格有罪幽禁。十九日,义皇帝及其妃义皇后,同祔于太庙。礼成,覃恩赦天下。诏语略云:“当朕躬嗣服之始,谦让弥光,迨王师灭贼之时,勋猷茂著。辟舆图为一统,摄大政者七年。”清初诸王身后的哀荣,没有一个抵得上他。    
    与此同时,世祖即命刚林至多尔衮府中将所有信符收贮内库,又命索洪等将赏功册收进大内,并以多尔衮的近侍苏克萨哈、詹岱为议政大臣。    
    二月初十日,苏克萨哈、詹岱等告发多尔衮死时,其侍女吴尔库尼将殉葬,把从官罗什、博尔惠等叫来,告诉他们:睿王曾密制八补黄袍(衣服上有八种文绣),令与大东珠朝珠、黑貂褂,潜置棺内,又于永平府(在今河北)圈房,以两旗官兵移驻,与都统何(和)洛会等共定逆谋,因出猎延迟未及实行。都统谭泰也揭发多尔衮纳肃亲王豪格之妃,并令豪格子至府中较量射击,何洛会还以恶言骂豪格子。    
    于是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为首,巽王满达海、端王博洛、敬王尼堪及内大臣合词追论多尔衮之罪。满达海等三个人,在顺治七年八月间,都受过多尔衮的处罚。    
    归纳起来,大致有下列几点:    
    太宗龙驭上宾,世祖尚在幼年,令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共同辅政,多尔衮却不令济尔哈朗预政,而以母弟多铎为辅政叔王,妄自尊大,以皇上之继位尽为己功。(这一条,也是济尔哈朗最痛恨的。)    
    将太宗昔年重用的诸大臣攻城破敌之功,全归于多尔衮自己。    
    所用仪仗、音乐、卫从俱僭拟至尊,造府与官阙无异,擅用织造缎匹(专门供应内廷的丝织品)。    
    将原属黄旗的皇上侍臣伊尔登、陈泰一族,刚林、巴尔达齐二族都收入多尔衮旗下。    
    诳称太宗即位系夺立,以挟制中外。    
    构陷豪格使不得其死,遂纳其妃,且将户口财产不归公而肥己。言下之意,似多尔衮欲纳豪格之妻乃置豪格于死地。    
    引诱皇上侍臣额尔克岱青(额克亲)、席讷布库等附己。    
    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奉上命,概称诏旨,任喜怒为黜陟。    
    不令诸王公大臣入朝办事,令日候王府前,以朝廷自居。    
    以上罪行,由于诸大臣畏多尔衮生前声威,不敢出首,今经苏克萨哈等首告逆谋,详鞫皆实,自应严办,“谨告天地、太庙、社稷,将伊母子并妻所得封典,悉行追夺。”    
    《多尔衮母妻撤出庙享诏》。    
    又据《鞑靼战纪》,世祖“发现自己的叔叔活着的时候怀着邪恶的企图,进行暧昧的罪恶活动,他十分恼怒。命令毁掉阿玛王华丽的陵墓阿玛,汉义为父亲。,掘出尸体。这种惩罚被中国人认为是最严厉的,因为根据宗教的规定,死人的坟墓是备受尊重的。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在他死后,命运给他了以应得的惩罚。”《鞑靼战纪》的作者为意大利人传教士卫匡国,西名为马尔蒂诺·马尔蒂尼。他于崇祯十三年(一六四〇)来中国,顺治七年,他曾亲睹清世祖大婚典礼,所以上引所记情节必是事实,当时朝鲜使臣也说:“摄政王之以谋逆黜庙,一如郑命守所言。而摄政王葬处,掘去其金银诸具,改以陶器云。”见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顺治八年部分。也可作为印证。    
    


第三部分两月之间荣辱大异 下

    不想到了顺治十二年,诏内外大小官直言时政时,却有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一等子(爵)许尔安上疏颂多尔衮之功,并请复爵号,修坟墓,乃下王大臣议论,却都为济尔哈朗及贝勒尚善驳斥:    
    彭长庚说:太宗创业,多尔衮之功为冠。又与诸王坚持盟誓,扶立皇上。    
    驳词说:太宗创业,遴选诸王分理六曹,从未推多尔衮功大为冠。皇上践位,亦非他独效忠诚。    
    长庚说:遇奸人煽惑,离间骨肉,如阿达礼、硕托私谋拥戴,多尔衮却执大义,立置重刑。    
    驳词说:这是因为礼亲王代善遣谕多尔衮,言词迫切,多尔衮惧罪及己,始行举首。    
    长庚说:当时收拾明疆,关内外只知有摄政王一人,皇上远在盛京,多尔衮若于此时称帝,谁能禁之?他却迎驾入关。    
    驳词说:多尔衮克取明疆之前,济尔哈朗已攻克明之中后所等三城,当时北京不过一空城,其他亲王也能攻克。    
    长庚说:多尔衮逝世之初,尚无异议,为时无几,朝论纷起,论罪削爵,毁灭过甚。    
    驳词说:这是因近侍首告,又经过审问核实,怎能说朝论纷起。    
    长庚说:询之故老,听之传闻,前后予夺之间,似不相符。    
    驳词说:彭长庚份属新进,所询故老何人,所得传闻何语?    
    长庚说:豪格妃渎乱一事,愆尤莫掩,然功多罪少,应存议亲议故之条。旧时臣子犯罪,有议亲、议故、议贤、议能等八议(即八辟),凡合八项条件的可减免刑罚。    
    驳词说:豪格无故被戕害,多尔衮收其一妃,又以一妃私与母兄阿济格,此罪尚云轻小,则何罪为大?若说议亲,肃亲王豪格难道不够亲么?    
    长庚说:私匿帝服御用等物,想必由多尔衮传谕织造,迟早送至御前,只是暂贮王府。    
    驳词说:多尔衮侍女已密嘱潜置棺内,后经首告而搜出,并非暂贮。    
    长庚说:方今皇上力求安宁,而水旱相继,似同风雷之警。    
    驳词说:多尔衮在日,岂无水旱之虞?而且现在也并无风雷之警,怎能以《尚书·金縢》的故事比拟?    
    又如援引周公辅成王事迹,尤属乖谬。周公诛管蔡,因为管蔡通武庚而叛,肃亲王豪格难道也曾叛反?多尔衮企图纳肃王之妃,周公曾有这种行为么?多尔衮为了建避痘处所,私动内帑,苦累官工,“周公又有此行乎”?驳词是用十分严厉正经的态度写的,却使人看了为之莞然。    
    最后,对彭长庚、许尔安的处分是:本应论死,从宽流放宁古塔(在今黑龙江)。    
    仅仅两月之间,多尔衮便由开国功臣的义皇帝而沦为脑后有反骨的乱臣贼子,亦征功高常与罪大相应。彭长庚、许尔安居然敢火中取栗,想为睿王充当义务辩护人,结果遭到流放,原是意料之中。他们的官职并不高,也不是多尔衮的亲信,说明当时对“多案”不服气的大有人在,只是有些人不敢声张,而真正属于多尔衮亲信的,有的人为了撇清关系,脱卸责任,便掉过头来反击旧主,有的人要想撇清也不济事,下一篇中就要谈到为“多案”而掀起的大狱。    
    


第三部分后皇翻前皇之案 上

    在两大派系的斗争中,一派失败后,必然会株连到许多人,被株连中成员的品行却极为复杂,有些都是朝秦暮楚,辗转矫诈,翻覆无常,最后兔死狗烹,同归于尽。多尔衮身后,就有不少例子。    
    (一)正黄旗的巩阿岱,于太宗死后,曾拥立多尔衮政敌豪格,兵围崇政殿。事发后本应论死,却得到多尔衮的赦免,兄弟四人同日受赏。后因屡次违禁,不知自重,被多尔衮降爵。    
    多尔衮逝世后,济尔哈朗先恢复巩阿岱的爵位,入议政大臣行列,其弟锡翰也封为贝子。兄弟两人,遂积极为“反多”作证,多尔衮集团的骨干由此而逐渐被收拾,他们却各得御赐牝马五十匹,以示宠信。可是到顺治九年(一六五二)三月,济尔哈朗以“党附睿王,构陷忠良”十六大罪,将巩阿岱、锡翰处死,正如俗语说的“酱里虫,酱里终”。    
    (二)正黄旗的谭泰,也于太宗死后竭力拥立豪格,又与索尼等六人共立盟誓,愿生死一处。后与太祖之子、多尔衮异母兄巴布海有仇,被巴布海的太监匿名告谭泰阴谋不轨,可是谭泰向多尔衮陈诉后,多尔衮却将巴布海及有关人犯处死,没收巴的家产一半与谭泰,并信任谭泰的忠心。    
    谭泰的阿附多尔衮,引起部分黄旗大臣的反感,因而黄旗内部争议纷起,图赖、鳌拜等曾议其不法的罪状,应当处死,多尔衮却迟疑不决,图赖厉声责问:“尔何将谭泰之罪,耽延三日不决?”多尔衮乃将谭泰监禁,遣人以野鸡肉野猪肉送赠探视,谭泰因而有“吾当杀身以报恩”语。    
    顺治五年,多尔衮出谭泰于狱。他不在京时,部分职权即由谭泰代行。    
    多尔衮去世,世祖亲政,对谭泰之附多尔衮事暂不举发,反授吏部尚书。当多尔衮罪状被苏克萨哈等告讦时,谭泰也首告多尔衮取豪格之妃事。可是到顺治八年,即被逮捕,经过审问后,世祖便命“着即正法”。他任吏部尚书时,因偏爱而超授世职者,也一并革去。    
    (三)正黄旗的何洛会,是豪格的亲信,曾参预立嗣君的密议。多尔衮专权后,他便出首告发豪格有怨言,从而使几个黄旗大臣因附豪格为乱之罪而被杀。多尔衮便以“能矢忠义,举发伊主”使他升官。这是何洛会卖主求荣的开始。    
    于是而随多尔衮入关,后又为定西大将军。以内大臣而为大将军者,何洛会为第一人。顺治五年,贝子吞齐告发济尔哈朗徇庇豪格,何洛会挺身作证,又说了些济尔哈朗袒护豪格事,济尔哈朗因而获罪。    
    豪格幽禁后,何洛会见到豪格的儿子,诅咒说:“见此鬼魅,不觉心悸。”多尔衮听到后说:“想彼欲媚我而为是言,但我之爱彼,更自有在。”(《清世祖实录》)就是说,他还别有利用何洛会的地方。    
    多尔衮一死,何洛会自知靠山已倒,对锡翰说“今上亲征,两黄旗大臣与我相恶,我昔曾首告肃王(豪格),今伊等岂肯不杀我而反容我耶?”这倒很有自知之明。    
    顺治八年,谭泰告何洛会骂过豪格儿子,锡翰告何洛会对他说过的话。最后是凌迟处死,其弟胡锡,明知其兄种种逆谋,不行首告,亦被凌迟。因阿附多尔衮而被处死的,何洛会是第一人。    
    (四)刚林初为正蓝旗,后改隶正黄旗。他的罪状是阿附多尔衮,删改《实录》,和祁充格一同参与多尔衮迁驻永平之谋。据谈迁《北游录·刚令(林)修史》条:“昭陵之殂,故事殉葬,摄政王母宜从而不欲也。宗室大臣勒令自尽,后修《实录》,刚令书云:自愿从死。”刚林因而获罪。按:谈《录》中的“昭陵”,实误。昭陵为太宗陵,此处指太祖陵,应作福陵,同时是太祖的代称。但这里有个疑问:为什么刚林书“自愿从死”会成为罪名?是不是因为不符合事实?我觉得更重要的理由是在这里:太祖生前,对多尔衮生母纳喇氏本有戒忌,怕她日后会乱政,所以遗命要她殉葬,纳喇氏起先并不甘心。多尔衮死后,济尔哈朗等正要历举多尔衮种种罪行,由子而及母,刚林却写成“自愿从死”,等于将纳喇氏美化成为很忠贞驯良的人,因而加重了刚林的罪名。    
    因阿附多尔衮而被处罚的还有好多人,这里不再缕举。这些人,因派系斗争而弃旧媚新,反亲为仇,“自求多福”,妻财子禄,事事如意,又成为一时新贵。曾几何时,树倒猢孙散,自己已成为派系斗争的刍狗,葬身于政变的波涛中。    
    


第三部分后皇翻前皇之案 下

    这里还要探索一下:两月之间,多尔衮的荣辱之变为什么这样迅剧激烈?原因固然很复杂,例如功高震主,树大招风,只是太笼统。具体言之,多、济两大派系之争是关键之一。太宗殁后,世祖嗣位,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共同辅政的结果,不外两点,一是彼此协力团结,相忍为国。二是由于政见纷歧,权欲冲突,必将形成东风与西风的难以调和的僵局。济尔哈朗曾受过多尔衮的排挤,前文已屡次说过。他们两人生年相同,多尔衮却死在前头,人一瞑目,什么都只能凭人摆布,遂给济尔哈朗以报复泄愤的机会。    
    《顺治帝谕旨》。追罪多尔衮及其党羽之后,顺治帝终于可以乾纲独断,真正地发号施令了。另一关键,世祖曾几次受到阿济格、多尔衮兄弟的凌辱,尽管当时还幼小,但儿童对凌辱也是很敏感的,何况他这时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万人之上的皇帝。到了多尔衮一死,他已有十四五岁,很懂事了,经过济尔哈朗等反多派的搬弄,自然更增加了世祖的愤恨。    
    他将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废为静妃,改居侧宫,就因为是多尔衮给他定的婚事,可见他对多尔衮痛恶之甚。加上多尔衮生前确有许多专权跋扈地方,奏疏中举发的罪名,大多不冤枉。他身后这种突变,也就不难找到根据。    
    宫廷政变,多半由于派系上的斗争,这中间,固有政见上的对立,但个人仇恨上的发泄报复,即属于情绪上心理上的而非理性上的因素,也占很大的比重,试看官方揭举的多尔衮罪状,纯然属于政治上是非的就不多,有的只是人身攻击。    
    到了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先下谕命内务府修茸多尔衮墓,并准其近支王公等祭扫。其墓在今北京东城区新中街一带,上谕中说的“茔域之在东直门外者,岁久益就榛芜,亦堪悯恻”,即指其地。当初占地三百亩,后人称为“九王坟”。一九四三年被盗掘,仅见瓷瓶及节炭,与朝鲜人所记以陶器易金银葬具事相符合。    
    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又曾下谕,谕中有这样几个要点: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不无专擅,诸王大臣未免畏而忌之,遂致殁后为苏克萨哈等所构,诬以谋逆。    
    世祖登位,尚在冲龄,未曾亲政,吴三桂之所迎,胜国(指明朝)旧臣之所奉,止知有摄政王,假如果萌异志,此时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他不在这时因利乘便,直至身后以敛服僭用明黄龙衮,指为觊觎之证,于情理不合。    
    太宗死后,阿济格、多铎跪请多尔衮即位,多尔衮坚决不从,又力颂太宗对他的恩育信重,“使王彼时如宋太宗之处心积虑,则岂肯复以死固辞而不为邪说摇惑耶?乃令王之身后,久抱不白之冤于泉壤,心甚悯焉。假令王之逆迹稍有左验,果出于我世祖圣裁,朕亦宁敢复翻成案?乃实由宵小奸谋,构成冤狱,而王之政绩载在《实录》者,皆有大功而无叛逆之迹,岂可不为之昭雪乎?”    
    多尔衮昭雪感恩碑。于是恢复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玉牒,即皇家族谱。可见在此之前,多尔衮是不被载入《玉牒》的。,配享太庙,入祀盛京(沈阳)贤王祠。    
    谕旨的措词倒很公平得体,既指出多尔衮的威福自专,又否定他的蓄谋篡逆,但谕旨把多尔衮蒙冤的责任全推给宵小奸谋如苏克萨哈等,而与世祖及济尔哈朗毫无关系,虽不公平,但在当时,只好这样说,否则,这一案便翻不成,这在高宗谕旨中也说了。    
    前面说过,彭长庚、许尔安曾为多尔衮申冤,说他并无逆谋,所举理由,和高宗谕旨中所说类似,结果却被充军。直至一百二十余年后的乾隆时,才将这案彻底翻了,实即后皇翻前皇之案,说来说去,还是皇帝最有翻案的权力。    
    高宗之为多尔衮昭雪,是否牵涉孝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