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66-爱因斯坦-偶像背后的真人-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课感到失望,是因为他没有在讲课中谈到最新的科学突破,因此他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相关著作。当然,爱因斯坦是不需要这种鼓励的。
如此大量的阅读导致他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实验。在受到批评后,他设法尽快完成实验。与此同时,他却对琼?珀耐特教授提供的实验指导不屑一顾。
看到爱因斯坦把他的实验指导扔进废纸篓,珀耐特便向一位助手抱怨。那位助手大胆答道,爱因斯坦的实验方法很有趣,而且他的结果总是正确的。
珀耐特不同意,他气呼呼地对爱因斯坦说:“你很热心,但你肯定是学不好物理学的。为你自己着想,你应该改学其他东西,比如医学、文学或法律。”
爱因斯坦对他的建议置之不理,继续用自己的那套方法做实验,终于在一次爆炸中炸伤了右手。
养伤期间,爱因斯坦问韦伯教授能否让他尝试一种更加雄心勃勃的实验,韦伯教授没有同意,他说,“你是个聪明的年轻人,爱因斯坦,可是你有一个毛病。你听不进任何人对你的劝告。”
这说明韦伯已经开始对他的弟子感到失望。爱因斯坦的同事菲利普?弗兰克却有不同的看法,他知道爱因斯坦的大多数知识都是自学而来的。“他没日没夜地在书堆里钻研,从中学到了建立数学框架的艺术,而这正是建立物理学结构的基础。”菲利普?弗兰克后来成了爱因斯坦的传记作者。
爱因斯坦听过卡尔?盖泽和赫尔曼?闽可夫斯基的数学课。他发现其中的一些内容非常有趣,但他决定不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数学上,因为和物理学比起来,数学太复杂,涉及的面太多。他对物理学的兴趣越来越大。在物理学中,他可以探索最基本的原理和物质的本质。不论何时何地,他的面前总是放着一本打开的书。不论他在干什么,在走廊上抽烟斗,在维也纳咖啡馆喝咖啡,在学校附近的树林里和朋友们野餐,他都能见缝插针、利用一切时间追踪当代物理学最具突破性的理论。
即使当他在苏黎世湖上和房东太太的女儿,年轻的女教师苏珊娜?马克沃尔德一起划船的时候,只要风一停,他的注意力就会转向放在膝头的麦克斯韦、赫茨、基尔霍夫或亥姆霍兹的书,全神贯注地读起来。
爱因斯坦在德国过得很孤独,他的同学们大多疏远他、把他当成怪人。在瑞士,他的处境却好多了。他在大学里交了好几个密友,有些成了他永久的知心朋友,学电气的米歇尔?贝索就是其中的一个。贝索建议爱因斯坦去读欧内斯特?马赫的《力学》。马赫在这部著作里嘲笑牛顿的绝对空间和绝对运动定律,建议重新审查、更新并重写这些定律。爱因斯坦非常赏识马赫的直率。贝索认为,是马赫对爱因斯坦的影响促使他开始思考“能够察觉到的事物——并对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之类的概念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
马赫早年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他的老师们也把他当成一个迟钝和难弄的孩子。可是他长大后却成了一位知识界的巨人,他涉及的领域之广丝毫不亚于亥姆霍兹。爱因斯坦非常钦佩谦虚而迷人的马赫。在他看来,马赫是个正直而独立的人。马赫总是以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的眼光来看世界,而他也一样。他完全赞同马赫的观点:科学家必须用最简单的手段来获得结果,必须排除一切无法观察到的东西。
在爱因斯坦的同学中,马塞尔?格罗斯曼最赏识他的才华并给了他极大的帮助。格罗斯曼认为爱因斯坦属于马赫那样真正了不起的人。比起那些把爱因斯坦视作无能之辈的教授们,格罗斯曼的远见卓识实在令人惊叹。在爱因斯坦眼里,格罗斯曼是个十全十美的、不论在哪里都受人欢迎的好学生,的确如此。爱因斯坦对自己的评价也颇为客观:清高,喜欢做白日梦,不满足,不讨人喜欢;只在密友组成的小圈子里和清洁女工中受欢迎。
《爱因斯坦-偶像背后的真人》 第二部分爱因斯坦的“懒虫”帽子(5)
他的同学雅各布?埃拉特也是个犹太人。埃拉特赞赏爱因斯坦的为人,他觉得爱因斯坦诚实、宽宏大量,在原则问题上毫不妥协,但是从不计较琐碎小事。爱因斯坦的另一位朋友弗雷德里克?阿德勒是精神病学家维克托?阿德勒的儿子、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创始人。阿德勒很同情爱因斯坦这个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天才。他的教授们如此讨厌他,甚至把他关在图书馆外面。阿德勒认为问题的实质在于爱因斯坦不会迎合那些有权势的人。
在寒假里,爱因斯坦搞懂了热电定律,还找到一种简单的方法来测量通电的物体所产生的热和未通电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寒假后,当1889年的冬季学期开始时,爱因斯坦仍像阿德勒所说的那样,继续对学校当局的规定置之不理,由他自己来决定什么课该上,什么课不该上。
虽然爱因斯坦认为人永远无法知晓事物的真正本质,但是他和斯宾诺莎一样,相信人的探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自然界某些基本的秘密。他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试图解开这样的谜。这对他来说,比听数学课要重要得多。可是到了临近考试的时候,他的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数学考试的内容和教授的讲课密切相关,而他根本就没去听过课。
幸运的是,马塞尔?格罗斯曼总是在危机时刻帮他度过难关。他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笔记借给爱因斯坦。格罗斯曼从不缺课,而且每次都把教授讲课的内容一丝不苟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有了格罗斯曼的帮助,爱因斯坦凭着敏捷的头脑每次都能在数学考试中至少得个及格。
如果没有格罗斯曼,爱因斯坦很可能无法读到毕业。在格罗斯曼的帮助下,他不仅读完了大学,而且能够继续进行他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
1900年的夏天,爱因斯坦和米列娃?马利克(后来成为爱因斯坦的第一个妻子)一起参加了毕业考试。如果考试失败,他们以后就不可能有任何机会在大学当教师了。
考试前三天,海因里希?韦伯命令爱因斯坦把他的论文重写一遍,理由是他用的纸张不符合规定。在如此重要的毕业考试即将来临的时候,韦伯居然为了一条无关紧要的规定强迫爱因斯坦花大量时间重写论文,这实在是不可思议。不过这也足以说明爱因斯坦在多大程度上得罪了一个曾经十分热心地支持过他的人。
参加考试的有四个男生和一个女生: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马塞尔?格罗斯曼、路易斯?科尔罗斯、雅各布?埃拉特、米列娃?马利克。
科尔罗斯得分最高:60。
格罗斯曼第二:57。5
埃拉特第三:56。5
爱因斯坦第四:54
玛丽克最低:44。她是唯一没能通过考试的人。
虽然她的考分最低,在实验物理学上,她的成绩和爱因斯坦一样,都是10分;在理论物理学上,她得了9分,爱因斯坦10分;在天文学上,她得了4分,爱因斯坦5分;她的毕业论文得了16分,爱因斯坦18分。
尽管面临韦伯的敌视,爱因斯坦仍旧相信他将成为这位物理学教授即将招聘的两个助手之一。没想到韦伯没选搞物理的人,而是挑了两个工程师当助手。
当爱因斯坦得知所有的同班男生都得到了助教职位,只有他一人被拒绝时,他越发感到焦虑不安起来。在接下来的几周里,他向好几个国家的大学教授们发了几十封求职信,其中包括莱比锡大学的物理化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爱因斯坦十分赞赏这位教授的著作,他在信中附上了一篇新近发表在著名的《物理学年报》上的论文。这篇论文就是在奥斯特瓦尔德研究成果的启发下写成的。可是没有回音;爱因斯坦又发了一封信,仍旧没有结果。看来奥斯特瓦尔德从未给他写过回信。其他的求职申请也没有成功。
时间一个月一个月的过去了。看到儿子变得越来越沮丧,爱因斯坦的父亲决定瞒着他采取行动。1901年4月13日,他给威廉?奥斯特瓦尔德教授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的儿子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今年22岁。他在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学习了4年,已于今年夏季出色地通过了数学和物理学的毕业证书考试。他希望得到一份助教工作以便能继续他在理论物理学和实验物理学方面的研究,但是至今未获成功。每一个有判断能力的人都称赞他的才华,我可以向您保证,他是个非常勤奋、非常刻苦、对科学怀着满腔热情的年轻人。我的儿子对他目前的失业状况感到非常沮丧,他越来越担心自己在事业上会一事无成……一想到他会成为我们的负担,他就感到非常难过,因为我们的家境并不富裕。在当代最出色的物理学家中,我儿子最敬重的就是您。请允许我请求您赐阅他发表在《物理学年报》上的论文,并盼望您能给他一些鼓励,使他能重新从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快乐。如果您能在现在或秋季帮他谋得一个助教职位,我将感激不尽。请原谅我大胆冒昧地给您写这封信,对于我做的这一切,我的儿子并不知情。
我们不清楚爱因斯坦是否知道他父亲写过这封信,也不知道奥斯特瓦尔德是否回复了爱因斯坦父亲写给他的信。可以肯定的是,爱因斯坦没能从奥斯特瓦尔那里得到任何工作。
米列娃?马利克曾在一封写给朋友的信中试图解释爱因斯坦失业的原因。她说她的心上人之所以吃亏是因为嘴巴太厉害,况且他还是个犹太人。其实,反犹情绪并不是爱因斯坦找不到工作的原因。总的来说,在瑞士,明显的反犹情绪比德国要少。再说,闽可夫斯基教授也是犹太人。在获得助教职位的爱因斯坦的同学中,有好几位都是犹太人,雅各布?埃拉特就是其中的一个。爱因斯坦之所以得不到机会是因为他口无遮拦,因为他太独立、反抗性太强,他还没学会向权威磕头。
回顾那段经历,爱因斯坦承认自己不是模范学生。有次在谈论教育的时候,他强调说,如果教师在教室里利用恐惧、强制力和错误的权威来对付学生,那就会摧毁学生的自信心。不过,这并不符合他本人的经历,或者说,即使有影响,也不会持续多久。据他说,帮助他顶住这类压力的是他那像骡子一样固执的倔脾气。
合理的结论是,尽管有各种广为流传的说法,事实上爱因斯坦小时候并没有患诵读困难症,他开口说话的年龄也不比别的孩子晚多少。既然他在7岁时就得了全班最高分,这说明即使他幼年时在学习上有过一些困难,这些问题也早就被他克服了。
他第一次进入苏黎世工业大学的尝试确实失败了,但是当时他比其他的考生要小两岁,而且那次失败并没有阻止他后来进入这所大学。
《爱因斯坦-偶像背后的真人》 第二部分爱因斯坦是仇视妇女和玩弄女性的人?(1)
爱因斯坦有时确实使人觉得他是个鄙视妇女的人。他曾说女人都是没有头脑的。当他发现无法将玛丽?居里归入这一类时,就说她有鲱鱼般冷峻的灵魂,还说她的女儿伊雷娜抱怨起来就像个猛掷手榴弹的士兵。他把这两位女性都看成自己的朋友。
当他爱恋的对象不再是第一个妻子米列娃而是表妹埃尔莎时,他对米列娃的冷酷和轻篾就足以让他戴上厌恶女性的帽子。爱因斯坦甚至承认他从未真正爱过他的母亲保利娜,因为她总想把一切都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
然而女人在他的生活中仍旧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身边几乎总是有女人陪伴,不是妻子,就是情人或女友,有时还不止一个。她们大多把他当作崇拜和宠爱的对象。
罗纳德?克拉克是最早写爱因斯坦传记的知名作家。他在书中写道:“爱因斯坦在他的整个一生中都喜欢有女性陪伴。不仅如此,像大多数出了名的男人一样,他吸引了很多追随者、崇拜者和准骗子。”克拉克很可能从爱因斯坦的财产受托人奥托?内森和海伦?杜卡斯那里得到了一些错误的信息。
爱因斯坦和埃尔莎结婚后,确实不顾妻子的抗议对好几位女性发生兴趣,不过他从来不允许这些关系干扰自己的工作。
即使在尚未成名的时候,爱因斯坦对女性也颇具吸引力,不过名气确实为他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追求者。不论是婚内还是婚外,他在生活中肯定比单身汉牛顿或他的朋友、模范丈夫尼尔斯?博尔有过更多的浪漫插曲。不过也有人说,爱因斯坦的大多数恋情都是柏拉图式的。究竟哪种说法更可信,还是请读者们自己来判断吧。
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一个和他有过肉体关系的女子向别人泄漏过这种关系的性质。不知是因为谨慎还是因为羞辱,他的两个妻子都拒绝公开谈论任何与此相关的内容。不过,他的女佣、当医生的朋友,以及那些在他去世后被研究者们发现的信件都证明,爱因斯坦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并没有使他忘记谈情说爱。
他知道自己是个很糟糕的丈夫。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承认自己没能和长期以来忍气吞声的妻子和睦相处。正如著名的传记作家布伦达?马多克斯所说:“看来爱因斯坦确实是个非常糟糕的丈夫,一个深感内疚的不称职的父亲,一个漂亮的喜欢交际的男人,一个出色的小提琴手和不错的徒步旅行家——或者说,一个典型的生活在二十世纪初的中欧男子……他的妻子米列娃则成了一个喋喋不休的只知道指责和抱怨的漫画式人物,不是郁郁寡欢,就是妒火中烧;与此同时,她还要和婆婆展开一场生死搏斗,因为婆婆是犹太人,而她却不是。”
大多数研究爱因斯坦的专家们都会同意马多克斯的看法,虽然有些人可能会对他的音乐才华提出异议。有位听过爱因斯坦演奏的人说,他拉起小提琴来像个伐木工。还有人说,他把握时间的能力不行。
十七岁那年,爱因斯坦第一次尝到恋爱的滋味。那时,他在瑞士的阿劳读高中,住在温特勒家。温特勒家有三个女儿,他爱上了敏感而温柔的玛丽。她当时十八岁,刚刚在一所乡村小学里开始她的教师生涯。她叫爱因斯坦“我亲爱的卷毛”和“我亲爱的大哲学家”。他们在玛丽父亲的陪伴下到附近开满鲜花的乡村去观鸟。他们还一起演奏音乐,玛丽弹钢琴,爱因斯坦拉小提琴。
不久,爱因斯坦在回意大利度春假的时候给玛丽写了一封信,说他每天都在想念他的心上人、他可爱的小天使。他还说,她对他的灵魂比整个世界都更加重要。
这是一段田园诗般的短暂恋情。当他进入20英里之外的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开始对物理班里唯一的年轻女性米列娃?马利克发生兴趣后,他和玛丽的关系就变得不那么亲密了。其实米列娃不及玛丽漂亮,而且她的一条腿比另一条腿短,走起路来有点儿瘸。当朋友们问他为什么喜欢米列娃时,他说他不在乎她走路的样子,他被她柔和悦耳的声音迷住了。
爱因斯坦从来不否认他确实很爱玛丽?温特勒。他说,和她分手后,他努力避免和她见面,因为他害怕双方都会感情冲动,他担心自己抵挡不住,担心她会逼得他发疯。他所说的发疯究竟指什么?是情欲的冲动还是思维的混乱?这是另一个爱因斯坦之谜。
当